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既生瑜,何生亮

  第272章 既生瑜,何生亮

  在三國時期眾多的謀士中,有一個不得不提的謀士,那就是周瑜。💘🎈  ♨🐧

  有關周瑜的文學作品中,以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影響最為廣泛。

  小說為了塑造劉備陣營的正面形象,凸顯諸葛亮的智慧。

  將周瑜描寫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的反面人物,對許多史實進行了再加工。

  如赤壁之戰主要是周瑜等東吳將領的功勞,諸葛亮並未直接參與,小說中卻將孔明借東風的情節作為火攻成功的關鍵。

  草船借箭正史上是孫權的事跡,小說中處理成因周瑜設計陷害諸葛亮而引發。

  正史中劉備眼中的周瑜是心胸開闊,小說中的周瑜卻是器量狹小,時刻不忘對劉備的陰謀算計。

  最後周瑜甚至被諸葛亮三氣而死,致使後世流傳下諸葛亮三氣周瑜的典故。

  實際從赤壁之戰到周瑜病逝的兩年間,諸葛亮和周瑜並沒有什麼交集。

  至於周瑜死後,前來弔唁的也是龐統,而不是諸葛亮,正史中並沒有臥龍弔孝一事。

  小說諸如此類的諸多情節,是為了情節和主題需要的藝術加工,與史實不符。

  要說三國中誰被黑得最慘,那必然就是周瑜了。

  硬是從一個偉光正的正面形象,被抹黑成一個善妒的小人形象。

  蘇晨對於周瑜被嚴重詆毀,也是忿忿不平。

  「公元175年,周瑜出生於廬江郡舒縣,其家庭為世家大族。」

  「高祖周榮曾任漢章帝、漢和帝兩朝尚書令。」

  「堂祖父周景、堂叔父周忠都曾官居太尉,父親周異曾擔任洛陽令。」

  「周瑜長大後,身材高大、容貌英俊,且精通樂律。」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後,董卓專權,眾多州郡起兵討伐。」

  「吳郡豪族孫堅也參加了討伐董卓的聯軍,臨行前將家眷安置到舒縣,周瑜因此結識了孫堅的長子孫策。」

  「周瑜與孫策同年,兩人當時都是十四歲,很快就建立起了友誼。」

  「周瑜讓出了家裡的路南大宅給孫家居住,登堂拜見孫策的母親,兩家之間交往密切。」

  李白:周瑜才華橫溢、文武兼備,卻被編排成那樣,確實有些過分了。

  對於周瑜的為人做事,他是非常欽佩的。

  周瑜少年時期生活在富春江邊,喜好文學和音樂。

  周瑜的父親周景是當地的士族,對其教育非常注重,使其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最敬佩的,是周瑜年少時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擅長詩詞和音樂。

  尤其是琴藝超群,常常彈奏《高山流水》等名曲,被譽為江表之虎。

  後來,周瑜跟隨父親周景擔任過富春縣令的助手,為人正直廉潔,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和尊重。

  還曾經在家鄉擔任過當地的學官,傳授經書和禮儀等知識,培養了不少優秀的學生。

  周瑜的家庭背景比較顯赫,是當時的東吳名門望族周氏家族的後代。

  周瑜在軍事上的成就讓其被稱為赤壁上的名將,但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化名流。

  而且非常重視教育和文化,曾經主持編纂過經典文學作品。

  同時還推廣了儒家思想和文化,深受民眾喜愛。

  後來在東吳軍事和政治領域中,也展現了非凡的才華和領袖魅力,為東吳建國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總的來說,周瑜的英雄氣概讓他敬佩,絲毫不弱於三國時期的其他謀士。

