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諸葛亮治蜀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❻➈şнù𝐗.Ćᗝ𝓶 ✋♖
三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歷史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和賢臣諸葛亮。
懷著北伐中原、復興漢室的未竟之志,離開了這個紛亂的世界。
諸葛亮是生於亂世,親眼看到亂世給人們帶來的種種災難。
諸葛亮所追求的興復的漢朝,不是東漢末期黑暗的四分五裂的漢朝,而是追求光武帝劉秀初建東漢的那種統一的、蓬勃的、欣欣向榮的這種漢朝。
諸葛亮為理想而死,為信念而死,為承諾而死。
這是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從普通的老百姓、還是從大政治家這個角度來說,這都是最為可貴的品質之一。
自諸葛亮逝世以來,千百篇詩文謳歌他,無數的百姓頌揚他,遍布各地的文物古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著他的足跡,繼承他的遺志,為中華民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與神機妙算的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才能相比,他在執政蜀國期間的才能更加矚目。
「身為丞相,諸葛亮不僅帶頭廉政,樹起一面旗幟。」
「同時還把廉政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設來抓,對蜀漢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諸葛亮時期的廉政建設,首先表現在對蜀漢宮城規模的嚴格控制上。」
「諸葛亮在蜀漢上層創造了一個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圍,蜀國官員以諸葛亮為榜樣,為官節儉,力戒奢華,造就了整整一個廉政時代。」
「諸葛亮立法公開、執法公平,有異於同時代封建的法律思潮。」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
「而益州舊為劉璋所統治,所以法令廢弛,地方派系坐大自強。」
「劉備統治集團的強力介入,破壞了相當一部分人稱霸西南的企圖。」
「這種情況下蜀漢政權面對著來自益州舊勢力的阻撓,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認為這不是苛法峻刑所留下的民怨。」
「而是蜀漢建立在律令長期廢弛,導致官民混亂君臣無道,紊亂了綱紀。」
「諸葛亮說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六紀是指諸父有善,諸舅有義,族人有敘,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與儒家崇禮治世的觀點不同,諸葛亮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的根源在乎法。」
「因此,諸葛亮一再告誡,反覆強調法在治理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性。」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進一步從反面強調了不以法治國的嚴重後果。」
嬴政:這個諸葛亮是一個大才,要是能來輔佐朕就好了。
他對諸葛亮越是了解,就發現諸葛亮越是對他的胃口。
諸葛亮帶兵打仗厲害也就算了,沒想到治理國家也這麼厲害。
像諸葛亮這種綜合型人才,看得他極為眼饞,迫切的想要收入囊中。
更讓他看重的,是諸葛亮在品性方面的優秀表現。
有才華的人在他的大秦並不缺,可有才的同時能做到清正廉潔可並不多見。
總之,這個諸葛亮無論從哪方面來看,都是他夢寐以求的丞相人選。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諸葛亮和他的執政理念是一樣的,那就是以法治國。
據他所知,自從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儒家推崇的以禮治世在後來的朝代大行其道。
而諸葛亮能夠打破這種框架,意識到以法治國的重要性,這一點足可見諸葛亮的眼光之毒辣。
「在邊疆治理上,諸葛亮重新劃分行政區,增加郡的數量、大力推進郡縣制。」
「並通過將地方態度惡劣的豪強遷往成都的策略,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
「同時,諸葛亮還籠絡當地各民族首領以及大姓氏族,許以特權協助蜀漢政權統治蜀地南部地區。」
「諸葛亮推行少數民族與漢族官吏交流制度,增強蜀漢政權對南部地區的管理。」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的漢族農業技術,提高當地生活水平,並允許漢人前往少數民族地區生活。」
「另外,諸葛亮不僅尊重當地少數民族信仰,也利用當地人信奉鬼神的風俗,宣揚封建君臣關係,強化蜀漢政權的正統性。」
「蜀漢西北部生活著氐、羌兩個民族,由於此處是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之地,諸葛亮希望與此處建立更有效的聯繫。」
「為此,諸葛亮實行以軍事鎮壓為主、安撫為輔的邊疆治理政策。」
「另外,諸葛亮還通過重用氐、羌民族中有較大威望的馬超和姜維兩位將軍來加強氐、羌民族與蜀漢的關係。」
劉徹:諸葛亮的邊疆治理策略,果然有其獨到之處,或許可以借鑑一二。
