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開清第一功洪承疇

  第285章 開清第一功洪承疇

  中華十大謀士其中一個是洪承疇,他是明清之際一個有重大爭議的歷史人物。§.•´¨'°÷•..× ❻➈𝕊ᕼ𝓊𝔁.ςⓄᵐ ×,.•´¨'°÷•..§

  有觀點認為,洪承疇為清朝統一中國出謀劃策。

  參與清朝中央政務治理,在招撫江南、避免江南百姓生靈塗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有觀點認為,洪承疇在大是大非面前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樑,是一個可悲可嘆的人物。

  洪承疇的一生,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

  前半生在明朝,鎮壓農民起義,後與清軍作戰失敗被俘,皆不應肯定。

  後半生投降清朝,為清朝征服東南和西南出謀劃策。

  其中鎮壓老百姓抗清和農民軍餘部,確實造成了一定的人力物力的破壞。

  但從清朝勢力日趨強盛,實際成為全中華新的統治者,並迅速完成對全國的統一來看。

  洪承疇審時度勢,發揮自己的才能,所做出的努力,於社會進步有利。

  所以總的來說,對洪承疇的評價正面多於負面。

  「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洪承疇出生於錦田外祖父家。」

  「洪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

  「他七歲受啟蒙教育,因家境不好,之後便輟學回家幫母親做豆腐乾。」

  「洪承疇在水溝學館附近賣豆腐乾,為了能夠多賣豆腐乾,他還幫學館裡的學生作對子。」

  「水溝學館是洪啟胤開的,洪啟胤發現洪承疇幫他人作對子一事,於是不收學費將其招入學館學習。」

  「洪承疇學習刻苦,經常向洪啟胤家中借書。」

  「從《史記》《資治通鑑》到《三國志》《孫子兵法》無所不讀,尤其喜愛政治、軍事方面的書籍。」

  「洪啟胤認為洪承疇將來定有所作為,還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的評語。」

  「洪承疇在水溝館讀了五年書後,又到泉州城北學館讀書。」

  「萬曆四十三年,洪承疇中本省鄉試。」

  「次年,洪承疇又中會試二甲第十七名,賜進士出身。」

  「洪承疇中了二甲進士後,在京城為官,前後在刑部做了六年小官。」

  「六年,洪承疇在刑部換了三個位置,先後任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刑部貴州清吏司主事,改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

  「天啟二年,洪承疇離開刑部,外調到浙江。」

  「兩年後,洪承疇升任兩浙承宣布政使左參議。」

  「天啟七年,洪承疇離開浙江,轉到陝西升任陝西督糧道參議。」

  「洪承疇進入官場後,輾轉刑部、浙江、陝西等地方為官,前後十一年,職務多有變動。」

  「雖略有升遷和政績,但仍屬於中下級官員。」

  洪啟胤:洪承疇小小年紀就聰明伶俐,我一早就看出他將來一定有所作為。

  他發現洪承疇為了讓學館裡的學子多買一塊豆腐乾,就幫助這些學子對對子。

  他試了試洪承疇的才學,愈加欣賞。

  在了解到洪承疇因家境貧寒而無法上學,就免費讓他上學。

  洪承疇憑藉聰明才智深受他的器重,成為了他的得意門生。

  在收下洪承疇入學後,他了解到關於洪承疇更多的事跡。

  洪承疇從小在母親的教導下,攻讀詩書,聰明好學。

  據說八歲那年,洪承疇的外公傅員外去世,母親帶他去送殯。

  主持喪事的人問他們有無祭文,母親搖頭,洪承疇卻張口說有。

  進入靈堂,洪承疇向外公的靈位恭敬地跪拜行禮後,就振振有詞地念道祭文。

  神風呼請上大人,子孫跪拜孔乙己,金銀紙錢化三千,豬頭禮品乃小生。

  這個祭詞是套用《三字經》的句子,沒有什麼驚人之處。

  但作為當時八歲的洪承疇能出口成章,足見其思維敏捷。

  還有洪承疇受到他的推薦,到泉州城北學館繼續深造。

  泉州乃是府城,學館裡讀書的人大多數家境不錯,衣食無憂。

  一些富家子弟,見洪承疇穿著寒酸,甚是瞧不起這位鄉下同學。

  據說,有個同學也算有點文墨,還會吟幾句詩。

  曾在洪承疇面前,吟了首打油詩,譏諷他是山里鷓鴣。

  山里鷓鴣咕咕叫,撒泡尿兒自己瞧,粗布衣衫番薯腔,一塊朽木豈能雕?

