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預言家郭嘉
要說三國時期最厲害的謀士,很多人會想到郭嘉。♢💚 ➅❾ѕħ𝐔𝓍.𝓬𝓸爪 🏆😳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是為了形容此人聰明才智而特有的對比,足可見郭嘉的分量之重了。
只是有些可惜,郭嘉英年早逝,正是才華橫溢的年紀就病逝了。
如果郭嘉不死,他會成為諸葛亮的強勁對手,司馬懿也難以露頭,統一三國的也許會是曹魏江山。
完全可以說,曹操前期之所以能夠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完全就是郭嘉的功勞。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郭嘉是三國時期的第一謀士,主要是因為郭嘉的預言能力之強太過厲害。
郭嘉成為曹操謀士十一年間,為曹操預言了七件大事,最後全部實現。
其一,曹操滅袁紹。
其二,劉備會反叛。
其三,曹操攻打劉備,袁紹來不及攻打曹操。
其四,孫策會死於刺客之手。
其五,袁紹兩個兒子會陷於內鬥。
其六,北征烏桓必大勝而歸。
其七,公孫康會宰殺袁紹兩個兒子投降曹操。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郭嘉堪稱三國時期的預言家。
「建安元年十一月,在荀彧的舉薦下,離開袁紹已經六年的郭嘉投奔了曹操。」
「經過一番詳談後,曹操高興的說道,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還為郭嘉特設了軍師祭酒這樣一個職位。」
「建安二年一月,在荀彧驅狼吞虎的妙計下。」
「劉備丟失荊州投奔曹操,荀彧和荀攸都建議趁著這個時候殺掉劉備這個禍患。」
「但曹操看在八年前與劉備在沛國一起招兵的情誼上就於心不忍,便又詢問郭嘉的意見。」
「劉備素有英雄之名,如今窮困潦倒來投奔,要是殺了,這會損害丞相的賢名,天下的謀士聽聞後就會害怕,到時候就沒人願意投奔了。」
「不得不說,郭嘉的建議是非常正確的。」
「此時曹操地盤狹小,強敵環伺,北有袁紹,西有張繡,南有袁術,東有呂布,還有朝廷內部諸多矛盾。」
「正需要樹立威信與仁義大旗,要是殺了劉備,那麼他將是第一個退出爭霸的諸侯。」
「所以郭嘉不僅不贊成殺劉備,還建議曹操應該幫助劉備。」
「因為此時盤踞在宛城的張繡與劉表結盟,極大概率是要趁著曹操攻打徐州時偷襲許昌。」
「而劉備正好可以去抵擋呂布,這會為接下來攻打張繡爭取時間。」
「曹操覺得非常有道理,於是給了劉備兩千兵馬,去小沛收攏舊部,緊接著帶領十萬大軍去攻打張繡。」
「而劉表不會增援張繡也被郭嘉預料到了,最終張繡於兩月份投降。」
「可曹操勾搭上張繡的嫂子,造成了張繡降而復叛。」
李世民:袁紹目光短淺,沒有識人之明,白白損失了郭嘉這個鬼才。
郭嘉的大才是他生平僅見,僅僅那一件件預言之事最後都得以實現就可見一二。
只是奈何袁紹沒有那個緣分,有寶而不自知,最後敗在曹操之手也怨不得誰。
郭嘉自幼聰穎,十餘歲時便對天下大事分析得頭頭是道,為世人所稱讚。
當時東漢末年戰亂時期,郭嘉秘密結交各路英雄豪傑,隱居在大山之中。
郭嘉行弱冠之禮不久後,便決心在這混亂的天下謀得一席之地,初出茅廬的郭嘉決定投在四世三公之家的袁紹帳下。
要是袁紹能夠重用郭嘉,興許就沒有後來的官渡之戰。