  「公元191年,孫堅與劉表作戰時身亡,年方十六歲的孫策成為繼承人。」

  「公元195年,周瑜前去探望擔任丹楊太守的叔父周尚。」

  「此時孫策正決定脫離袁術,借兵三千欲返回故土江東發展,方要進入安徽和縣東渡長江。」

  「於是寫信給周瑜,邀請他共下江東。」

  「周瑜收到信後,馬上帶領部下家兵數千人奔赴和縣,同時還帶去了大批舟船糧草。」

  「孫策大喜過望,對周瑜說,我得到了你相助,大事就順利了。」

  「於是,周瑜與江東名士程普、張昭等人共同協助孫策。」

  「軍事行動進展非常順利,連續攻克和縣東南、和縣東、南京江寧秣陵關等地。」

  「打敗了笮融、薛禮,進而攻占南京江寧湖熟鎮,進入江蘇丹陽,揚州刺史因此逃走。」

  「當時孫策的軍隊已經發展到數萬人,在繼續東進之前。」

  「孫策認為以當前的軍事實力,去平定江蘇蘇州、浙江紹興、南方山區少數民族已經足夠,便請周瑜回去鎮守丹楊。」

  李世民:周瑜投奔孫策確實是一個明智的選擇,要不然也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東漢末年,諸侯眾多,周瑜是一個很有志向的人。

  之所以會看中當時還沒有勢力的孫策,在他看來,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孫策名氣大,因此周瑜就特意去拜訪孫策了。

  周瑜雖然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但是卻沒有什麼名氣。

  可此時孫策在江淮很有名氣,於是周瑜就主動去見孫策了。

  周瑜和孫策兩人見面後,猶如親人。

  孫策雖然名氣大,但是居無定所,於是周瑜將自己家的房子讓給孫策及其家人居住。

  也正因如此,兩人結交為朋友,這為周瑜投奔孫策打下了友誼的基礎。

  第二個原因,就是孫策邀請周瑜一起去江東。

  那時周瑜正在尋找出路,有了事業發展的方向,於是就立即去投奔了孫策。

  不過周瑜和孫策雖然成為朋友,但是他們的前途當時並不明朗。

  孫策在接任他父親位置後,決定去江東發展。

  可是孫策此時需要大量的人才,來擴充他的勢力,因此他想到了周瑜。

  而周瑜也在此時考慮去哪發展,受到孫策的邀請後,當然就同意了。

  周瑜能夠投奔孫策,說明了孫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也證明了周瑜是一個有眼力的人,這也證實了英雄惜英雄這句話。

  周瑜懷揣抱負,自然要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因此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孫策。

