第293章 北宋神人沈括
要說到古代的科學家,那就不得不提宋朝。💢🐳 6➈𝕤𝓱υ𝔁.𝐜Ỗᗰ ♔★
宋朝是中華歷史上存在感比較高的一個朝代,歷史名人多如繁星。
比如一代文豪詞宗蘇東坡,精忠報國岳飛,憂國憂民的范仲淹,變法大家王安石。
還有歐陽修、李清照、辛棄疾等等,那真的多得數不過來。
但有一個人,所取得的成就如皓月般輝煌,但卻不為人所知。
他的名字叫做沈括,乃是一位全才,精通天文、經濟、軍事、文學、音樂、物理、化學、書畫……
後世學者稱其為中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其著作《夢溪筆談》乃是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然而就是這樣建立了卓越功勳,做出了巨大成就的人物,卻因為道德瑕疵而飽受詬病。
沈括因病去世後,無人給他立碑,沒人給他撰寫墓志銘。
自古以來,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都是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
無論文治,還是武功,以及自然科學,沈括取得的成就都很突出。
卻遭如此冷遇,全因沈括官場所為,令君子不恥。
人總是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沈括晚年開始審視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對過往的從政經歷萌生出一絲悔意。
但為時已晚,沒有人可憐他,落到這步田地,只能令人扼腕嘆息。
「沈括生於浙江錢塘,他的父親沈周是宋真宗時期的進士。」
「沈括從八歲開始,根據父親任職地方變動,跟隨前往泉州、金陵等地遊歷。」
「十七八歲時,因為燈下讀書患上眼疾,治癒後對醫藥產生興趣,開始研習醫藥收集良方。」
「因見到了畢昇的活字印刷,於是進行深入研究、改良和推廣。」
「青年時代的沈括親歷了吳中大饑荒,看到了范仲淹救濟災民的過程。」
「沈括二十歲時,父親沈周去世。」
「公元1053年宋仁宗時期,因父蔭任職沭陽縣主簿。」
「沭陽縣靠著沭水,沈括修堤疏渠,分導節制沭水主流支流,治理出上等好田七千頃。」
「次年,代理東海縣令,研究東海地理沿革,糾正《圖經》的錯誤。」
「公元1063年中進士,任館閣校勘,刪定三司條例。」
「北宋慣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前往南郊圜丘祭祀,負責的吏員為謀私利,羅列不必要項目和故意鋪張。」
「沈括查閱南郊祭祀的歷史沿革,撰寫出一部《南郊式》,皇帝命他掌管以後南郊祭祀事務。」
「第一次按照《南郊式》籌辦,就節省出數以萬計的費用,宋神宗非常滿意。」
「當時這些部門的官員對於天文幾乎完全不懂,沈括設置渾儀、景表、五壺浮漏,修造新曆法,向全國徵集觀測天象的書籍。」
「並在司天監招用文人,將方技科分為五項,這些措施均被採納予以施行。」
「當時國家大規模登記民間車輛準備作戰車使用,市易司因為無法禁止私販四川井鹽,於是將四川的私井全部填封而用解池的鹽代替。」
「大臣們就這兩件事上疏,宋神宗都不予回應。」
「沈括說民間車輛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老百姓稱作太平車,也只能在太平日子裡用用罷了。」
「四川少數民族地區私井很多,無法做到完全禁絕。」
「非要禁絕就得加強警戒的投入,可能得不償失。」
「宋神宗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的話,第二天這兩件事都停止了。」
朱元璋:沈括如此小人也能被後世人敬仰嗎?不過也是,要是以科學方面才能來看的話,沈括確實當之無愧。
開始聽到沈括名字的時候,他還有些意外,這樣的小人怎麼也能名垂千古。
不過一想到沈括在德方面令人不齒,但在才方面確實令人嘆為觀止,他就釋然了。
畢竟按照主播的要求,只要在科學方面的成就斐然,那就能流芳百世。
他對沈括的德行是看不上的,但對其才華確實佩服不已。
