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三國時期著名的十大謀士,曹魏有四人,孫吳有三人,蜀漢也有三人。
屬於曹操手下的謀士,有司馬懿,賈詡,郭嘉,荀彧。
在孫權手下任職的,則有周瑜,魯肅,陸遜。
劉備手下也有三個著名的謀士,諸葛亮,龐統,法正。
法正的名望甚至要比龐統大,因為他活的時間比龐統長,尤其在領兵打仗的問題上。
劉備對法正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甚至有一種說法,法正不死便無三國。
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漢斷了翅膀一樣,形式急轉而下。
如果沒有法正,也就沒有劉備的立足點。
劉備軍團遲早會被孫權或曹操吃掉,頂多二分天下,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再說如果法正還在,憑藉其才華智謀,東吳必敗。
也正因如此,便有法正不死便無三國的說法,足可見法正的厲害之處。
在三國時期眾多謀士的矚目之下,蘇晨向大家公布了最後一個著名的謀士。
「法正,字孝直,陝西眉縣人。」
「法正的祖父法真氣節清高,頗有美名。」
「漢獻帝建安初年,恰逢天下發生饑荒。」
「於是法正和同郡的孟達一起南下入蜀,依附益州牧劉璋。」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法正才被劉璋任命為新都縣令,出外任職。」
「後來又被劉璋召回成都,升任軍議校尉。」
「當時法正在劉璋帳下既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又遭到本州縣一起客居在蜀地的同鄉非議。」
「認為法正品行不端,因此才會不得志。」
「益州一官員張松和法正友善,私下認為劉璋不是有所作為的英主,常常為此暗自嘆息。」
「建安十三年,劉璋派遣張松作為使者前往許昌拜見曹操。」
「張松沒有得到曹操的禮遇,回到成都後就在劉璋面前詆毀曹操。」
「勸其與曹操斷絕關係,轉而結交豫州牧劉備。」
「劉璋聽從張松的建議,詢問張松可以派誰為使者前去拜見劉備,張松於是舉薦了法正。」
「法正推辭不去,假裝不得已才接受了這個任務。」
法正:我的祖父法真號玄德先生,正好和主公劉備的字完全相同,或許冥冥之中我和主公就有緣分。
得知自己入選三國十大謀士,儘管早有預料,可依舊欣喜不已。
他非常清楚這份榮譽的意義,意味著自己的名字得以流芳百世,被後世人所銘記。
他的祖父法真有很大的學問,名聲自是不必說,非常受人尊重。
由於家學的薰陶,所以他從小的家教以及學問也是極好的。
建安初年的時候,曹操剛剛統一北方。
那時候天下饑荒,他不得不和同鄉孟達一塊兒入川投奔劉璋。
一是來益州避難,二是混個官做做。
畢竟他出身書香門第,憑藉自己的才學,應該可以干出一番事業。
但他很快發現,劉璋此人是一個不思進取的軟蛋。
而且沒有伯樂的眼光,不識人才。
其次劉璋並沒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只想安居一方,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所以儘管他滿腹的才學,在劉璋面前也得不到任用,只擔任了一個小小的縣令。
亂世之下這個地位對於普通人綽綽有餘,但對他而言,實在是埋沒了自己的才華。
不僅他對此很鬱悶,就連身邊的同鄉都嘲笑他。
和他一起來益州的同鄉多多少少都在官場上小有名氣,同鄉見面會上他就是遭到冷嘲熱諷的那個。
他雖然覺得自己跟別人聊不到一塊兒去,但是偏偏和張松一見如故。
原因無他,因為他們倆人都覺得自己是天下難得的奇才。
他們兩人都知道劉璋不是一個英明的主公,於是就有了另謀明主的想法。
北方的曹操勢力越來越大,劉璋派張松出使曹營找靠山。
張松沒有得到曹操的重視,直接就放棄投奔曹操,轉而想要投靠劉備。
在張松的花言巧語之下,劉璋同意和劉備聯合一起對抗曹操。
而他作為使者前去拜見劉備,經過和劉備的一番交談,他立馬就認定了雄才大略的劉備。
「法正返回成都,對張松表示劉備有雄才大略。」
「兩人暗中商議達成一致,願意擁戴劉備為君主,然而一直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
「建安十六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