  這讓他明白,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志同道合才能互相扶持。

  「周瑜回到丹楊不久,袁術不願孫策勢力發展過大,就派遣其弟袁胤取代了周尚擔任丹楊太守。」

  「見此情形,周瑜只好跟隨叔父一起來到安徽壽縣。」

  「公元198年,袁術賞識周瑜的才幹,想任命他為手下將領。」

  「此時周瑜已在袁術帳下三年,對袁術的眼光和性格非常了解,認為他最終不會有什麼成就。」

  「於是請求去離長江不遠的安徽桐城南做縣長,以尋找機會回江東,袁術同意了周瑜的請求。」

  「擔任縣長的時候,周瑜結識了安徽定遠的豪族魯肅。」

  「當時周瑜帶兵拜訪魯肅借糧,魯肅家有兩穀倉米,各三千斛,便當即指了一穀倉相送。」

  「周瑜因此認為魯肅非同常人,於是與魯肅結交,兩人發展出了深厚的友誼。」

  「後來袁術想任命魯肅為東城長,魯肅也認為袁術不能成事。」

  「於是放棄了官職,攜帶家屬及豪俠一百多人,來到居巢,與周瑜結伴東渡。」

  雍正:縱觀周瑜的一生,完美一詞堪稱是他的主旋律,可惜慢慢被抹黑成了負面形象。

  指周瑜的軍事生涯從二十一歲起,至三十六歲止。

  十五年間作戰多次,從未失敗,堪稱三國罕見的常勝將軍。

  特別是赤壁之戰,以三萬之眾迎戰二十多萬敵軍,以一當十取得完勝,更是罕見的經典戰例。

  周瑜生命最後三年間,連續取得江夏、赤壁、江陵三大戰的勝利,促成了三分鼎立歷史格局的初步形成。

  從輝煌戰功、重大影響來看,他可以推選周瑜為孫吳名將的第一名。

  再結合其完美的人品,以及對國家所起的脊樑作用,可以評為三國完美型名將第一人。

  一開始對周瑜的正面評價中,有一大部分來自文人詩詞。

  尤其唐宋時期,眾多著名詩人的都在作品中歌頌周瑜文韜武略的英雄形象。

  但可惜的是,後來不少朝代對周瑜的評價大加抹黑。

  東晉由於偏安江左,為了維護統治地位,開始宣揚正統論。

  於是奉同樣偏安一隅的蜀漢為正,貶低曹魏和東吳,這時就有人開始稱周瑜為小人。

  唐宋之間,正統之爭的影響也反映在了文學中。

  如唐代杜牧詩中稱東風不予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認為周瑜赤壁取勝有東風的僥倖因素。

  宋代朱熹理學大興之後,蜀漢的正統地位進一步加強,周瑜的評價也進一步受到打壓。

  宋元之際出現的小說話本中,周瑜的形象已不再心胸廣闊,而是嫉賢妒能。

  明代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更加強了周瑜善妒的形象,進一步影響到了大家對周瑜的負面評價。