但可惜的是,袁紹沒有真正的識人之能,喜歡謀劃卻絲毫沒有決斷。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導致郭嘉下定決心離開袁紹,改投曹操。
袁紹的遭遇也暗暗警醒著他,要有一雙善於發現人才的眼睛,否則很可能追悔莫及。
不過令他欣慰的是,他對待人才一向禮遇有加,不會出現袁紹這樣有眼無珠的事。
「這次失利也遭來袁紹的信件羞辱,曹操就想攻打袁紹教訓一下,但又感慨自己實力不濟而唉聲嘆氣。」
「這時郭嘉說道,主公與袁紹在未來五年內必有一戰,而且一定可以戰勝,還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加以說明。」
「劉邦打敗了項羽,丞相是知道的。」
「項羽武力強大,雖然劉邦只有智謀勝過項羽,最終還是把項羽逼的在烏江自刎。」
「在他看來,袁紹有十個戰敗的誘因,而丞相有十個戰勝的理由。」
「因此袁紹雖然強,卻不能把丞相怎麼樣。」
「第一,袁紹繁瑣的禮節太多。」
「而丞相順應自然,不拘泥於繁文縟節,這是道勝於袁紹。」
「第二,袁紹以反叛漢室的動機出兵。」
「而丞相則以復興漢室的名義征戰,這是義勝於袁紹。」
「第三,東漢的滅亡,主要就在於對下級管理的寬鬆。」
「袁紹的管理制度就過於寬鬆,不能產生震懾力。」
「而丞相以嚴治政,全軍上下都依法行事,這是管理上勝於袁紹。」
「第四,袁紹表面上寬宏大量而內心則多疑,對所用之人也多有懷疑,重用的只有親戚朋友。」
「而丞相用人表面看來平易簡單,而內心明察秋毫,用人從不懷疑,不管親疏遠近,只要有才就大膽使用他,這是度量上勝過袁紹。」
「第五,袁紹善于思考卻很難做決定,優柔寡斷貽誤戰機。」
「而丞相決策果斷,執行高效,應變能力強,這是謀略勝過袁紹。」
「第六,袁紹世代公卿,喜歡用高談闊論顯示自己的高貴,因此投靠他的多為會吹捧裝裱自己的人。」
「而丞相誠心對待別人,不貪圖虛榮,自己厲行節儉為下屬做出表率,對待有功之人卻從不吝嗇。」
「因此忠誠、正直、有遠見、有真才實幹的人都願意投奔丞相,這是道德選擇上勝過袁紹。」
「第七,袁紹對見到的饑寒之人非常憐憫,對看不到的卻考慮不到。」
「而丞相對於眼前的小事不拘小節,而在大事上卻毫不疏忽。」
「憂國憂民,對天下的饑寒貧民都施以恩惠,沒有疏漏。」
「因此聲望遠遠超過袁紹,這是仁德上勝過袁紹。」
「第八,袁紹的大臣爭權奪勢,讒言四起惑亂視聽。」
「而丞相用道義教導下級,不讓這種勾心鬥角互相奪勢的事情發生,這是明智上勝過袁紹。」
「第九,袁紹是非不分賞罰不明。」
「而丞相認為是對的事就以賞賜來推行它,錯誤的事就依法處罰來糾正它,這是管理文化上勝於袁紹。」
「第十,袁紹喜歡虛張聲勢,並不懂得兵法的要領。」
「而丞相打仗可以以少勝多,用兵如神,我軍士兵都信任,敵人都懼怕,這是武略上勝於丞相。」
「丞相有了這十個勝過袁紹的地方,擊敗袁紹就沒什麼可難的。」
長孫無忌:郭嘉的《十勝十敗論》令人嘆為觀止,值得我們大唐臣子學習。
他對郭嘉的《十勝十敗論》這篇文章爛熟於心,深刻理解其中的深意。
該文章從十個方面分析了曹操的優勢,讓曹操聽後信心大增,有勇氣面對實力強大的袁紹。
郭嘉所指出的這十個方面,包括了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組織路線及個人的思想修養、心胸氣量、性格、文韜武略等多種因素,這都是關涉一個人事業成敗興衰的關鍵。
郭嘉為曹操總結這十勝,也可能是初來乍到之際對曹操的誇讚,也可能是對曹操的鼓勵和要求。
希望曹操能保有這十勝優勢,完成統一天下之偉業,郭嘉自己也便有出頭之日。
