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毀譽參半李斯

  第280章 毀譽參半李斯

  要論中華最為出名的十大謀士,就不得不提輔佐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李斯。

  大秦統一天下後,李斯參與了新的制度決策的制定。

  李斯最主要的成就,有協助秦始皇統一天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等等。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大秦的帝業,有一半是李斯的功勞。

  但不能否認的是,李斯是一個很複雜的歷史人物。

  在李斯的身上既有文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處事原則,又有一種對權力和功名的極度熱衷。

  也正因為如此矛盾複雜,以致於李斯最後的結局很是悽慘。

  自從他統一天下後,淳于越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他的思想和行動是格格不入的。

  李斯以法治國的理念,哪怕到了他們大漢朝也在沿用。

  「這些郡縣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轄下的地方行政單位,完全聽命於中央和皇帝。」

  那時陛下還聽取他離間各國君臣之計,對於六國,他提出了先滅韓、再圖謀他國的吞併順序。

  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公孫支。

  由此可見,當私心占據了上風的時候,人的智商會下降,會很容易挖坑坑自己。

  對李斯作為人臣來說,不能單憑簡單的好與壞就給李斯定性。

  「李斯以秦國的文字為基礎,整理出一種筆劃較戰國時期簡便,寫法一致的文字。」

  回想起自己來到秦國一步步爬上來的艱辛過程,他仿佛曆歷在目。

  「春秋戰國時期,各地馬車的大小不一,車道也寬窄不同,沒有明確標準。」

  正是因為他的一番慷慨陳詞說到陛下心坎上了,這才得以被陛下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史。

  不過他倒也沒有焚毀全部的禁書,將一部分禁書收藏在稷下學宮。

  與趙高、胡亥合謀,篡改遺詔,殺扶蘇、害忠良。

  「體積容量以合、升、斗、桶為單位,也採用十進位。」

  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為指導的。

  「這一事件,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焚書。」

  這樣的李斯,又怎會不叫人欽佩呢?

  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國的東進。

  使始皇帝去世的一年內,皇室成員凋零,三公九卿死傷殆盡。

  「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嬴政統一六國之後,朝廷中的大臣們對於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存在很大爭執。」

  由於時代的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

  「之後推平各郡縣城牆,銷毀各郡縣武器,並廢除分封制。」

  李斯把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他覺得有理,這才下令焚書。

  「而李斯則認為周實行分封制,後期卻天下大亂。」

  「百姓深受其擾,之後,陳勝吳廣起義。」

  「在全國範圍內推行黃金和銅錢兩種貨幣,同時規定貨幣的單位和兌換率。」

  「並告知荀子現在嬴政想要吞併天下,正是自己施展拳腳的機會,之後西行去往秦國。」

  從李斯為官幾十年,能夠從底層爬到極其顯赫的地位,可見李斯的能力。

  「李斯認為為人臣子不該談論這些事,並不同意。」

  秦朝建立以後,李斯升任丞相,繼續輔佐秦始皇。

  不過好在始皇陛下重新給了他戴罪立功的機會,這才沒有斬殺趙高的時候一併將他處死了。

  不過不管怎麼說,李斯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法家的最完全的執行者。

  「而後嬴政派遣秦國良將出兵攻打六國,並委任李斯為客卿。」

  「並詢問李斯密謀造反的情狀,將李斯的賓客和李氏家族全部逮捕。」

  李斯雖然熱衷於名利,但是起碼在他為官期間,將皇帝交付給他的事,都辦得很出色。

  「李斯之子李由任三川郡郡守,但難以阻擋起義軍入侵。」

  「臨行前,李斯向荀子告辭。」

  秦二世信任趙高,趙高懂如何引導秦二世去及時行樂。

  「戰國時期,各國文字不同,同一個字往往有幾種不同的寫法。」

  「文字的差異,對於推行中央政府頒布的政策法令和文化的傳播、經驗的交流都是極大的障礙。」

  這四代王都是由於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有各自的度量衡制度。」

  李斯的出發點可以說是直接的,他是一個出身貧寒的讀書人。

  「縱觀六國國勢衰弱之後,於是意圖進入秦國。」

  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

  更是致使百年嚴苛的秦國律法形同虛設,大秦帝國頓時狼煙四起,大廈將傾。

  「並勸說胡亥,詐稱秦始皇遺詔命殺掉扶蘇。」

  「李斯在稷下學宮學成之後,認為楚王不值得自己侍奉。」

  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

  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於他始皇帝的權威。

  「車中宦官假借皇帝之名,在車中批覆百官上奏的事。」

  他還記得來到秦國之後,很快就得到丞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郎官。

  「之後,嬴政委任李斯為長史,聽從他的計謀,暗中派遣謀士攜帶金玉珍寶前去各國進行遊說。」

  劉徹:李斯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踐著法家的思想。

  而在眾多能人異士中,李斯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秦始皇令趙高代筆寫詔書賜給公子扶蘇,命扶蘇回咸陽,由蒙恬管理軍隊。」