  「公元198年,周瑜回到江東。」

  「孫策非常高興,親自出城歡迎,授予周瑜建威中郎將的官職,還撥給兩千名步兵、五十名騎兵。」

  「當時周瑜年方二十四歲,吳郡人皆稱之為周郎。」

  「孫策一開始命周瑜鎮守安徽馬鞍山,不久又改派為蕪湖。」

  「牛渚、春谷與周瑜家鄉廬江一水之隔,孫策的這兩次任命是考慮到周瑜家族在當地有影響力。」

  「周瑜本人也有威信,想要以此來幫助自己招兵買馬、擴大力量。」

  「一年後,袁術病死,軍隊大多歸順了占據皖城的廬江太守劉勛。」

  「孫策憂心劉勛成為第二個袁術,決定起兵攻打。」

  「於是拜周瑜為中護軍,兼任江夏太守。」

  「十二月,孫策軍攻破皖城,俘獲劉勛家人及其部下的男女親族,其中橋公的兩個女兒大喬、小喬都是國色美人。」

  「於是孫策自納大喬,周瑜納小喬。」

  「攻下皖城後,周瑜跟隨孫策接著進攻尋陽等地。」

  「打敗回師救皖的劉勛以及趕來救援的黃祖,平定豫章、廬陵等地,實力大增。」

  「戰爭結束後,孫策命周瑜鎮守巴丘,防範占據荊州的劉表東侵。」

  李隆基:聽聞大小喬傾國傾城,也不知和朕的楊貴妃誰更勝一籌。

  相比於對小喬貌美的好奇,他對周瑜和小喬之間悽美的愛情故事更加動容。

  周瑜和小喬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一對夫妻,其事跡廣為流傳。

  小喬是東吳大將周瑜的妻子,據傳是一位美麗善良的女子。

  在記載中,小喬在周瑜的幫助下成功解救了其父親,被周瑜深深地吸引,最終二人結為夫妻。

  周瑜和小喬之間的感情深厚,傳說周瑜曾因小喬之事而激發了無窮的智慧,幫助東吳打敗曹魏。

  在赤壁之戰期間,周瑜曾計劃在火攻之前先放走小喬,以確保她的安全。

  在孫權南征時,小喬也曾勸周瑜不要隨孫權南征,但周瑜最終還是選擇了跟隨孫權一起南征。

  然而,在南征途中,周瑜因病去世,

  小喬十分悲痛,她選擇了跳江自盡,與周瑜相伴在一起,成為了一段不朽的愛情傳說。

  「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十八歲的弟弟孫權成為繼承人。」

  「當時孫氏政權尚未鞏固,陣營中人心不定。」

  「周瑜帶兵趕來吳郡奔喪,擔任中護軍,和長史張昭一起把很多行程事務分管起來,全力輔助孫權。」

  「當時孫權只有將軍的封號,眾人對他的禮節大都很簡單。」

  「只有周瑜採用君臣的禮節,以示對孫權的支持。」

  「當時魯肅因為來江東以後沒有得到重用,也想要投奔別處。」

  「周瑜引用東漢馬援的話『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來告誡魯肅,認為孫權會是很有作為的領袖人物。」

  「在周瑜的勸告下,魯肅打消了離開江東的念頭。」

  「不久之後,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

  「交談之後,孫權對魯肅的見識十分讚賞,由此開始重用。」

  「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下書命令孫權送人質入朝。」

  「孫權便召集群臣會商,大臣們眾說紛紜,張昭、秦松等重臣猶豫再三,不能決斷。」

  「周瑜堅決反對向曹操屈服,他認為,江東自然環境優越,交通便利,兵精糧多,具備割據條件,完全不應該向曹操低頭。」

  「送去人質反而會陷入被動,受到曹操的鉗制,不如靜觀其變,以待天命。」

  「周瑜的意見得到了孫權母子的一致贊同,孫權的母親還叮囑孫權說。」

  「周瑜只比孫策小一個月,自己像看待兒子一樣看待周瑜,也希望孫權像對待兄長一樣對待他。」

  「孫權對周瑜一直非常信任,寒暑賞賜周瑜的衣服都有百件之多,為眾將所不及。」

  「周瑜的表現也非常忠誠,曹操曾經派蔣干前去遊說周瑜,想讓周瑜背孫投曹,但周瑜堅決進行了回絕。」

  「回去之後,蔣干稱周瑜雅量高致,不是言辭所能打動的。」

  「周瑜一直為孫權出謀劃策,主持軍事行動。」

  「206年,周瑜親自征討麻、保二屯的山越部落。」

  「取勝後將俘虜的部落首領一律梟首示眾,同時還把一萬多人強行遷徙到江東政權的腹心地區。」

  「江夏太守黃祖派部將鄧龍率數千人進攻柴桑,周瑜率兵出擊,俘虜了鄧龍。」

  「兩年後,黃祖的部將甘寧歸降,周瑜向孫權舉薦了甘寧。」

  「在甘寧的建議下,孫權進軍夏口,周瑜亦被任命為前部大都督。」

  