不過,他的這些推測意義都不大。
無論如何,郭嘉能說出這十勝,說明郭嘉不僅僅是一個臨事獻策的謀士,而且還有成套的理論。
「建安三年正月,曹操欲討伐稱帝的袁術。」
「郭嘉表示呂布是見利忘義之人,可加封他為左將軍、徐州牧,如此可防止他與袁術勾結。」
「最終,袁術在曹操、劉備、孫策、呂布的圍攻下丟失壽春,淪為了苟延殘喘的冢中枯骨。」
「四月曹操三征宛城張繡,在郭嘉敗退誘敵的計策下又獲得勝利。」
「從此,張繡再無力量偷襲曹操後方。」
「郭嘉便果斷提出,是時候解決徐州呂布的問題了。」
「徐州呂布實為心腹大患,丞相可先取呂布,掃除東南,然後再除袁紹。」
「曹操又擔心袁紹不同意,甚至支持其他諸侯再次偷家。」
「郭嘉說袁紹現在想的是怎麼快速吞併公孫贊與孔融的地盤,他反而害怕主公與他們兩個結盟。」
「我們只要派能言善辯之士去向其闡明厲害,完全可以獲得拿下徐州所需要的時間。」
「而談判的結果比郭嘉預言的還要順利,袁紹不僅支持曹操攻打呂布,還資助五千兵馬運輸糧草軍械。」
「建安三年十月,呂布在曹操與劉備聯軍攻擊下退守。」
「久攻不下的曹操糧草告急,就有了退兵的想法。」
「郭嘉則立主堅持下去,並說有一條妙計可助破城謀。」
「而這條妙計就是掘開沂水灌淹,呂布迫於無奈而開城投降。」
「建安四年五月,劉備趁郭嘉與荀彧在外巡視工作的時機,向曹操請命,去阻截欲投奔河北的袁術。」
「曹操一時大意,就讓劉備帶領五萬大軍前往。」
「郭嘉回來後得知這個消息,立即跑來提醒曹操。」
「說自己本意是軟禁劉備,小用而不使其掌重兵即可。」
「丞相不殺劉備,必有深略遠慮,不過也不應該放其離去。」
「古人云,一日縱敵萬世之患。」
「被提醒後,曹操恍然大悟,就立即派人去召回劉備,可劉備根本不予理睬。」
「曹操也只能希望自己心腹能維持住徐州的局面,如此劉備也不會有什麼作為。」
賈詡:丞相一時心軟,最終釀成大禍,放跑了劉備。
當初郭嘉想要保下劉備的時候,他也是同意這麼做的。
為什麼郭嘉不直接讓丞相殺死劉備,卻提出了一個軟禁的建議。
連一個不出名的謀士都能看出來的真相,難道郭嘉這種級別的謀士看不出來嗎?
而這也恰恰就是郭嘉的聰明之處,連他都不得不佩服。
郭嘉知道丞相是個愛才之人,對劉備,尤其是其手下的關羽那是愛到了骨子裡,殺劉備是肯定不可能的。
其實丞相在向郭嘉提問前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決斷,只不過想借別人的口給自己找個梯子而已。
所以郭嘉才提出了這樣一個丞相比較能接受的中性建議,這樣也不至於下不來台。
但他沒想到,丞相竟然連軟禁也不接受,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估計那時的丞相怎麼也不會想到,因為這一心軟,為自己埋下了天大禍患,後來差點被自己愛重的人才給團滅。
不過還好,華容道遇到了同樣心軟的關羽,才讓丞相逃出生天。
「但郭嘉早已預料劉備必會反叛,所以為了避免三線作戰,郭嘉與荀彧謀劃再次招降宛城張繡。」
「幸運的是,在賈詡的幫助下,曹操和張繡於十一月結為親家。」
「果然一個月後,劉備殺了曹操在徐州的心腹造反。」
「而這時袁紹大軍又在滎陽與曹操對峙,雙方隨時會發生大戰。」
「荀彧等謀臣都建議先安撫劉備,待與袁紹講和後再去攻打。」
「但郭嘉卻力諫曹操應趁袁紹遲疑攻打之機,起兵奪回徐州。」
「劉備新整兵馬,眾心未服,如丞相引兵東征,一戰可定。」
「但曹操還是擔憂袁紹真的會進攻,郭嘉又說袁紹有謀不斷,再好的機會擺在他面前也抓不住。」
