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千古第一相管仲

  第278章 千古第一相管仲

  管仲不僅是先秦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政治家。

  他實現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了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

  可以說,管仲是中華政治和經濟制度的開山鼻祖,被譽為是華夏第一相。

  他主導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經濟改革,很多經濟制度直到如今還在沿用。

  比如現在的國企和央企體制,就是兩千多年前的管仲發明的。

  同時管仲也是法家思想的先驅,他認為法雖然不可永遠堅持。

  但是法是存亡治亂的根源,是聖明君主用來作為天下最高標準的。

  而且依法治國是有據可依的,管仲列舉了古代的黃帝和堯帝,都是依靠法度來治國國家的。

  而周朝的禮樂制度,其實也是來源於法。

  管仲的法家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治國上,與其說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驅,也可以說他是法家思想的實踐者。

  在治國上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開創了很多治國先例,讓齊桓公成為了第一個中原霸主。

  「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導致管仲生活很貧困。」

  「為了謀生,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聯合好友鮑叔牙合夥做生意。」

  「遊歷許多地方,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見過許多世面,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

  「當兵的時候,臨陣脫逃。」

  「幾次想當官,但都沒有成功。」

  「公元前698年,齊僖公去世,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不久,齊襄公因與魯桓公的夫人私通之事暴露,索性將魯桓公灌醉並殺死。」

  「對此,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

  「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君的女兒,因此管仲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

  「三年後,齊國內亂。」

  「兩個逃亡在外的公子,一見時機成熟,都想急忙設法回國,以便奪取國君的寶座。」

  「魯莊公知道齊國無君後,萬分焦急,立即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國,後來發現公子小白已經先出發回國。」

  「管仲於是決定自請先行,親率三十乘兵車到莒國通往齊國的路上去截擊公子小白。」

  「人馬過即墨三十餘里,正遇見公子小白的大隊車馬。」

  「管仲等公子小白車馬走近,就操起箭來對準射去。」

  「一箭射中,公子小白應聲倒下。」

  「管仲以為公子小白已經被自己射死,就率領人馬回去。」

  「其實公子小白沒有死,管仲一箭射中他的銅製衣帶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裝死倒下。」

  「經此一驚,公子小白與鮑叔牙更加警惕,飛速向齊國挺進。」

  「當他們來到臨淄時,由鮑叔牙先進城裡勸說,齊國正卿高氏和國氏都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國君。」

  「於是公子小白就進城,順利地登上君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

  孔子:不得不承認,儘管管仲的私德有虧,但他的才能確實沒話說。

  管仲有三處府邸,不懂得節儉,與國君享受同等禮遇,不懂得君臣有別。

  管仲在儉與禮這兩方面的表現,讓他最為詬病。

  按照他們儒家的說法,管仲是一個才能超過品德的人。

  鮑叔牙跟管仲一起做生意,鮑叔牙出的本錢多。

  每次獲利後管仲卻要拿大頭,理由是家裡窮,有老母要供養。

  在齊桓公當上齊國國君後,殺死了爭奪王位的公子糾。

  公子糾的兩名心腹大臣,一個自殺成仁。

  另一個則是管仲,不僅沒有自殺,反而去幫助逼死自己主公的敵人。

  這種行為,在崇尚春秋大義的時代,是被人所不齒的。

  後來位居相位,權傾齊國,生活奢侈、納妾甚多。

  在被人指責時,還一本正經地說是在為君主承擔惡名。

  如此種種,連他也不得不批評管仲的品德。

  不過儘管管仲私德有虧,但也有值得令他讚美和肯定的地方。

  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是披頭散髮,衣襟開在左邊的人了。

  因為有了管仲,齊桓公才能夠不使用武力就召集各諸侯國參加會盟,稱霸諸侯。

  「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後,急需找到有才幹的人來輔佐,因此就準備請鮑叔牙出來任齊相。」