  「經過激烈水戰,孫權軍終於攻陷夏口,殺死了黃祖。」

  武則天:孫策死後,周瑜帶兵赴喪的真正意圖恐怕不簡單。

  孫策在臨死前給孫權留下了的遺言,言明託孤之臣只有張昭,從來沒有託孤於周瑜。

  而當時周瑜正領軍鎮守巴丘,孫策生前和周瑜關係很好,但在自己死去的時候卻沒有託孤於周瑜。

  周瑜聽說孫策死後,自己卻先坐不住了,便領軍前往東吳奔喪,一下子進入了權力的核心。

  而這段歷史疑案的疑點就在這裡,史書上清清楚楚的記著周瑜來東吳給孫策奔喪是帶著兵馬來的,這也成為整個三國歷史上的奇聞。

  如果周瑜只是單純的來奔喪的話,根本不可能帶兵前往。

  而周瑜帶兵赴喪這件事直接產生的結果,就是周瑜從一個鎮守邊疆的外人一下子進入了江東權力的中心。

  要知道孫策託孤的重臣就只有一個,那就是張昭。

  而周瑜率兵奔喪的結果,就是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進入東吳的權力中心。

  所以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猜測周瑜帶兵赴喪的目的很可能是一場政治投機。

  至於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麼,她覺得有兩種可能。

  第一種可能,周瑜是為了奪權。

  作為最早跟隨孫策起兵的元戎老臣,眼看孫策死後自己卻被排擠出了核心圈子。

  不免心有不甘,而周瑜手上唯一的底牌就是鎮守邊疆的兵馬。

  所以周瑜索性決定搏上一搏,領兵奔喪。

  在孫策死後的江東政治團體中狠狠秀了一把肌肉,壓迫張昭等人不得不承認其地位。

  第二種可能,孫權密令周瑜領兵前來。

  孫策託孤時以張昭為核心,可以說當時整個江東的勢力都被張昭一人所掌控。

  這讓剛剛即位而又年輕的孫權心有不安,擔心自己被張昭架空。

  所以秘密給周瑜發了一道命令,讓周瑜領兵前來,防止張昭架空自己把持江東,讓二人相互制衡。

  雖然歷史的疑案難以分辨事情的真相,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周瑜帶兵赴喪絕不可能只是為了給孫策奔喪去的。

  至於到底是周瑜自己進行的政治投機,還是孫權採取的制衡之策,現在看來也只能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不管真相是怎麼樣的,也正是因為周瑜進入了權力核心,才有赤壁之戰周瑜率軍迎戰曹操的機會。

  那麼到底真想如何,也許就不那麼的重要了。

  「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兵鋒直指江東。」

  「九月,孫權親臨荊州前線。」

  「劉備謀臣諸葛亮也趕到拜見孫權,勸說孫劉聯合抗曹。」

  「面對曹操的威脅,江東人心恐慌,張昭等人認為應該投降。」

  「周瑜反對投降,從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進行了分析。」

  「認為曹操說是漢相,實為漢賊。」

  「而且有一系列的致命弱點,比如馬超、韓遂是一大後患。」

  「北方軍隊不擅水戰,容易因水土不服而生疾病等。」

  「而且曹操號稱擁兵八十萬,實際兵力不過十五六萬人。」

  「再加久戰已疲乏,戰鬥力不會很強。」

  「因此周瑜認為,只要撥給他精兵五萬,就足以打敗曹操。」

  「這一系列分析振奮了孫權的精神,他砍去桌案一角,警告說誰再敢說投降的話,下場就和桌子一樣。」

  「於是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率兵與劉備合力抗曹。」

  「曹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相遇,曹軍果然水土不服,戰鬥力受到影響。」

  「兩軍初次交鋒,曹軍失利,退到江北的烏林。」

  「曹操針對北方軍士不習水戰的特點,採用鐵索連接戰船的方式,使人馬於船上如履平地。」

  「針對這一特點,周瑜採納了部將黃蓋的詐降計,決定採用火攻。」

  「命其將數十艘戰船裝滿柴草,灌上膏油,再用帷幕和旗幟偽裝好,謊稱投降,向北岸的曹營進發。」

  「當船隊來到曹營附近時,黃蓋命各船同時點火。」

  「當時東南風正急,火勢猛烈,火船點燃了曹軍戰艦。」

  「火勢很快蔓延到岸上的營壘,整個曹軍營地陷入火海之中。」

  「曹軍將士亂作一團,被燒死、淹死者不計其數。」

  「曹操猝不及防,只能率殘部逃走,留下曹仁鎮守江陵,自己撤回了北方。」

  「赤壁之戰的勝利,挫敗了曹操的南下圖謀。」

  「加強了孫氏政權在江東地區的割據地位,也使劉備避免了覆亡的危險。」

  「經此一戰,周瑜的英名傳揚天下。」

  蘇軾:說起赤壁之戰,周瑜的英姿與功業讓我艷羨。

  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的那段時光,心中有無盡的憂愁無從述說,於是四處遊山玩水以放鬆情緒。

  正巧來到黃州城外的赤壁,那裡壯麗的風景使他感觸良多。

  更是讓他在追憶當年三國時期周瑜無限風光的同時也感嘆時光易逝,有感而發寫下一首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是他眾多詩詞中最具有英雄氣概的作品,堪稱千古絕唱。