沈括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不但父親博學多才,就連母親也是才女。
小時候的沈括是個熱愛學習的好孩子,十四歲就讀完了家裡所有的書籍。
沈括的興趣十分廣泛,不僅讀四書五經,對醫藥、軍事等方面的雜書也廣泛涉獵。
年輕的沈括隨父親遊歷了不少地方,每到一處沈括就仔細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不管是鄉野村夫還是知名學家都前去拜訪。
沈括對所有新鮮的事物都很好奇,不懂的事物一定要弄個明白。
例如沈括在讀到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詩里說到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不禁讓沈括產生了疑惑,為什麼這裡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
為了弄清楚這個奇特的現象,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
四月的山上,乍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
沈括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遲。
從這一點就足以看得出來,沈括能有之後的博學也就不足為奇了。
而且沈括有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本子,上面記錄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每個地方的農作物種的是什麼,人們靠什麼維持生活,每個地方的山川河流是怎樣的,都是沈括的記錄對象。
沈括從小體弱多病,家人常常抓來中藥湯劑。
沈括病癒後就對醫書產生了興趣,有空就找一些醫書來看。
沈括學識淵博,24歲時就踏上了仕途,33歲時考中進士。
在沈括被推薦到昭文館編校書籍時,接觸到很多關於天文的書籍。
一年四季,斗轉星移,為了更好地記錄北極星的位置。
沈括連續三個月都沒睡過好覺,每夜起床三次觀察天象,用來記錄星星的位置。
能每天按時按點地來做一項工作,要多大的動力才行啊!
也難怪沈括能用三個月的時間,畫了兩百多張星空圖。
沈括在才華方面的體現數不勝數,這也是無可爭議的地方。
但可惜的是,只有才沒有德,註定沒有好下場。
「宋神宗熙寧三年,沈括守母喪期滿回京,被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器重,協助王安石實行新法。」
「熙寧六年,沈括開始參與王安石變法決策,比如淮鹽法,改革陝西鹽鈔法。」
「著述《論錢荒八因說》,主張根據市場需要,調節貨幣流通量。」
「熙寧七年,朝廷派沈括赴淮南巡查饑荒災情。」
「給災民發放錢糧,查看當地水利設施,疏通河渠。」
「讓荒廢的農田重新變為良田,變救濟為解決根本問題。」
「赴兩浙巡查水利和農業生產,發現很多政策執行中的問題。」
「熙寧八年,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訪使。」
「按照慣例,凡是銀冶的地方,轉運使就收取銀冶的息錢。」
「沈括認為靠近寶藏國家就會貧窮,這是必然的事。」
「靠近的人多了,窩藏的奸偽之徒就無法檢查出來。」
「朝廷每年給契丹幾十萬兩銀子,他們如果知道了開鑿礦山的好處,會把中國的歲幣更加看輕。」
「那我們沒有什麼可以送他們,邊境將再起爭端。」
「朝廷徵用京城附近百姓馬匹,百姓不堪重負。」
「沈括認為北方人善於騎馬作戰,而我們則擅長強弩,不能舍自己的長處去勉強做不擅長的事。」
「沈括改革考核強弩的標準,將射出距離遠近和射入硬物的程度作為考核指標。」
「類似這樣既減輕百姓負擔,又有成效的合理化建議有三十多項,皇帝都一一採納了。」
「次年,沈括升職三司使,三司使即為國家最高財政長官。」