  「但鮑叔牙稱自己才能不如管仲,若要使齊國稱霸,必要用管仲為相。」

  「管仲與公子糾一夥認為公子小白已死,再沒有人與他爭奪君位,也就不急於趕路。」

  「六天後到齊國才得知,齊國已有國君,新君正是公子小白。」

  「魯莊公得知齊國已有新君後氣急敗壞,當即派兵進攻齊國,企圖武裝干涉來奪取君位。」

  「雙方在乾時會戰,管仲建議當趁小白人心未定速攻。」

  「但魯莊公不聽管仲的話,結果遭遇伏擊。」

  「魯軍大敗,公子糾和管仲隨魯莊公逃回魯國。」

  「齊軍乘勝追擊,進入魯國境內。」

  「齊桓公為絕後患,遣書給魯莊公。」

  「叫魯國殺公子糾,交出管仲,否則齊軍將全面進攻魯國。」

  「魯莊公得知後與大夫施伯商量,施伯認為齊國要管仲不是為了報仇雪恨,而是為了任用他為政。」

  「因為管仲的才幹世間少有,他為政的國家必然會富強稱霸。」

  「假如管仲被齊國任用,將為魯國的大患。」

  「因此施伯主張殺死管仲,將屍首還給齊國。」

  「但鮑叔牙用計稱齊桓公恨管仲入骨,一定要生殺管仲。」

  「且魯莊公新敗,聽說齊國大兵壓境,早嚇得心顫膽寒,沒有聽施伯的主張。」

  「在齊國壓力下,殺死公子糾,並將管仲擒住準備送還齊桓公發落,以期退兵。」

  「管仲清楚這是鮑叔牙的計謀,於是讓押運工人快馬加鞭趕去齊國,最後平安到了齊國。」

  「經鮑叔牙的建議,齊桓公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

  「以此來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讓天下人都知道齊桓公的賢達大度。」

  「齊桓公迎接管仲後,一連聊了三天三夜,句句投機。」

  「齋戒三日之後,齊桓公拜了管仲為相,並稱管仲為仲父。」

  嬴政:管鮑之交,令朕羨慕。

  可以說管仲能成為齊桓公的座上之賓,多虧了鮑叔牙這個生死之交。

  管仲和鮑叔牙好朋友,兩人友情很深。

  他們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

  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

  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

  管仲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

  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

  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就向人們解釋。

  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同鮑叔牙的友誼非常誠摯,他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

  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

  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

  鮑叔牙心裡明白,自己的朋友管仲是個很有本領的人。

  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

  在長期交往中,他們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

  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兩人之間深厚的友誼,任誰都要羨慕,令他也是如此。

  「齊桓公二年,齊桓公想加強軍備,被管仲言辭拒絕了。」

  「但是桓公不聽,依舊修治軍備。」

  「一次,宋夫人惹怒了齊桓公,齊桓公憤怒想要討伐宋國。」

  「管仲覺得不可以,認為內政不修,對外用兵不會成功。」

  「齊桓公不聽,果然起兵伐宋。」

  「各諸侯興兵救宋,把齊軍打得大敗。」

  「齊桓公三年,管仲建議出兵問罪不遵禮法的譚國。」

  「譚國本來很小,力量十分微弱,結果很快就被齊國消滅。」

  「齊國沒費力氣消滅了譚國,擴大了國土。」

  「齊桓公五年,在管仲的建議下,齊國與宋、陳、蔡、鄭等國在齊的聊城會盟,商討安定宋國之計。」

  「遂國也被邀請,但沒有參加。」

  「管仲為了提高齊國的威望,就出兵把遂國消滅。」

  「魯國本來比較強大,但因接連被齊國打敗,又看到諸侯國都服從齊國。」

  「不服從齊國的遂、譚兩國又被消滅,所以魯國也屈服了齊國。」

  「不久,齊國與魯國和好,在山東東阿會盟。」

  「就在這次會盟中,發生了著名的曹沫劫盟事件。」

  「曹沫迫使齊國歸還之前魯國所有失地,齊桓公事後想反悔,但是管仲用大國不該失信讓齊桓公歸還了失地。」

  「齊桓公六年,魯、宋、陳、蔡、衛都先後屈服齊國。」

  「譚、遂兩國早已消滅,只有鄭國還在內亂。」

  「管仲因此建議齊桓公出面調解鄭國內亂,以此來提高齊國的地位,加速實現做霸主的目的。」

  「鄭國厲公回國殺了大夫,登位稱君,為鞏固君位,就要聯合齊國。」

  「管仲抓住這一時機,建議齊桓公聯合宋、衛、鄭三國,又邀請周王室參加,於山東鄄城會盟。」

  「齊桓公七年,管仲又讓齊桓公以自己名義召集宋、陳、衛、鄭又在鄄城會盟。」

  「至此,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公認的霸主。」

  劉徹:要是沒有管仲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齊桓公也不可能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在政治方面,管仲主要的成就就是行政區域和人才選拔。