「劉璋聽說後,深感恐懼。」
「張松就趁機向劉璋建議,不如迎接劉備前來益州。」
「想讓劉備討伐張魯,協助抵抗曹操的大軍。」
「劉璋聽取意見,又派遣法正為使者,率兵四千人前往荊州迎接劉備入川。」
「法正見到劉備後,向他說明了劉璋的想法,又暗中向劉備獻計策。」
「以劉備的雄才大略,對比劉璋的懦弱無用。」
「倘若以張松作為內應,趁機攻占益州。」
「然後憑藉益州的殷實富裕,以及蜀中的山川艱險的優勢,成就帝業易如反掌。」
「劉備對法正的分析深以為然,於是留下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
「親自率領萬餘人逆江西進,前往益州。」
「劉備率軍抵達涪城,劉璋親自率領部眾前往迎接。」
「劉璋資助劉備糧草輜重,讓他率兵進攻漢中張魯。」
「建安十七年,劉備的軍隊駐紮在廣元,收攬人心。」
「恰逢曹操率大軍進攻孫權,孫權求助劉備,劉備向劉璋請求資助兵馬糧草。」
「劉璋沒有滿足,劉備於是率軍進攻劉璋。」
李世民:法正不忠不義,可謂罪臣,但劉璋也實在是愚蠢。
不管劉璋有多麼愚蠢,但法正背叛舊主卻是不爭的事實。
法正出使劉備之後,回來成都就和張松密謀要投靠劉備。
要知道,當時劉璋控制下的益州最聰明的兩個人就是法正和張松。
這兩人要是不忠,那劉璋的末日就不遠了。
而在法正和張松決定投奔劉備之後,就打算把益州當作投靠劉備的誠意。
在這兩人的努力之下,益州和荊州的關係已經好到了一個新高度,但是賣主計劃還需要一個合適的時機。
後來時機終於來了,曹操宣布西征漢中,借道關中去打張魯。
曹操派出精兵強將,不僅讓關中害怕,讓千里之外的益州也感受到了震動。
如果曹操攻下漢中,以漢中做跳板,隨手揮師南下就能把益州也滅了。
如果曹操收編了張魯的力量,那後果更不堪設想。
劉璋急的直冒汗,法正心裡則是樂開了花,期盼已久的機會終於到了。
於是張松忽悠劉璋,可以請劉備這個外援一起對抗曹操。
劉備和劉璋同屬於漢室宗親,而且那時益州和荊州關係還不錯。
在法正和張松兩人天花亂墜的花言巧語之下,劉璋稀里糊塗的就答應了。
而法正帶著四千人去荊州請劉備,一見面就直截了當的投奔劉備。
話里話外,都是要把益州送給劉備,以便作為劉備的基業,最終成就霸業。
法正的一番話把劉備說的是怦然心動,更何況益州土壤肥沃資源豐厚,於是乎就下定了決心要奪取蜀。
在劉璋的熱烈歡迎下,劉備帶兵來到益州。
真實的目的是借著攻打張魯的旗號,吃掉益州地盤。
成功進入益州的大門之後,劉備沿途還收了不少好處。
以劉備當時的實力來說,反攻益州的實力已經是有的了。
但劉備平生行事最為穩妥,喜歡搞以德服人。
況且劉璋如此熱情好客,大大出乎劉備的意料,搞得劉備都不好意思對劉璋下手了。
後來劉備借著劉璋給予的軍事物資作為基礎,穩紮穩打,由北向南一步一步的直取成都。
之後曹操率大軍進攻孫,孫權向劉備呼救。
劉備打算先回荊州一趟,臨走之際順便找劉璋討點兵力和物資。
劉璋請劉備過來就是為了對抗曹操的,現在劉備要落荒而逃,還要獅子大張口。
這一番操作讓劉璋有點明白過來自己引狼入室被騙了,於是和劉備撕破臉。
「劉備誘斬劉璋的部將楊懷和高沛,進占涪城。」
「劉璋的部下鄭度向他建議,劉備孤軍深入,兵力不滿萬人,手下的人還未真心擁護他,軍隊完全沒有糧草輜重,只是憑藉田野之中的穀物作為軍糧。」
「如今之計,不如堅壁清野,將巴西、梓潼兩郡的百姓全部遷到涪水以西地帶。」
「然後燒毀當地糧倉和田野之中的莊稼,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劉備的軍隊前來,不與他作戰。」
「長久下去,劉備的軍隊缺乏糧草,不出一百天自然就會撤退。」
「到時再以大軍追擊,必然能夠擒獲劉備。」
「劉備聽說了鄭度的計策,很是擔心。」
「詢問法正如果劉璋果真如此,應該怎麼辦。」
「法正表示劉璋一定不會採用鄭度的計策,無需擔心。」
「果然如法正預料的一樣,劉璋向屬下表示抵禦敵人是為了安定百姓,豈能遷居百姓以躲避敵人。」
「劉璋於是罷黜鄭度,不採納他的計策。」
「建安十八年,劉備率軍包圍廣漢。」
「法正寫信給劉璋,向他分析形勢。」
→
「如今益州巴東郡、廣漢郡、犍為郡都被劉備占領,巴西郡也即將被攻破。」
「劉璋所能倚仗的只剩下蜀郡,如果劉璋不投降,蜀郡的百姓也將遭受戰亂之苦。」
「此時,劉璋僅剩下廣漢城和成都兩座城池,能抵抗劉備的進攻。」
「在此存亡的關鍵時刻,不如審時度勢趁早投降,以安百姓,以保後嗣。」
「劉璋深思熟慮之後,並沒有回信。」