「王安石為變法專設了三司條例司,該機構掌管新法的制定和頒布,是以財政為中心的變法活動的總樞紐。」
王安石:沈括是個小人,不可親近。
他被皇上任命為參知政事,住持變法大計。
此時的他權勢熏天,沈括有心依附,便大肆鼓吹新法之好。
起初,他相當器重沈括的才能。
但是很快就發現沈括巧言諂媚,不是正人君子所為。
之後皇上有意委任沈括來主持保甲法的施行,但被他直接排除在變法核心層之外。
不過後面朝中掣肘變法的勢力很大,他也急需延攬人才。
對於沈括這樣一個優缺點都非常明顯的人,他決定用其所長。
事實證明,他的這一策略非常正確。
他讓沈括負責汴河水利,沈括表現得很好。
汴河水利工程包括疏浚和淤田兩大部分,其中淤田是將黃河淤泥覆蓋在兩岸鹽鹼地上,使之變為良田。
沈括親自勘察汴河兩岸共八百四十多里河段,首創分層築堰新技術。
築成台階形堤堰,引水灌注入內,淤田一萬七千多頃變為良田。
對於沈括此人,他是非常惋惜的。
明明才華無可挑剔,但德行方面卻令人不齒。
他只希望沈括聽完主播所說的,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過錯,從而改過自新。
如此一來,他的變法集團也能增添一員大將。
「熙寧八年,遼國派使臣蕭禧談判河東一帶地界劃分,聲稱一定要達到目的。」
「宋神宗派沈括出使遼國,沈括出發前到樞密院查閱檔案。」
「找到以往兩國締約邊境的文件,指定是以古長城為界。」
「遼使蕭禧提出要求的地界在宋地一方,距長城有三十多里。」
「沈括據此向皇帝做了奏報,宋神宗開天章閣召見沈括,說幸虧有沈括,否則那些不去探究事情原委的大臣差點誤了國家大事。」
「蕭禧看到沈括拿出的證據,才理屈作罷。」
「沈括來到契丹宮庭,和契丹宰相楊益戒談判。」
「沈括已提前找到相關檔案並預先讓隨同吏員背熟,楊益戒但凡提出問題,沈括就回頭讓吏員據檔案回答。」
「到第二次談判,仍是如此。」
「楊益戒無計可施,只好埋怨宋朝連幾里土地都捨不得,可能會葬送兩國友好。」
「沈括反駁他說軍隊的強大來自正義,衰弱來自理屈。」
「現在契丹拋棄你們以前皇帝的信譽,用暴力對待百姓,這樣對我們反而不是什麼壞事。」
「會談一共進行六次,契丹也沒占到便宜。」
吧書69新
「沈括回國,沿途畫下山川地貌,記錄風俗人情,修撰成《使契丹圖抄》一書獻給朝廷。」
朱棣:烏台詩案以後,沈括的仕途徹底斷絕了,只能說是咎由自取,一報還一報。
儘管沈括因為科學方面的成就被後世人敬仰,但他依舊看不起此等無恥小人。
王安石實行新法,沈括是其堅定的變法派。
於是沈括得到王安石的器重,並擔任朝廷派出巡察新法執行成果的欽差大臣。
沈括在到處考察後,給王安石和皇上的匯報只是報喜不報憂,一派歌舞昇平。
蘇軾與王安石這位改革宰相觀點卻不一致,和沈括所匯報的也不一樣。
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火如荼時期,蘇軾歷數新政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敢於直諫,敢講真話的蘇軾,與變法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爭辯。
自然遭到外放的命運,被下放到杭州擔任通判。
雖然蘇軾被外放,但是在最高統治階層心中的地位還是不低的。
所以沈括被宋神宗派到杭州監督變法事宜的時候,還特地囑咐沈括要格外關照蘇軾。
沈括到杭州見到蘇軾後,噓寒一番,回憶往事,臨走時向蘇軾索要新作。
沉浸在昔日舊友相逢中的蘇軾,向來性情耿直,沒有多想,就把當時許多詩詞近作等手書一份給沈括。
其中就有引發文字獄大案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二首》,其中有一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
沈括拿著蘇軾的禮物回到京城後,始終想把蘇軾往死里整的御史找到沈括索要蘇軾的禮物。
但御史的文字敏感度並不高,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他們想要的東西來。
本來就憑御史的政治素養,加上宋神宗的欣賞,蘇軾也就沒什麼大事。