  管仲任相後,重組原有行政區域制度,將齊國劃分成二十多個鄉行政區域。

  軍士、農民、工匠、商賈四民分開定居,不得隨意遷徙。

  地方各級官吏由國君直接任免,統一執行國君政令,強化了中央集權。

  管仲重視人才選拔,上任後逐步打破舊官制,把有真才實學的人一級一級選拔上來。

  同時規定地方鄉長可以舉薦有才華的人,不限制於本身是否是農民、商人和工匠。

  如此一來,就擴充了人才來源,穩固齊國統治階級的基礎。

  在經濟方面,管仲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齊國民富國強。

  管仲因地制宜,根據土地的好壞不同,來徵收多少不等的賦稅。

  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進一步提升了齊國經濟實力。

  這種徵稅改革主要針對地主橫徵暴斂,使農民生活和生產發展得到保證,對他們大漢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管仲還實行平衡糧價的政策,一定程度保障了農民自由買賣糧食的權利,並保障了私田的生產利潤。

  管仲為了增加國家的經濟收入,提出了著名的鹽鐵專營,也就是國家壟斷對鹽和鐵的經營。

  大力發展鹽業和冶鐵業,促進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增加齊國財政收入。

  同時,禁止人們為了眼前利益而濫伐濫捕,以保護樹木和魚類的正常生長。

  管仲還頒布貨幣統一政策,由齊國朝廷統一鑄造貨幣。

  通過聚散貨物,調節商品價格,調控市場經濟。

  同時,由朝廷統一鑄幣,強化齊桓公對國家經濟的干預,對齊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在軍事方面,管仲將行政區域與軍事管理統一起來。

  平時是行政區域,戰時便是軍隊,可以降低軍費開支。

  →

  另一方面,軍士們世代生活在一起,已形成一個利益群體,彼此關係密不可分。

  藏兵於民,軍政合一,從而形成了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

  在外交方面,管仲主張緩和與諸侯國之間的關係,劃清疆界,歸還先前侵占他國的土地。

  同時,管仲對待山戎和狄人入侵,與各諸侯國合盟,共同抵抗入侵,彰顯大國責任。

  使一度衰敗的齊國再次崛起,成為擁有強大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的諸侯大國。

  正因為管仲全方面的改革,使得齊桓公以強大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為後盾,召集各諸侯國前來會盟,成為春秋時期第一位霸主。