「此時的袁紹很自大,也不屑於搞偷襲的小動作。」
「而且徐州北部都控制在髒霸手裡,所以徐州士族是絕不會跟著劉備陪葬的。」
「我們完全可以在短時間內奪回徐州,那個時候袁紹即便進攻也晚了,果然一切都在郭嘉所料之中。」
「袁紹在得到劉備的求援書信後不肯發兵,田豐苦苦相求,他也無動於衷。」
「原來袁紹最愛的小兒子生病了,這個兒子長得最像他,又高又帥,他生怕行軍後有個好歹。」
「所以現在根本沒有心情去打仗,就這樣錯失了最好的一次機會。」
「而劉備由於遲遲沒有得到袁紹軍報,眼看曹操大軍一日後到達,於是便準備採用張飛的劫營之計。」
「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曹操大軍在剛到達徐州後,便折斷了紅色牙旗。」
「曹操問郭嘉,這主什麼吉凶?」
「不主別事,今夜劉備必來劫營。」
「張飛、劉備一衝進曹操營寨,就被四面八方的曹軍包圍。」
「劉備見勢不妙,果斷放棄指揮,第一時間殺出重圍,此次東征僅用了一個月時間。」
李隆基:曹操能在官渡之戰中打敗袁紹,徹底奠定其統一天下的根基,這功勞可以說全在郭嘉身上。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從中可以窺見郭嘉對三國局勢的重要性。
郭嘉在曹操帳下其實並沒有出謀劃策多少,反而一直在幫曹操做決策,可以說是一位蓋世謀臣。
曹操有郭嘉這樣的肱股之臣,也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能遇到這樣的臣子。
曹操身為宦官之後,為時人所看輕,實則其為人甚有膽謀,可以成就大事。
曹操時任天下大將軍,封武平侯,地位尊崇之至。
曹操在謀士戲志才死後就一直很想找尋得心意的謀臣,接替前者的位置。
這個時候,曹操麾下的荀彧向其推薦了郭嘉。
郭嘉來到曹營後,和曹操一起共論天下大事。
席間曹操被郭嘉的見解深深折服,對郭嘉的禮遇非常之高,兩人甚至到了同寢同食的地步。
但不得不承認,以郭嘉後來幫助曹操贏得官渡之戰的勝利來看,郭嘉完全擔得起曹操這麼高的禮遇。
如果他的大唐也有臣子能有郭嘉這樣的才華,他也願意給予這麼高的禮遇。
「建安五年二月,袁紹起兵三十萬進攻曹操。」
「曹操先後在白馬與延津之戰中取得勝利,但敵強他弱的局勢並沒有改變。」
「三月,孫策派遣使者來許昌進貢,順便打探一下曹操的虛實。」
「曹操與眾臣都懼怕孫策會從南邊進攻,就有了求和袁紹的想法。」
「但郭嘉卻說孫策性子急,謀略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他日必定死在小人之手中。」
「況且孫策要進攻我軍,必定會出廣陵,有陳登在,可以高枕無憂,主公根本不用派遣重兵去理睬。」
「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郭嘉的預料,五月,孫策被吳郡太守的門客刺殺。」
「而此時劉表也剛剛平定荊州南部四郡的叛亂,沒有恢復元氣前也不會向北用兵。」
「就這樣曹操再無後顧之憂,於八月帶兵去抵禦袁紹。」
「緊接著袁紹、曹操兩軍便在陽武相遇。」
「曹操看到袁紹軍隊旌旗招展,密集如雲,氣勢正盛的情況下還採取守勢,就擔憂先進攻會處於不利情況,於是便遲疑觀望起來。」
「這時郭嘉趕緊進言,袁紹可以採取守勢,但丞相卻不能如此。」
「我軍精銳,以一當十,應當挫敗敵軍的銳氣,要是拖延幾日,糧草短缺,到時候就危險了。」