但沈括忽然意識到還有人要搞蘇軾,於是自告奮勇琢磨蘇軾的那首詩。
皇天不負有心人,沈括真就琢磨出來了。
按照沈括所說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這兩句詩是在隱刺皇帝。
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哪裡有這樣的臣子。
沈括這一搞,御史跳了出來,把蘇軾的《杭州紀事詩》曲解得神鬼共怒。
比如詩句「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御史認定蘇軾是在指責興修水利的這項措施簡直一塌糊塗。
詩句「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御史認定蘇軾是在諷刺禁止人民賣鹽。
最終,御史認定蘇軾不僅與新政對著幹。
而且譏諷皇上,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宋神宗在這樣的證據面前,沒有任何理由袒護蘇軾。
於是,蘇軾被免職逮捕下獄,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審訊。
這樣,牽連蘇軾三十多位親友,涉及一百多首詩詞的文字獄大案拉開帷幕。
宋朝的御史台又被稱為烏台,於是這起案件又被稱為烏台詩案。
烏台詩案後,沈括的名聲臭了,從此徹底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沈括查訪兩浙時,發現了新法執行中有傷害普通自耕農等弊端。」
「在三司使任上時,沈括上疏詳述了新法的一些弊端,提出差役法和免役法的折中方案。」
「因王安石於熙寧九年十月辭去宰相,而沈括的上疏在十一月份,由此給人落下反覆小人的話柄。」
「宰相吳充是保守派,問沈括免役法既然好,老百姓為何一直詆毀和反對它。」
「沈括就說新法在施行中的確有一些弊端,於是被御史彈劾說是對役法的言行前後反覆。」
「沈括就被罷免了三司使,改任延州知州。」
「到延州後,沈括親自酌酒,令百姓中的清白子弟比賽騎馬射箭,獎勵能力超群者。」
「百姓們激動喜悅,爭相前往唯恐錯過比賽。」
「沈括又挑選能射穿箭靶、飛身上車的人千餘名,將這些人都補充到中軍,延州軍隊的聲威一下就超過了其他州府。」
「京城禁軍被派往邊境駐防,朝廷賞賜他們兩次卻沒有賞賜地方軍。」
「沈括認為地方守軍每一年都有戰鬥,在賞賜上卻被區別對待,容易引起變亂。」
「於是將賞賜的敕書藏了起來,假託朝廷的命令賜給地方軍隊幾萬錢,並將此事上報朝廷。」
「宋神宗下詔說這是樞密院的失誤,若不是沈括看到問題的要害,必然軍政會產生混亂。」
「這件事之後,有來不及請示報告的又需要決斷的,沈括均可自行處理。」
「皇城使以下的官職,沈括有以朝廷名義補授的權力。」
「朝廷軍隊到五原卻遭遇大雪,糧餉受阻沒能及時運到。」
「眼看部隊就要出亂子,將領非但不履職安撫士兵,反而帶著自己的兵先逃了。」
「一時間這三萬多兵士就要湧進延州城,處理不當必將釀成兵亂殃及百姓。」
「沈括做出決定,出城用酒食接待回來的軍隊,只得到幾千人。」
「沈括佯裝不知他們是逃兵,還輕描淡寫問他們的領隊是誰。」
「士兵們看不追究他們,就放心回營了。」
「就這樣,不到十天,潰散的士兵全回來了。」
張居正:沈括兩面三刀的政治投機行為,最終還是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王安石變法遇到極大的阻力,多次請求辭相後,終獲批准。
吳充是王安石同年進士,又是兒女親家。
王安石就推舉吳充代替自己,繼續完成變法事業,沒想到吳充政治主張並不完全與王安石相同。
這時,沈括已官至掌管全國財政的三司使,想更上一層樓。
沈括瞅准了新任宰相與下野宰相之間的罅隙,覺得是個可以利用的機會。
於是沈括就給新任宰相吳充呈上條陳,歷數新法的諸多不便。
吳充把條陳藏在衣袖裡,準備呈給宋神宗。
本來這是密件,卻被御史知道了,就給皇帝上了奏摺。
批評沈括反覆無常,前面剛說新法絕對不會擾民,現在又說新法的諸多不便,豈不自相矛盾。