  「齊桓公二十四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

  「齊桓公認為南面楚國禍害更大,不願出兵。」

  「但管仲認為,當時為患一方的,南有楚國,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諸國的禍患。」

  「國君要想征伐楚國,必須先進攻山戎。」

  「北方安定之後,才能專心去征伐南方。」

  「如今燕國被犯,又求救於我國,舉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國的擁戴。」

  「齊桓公深以為然,於是舉兵救燕。」

  「管仲隨軍討伐山戎救援燕國,一直打到孤竹才班師回朝。」

  「齊桓公二十六年,當時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

  「作為霸主的齊桓公,當然不能置之不理。」

  「管仲也很關心這個問題,於是向齊桓公提議。」

  「戎狄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

  「諸夏各國都是親戚,彼此關心,一國有難,大家都應相助,不能袖手不理。」

  「滿足現狀的安樂是很危險的,出兵救邢國才是上策。」

  「齊桓公很欣賞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滅亡。」

  「狄人又追趕衛國百姓到黃河沿岸,宋國出兵救出衛國百姓七百三十人。」

  「就在曹邑立衛戴公為國君,剛剛恢復的衛國,處境十分困難。」

  「齊桓公和管仲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駐守曹邑。」

  「又給衛君帶來乘馬祭服,還給衛君夫人帶來乘車和錦帛。」

  「此外還有牛羊豬狗雞等三百餘只,又幫助修建宮殿。」

  「邢國還未恢復,狄人又來第二次洗劫。」

  「齊桓公二十七年,狄人攻邢國,形勢十分嚴重。」

  「在邢國的求救下,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

  「當齊、宋、曹軍隊到達時,邢國百姓如見親人,紛紛投奔,狄人被打退。」

  「雖說勝利了,但邢國又被狄人洗劫一空。」

  「於是齊桓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的夷儀。」

  「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復國。」

  「當時人們都讚賞邢國人遷進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

  「恢復後的衛國,人們心情高興,也忘記了亡國的悲痛。」

  李世民:管仲主張君王用心愛民的執政理念,朕深以為然。

  管仲輔助齊桓公成為諸侯霸主,聯合中原各諸侯國尊王攘夷。

  北伐山戎,西征夷狄,南拒楚國,使得中原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生活富足。

  要是沒有管仲,只怕他們大唐現在會是蠻人的形象,穿著蠻人的服飾,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

  管仲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他也從中借鑑許多。

  管仲主張國家法治,全國百姓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

  他也深以為然,他認為大唐治理得好與壞,根本在於依法治國。

  管仲非常重視發展經濟,認為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思想中還有不少值得他借鑑的可貴之處,就比如管仲主張尊重民意。

  管仲曾經說過,政之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這與他所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是一樣的,身為君王要愛護百姓。

  「齊桓公二十九年,楚國又出兵攻打鄭國,齊桓公與管仲約諸侯共同救鄭抗楚。」

  「由於楚國不斷攻鄭,齊桓公和管仲約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組成聯軍南下。」

  「首先一舉消滅蔡國,直指楚國。」

  「楚國在大軍壓境的形勢下,派使臣屈完出來談判。」

  「你們住在北海,我們住在南海,相隔千里,任何事情都不相干涉。」

  「這次你們到我們這裡來,不知是為了什麼?」

  「管仲在齊桓公身旁,聽了之後就替齊桓公回答。」

  「從前召康公奉了周王的命令,曾對我們的祖先太公說過。」

  「五等侯九級伯,如不守法你們都可以去征討。」

  「東到海,西到河,南到穆陵,北到無隸,都在你們征討範圍內。」

  「你們不向周王進貢用於祭祀的濾酒,公然違反王禮。」

  「還有昭王南征,至今未回,這事也不是與你們無關。」

  「我們興師來到這裡,正是為了問罪你們。」

  「屈完回答說,多年沒有進貢濾酒,確實是我們的過錯。」

  「至於昭王南征未回是發生在漢水,你們只好去漢水邊打聽好了。」

  「齊桓公見楚使者屈完的態度不軟不硬,就命令大軍在郾城駐紮下來。」

  「南北兩軍相峙,從春季到夏季,已經半年。」

  「雙方僵持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楚國又派屈完和齊桓公、管仲談判。」

  「齊桓公、管仲早就無意打仗,只是想通過這次軍事行動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

  「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與屈完談判,並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到召陵。」

  「齊桓公為了炫耀兵力,就請屈完來到軍中與他同車觀看軍隊。」

  「指著軍隊給屈完觀看,齊桓公無比得意。」

  「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麼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

  「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麼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