  洪承疇聽罷,不氣也不惱,只用自己的才氣,隨口回擊。

  誰說府城才子能?不信鯉敢躍龍門,眼睛長在屁股上,只看衣衫不看人。

  這位同窗受到這樣的回敬,方曉得這個山里鷓鴣非同凡響,可不是那麼好惹的,從此便收斂多了。

  從洪承疇小時候種種事跡來看,將來的洪承疇前途無量也是不奇怪了。

  「洪承疇初到陝西,農民起義興起,官軍四處圍剿。」

  「崇楨二年,陝西農民王左掛率起義軍進攻耀州。」

  「洪承疇率領一部分官員聯合本地鄉勇一萬餘人,將起義軍圍於雲陽,迫使這支農民起義軍乘雷雨之夜突圍出去。」

  「洪承疇實行了以剿為主,剿撫兼施,各個擊破的方針。」

  「王左掛此後又在懷寧河再敗,於是在崇禎三年向明朝請降。」

  「李自成是王左掛部下,他和一些頭目對王左掛受降不滿,自謀出路。」

  「王左掛受降後,還不死心,暗中謀劃再起。」

  「同年八月,洪承疇與陝西巡撫設計將王左掛等人全部殺害。」

  「崇楨三年,洪承疇被任命為延綏巡撫,次年再升為陝西三邊總督。」

  「崇禎七年,洪承疇任兵部尚書,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保定,真定等處軍務。」

  「同時仍兼總督三邊之職,成為鎮壓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軍事統帥。」

  「洪承疇所率領的明兵,被人稱為洪兵。」

  「崇禎八年,農民起義軍逐漸壯大,戰鬥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農民起義軍進入陝西後,洪承疇召集大將展開軍事會議,部署剿殺農民起義軍,但幾次均失敗。」

  「洪承疇的悍將曹文治主動請纓,率眾三千人,進擊農民軍。」

  「農民軍採取誘敵深入、分而治之的戰略,使曹文治四面被圍,被迫拔刀自殺。」

  「曹文治死後,崇禎帝便決定以潼關為界,關外軍務由湖廣總督盧象升總理,洪承疇專督關內兵,對以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實行重點圍攻。」

  「洪承疇受命後,親自率領大軍擊敗李自成於陝西渭南。」

  「次年,洪承疇率部兩萬餘人出擊李自成等部。」

  「隨後又調集總兵左光先和柳紹宗合擊農民軍,在干鹽池大敗起義軍。」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起義軍北行入陝後又進入甘肅。」

  「同年九月,多爾袞、豪格、阿巴泰清軍由青山關入明境。」

  「十月,清軍大舉入侵大明,分路蹂躪京畿至山西界,復至山東,攻破濟南。」

  「同時,清太極率多鐸兵指山海關,以策應關內清軍。」

  「清軍橫行京畿一帶,崇禎帝征洪承疇入衛。」

  洪承疇:我犧牲名節,為清廷效力二十年,卻落得一個尷尬的境地,不得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從他投降清廷那一刻起,他就已經知道自己必然會是一個爭議極大的人物。

  有人罵他是厚顏無恥,出賣民族的漢奸。

  但他認為自己是忍辱負重,曲線救國的英雄。

  大明王朝的滅亡已經無法挽回,他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拯救更多的百姓。

  他賣主求榮是真,但他卻沒有出賣民族。

  在效力清廷期間,他一直力主招撫,避免了江南生靈塗炭。

  而且,他還在保留漢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建議滿清統治集團習漢文,曉漢語,了解漢人禮俗,倡導儒家學說。