「丞相以七萬之眾抵擋七十萬敵軍,必須當機立斷,一旦有遲疑,軍心不穩。」
「英明的統帥,就是要立馬做出正確的抉擇。」
「曹操聽取了郭嘉的建議,果斷指揮敢死隊朝著袁紹大軍殺過去。」
「面對這一小支部隊,袁軍左右兩翼居然有騷動不安的後退跡象。」
「曹操看準這個機會,派出精銳騎兵侵擾。」
「這一戰廝殺到天黑,要不是劉備三千人馬立住陣腳,曹操就不只是取得小勝而已。」
「這場戰鬥也大大打擊了袁紹急切攻下許昌的囂張氣焰。」
「戰後曹軍退至官渡下寨,扼住了進軍許昌的咽喉。」
「袁軍追擊到距離曹營近百餘米駐紮的延綿三十里,與其形成對峙。」
「此後近兩個月內,袁軍用築堡壘、挖地道等各種方式偷襲,但都被曹軍一一化解。」
王安石:連孫策死在小人之手都可以預測到,老夫不得不佩服。
要是成功預測其他的大事件,他還可以說是郭嘉根據一系列情報推斷出來的。
可孫策的死因卻能準確無誤的預測到,這就不只是神機妙算這麼簡單了。
曹操派人討伐劉備,結果大敗而歸。
曹操不服,決定親自討伐,遭到全體將士反對。
畢竟此時南下的袁紹已經逼近官渡,官渡一戰已是在所難免。
如果再分兵攻打劉備,曹兵必然陷入兩面對戰的危局。
這時候郭嘉堅定地站在了曹操一方,分析其中的利弊,讓曹操能夠放心的出兵攻打劉備。
最後的結果也顯而易見,當曹軍已經將劉備打得不見了蹤影,袁紹的部隊還不知道在哪個旮旯里逡巡。
就在曹操和劉備、袁紹周旋時,江東豪傑已經被氣勢正凶的孫策盡數吞併。
曹操向郭嘉詢問對付孫策的看法,而郭嘉卻能預言到孫策的悲慘結局。
孫策這個人很會籠絡人,手下不乏死心效忠的人。
但孫策剛愎自用,疏於防範,統領著百萬雄兵,卻常常立於危牆之下,將來必死於刺客之手。
最後結果也正如郭嘉所預言的那樣,孫策還沒來得及跨過江東,便被仇敵的門客刺死。
「由此官渡之戰進入相持階段,曹操一直擔憂袁紹會分兵去攻打許都,加上糧草不足的煩惱。」
「所以就有了退兵求和的想法,便詢問謀士們的意見。」
「劉曄和荀攸都看出了曹操信心不足才想退兵,於是都給曹操鼓勵。」
「表示袁軍這一個月已經使用了挖地道等各種戰術,這些都被我們一一破解。」
「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好的戰術,要是有好的辦法早就用出來了,這就是敵人快要失敗的預兆。」
「曹操聽了這些話後,心裡舒暢很多。」
「可天下第一的郭嘉看出自己主公內心還是不怎麼堅定,便讓言辭犀利的賈詡與陳煜再去做思想工作。」
「賈詡與陳煜又從各方面分析了利弊,最終讓曹操堅持了下來。」
「等到了袁紹內部的巨變,贏得了官渡之戰。」
「建安六年三月,郭嘉又輔助曹操打贏了與袁紹的倉亭之戰。」
「接著在汝南將劉備打得只能投奔劉表,此時冀州各地多次爆發農民起義,袁紹被搞得心力交瘁病倒。」
「郭嘉據此判斷袁紹命不久矣,篤定去世後必會立小兒子做接班人,屆時河北再次內亂。」
「所以建議曹操養精蓄銳,等待收拾殘局。」
「果然半年後袁紹吐血身亡,身後安排諸事全被郭嘉預言中。」
「袁譚不服弟弟袁尚,經過半年的積怨,郭嘉認為是時候對袁氏兄弟用兵了。」
「建安七年冬,曹操攻占黎陽討伐冀州。」
「因此袁譚向弟弟袁尚索要兵馬軍械,袁尚不僅不給,還把他調回鄴城防守,這讓袁譚極為不滿。」
「遠在荊州的劉表都寫信勸和這對兄弟,並派劉備領兵一萬北伐以減少他們兄弟的壓力。」
「劉備的進攻很是順利,一個月就打到離許都百里的葉縣。」
「於是曹操準備南下親征劉備,但被荀彧與郭嘉阻止。」
「兩人說劉備屢戰屢敗,士氣低落,如今一路狂奔突襲導致補給線太長。」
「只需要派一員大將前去阻擊就可以,建議曹操要繼續攻打袁氏兄弟。」