「建安十九年,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溯江而上,攻占巴郡。」
「同年夏天,劉備攻破廣漢城,與諸葛亮、張飛等人合兵一處,兵臨成都城下。」
「劉備圍城數十天,劉璋投降,劉備占據益州。」
曹操:我收攬天下聰明而有才略的賢能之士,幾乎招攬了全天下的英才,唯獨沒能得到法正這個人。
曹操:法正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成敗,有奇謀妙算,但是不以品德清白著稱。在我眾多謀士之中,法正大概能與程昱、郭嘉二人相當。
劉備:法正腹中有良策,能夠預料世道興衰,投身在我的手下,為我提供建議和諮詢,無論是臨時考慮還是長期謀劃,都能把事情的道理和關鍵看得很透徹。
孫權:法正首鼠兩端,懷有二心,為劉璋謀劃卻不忠不義,可謂罪臣。
劉璋雖然愚蠢,但能堅持採納下屬的建議,不算是昏庸的君主。
法正雖有君臣之義但行為不端,身為臣下而名不副實。
進不能明確分析形勢發展,如韓嵩進諫劉表那樣。
退不能斷絕關係直接逃走,像陳平、韓信離開項羽那樣。
「當初,劉備兵圍成都時。」
「蜀郡太守許靖打算翻牆出來投降,事情敗露沒有成功。」
「劉璋因為眼下危亡的局勢,沒有誅殺許靖。」
「後來劉璋投降,劉備因為這件事而看不起許靖,不想任用他。」
「法正勸諫劉備,認為許靖雖然是徒有虛名但沒有實際才德的人。」
「但是如今益州才安定下來,任用許靖這種有虛名的人能夠讓當地士族迅速歸附。」
「如果不禮待許靖,反而會被天下人誤認為不尊重賢才。」
「劉備聽取了法正的建議,於是對許靖愈加厚待禮遇。」
「劉備既定益州,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兼任揚武將軍。」
「在外負責治理成都地區的事務,在內則倚仗為主要謀臣。」
「法正掌權後,對過去幫助過自己的人,報答恩德。」
「對過去得罪自己的人,加以報復,還擅自誅殺詆毀自己的幾個人。」
「有人向丞相諸葛亮控告法正放縱野蠻,作威作福。」
「諸葛亮卻表示,當初劉備在荊州時。」
「向北畏懼曹操的強大,向東忌憚孫權的威逼,近處還擔心孫夫人製造變故。」
「正在進退兩難的時候,法正前來輔佐。」
「數年時間就讓劉備攻占益州,得以馳騁天下。」
「法正功勳卓著,難以駕馭制約,又如何能禁止他不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呢。」
「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寵信的肱股之臣,勞苦功高,因此不加過問。」
李隆基:儘管法正個人品行存在缺失,但憑藉他在劉備集團做出的貢獻及劉備的恩寵,諸葛亮也無可奈何。
在法正為劉備效力的過程中,他為劉備集團做了很多大事。
充當劉備在益州的內應,成功誘使劉璋引狼入室,邀請劉備入成都。
在益州爭奪戰期間準確判斷出劉璋不會採納鄭度堅壁清野,給陷入焦慮的劉備送了一顆定心丸。
說服劉備任用許靖,為更多人才進入蜀漢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
提出迎娶吳氏的理論依據,為劉備爭取到更多益州豪族的支持,進一步穩定了益州局勢。
拿下益州後,法正又建議劉備向漢中地區用兵,鞏固和拓展了劉備集團的疆域。
定軍山一役中抓住戰機,建議劉備立即向夏侯淵發動奇襲。
取得定軍山大捷,為劉備在漢中之戰中獲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對於劉備集團而言,法正起到了別人無法替代的作用。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曹操攻占漢中。」
「次年二月,曹操率大軍返回北方,留下部將夏侯淵鎮守漢中。」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諫劉備趁機攻占漢中。」
「法正認為曹操一舉平定漢中,而不乘勝進兵益州,留下夏侯淵鎮守。」
「不是因為其智謀和力量不夠,而是北方出現動亂才會匆忙回軍。」
「以夏侯淵的才略,不能勝任統帥之職。」
「如果現在出動大軍征討,必然能夠奪取漢中。」
「平定漢中,再蠶食雍、涼二州,開拓疆土,積聚糧草等待時機,就能圖謀天下,興復漢室。」