  除此以外,他還舉薦了許多明朝的官吏。

  他提倡興水利,減輕賦稅,發展經濟。

  從這方面來說,他對於緩和民族矛盾、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等領域都有著巨大的貢獻。

  不過儘管如此,他所做的一切卻並不能被世人理解。

  他降清以後,漢人對他無不鄙視痛恨。

  就連他的母親也對他破口大罵,他的弟弟發誓不與他同住,攜帶母親到船上隱居。

  更諷刺的是,連清廷也對他疏離防備。

  不論是多爾袞、順治帝還是康熙,都未曾讓他加入權力核心。

  對於這些,他儘管心裡難受,但也早有預料會這樣。

  「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領兵與山海關馬科、寧遠吳三桂兩鎮合兵。」

  「皇太極領兵攻占義州,以此為基地,展開對錦州的圍攻戰。」

  「崇禎十三年,皇太極確立了築城義州並在此屯田以圍困錦州的方針,並於三月付諸實施。」

  「四月,崇禎帝聽說後,命令洪承疇陳述應對之策。」

  「並擬部署吳三桂、劉肇基官兵一萬分駐於松山之內,以洪承疇所部官兵一萬五千出鎮於前屯衛之間。」

  「以駐防薊州官兵一萬六干仍分布於中協四路.以撫臣朱國棟駐山海關,以鎮臣馬科出中後所。」

  「兵部對此方略極表稱讚,將洪承疇比作范仲淹。」

  「在略微調整後,崇禎帝批准其方略。」

  「洪承疇遂於五月出山海關,與圍困錦州的清軍對峙,在多次出擊中互有勝負。」

  「崇禎十四年,洪承疇奉命率領精銳十三萬來援,集結於寧遠,與清兵會戰。」

  「三月,皇太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

  「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

  「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

  「八月,明軍援兵已到,為斷絕洪承疇歸路。」

  「皇太極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

  「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繫,切斷明軍糧道。」

  「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

  「最後集體商議背山突圍,最終數十萬人土崩瓦解。」

  乾隆:洪承疇雖然沒有忠於明朝,但能夠忠於本朝,將他列入貳臣中的甲等最適合不過。

  洪承疇有功於清之開國與清初的統一,可以說是開清第一功臣。

  回想松山兵敗後,洪承疇畏死降了清,成為鑲黃旗下的貳臣,留下罵名。

  經略西南時,因為畏難,幾次三番請求解任,想撂擔子逃脫。

  在大是大非面前,在關鍵時刻,洪承疇總是經不起考驗,挺不起脊樑。

  這充分表現出洪承疇性格中軟弱的一面,是造成他品行有虧的根本原因。

  因此,儘管洪承疇對本朝死心塌地、忠心耿耿。

  但在他們清廷眼裡,卻不足為憑,不屑一顧。

  這就是為奴才、為附庸者的必然下場。

  洪承疇的一生,實在可悲可嘆。

  不過不管怎麼說,洪承疇對大清有功。

  清朝是他們滿族建立的王朝,對於滿族來說。

  論功行賞時,是不可能做到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所以洪承疇在晚年不免受到不公正待遇。

  至於洪承疇被列入貳臣傳,則是由於現在大清統治已經鞏固。

  為了能使清王朝江山持久,就要提倡效忠一朝一主的思想。

  因此,自然對效力兩朝的洪承疇加以貶斥。

  這是出於統治的需要,不足以作為評價洪承疇功過的根據。

  不過總的來說,洪承疇在清初的卓著功績是應得到肯定的,對清朝的統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