  他當時作這首詞雖然官場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

  也正是在這種複雜心情下,創作了這首詞。

  詞中雖然書寫失意,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他在官場失意時創作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懷古抒情,寫他自己消磨壯心殆盡,轉而以曠達之心關注歷史和人生,全詞可分上下兩闋。

  上闋詠赤壁,著重寫景,為描寫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僅寫出了大江的氣勢,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表達了他對英雄的嚮往之情。

  一些詞語的運用,精妙獨到地勾畫了古戰場的險要形勢。

  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他所追懷的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境氣氛。

  下闋著重寫人,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寫小喬在於烘托周瑜才華橫溢、意氣風發,突出周瑜的風姿,中間描寫周瑜的戰功意在反襯他自己的年老無為。

  後幾句雖表達了傷感之情,但這種感情其實正是他不甘沉淪,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表現,仍不失英雄豪邁本色。

  「赤壁之戰後,周瑜又進軍南郡,圍攻江陵城。」

  「由於守將曹仁防守嚴備,城內糧草充足,周瑜派甘寧進攻夷陵,以使曹仁分兵。」

  「甘寧占領夷陵後,曹仁果然分兵數千人來救。」

  「甘寧告急,周瑜便留下凌統守衛後方,親自率軍相救。」

  「行至半路,周瑜發現一處險要的必經之路,便派兵砍伐樹木,將道路堵塞。」

  「趕到夷陵後,周瑜與曹仁在城下激戰。」

  「曹軍被消滅一半以上,曹仁連夜撤往江陵。」

  「半路上發現道路已被樹木堵塞,只好丟掉馬匹,步行逃跑。」

  「這一仗,周瑜截獲曹軍戰馬三百餘匹。」

  「此後,兩軍一直在江陵相持,攻戰不斷,各有勝負。」

  「每次戰鬥,周瑜都要身先士卒,深入前線。」

  「在一次混戰中,周瑜被射中右側肋骨,受了重傷。」

  「曹仁聽說後,以為有機可乘,率軍前來進攻。」

  「周瑜忍著傷痛,起身巡視各營,鼓勵將士,曹仁只好退兵。」

  「209年十二月,經過一年多的交戰,曹仁部隊損失很大,只好棄城而走。」

  「把曹軍趕出荊州後,孫權任命周瑜為偏將軍。」

  「領南郡太守,屯兵於江陵,並把下雋、漢昌、劉陽、州陵作為周瑜的奉邑。」

  王安石:周瑜在占據優勢的情形下,還用了一年時間才擊敗曹仁,多少和他的英勇氣概有些不相符。

  周瑜雖然是東吳大都督,但是因為英年早逝去世過早,所以親自指揮的大戰卻是不多。

  除了令世人矚目的赤壁之戰外,南郡之戰也值得一說。

  不過相對於赤壁之戰以數萬人大敗曹操二十多萬的輝煌戰果來看,南郡之戰周瑜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兵力上的優勢,卻耗時一年才拿下南郡顯然算不上大勝。

  不過他隨即轉念一想,考慮到當時周瑜和曹仁雙方的情況,周瑜能夠一年時間擊敗曹仁也非常了不起了。

  畢竟從兵力對比上來看周瑜的優勢並不大,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戰孫權短時間內只能湊數萬人馬給周瑜。

  可見此時東吳兵力並不多,所以在南郡之戰中,周瑜手中最多也就兩三萬人。

  而當時曹仁手中兵力也有一兩萬人,雙方兵力差距並不大。

  何況周瑜主攻,曹仁主守,曹仁明顯占據了優勢。

  再有就是周瑜雖然厲害,曹仁也不差,兩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

  曹仁攻守俱備,論綜合能力在曹操麾下眾多名將中,可與張遼並駕齊驅。

  在部下驍將被圍之時,曹仁悍然率數十騎出擊殺入重圍救出,可見其也是勇猛之人。

  況且曹仁更是在雙方決戰於江陵之時,射傷了周瑜,可見曹仁並不比周瑜差。

  可以說如果不是曹仁在援軍遲遲未到,孤軍奮戰的情形下不得不棄守江陵,周瑜想要拿下南郡可能還要耗費更多時間。

  「曹操的勢力北退後,劉備乘勢占據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自號左將軍、領荊州牧。」