「曹操覺得有道理,於是派遣夏侯惇前往迎戰劉備。」
朱元璋:袁紹兩個兒子自相殘殺的結局,仿佛是按照郭嘉編寫的劇本在演,真是神了。
曹操起兵攻打袁紹兩個兒子,戰鬥進行得異常順利,眼看勝利在望,郭嘉卻提議退兵。
這正是郭嘉的眼光毒辣之處,因為他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情。
袁紹死前並沒有安排好兩個兒子的主次排名,兩個兒子的謀士郭圖和逢紀必然會挑唆兩人內訌。
如果現在打,兩個人必然同心同德一起對付曹軍,必然增加攻城的難度。
如果抽空先去打劉表,兩兄弟一定以為危險解除,開始內鬥,那時候就可以輕而易舉拿下他們。
果不其然,一切都在郭嘉的預料之中。
郭嘉在世時,只要是其參與過的戰事,絕大部分都能取得圓滿勝利。
曹操集團因郭嘉而如日中天,成為群雄中的霸主。
曹操麾下有許多能征善戰的武將和才智多謀的文臣,然而沒有一個人能與郭嘉在決策上的才能相提並論。
不過他也並沒有太過羨慕,畢竟他大明的開國功臣李善長絲毫不弱於郭嘉。
「面對五萬青州軍,劉備在堅持了兩個月後就退兵了。」
「曹操得知夏侯惇勝利的消息後,也於四月果斷出兵鄴城。」
「這時郭嘉又出了一個絕妙的計策,他建議對鄴城圍而不打。」
「給袁氏兄弟造成巨大壓力,讓他們不敢出城即可。」
「之後再退兵轉而攻打平原等地,如此袁氏兄弟便要分兵。」
「而以這兩人的秉性,一方有危險,彼此是不會去救援的。」
「不用多久,兩人必會反目成仇。」
「屆時我軍就可以收拾殘局,拿下河北就容易多了。」
「事情的發展果然與郭嘉預測的那樣,曹操攻打袁譚老巢平原,袁尚不去救。」
「接著曹操退軍到黎陽,袁譚邀請袁尚一起追擊,袁尚又不參與。」
「之後袁譚多次索要兵馬軍械,袁尚也都不批准。」
「加上之前立嗣產生的積怨,袁譚終於忍受不住,他謀劃鴻門宴誅殺袁尚。」
「不料事情敗露,袁譚被迫逃回平原,接著就遭到袁尚五萬大軍攻打。」
「這時郭圖獻計,讓袁譚先投降曹操,聯手滅掉袁尚後在徐州復國。」
「但郭圖這種天真的小伎倆,怎麼瞞得過郭嘉。」
「建議曹操將計就計,再次利用袁氏兄弟矛盾將其一舉擊潰,就這樣袁尚先後丟失冀州和幽州逃亡烏桓。」
「建安十一年秋,北方遊牧民族烏桓勾結袁尚袁熙兄弟,多次襲擾幽州邊境。」
「曹操忍無可忍,想要出兵剿滅這股勢力。」
「幾乎所有謀臣都反對這場遠征,舉了糧草和局勢等一系列問題來說明難以取勝。」
「唯獨郭嘉全力支持,說袁氏餘孽現在還沒有與烏桓完全融合。」
「如果放任不打,過幾年他們各種階層通婚後,就會鐵板一塊。」
「屆時一旦成勢,我軍極難攻取,日後一統天下可能會成為泡影。」
「如今發起戰爭雖然不利我軍,可對於烏桓卻是更加不利。」
「畢竟敵人的物資遠不如我軍,以四州財力半年內是可以打通水運航道的。」
「這項利民利軍的工程,不僅可以解決糧草的問題,還能獲得百姓們的支持。」
「況且烏桓也絕不會想到,我軍竟敢跨越沙漠遠征,這千里奇襲正是兵家制勝之道。」
「曹操又擔憂北征時劉表會偷襲許都,郭嘉又表示劉表不過說大話罷了,就是一個誇誇其談的傢伙。」
「這傢伙之前有兩次絕好的機會攻打許都,但都由於出兵保守而失敗,他早就喪失了北伐信心。」
「況且劉備在他身邊搞各種挖牆腳的小動作,孫權又對他虎視眈眈,他這次絕不會再出一兵一卒了。」
「曹操聽完郭嘉這些分析後,果斷採用這些建議。」
曹操:郭嘉所言,確實在理,讓孤北征少了後顧之憂。
他擊殺了袁紹長子袁譚,其次子和三子逃到北方烏桓人的領地。