  「崇禎十四年,皇太極返回盛京,命令貝勒多鐸等人留守諸軍。」

  「洪承疇想要突圍,統領全部人馬進攻鑲黃旗,沒有成功。」

  「十月,皇太極命令肅郡王豪格、公滿達海駐紮在松山。」

  「十二月,洪承疇聽說關內援軍將到,又派將領率六千人夜間進攻正紅旗和正黃旗蒙古營。」

  「被打敗,逃回城內,但城門關閉進不去,於是敗兵大部分被殺。」

  「剩下的人逃往杏山,又遭遇伏擊,全軍覆沒。」

  「崇禎帝一開始讓楊繩武率軍增援洪承疇,但楊繩武戰死。」

  「之後讓范志完代替,但清軍過於強大,明軍難以攻破,停滯不前。」

  「洪承疇被圍至六月,糧食將盡。」

  「第二年二月,松山城副將派人前去請降,為表誠意,願拿兒子為人質。」

  「晚上清軍豎梯入城,擒獲洪承疇與巡撫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等將領。」

  「皇太極傳諭,將邱民仰、曹變蛟、王廷臣處死,洪承疇送往盛京。」

  「皇太極想要將洪承疇收為己用,命令吏部尚書范文程去勸降,洪承疇大罵不止。」

  「范文程不僅不介意,還與洪承疇談古今大事。」

  「談話間,房樑上落下灰塵,掉在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時揮手將灰塵拂去。」

  「於是范文程立刻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死,如此愛惜衣服,更何況生命。」

  「皇太極聽罷便親自去探望洪承疇,見洪承疇衣著單薄,當即脫下身上的貂裘給洪承疇披上。」

  「洪承疇感嘆皇太極對其待遇,遂叩頭請降。」

  「皇太極厚賞洪承疇,並擺宴席慶賀,對諸將領稱得到前往中原的嚮導,值得慶賀。」

  「崇禎十五年,皇太極位於崇政殿,召洪承疇及諸位降將祖大壽等入宮覲見。」

  「崇禎帝當初聽說洪承疇死了,賜祭十六壇,設立祠堂在都城外。」

  「崇禎帝將親臨祭奠,不久聽說洪承疇投降,於是停止。」

  洪承疇:和昏庸的崇禎相比,皇太極更加英明。

  他還記得自己跪於大清門外,向皇太極陳述的場景。

  他身為明軍將領,領兵十三萬增援錦州,皇太極抵達將他打敗。

  之後他鎮守松山,城破被擒獲,自認為應該死去。

  承蒙皇太極不殺之恩,如今朝見,他自知罪重,不敢貿然進入。

  當時的場景現在回想起來,仿佛曆歷在目,他還清楚地記得皇太極的諭旨。

  雙方交戰,各自為主,皇太極不會介意。

  而且清軍之所以戰勝,不過是上天的旨意。

  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賜恩於他,既已知恩情,應當盡力為自己效力。

  如曾經的張春,得到恩情卻不能為自己效力,又不願以死明志,最後沒有功名的死去。

  那時他入朝參見,皇太極令他上殿坐,賜茶招待。

  並向他詢問明廷制度,明廷宗室被俘虜,置若罔聞。

  將帥作戰被擒獲,竭盡全力後投降,必將誅殺他的妻子,或是被貶為奴,這是舊制度還是新立的制度。

  他答道以前沒有這樣的制度,最近朝中大臣各抒己見向崇禎帝報告,由此開始。

  皇太極感嘆,國君昏庸,臣子蒙蔽,很多人蒙冤而死。

  將帥因奮力作戰被擒,用他府中的金庫錢財當做贖罪來還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懲罰他的兒女,何必殘害無辜的人。

  僅此一點,他就知道皇太極比崇禎更加英明。

  「洪承疇降清後,皇太極令他隸屬於鑲黃旗漢軍,待遇十分優厚。」

  「但由於皇太極對他尚存戒心,一直沒有任命他官職。」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攝政,洪承疇才逐漸受到重用。」

  「崇德八年八月九日,皇太極突然逝世。」

  「由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叔父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攝政,改元順治。」