宋神宗早就反感沈括見風使舵的一套做法,便藉機免去沈括翰林學士的官職,貶到外地。
一年後,原本宋神宗打算重新起用沈括。
但御史再次上書,批評沈括是個反覆無常的小人,於是宋神宗發下去的詔命又被撤回了。
由於沈括在道德方面的小人行徑,使得沈括徹底斷絕了官場生涯,從而導致了最終的悲慘命運。
沈括在北宋是學問最為廣博豐富的,對於當時制度、文化沿襲、人物事跡等瞭然於胸,對天文、算法、音律等尤其鑽研的深透。
儘管他也承認沈括的才華確實無可爭議,但怎麼也掩蓋不了道德方面的敗壞。
「公元1082年,朝廷官員來到延州,要修建永樂城並獲得了皇帝批准。」
「宋朝修永樂城令西夏感到威脅,重兵進攻永樂城。」
「沈括建議守城方略,朝廷官員輕視敵人,並不聽從。」
「半夜西夏突然攻城,永樂城陷落,生還的將士很少。」
「沈括被問責貶為員外郎,往隨州安置。」
「直到公元1089年因沈括編撰《天下州縣圖》完成有功,朝廷詔令表彰。」
「沈括的自由遷徙禁令才得以解除,允許他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
「於是沈括前往潤州修築夢溪園,在此著述《夢溪筆談》,居潤州八年後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夢溪筆談》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是一部涉及自然科學、工藝技術、社會現象、歷史總結等的綜合筆記性著作。」
「全書三十卷,內容涵蓋天文、曆法、氣象、地理、地質、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歷史、文學、建築、醫藥、藝術、法律、軍事、音樂、考古、人事等諸多領域。」
「共有條目六百多條,其中科學技術方面的超過兩百條,記載著沈括的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
「《夢溪筆談》具有世界影響力,外國在十九世紀中期就排印了這部著作,更被譯為法、德、英、義大利等多種語言。」
「二十世紀以後,世界各地的學者對《夢溪筆談》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產生很大的影響。」
徐光啟:沈括是一個無所不通的全才,堪稱中華史上最為博學之人。
在並不算長久的生命里,沈括所取得的成就之多,涉及領域之廣,只能用嘆為觀止四個字來形容。
在數學領域,沈括創立了隙積學和會圓術兩種數學方法。
在天文領域,沈括改進了測量天體方位的渾儀和測定時刻的漏壺,製造了測日影的圭表。
最為厲害的是,沈括還創製了十二氣歷,參照節氣定月。
地理學方面,沈括首先推出華北平原過去曾是海濱,乃是由河水沖積而成。
沈括編繪的《天下州縣圖》,更是地圖學上的一座豐碑,還發明木刻立體地形圖。
此外,關於古代氣候變遷、龍捲風生成原理、月球和潮汐之間關係等等方面,沈括均有涉獵。
物理學方面,沈括深入研究過指南針,發現了磁偏角現象。
聲學中的應弦共振現象、空穴效應,沈括都提出了重要的理論解釋。
化學方面,沈括曾率先採用膽水煉銅、用石油制墨的技術。
經濟學方面,沈括改革了鹽鈔法和鑄銅法。
還提出了貨幣理論,認為貨幣需要流通,否則就是死錢,會越來越不值錢。
水利工程方面,沈括曾主持過治理沭水,以及主持過汴河的疏浚工程。
更為難得的是,沈括不僅參與實踐,還善於總結分析,有多部相關的著作。
藝術領域,沈括是樂律行家,撰寫過《樂論》等著作。
沈括還是書畫收藏與鑑賞行家,曾撰寫過《圖畫歌》。
軍事領域方面,沈括曾經駐守邊境多年,取得過靈武之役的大勝,為此編寫多部軍事著作。
醫藥學方面,沈括搜集醫方,著成《良方》和《靈苑方》兩本醫藥學巨著。
至於文學方面,沈括的著作《夢溪筆談》,本身就是一部富有文學色彩的好作品。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要是沈括沒有道德方面的瑕疵,絕對是深受各朝代萬分敬仰的存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