他雖然想斬草除根,追擊兩個兒子,卻又怕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自己的大本營。
而且手下大部分將士也反對北征,但好在郭嘉的一番分析過後,他可以放心大膽的北征,取得最後的勝利。
正如郭嘉所言,荊州劉表是個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只會坐而論道。
劉表既害怕自己的才幹無法駕馭劉備,又害怕劉備不為自己所用。
為了提防劉備,劉表也不會輕易出兵中原攻打自己的大本營。
沒有了後顧之憂的他,立刻率軍北征。
行軍到半路,也是郭嘉給出了寶貴的意見。
千里奔襲,重在出其不意,如果輜重太多,行動就會緩慢,遲早會被對方發覺,不如丟掉輜重,輕車簡從,攻敵不備。
他聽從了郭嘉的建議,布置一隊士兵帶著輜重迷惑敵人。
而他則親率一隊輕兵,晝夜不停,突然殺到烏桓城外。
敵人看到神兵天降般的大軍,驚慌失措之下一擊即潰。
最後的戰果也非常豐盛,烏桓首領被殺,袁紹的兩個兒子則逃向遼東投靠了公孫康。
他之所以能夠如此順利的勝利,還要多虧了郭嘉提出的計謀。
「經過半年多的準備,於建安十二年夏發動了對烏桓的遠征。」
「可就在行軍途中,郭嘉卻病倒了。」
「郭嘉謝絕了曹操班師的好意,表示大軍絕不能為了他一個人而放棄遠征。」
「現在正處於關鍵時刻,全軍應該放棄不必要的輜重,花重金尋找嚮導帶路。」
「精銳先鋒,輕裝簡從,直奔烏桓巢穴,不給敵人防守準備的時間。」
「曹操同意了這個策略,於是讓郭嘉隨輜重部隊一起回益州養病。」
「曹操怎麼也沒有想到,這竟是他與郭嘉的最後訣別。」
「四個月後,曹操遠征烏桓勝利歸來。」
「卻收到心愛軍師以亡數日的噩耗,不禁發出悲傷的哀鳴。」
「郭嘉死,乃天要亡我也。」
「可即便死了的郭嘉依然很厲害,在去世之前他給曹操留下遺計。」
「說袁尚袁熙投奔遼東公孫康,如果我軍立即進。」
「公孫康必會與袁氏兄弟共同死守,我軍要拿下城池必定會十分困難。」
「不如暫緩攻打,如此公孫康就會認為,袁氏兄弟實際上是藉機侵奪他的地盤。」
「不用多久,他們就會內訌,自相殘殺。」
「而事情的發展果然和郭嘉預言的那樣,三個月後袁氏兄弟被殺。」
「公孫康投降,曹操平定遼東。」
「回顧郭嘉一生,他多謀善斷,料事如神。」
「可以說郭嘉從征十一年間,就是天下第一謀士。」
「曹操也本想託付其於後事,讓他做日後的宰輔,也就是把他當做了自己的諸葛亮。」
「這位天才的半路夭亡,不僅讓曹操悲痛失去一人才,更讓他覺得失去一知己。」
「於是作觀滄海懷念郭嘉,希望再遇到此類賢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朱棣:如果郭嘉在世,曹操很有可能一統北方後統一全國,可惜天妒英才。
提到三國時期,世人會想到義薄雲天的關羽、狡猾多變的曹操、料事如神的諸葛亮,英年早逝的周公瑾。
實際上三國時期不僅僅只湧現出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郭嘉也同樣做出過卓越貢獻,甚至可以說其功勞一點不弱於諸葛亮。
只是奈何郭嘉英年早逝,這才使得郭嘉的存在感不強,其名聲相比於其他頂級謀士有些鮮為人知。
但是他認為,如果不是郭嘉才長氣短,或許三國根本就不會登上歷史舞台。
從後來曹操赤壁之戰的失敗,就可以驗證這一點。
郭嘉死後不久,曹操就因在赤壁之戰上大敗而歸,損失積累多年的百萬雄師,從此三分天下之勢逐漸形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