  「順治元年,李自成大順軍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但當時的清朝尚未得到確報。」

  「在大順軍向北京迅猛進軍時,范文程曾上書多爾袞,指出明亡已是大勢所趨。」

  「范文程提出進取中原的大計和進取的方針策略,攝政王多爾袞察覺時間緊迫,數日之內急聚軍馬。」

  「隨後大舉南伐,清軍抵達遼河,山海關總兵平西伯吳三桂派遣副將向清軍乞降。」

  「多爾袞此時已知悉李自成攻占北京和崇禎帝已死的消息,他決定向洪承疇諮詢軍事。」

  「五月二日,清軍進入北京。」

  「面對北京城內民心不安的局面,多爾袞採取了范文程、洪承疇等人的建議,安撫百姓。」

  「對于歸降的明朝官員,官復原職,對於降清的漢族文武官員,升級任用。」

  「爭取明朝降官和漢族地主的支持,且為崇禎帝發喪,利用懷舊的心理,得到百姓的贊同。」

  「為安定民心,清朝入關後,宣布取消明末的加派賦稅。」

  「這一系列措施相繼出台後,使得北京城逐漸安定。」

  「清軍占領北京後,曾進行分功賞爵,洪承疇入內院佐理機務。」

  「多爾袞入京時,洪承疇已在內院協助多爾袞辦理機務。」

  「他從加強中央集權的角度看,認為應該提高內院的權力,才能協助多爾袞處理好朝政。」

  「便經常向多爾袞進言,提出恢復明朝的內閣票擬制度。」

  「也就是內外文武官員的奏章和各部院覆奏的本章,都要通過內院。」

  「由內院發到六科,由六科去抄發各部院。」

  「為安定北京的秩序,洪承疇還上本對京城的緝察工作提出具體的建議。」

  「順治二年,清廷正式任命洪承疇以原官總督,招撫江南各省地方。」

  「七月初三,多爾袞又以順治帝名義賜敕洪承疇,表示了對洪承疇的倚重。」

  「敕文全長七百多字,是臨行前給洪承疇的指示,也是平定江南的具體政策。」

  「九月,原李自成的譯侯田見秀、義侯張鼎等在洪承疇的招撫政策影響下,紛紛繳械投降。」

  「洪承疇由於招撫江南運籌得當,很快取得效果,江南形勢基本穩定。」

  「不久,洪承疇的父親去世,再加上他本人的眼疾,所以上書請求他回京守制。」

  多爾袞:反抗清朝統治戰爭給我大清帶來了極大的困擾,為了扭轉這種狀況,本王選擇了洪承疇解決此事。

  如今看來,洪承疇擔此重任後,很好的給大清解決了不少麻煩。

  在清朝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為了解決老百姓反抗的問題,洪承疇制定了好幾種措施。

  一是洪承疇對江南軍民進行的招撫策略,為避免當地百姓遭受戰亂之災發揮了重大作用。

  洪承疇本身就是明朝的官員,十分了解江南人民的心理。

  此外,洪承疇在南方還有許多故人。

  為了緩解矛盾,洪承疇便積極對於過去的這些舊交進行人情關係疏通,促進他們歸降。

  比如明朝兵部尚書,洪承疇便選擇了顧念舊情,安撫此人。

  確保其能夠原官留任政策,最終實現了順利招撫。

  二是洪承疇大開科舉考試,為眾多學子找到入仕之路。

  洪承疇的這種做法使得大量知識分子,對大清採取了較為和善的擁護態度,同時也使清朝招來了許多有用人才。

  這對於降低當時尖銳的矛盾,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三是洪承疇建議降低賦稅,緩解人民賦稅壓力。

  洪承疇認為江南百姓之所以對前明統治十分不滿,重要原因便是明朝的賦稅太過嚴重。

  一定程度上降低百姓賦稅,可以緩解百姓的敵視情緒,對於改善不利狀況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洪承疇還有一個重要措施,那就是武力解決。