  「為鞏固同江東的聯盟,劉備迎娶孫權的妹妹,並提出借南郡的要求。」

  「周瑜不同意魯肅借南郡給劉備的意見,還主張把劉備軟禁起來。」

  「孫權認為江東仍然需要孫劉聯盟以對抗曹操,就沒有聽從周瑜的建議。」

  「210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面見孫權,提出兼併益州,進而統一北方,奪取天下的戰略。」

  「周瑜認為,如果奪取益州以後,進而消滅張魯,再與馬超結盟,可以形成反曹的包圍圈。」

  「奪取益州之後,自己再回來鎮守襄陽對抗曹操。」

  「如果計劃能得以實現,就有機會統一北方。」

  「孫權認可了這一戰略,周瑜便啟程返回江陵,準備籌備進攻益州。」

  「走到巴丘的時候,染上重病,突然去世,時年三十六歲。」

  「臨終之前,周瑜不忘上書孫權,推薦魯肅接替自己,並告誡孫權不僅要警惕北方的曹操,還要提防占據荊州的劉備。」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孫權大為悲痛,親自穿上素服主持喪禮。」

  「周瑜的靈柩運回吳郡時,孫權親自到吳郡迎接,喪葬費用全由國家承擔。」

  朱棣:依朕看,周瑜死得蹊蹺,很可能和孫權脫不了關係。

  他之所以得出這一結論,並非空虛來風。

  孫策死時定下的託孤大臣是張昭,並沒有周瑜。

  而孫策只讓張昭一人當託孤大臣,可見對張昭的信任,並不會擔心張昭會架空孫權的權力。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不可能在兄長喪事期間召回一個手握重兵的大將,這不符合邏輯。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瑜是私自帶兵回來奔喪的,這一舉動必然會在孫權心中留下陰影。

  而孫權其人,最善於權術。

  從其為東吳利益左右逢源來看,孫權能夠忍辱負重,彎腰稱臣。

  並且孫權也經常這麼做,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向曹丕稱臣,為了利益經常向曹劉兩家互動。

  而且孫權是個控制欲較強的君主,這樣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邊有個非常能幹、聲名遠揚的屬下。

  而周瑜在赤壁之戰聲名雀起,又要遠征益州。

  不管成功與否,與他孫權都並無太多關係。

  成功了周瑜功高蓋主,失敗了孫權損失慘重。

  而且周瑜偏偏死在準備出征這個節骨眼,時間上又恰到好處。

  雖然周瑜的死是否與孫權有關,歷史沒有記載,也沒有證據,無從知曉。

  但要說和孫權沒有關係,恐怕也很難解釋得通周瑜突然去世的蹊蹺。

  況且他還發現一個疑點,孫權選擇魯肅的戰略必然要放棄周瑜,否則自相矛盾無法說的過去。

  從當事人周瑜在臨死前留給孫權的書信中,他也只能看到周瑜說,自已病的突然,將要死去,請魯肅做接班人。

  而魯肅正是與周瑜戰略完全不同的,自已去世然後推一個和自已戰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這不合邏輯。

  所以他猜測,周瑜一定是明白了什麼,但不能明說。

  唯一的解釋,周瑜在臨死前,明白了孫權的安排。

  只能推薦魯肅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選一個能繼承自已遺志的人接班。

  看看諸葛亮選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繼承自已遺志的人才會選為接班人。

  所以從這些不合邏輯的疑點來看,他猜測孫權和周瑜的死脫不了關係。

  但這也僅僅是他的猜測而已,周瑜的死終究是一個謎,湮滅在歷史的潮流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