「劉備對法正的謀劃深以為然,隨即率領諸將進兵漢中,法正作為謀臣隨行。」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率軍從陽平關南渡漢水,沿著山勢先前推進。」
「大軍抵達定軍山,依山安營紮寨。」
「夏侯淵率兵起來爭奪地盤,法正表示可以全軍出擊。」
「劉備於是命令黃忠居高臨下擂鼓吶喊著發起猛攻,大敗敵軍,斬殺夏侯淵。」
「曹操聽說漢中有失,親率大軍前來救援。」
「聽說了法正的計策後,感嘆劉備不足以想出這樣的謀劃,原來是法正教他的。」
蘇軾:法正擅長謀劃迷惑的方法,但缺少高貴優秀的品德風尚,並非值得稱道的良臣。
儘管他不認同法正的道德,但不得不承認法正的才華。
當初諸葛亮為劉備謀劃三分天下的大計,但是卻沒能真正實施。
是龐統首先幫劉備進入益州,而法正和張松兩人幫助成就謀劃。
法正分析局勢很明白,謀劃事情很清晰,同時期的謀臣很少有超過法正的。
法正雖然在道義上有瑕疵,但是智謀不輸諸葛亮。
劉備創建基業,承繼大統,實在是依靠法正的不少出力。
如果上天能讓法正活得更久,與諸葛亮一起輔政,輔助劉備統一天下未嘗不可能。
只是可惜,法正英年早逝,連上天都不保佑漢室。
「同年五月,曹操從漢中退軍,劉備攻占漢中。」
「同年七月,劉備晉位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兼任護軍將軍。」
「第二年法正去世,終年四十五歲。」
「法正死後,劉備傷心流淚了好幾天,追諡法正為翼侯。」
「又賜封其子法邈為關內侯,法邈後來官至奉車都尉、漢陽郡太守。」
「法正年長諸葛亮四歲,兩人同為劉備股肱之臣。」
「雖然性格和興趣彼此不同,但雙方始終能以公事大義為重。」
「諸葛亮總理後方政務,保證糧草的供應。」
「法正則隨軍出征,出謀劃策。」
「互相之間能夠緊密合作,取長補短。」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之後劉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群臣大多進諫,都不能打消劉備的念頭。」
「次年六月,劉備在夷陵遭到孫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
「大軍慘敗,只得退守白帝城。」
「諸葛亮常常為此嘆息,如果法正還在,必定能勸阻劉備東征。」
「即使東征,也不至於兵敗將亡,陷入危局。」
朱元璋:諸葛亮的話反映了歷史上法正在劉備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可見法正的才幹是不輸諸葛亮的。
為了替關羽報仇,奪回荊州。
劉備不聽諸葛亮及群臣的勸諫,一意孤行,起兵東征東吳。
夷陵之戰慘敗後,蜀漢元氣大傷,完全轉入守勢,再無能力統一全國了。
諸葛亮六出祁山並不是要統一全國,只不過是在以攻代守罷了。
在諸葛亮心力交瘁之際,也不得不嘆息法正不在的遺憾。
因為諸葛亮清楚,要是法正還在,必然能夠勸阻劉備東征。
之所以如此說,是有事實依據的。
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兩軍交戰,形勢不利,本來應該立即撤退。
但劉備卻大怒,不願退兵,當時無人敢勸諫。
戰場上箭如雨下,法正於是走上前去,擋在劉備的前面。
當時劉備讓法正趕緊避箭,但法正以劉備身先士卒為由,不願意避開。
劉備無奈之下,這才與法正一起離開,並下令大軍撤退。
還有蜀郡太守許靖原本不為劉備所喜愛,但在法正的勸說之下。
劉備才厚待許靖,封許靖為太傅。
許靖是那種有影響力的大才,重用許靖有利於劉備在蜀中的統治。
由此可見,劉備對法正的意見是相當尊重的。
在他看來,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優秀的謀士程昱、郭嘉。
法正的英年早逝,給蜀漢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法正若在,孟達就不用擔心劉備會加害自己而反叛。
上庸這麼一個重要的戰略基地就不會落到曹魏手裡,也就不存在劉備甚怒之下斬掉虎將劉封。
法正若在,也許真能阻止劉備的東征。
即使東征,以法正的才華,是不會讓劉備犯下在夷陵之戰那樣的低級錯誤。
法正若在,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或許有所不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