  江南形勢並不是簡單的用溫和政策就可以一次性的解決,必要的情況下必須採用強硬措施。

  面對前明政權的頑固抵抗勢力,洪承疇絕不手軟。

  比如有一位頑固抵抗的大明將領,洪承疇選派已投降清朝的官員,利用舊關係偷偷潛入軍營中最終擒殺。

  「次年,洪承疇升任為太子太傅,再次入內三院佐理機要,還擔任過《太宗文皇帝實錄》一書編纂的總裁官和會試主考官。」

  「洪承疇曾提出由內三院大學士和九卿舉薦總督、巡撫、提督、鎮將等各級地方官的保舉連坐法,對舉薦得當者有賞,舉薦失誤者要連坐。」

  「此後,又兼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將御史甄別為六等,依其政績優劣分別予以升遷、留任、貶罰,以整頓吏治。」

  「順治八年,河南道御史張煊上疏參劾吏部尚書十罪兩不法,其中一些條文涉及洪承疇。」

  「張煊稱洪承疇曾同吏部尚書在火神廟密議逃叛,送母回閩卻不請旨。」

  「洪承疇自辯稱火神廟集議只為甄別諸御史定等差,而私送母回閩一事則甘願服罪。」

  「對於洪承疇的各項罪狀,順治帝從輕發落。」

  「稱洪承疇火神廟集議,不必過多揣測。」

  「送母歸原籍未奏聞,為親人服罪,情有可原。」

  「順治十年,洪承疇調任內翰林弘文院大學士。」

  「這時,南明桂王朱由榔占據著雲貴兩省,不斷派兵進攻湖南、廣西、四川等地。」

  「洪承疇隨即又被任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等省。」

  「順治十二年,孫可望派大軍攻岳州、武昌、常德等地。」

  「洪承疇指揮清軍在常德設下埋伏,結果大獲勝利,迫使孫可望撤回貴州。」

  「兩年後,清廷決定不再設五省經略。」

  「洪承疇正打點行裝,準備回京,孫可望突然率眾出降。」

  「順治十六年,清軍攻占昆明後。」

  「清廷又把消滅永曆及其政權的任務交給了洪承疇,洪承疇認為當前最主要的任務是安定雲南內部。」

  「他上疏說雲南地方偏遠,土司種類最多,不易治理。」

  「最好參照元明兩朝的經驗,留兵駐鎮,使邊疆永遠安寧。」

  「於是清廷很快派遣平西王吳三桂,率兵留駐雲南。」

  「順治十七年,洪承疇因病請求回京。」

  「回京後因其功大、位高、權重,引起滿洲貴族和一些漢族大臣的猜忌和不滿,受到冷落。」

  「次年正月,順治帝病逝,康熙帝即位。」

  「五日,洪承疇又因病請求退休,經清廷同意。」

  「清廷幾經爭論,賜以洪承疇三等阿達哈哈番的爵位。」

  「康熙四年,洪承疇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康熙帝追贈洪承疇為少師,賜諡號文襄,立御碑。」

  明末清初的很多讀書人儘管對洪承疇的品性不恥,但也有不少讀書人認為洪承疇有大貢獻。

  南明隆武和魯王政權的覆滅,以及其他抗清勢力的剿平都表明洪承疇招撫政策的成功。

  洪承疇減少了武力征服,對百姓和社會來說減少了戰亂和破壞,有利於百姓和社會的安定以及生產力的發展。

  對清朝來說,減輕了統一的阻力,有利於鞏固清中央政權的統治。

  為了穩固大清這個新政權,洪承疇提出了不少建議被採納。

  學習漢人語言,閱讀漢家千年文化經典。

  批判性吸收明朝治國策略,儘可能做到順利過渡。

  積極選拔人才,採用連坐制辦法。

  尤其對於封疆大吏,必須對保舉人一樣進行記錄。

  倘若推薦者表現優異,那麼保舉人就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

  如果推薦人表現無法得到預期效果,那麼保舉人同樣也應當受到懲罰。

  洪承疇提出的治國安邦策略,十分符合清朝的發展需求,因此被皇上立即進行採用。

  同時也說明洪承疇對於穩固清朝統治,確保清初相關政策制定符合民意做出了十分積極的貢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