  「楚國使者屈完很沉靜地回答,非常委婉有力。」

  「國君,伱若用德義來安撫天下諸侯,誰敢不服從呢?」

  「如果只憑武力,那麼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

  「城這麼高,池這麼深,你的兵再多,恐怕也無濟於事。」

  「為形勢所迫,齊桓公同意與楚國結盟,這樣南北軍事對峙就體面的結束了。」

  諸葛亮:齊國和楚國結盟只是暫時的,管仲沒過多久就對楚國發動經濟戰,使楚國元氣大傷不得不向齊國屈服。

  齊桓公一直想要對付楚國,卻苦於楚國實力強大,舉兵討伐楚國恐怕力不從心。

  最後還是管仲給齊桓公出了一個主意,讓齊桓公出高價購買楚國特產的鹿。

  齊桓公於是在與楚國交接的邊境上設立了一座小城,並派人到楚國購買活鹿。

  楚國活鹿的價格為八萬錢一頭,管仲讓齊桓公派人帶了二千萬錢去楚國大肆搜購。

  楚王聽說了這件事情,讓老百姓趕緊捕捉活鹿,好儘快把齊國手上的錢換過來。

  在楚王看來,金錢,是人都喜歡的,也是國家賴以生存的東西。

  而鹿,不過是禽獸而已,楚國多的是,即使都不要也無所謂。

  為了炒作這一事件,管仲還煞有介事地忽悠來自楚國的官方採購商人。

  能弄來二十頭活鹿,就賞賜黃金百斤。

  弄來二百頭活鹿,就可以拿到千斤黃金了。

  於是楚國上下都轟動了,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無論男女老少,全都來勁了。

  老百姓都放下手頭的農活,漫山遍野地去捕捉活鹿。

  而這個時候,管仲讓大臣悄悄地在齊、楚兩國的民間收購併囤積糧食。

  楚國靠賣活鹿賺的錢,比往常多了五倍。

  齊國收購囤積的餘糧,也比往常多了五倍。

  然後管仲就告訴齊桓公可以安心去攻打楚國了,並解答了齊桓公的疑惑。

  楚國拿了比往常多五倍的錢,卻誤了農時,糧食又不可能幾個月時間就可以收割。

  楚國到時候一定會去收購糧食的,到時候齊國封鎖邊境就行了。。

  齊桓公恍然大悟,於是下令封閉與楚國的邊境。

  結果楚國的米價瘋漲,楚王派人四處買米,都被齊國截斷,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多達本國人口的十分之四。

  經此一事,楚國元氣大傷,三年後向齊國屈服。

  「齊桓公三十五年,周惠王去世。」

  「齊桓公會同各諸侯國擁立太子鄭為天子,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後,命人賞賜齊桓公,以表彰其功。」

  「齊桓公召集各諸侯在葵丘會盟,舉行受賜典禮。」

  「受賜典禮上,周天子特派大夫宰孔給齊桓公送來祭祀所用的肉品。」

  「因齊桓公年老德高,還特命齊桓公不用下拜接受賞賜。」

  「齊桓公想聽從王命,管仲則勸誡齊桓公。」

  「雖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若是不下拜,怕是會令周天子心存忌憚。」

  「於是,齊桓公便拜謝周天子賞賜,然後再起身領受賞服。」

  「各諸侯見此情形,都稱頌齊桓公有禮節。」

  「齊桓公又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葵丘之盟。」

  「齊桓公三十九年,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京城。」

  「王室內亂,十分危機,齊桓公派管仲幫助周襄王平息內亂。」

  「管仲完成得很好,獲得周襄王讚賞。」

  「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

  「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後只接受了下卿禮儀的待遇。」

  「齊桓公四十一年,管仲病重,齊桓公親自到府探望,並向管仲徵求由誰接替相位。」

  「管仲舉薦了公孫隰朋,還提及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幾人只善於阿諛奉承,沒有治國才能,要求齊桓公遠離這幾人。」

  「不久,管仲因病逝世,繼任的公孫隰朋、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

  「管仲的後代被任命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福蔭。」

  朱元璋:管仲給了齊桓公臨終忠告,讓他務必遠離阿諛奉承之人,可惜齊桓公沒聽從管仲的忠告,重用信任這幾人,以至於最終死於這幾個奸人之手。

  管仲在臨終之前,希望齊桓公疏遠易牙、豎刁、常之巫、衛公子啟方。

  但齊桓公認為易牙不惜烹煮自己的兒子以滿足他的口味,這樣的人不用懷疑其忠心。

  可管仲認為人的本性是愛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兒子都能忍心煮死,況且是對待其他人。

  齊桓公認為豎刁閹割了自己以便能侍奉他,這樣的人不需要懷疑。

  但管仲認為人的本性都是愛惜自己的身體,自己的身體都忍心殘害,對君王也不會有什麼忠心之說。

  齊桓公認為常之巫能審察死生之理,能驅除鬼降給人的疾病,這樣的人不用懷疑。

  管仲卻認為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鬼降給人的疾病是由於精神失守引起的。

  君王不聽任天命,守住精神,卻去依靠常之巫,身為君王必然會無所不為。

  齊桓公認為衛公子啟方侍奉他十五年了,自己的父親死了都不回去奔喪,這種人不用懷疑。

  管仲卻認為人的本性都是熱愛自己的父親,父親死了都忍心不回去奔喪,對君王也不會有什麼忠心。

  儘管管仲已經明明白白告訴了齊桓公這些道理,但齊桓公卻置之不理。

  管仲死後沒過多久,齊桓公就把管仲的臨終之言拋之腦後,反而重用這些奸人。

  最後果然一語成讖,齊桓公死於這幾個奸人之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