  但是李斯僅僅是一個提出者,而不是一個完全的執行者。

  但是李斯則依然還沉浸於秦始皇時期,依然還相信自己是帝國丞相,這本身就是一個悲劇。

  「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拜荀子為師。」

  正當陛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國鼓動修建水渠。

  「秦統一後,李斯向秦始皇建議廢除原來六國流通的貨幣,在全國範圍內統一使用秦貨幣。」

  秦始皇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許多國,不利於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

  「年輕時,李斯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

  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

  李斯建議秦始皇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他也正因為認識到了郡縣制度的重要性,建立漢朝後才延續秦始皇的郡縣制。

  「於是,李斯請求秦始皇將《詩》《書》以及百家著作清除乾淨。」

  「這些馳道、直道縱橫交錯,形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絡。」

  對於造謠惑眾,不利於統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

  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

  「李斯同時開始參與修明法制、制定律令、統一文字、輔助修建離宮別館。」

  「李斯主張在全國實行郡縣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和國家的統一。」

  有了接近陛下的機會,他向陛下闡述天下局勢來獲得重用。

  「重新更改修訂法律,法令刑罰愈發殘酷。」

  「李斯在獄中多次上書,但全被趙高扣留。」

  又提出了統一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統一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

  「秦朝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李斯認為國家治理應根據現實需要,從實際出發制定方針政策。」

  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認為皇帝在外巡視時駕崩,而又未正式確立太子,駕崩之事需要保密。」

  「之後李斯同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進諫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宮,減少徭役。」

  「除此之外拆除了阻礙交通的關塞、堡壘的同時,還修築了以都城咸陽為中心的馳道。」

  李斯沒有掩飾自己對功名的追求,反而覺得人生在世就應該積極追求功名利祿。

  當秦二世即位之後,李斯敏感地察覺到自己的地位不再像嬴政時代那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這種感覺是非常正常的。

  李斯:沒想到我後面犯了大錯,也能獲得中華十大謀士的榮譽稱號。

  趙高是嬴政的眼睛和耳朵,是嬴政所信任的人。

  李斯在生平的後期,雖然將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極端化。

  「他們將秦始皇的屍體安放在一輛既保溫又通風乾爽的車子中,奏稟國事和飲食進獻依舊如常。」

  「而後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議,沒收了《詩》《書》以及百家所有著作,以便使百姓無法借用書籍內容批評當朝。」

  取消分封制,實施郡縣制度,天下才得以安寧。

  一方面源於其雄才偉略,另一方面更依靠於手下的能人異士。

  「秦王嬴政被尊稱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為丞相。」

  「同時李斯引秦穆公雄霸天下的事例,建議嬴政抓住統一天下的機會吞併六國,完成大一統。」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嬴政四處巡視,平定了四面八方的少數民族叛亂,其中也有李斯的參與。」

  然而,李斯的私心之重又足以斷送其一世英名。

  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徹底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

  「統一了標準,才會使百姓的生活更加方便,之後嬴政便將此事交給李斯去全權辦理。」

  「之後代替胡亥與丞相李斯商議,告知李斯詔書還未送出,自己欲讓胡亥繼位。」

  「但長期的分裂割據導致各國貨幣的大小、樣式、重量都不相同,單位也存在差異,極大地制約了當時商業的發展和各國間的經濟交流。」

  「文中勸諫嬴政不應重物而輕人,驅逐客卿會導致人才流入他國,使得敵對國家實力更加強盛,對秦國實現大一統而言是極大的阻礙。」

  「呂不韋非常欣賞李斯,保舉李斯為郎官,因此李斯得到遊說嬴政的機會。」

  「李斯上書嬴政嬴政時,抓住了嬴政想吞併天下的想法,並以此為中心向嬴政分析了天下大勢。」

  當李斯被趙高拉下水並肩站在一起了的時候,李斯的智商已經沒有了,他悽慘的歷史結局也就註定了。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這令他大為不滿,於是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

  朱元璋:李斯此人,感動其大才,悲嘆其結局。

  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李斯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齊人淳于越等人認為取消分封制弊大於利,李斯反對並上書秦始皇。」

  「戰國時代,各國已經普遍開始使用金屬貨幣。」

  「秦國將領章邯擊敗了吳廣等人的軍隊並將其驅逐出三川地區,然後派使者輪番去三川調查,並譴責李斯身居三公之位卻令盜賊猖狂到這種地步。」

  而李斯則是秦始皇所欣賞的人,是嬴政的手和腳,是大秦帝國的丞相,能執行嬴政所確定的方針與政令。

  不可能成為扶蘇身邊的紅人,所以趙高選擇了假傳遺詔賜死扶蘇以及其靠山蒙恬。

  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

  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重量則以銖、兩、斤、鈞、石為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

  「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想干出一番事業來。」

  李斯憑藉自己的能力,才華一步步走進三公九卿之列。

  「李斯不僅主張一切以法行事,依法治國,而且認為法治當嚴,主張嚴刑峻法。」

  「李斯聽聞後,向嬴政上書,即後世著名的《諫逐客書》。」

  至於已經焚毀的那一部分先秦古籍,他可以組織人手開展恢復工作。

  「並帶領下層群眾百姓一起來誹謗朝廷指令,應嚴加禁止。」

  「以及由咸陽向北延伸,全長約九百千米的直道,以此來防禦北方匈奴的侵擾。」

  「而不應從古人出發,要求國家需要有統一的思想。」

  「李斯將車輛的輪距一律改為六尺,這便是車同軌。」

  李斯重新受到秦始皇嬴政的重用後,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嬴政完成了統一六國的大業,順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儘管他廢黜百家獨尊儒術,看似以儒家治理國家,可實際上是內法外儒罷了。

  將秦始皇所布下的大局全部敲碎,當然同時也將大秦帝國推向了萬劫不復之境。

  「之後趙高對李斯嚴加懲處,編造李斯之子李由參與謀反的罪狀。」

  「秦始皇贊同李斯的意見,於是把全國分成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餘郡。」

  周統一以後,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後來一個個都疏遠了。

  「還規定了秦半兩的形制,將貨幣製造權收歸國家,以國家信譽保證貨幣的流通。」

  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併了二十國,稱霸西戎。

  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想要刺探秦國的情報。

  在以功績論英雄的秦國,其從長吏到廷尉再到左丞相,足見其豐功偉業。

  「在李斯的主持下,秦帝國發布了一系列的貨幣改革方案,廢除各國曾發行的舊貨幣。」

  李世民:以沙丘之變為界,李斯經歷了輝煌與蒼涼,他的悲劇也在沙丘之變那一刻鑄成。

  「最終李斯屈打成招,在供詞上伏法認罪。」

  他勸陛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

  於是,秦始皇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

  後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

  「同年,秦始皇巡視到山東平原縣西南五十里時病倒,行至沙丘病情加重。」

  「從此,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就在中華歷史上沿襲下來。」

  趙高將李斯拉下水,並一起發動了沙丘之變,賜死了扶蘇和蒙恬。

  因為,雄才偉略的秦始皇欣賞李斯的才華,所以才給予了李斯大量的支持。

  一想到自己原先歷史上悲慘的結局,他就唏噓不已。

  「兩年後,秦始皇嬴政在咸陽宮擺設酒席招待群臣。」

  「始皇長子扶蘇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監督軍隊,小兒子胡亥跟隨出遊。」

  「對各諸侯國的名士實行收買政策,收買不成便將其擊殺,以此離間諸侯國君臣之間的關係。」

  「秦統一後,不同的制度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經濟發展。」

  「於是,李斯向始皇帝上書建議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六國,蕩平海內。

  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

  趙高原本就是秦二世的啟蒙老師,所以到了秦二世時期,趙高與李斯之間的地位一定會發生變化。

  「詔令下達三十天之後,不服詔令者判處黥刑,並罰作築城苦役。」

  「秦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戰爭,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而李斯在歷經簡單的徘徊之後也站在了趙高一邊,也完全是為了捍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擔心自己的一切會被蒙氏家族所替代。

  「李斯統一貨幣促進了秦國的經濟交流和商貿發展,同時對後世的影響也十分巨大,此後歷朝歷代的貨幣制度都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

  「公元前210年,秦二世胡亥繼位後。」

  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

  「以丞相為首的多數大臣認為可以實行分封制,授予各地貴族世襲的諸侯名份,讓諸侯王來鎮守疆土。」

  「李斯統一的度量衡長度以寸、尺、丈為單位,採用十進位。」

  「於是李斯奉秦始皇的命令,主持統一文字的工作。」

  現如今的情況和以前完全不同,要是遵循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必然會攪亂民心。

  「趙高趁機向胡亥誣陷李斯權利可比皇帝,意圖謀反,胡亥心生忌憚。」

  「嬴政準備統一六國之時,韓國人鄭國以修築灌溉水渠的名義到秦國做間諜,後被發覺。」

  李斯的理事能力之強、書法之精以及囊括海內外的韜略都令人嘆為觀止。

  「一年後,秦二世又興建阿房宮,繼續修築馳道,徵收的賦稅也越來越重。」

  「趙高扣下秦始皇生前寫給公子扶蘇的詔書,想讓胡亥繼位為皇帝。」

  「後李斯彈劾趙高,但胡亥不信任李斯,將其關入獄中查辦。」

  劉邦: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命令以秦幣取代天下之幣,並令李斯全權負責此事。」

  「諸侯王之間互相傾軋,不聽號令,最終周王室滅亡,因此分封制不可取。」

  李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向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覺得李斯的觀點非常合胃口。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出遊巡視會稽山,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趙高都跟隨始皇一同前往。」

  「但之後被趙高以世代功名引誘,聽從了趙高的計謀,廢公子扶蘇,立胡亥為新帝。」

  這樣李斯才能一展才華做點實事,但是秦二世卻偏偏只是一個紈絝子弟。

  「李斯認為諸子百家眾多學派,意圖通過批評君主的方法,來為自己博得聲名。」

  「秦國王公大臣建議嬴政驅逐客卿,而李斯也在驅逐名單之中。」

  因此,李斯後期的思想是否應該歸入法家的體系,是值得商榷的。

  「李斯擔憂自己的爵位與俸祿,便上書迎合討好胡亥,肯定胡亥的苛政。」

  「然後李斯便以秦國原有的度量衡為標準,並在商鞅曾頒布的標準器上再次改進,製成統一後的標準器發布全國,而與標準器不同的度量衡則一律被禁止使用。」

  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國和魏國,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

  「戰國末年,李斯生於楚國上蔡縣。」

  「於是李斯主張思想上禁止異說,統一思想,建議秦始皇焚書。」

  「嬴政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下令廢除了驅逐客卿的詔令,重新恢復了李斯的官職。」

  「秦統一後,李斯向始皇帝建議。」

  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不是朝廷所典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准留下醫藥、卜筮、種樹之書。

  後來,他給陛下寫了一封信《諫逐客書》,勸諫陛下不要逐客。

  後來的李斯,已經沒有了以法治國的志向,也已經不再代表法家了。

  在秦始皇時期,李斯和趙高就是嬴政下面的兩大紅人,兩大寵臣。

  那時候諸侯並列,互相爭奪,天下統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

  「度量衡標準確定之後,李斯又建立了關於度量衡的制度法規,以此在國內推廣度量衡的標準。」

  基於不同的定位,所以在嬴政時期,李斯所能獲得的支持是遠大於趙高的。

  「秦莊襄王三年,李斯到達秦國,請求擔任秦國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門客。」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當秦始皇駕崩於沙丘之際,根本就沒有能力掌控局面的趙高這才向李斯伸出了橄欖枝。

  趙高一手策劃的沙丘之變,完全是出於私心,是為了防止扶蘇接班之後,再也沒自己什麼事了。

  李斯的才能不可否認,大秦帝國的建立,其有不世之功。

  「詔書還未交給使者時,秦始皇便駕崩了。」

  因此想學習帝王之術,以此獲得名利和地位。

  先是為呂不韋《呂氏春秋》編纂,後與少年嬴政相識,一篇《諫逐客令》挽救了秦國的危局,也使自己成為嬴政的重要心腹。

  「秦二世繼位第二年,李斯被處以極刑,後在咸陽的集市上被腰斬,夷滅三族。」

  他現如今已經明白先秦許多文獻古籍被燒掉,這對中華文化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在他陳述利弊之後,陛下明辨是非,果斷地採納了他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

  嬴政:焚書事件是李斯鼓動朕的,不過好在朕將一些珍貴書籍保存了下來。

  李斯是秦國帝業的構建者,為後世治理國家,建立新的制度樹立了模本。

  「全國上下,車輛要有相同的寬度,對應的還要修建相同寬度的道路。」

  三代時期的做法,也並不值得效法。

  為了自己的私利,竟在秦始皇去世之後。

  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陛下下了逐客令,他也在被逐之列。

  而他仍然受到重用,那時還被封為廷尉。

  「並自己動手,寫成範本,頒行全國,稱為小篆,廢除了其它異體字。」

  「李斯曾多次找機會進言,而胡亥並不接受,反而因自己作樂被打擾而責備李斯。」

  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用這句話形容李斯也更加貼切。

  秦國的一統天下離不開李斯的不世之功,而秦國的迅速滅亡也有李斯的推波助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