雖說大漢邊境最大的敵人是匈奴,但也不代表全國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安分守己。
現如今大漢正在對匈奴用兵,對於其他少數民族的趁機騷亂暫時顧及不到。
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騷亂還威脅不到大漢,對於大漢來說,只是有些麻煩罷了。
但現在諸葛亮對待少數民族的策略倒是給了他啟發,或許他也可以進行效仿,徹底解決邊疆動盪的問題。
就大漢目前而言,對待邊疆少數民族的策略較為溫和,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高度自治的政策。
只要這些邊疆地區不鬧事,他就不會多加理會。
可如今看來,這种放任不管的政策並沒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
想到此處,他命令大臣根據諸葛亮邊疆治理的政策制定出他們大漢的策略。
「在國家治理上,諸葛亮以丞相府為核心,統領全國軍政大權。」
「同時,諸葛亮以治國之道的原則選拔賢才,任用郭攸之、董允為侍中。」
「代替自東漢以來由宦官出任的中常侍等職,來管理皇宮中的諸項事務,防止宦官弄權。」
「對於懷有二心的人,諸葛亮嚴厲打擊,防止政治分裂,維護了蜀漢政權的穩定。」
「同時,諸葛亮奉劉備命令與他人一同編造《蜀科》,加強法治,維護社會穩定。」
「剛入蜀地時諸葛亮不再延續前任蜀地之主劉璋寬厚的做法,而是採用嚴刑峻法,為的就是打壓目無法紀的當地豪強讓社會秩序恢復正常。」
「在外交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對周邊少數民族採用合作發展的策略。」
「爭奪天下的核心外交思想就是聯吳抗魏,聯合相對弱小的吳國,共同抵抗強盛魏國的軍事打擊。」
楊堅:和軍事外交相比,顯然諸葛亮更加擅長內政的治理。
在國家治理上,諸葛亮主張以德治國,這也是他比較欣賞的。
諸葛亮的以德治國,第一點體現在提倡民本思想上。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認為北伐勝利的基礎是讓人民安居樂業。
為此,諸葛亮提出朝廷應該了解人民疾苦、救濟百姓。
至於第二點,就是主張舉賢任能。
諸葛亮在《便宜十六策》中說到舉用賢能人才事關國家社稷安危,君主要學會任賢選能,遠離奸佞之人。
諸葛亮的這一策略,對於他選拔大隋的賢臣有不小的助益。
同時,諸葛亮主張根據才能大小授予相應的官職,充分發揮人才作用。
諸葛亮認為依法治國,首先要制定和明確相關律法的內容,讓社會有法可依。
諸葛亮反對無故大赦,認為無論是誰觸犯法律都應予以相應處罰。
諸葛亮還秉持國事惟和理念,注重統治集團內部的團結。
諸葛亮在治國方面的政策,他身為大隋朝的開國皇帝,自然也是有所借鑑的。
「為保軍隊糧草供應,諸葛亮實行屯田自足,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
「民屯是將無主荒地分配給移民耕種,軍屯是讓軍隊大量屯田生產。」
「軍隊採用輪換制,即使前方戰事十分吃緊,也堅持每一個月替換下一部分士兵充當後方勞動力。」
「保證後方勞動補給充足,從事耕作生產,也保證了糧草、武器供給。」
「蜀軍軍隊整齊嚴明,得益於諸葛亮嚴明軍紀。」
「諸葛亮制定軍法條例《八悟》《七戒》《六恐》等,依照條理軍法以法治軍。」
「首先組織官兵全面學習軍法賞罰內容標準,再任命廉潔公正之人主持賞罰,用獎賞促進軍隊上下嚴格遵守軍紀法律。」
「諸葛亮注重平時的軍事實踐,認為是否重視平時的軍事實踐是戰爭勝負的關鍵。」
「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幾個特點,首先是治軍以明。」
「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比如清楚的指出要勇、廉、平、忍、寬、信、敬、明、仁、忠等有關道德方面的要求。」
「同時,要求將帥要具備仁、義、禮、智、信的才能。」
「諸葛亮治軍以明也表現在規定嚴格的法令,對不聽從教令的輕、慢、盜、欺、背、亂、誤七種情形的嚴肅處理。」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
「諸葛亮認為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
「不誠者失信,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麼作戰一定會失敗。」
「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那麼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
「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將士沒有不拼命效力的。」
「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
「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
李世民:諸葛亮的才華和品行令朕佩服,諸葛亮完全可以作為臣子的標杆,讓大唐的官員效仿。
要說他對三國時期哪個人物最喜歡,毫不疑問就是諸葛亮,是他心目中臣子的天花板。
他在軍事方面之所以戰功赫赫,在於他吸收了很多先人的智慧,其中就屬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對他影響頗深。
諸葛亮認為作戰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察情,即要觀察氣象、地形條件和參戰人員條件。
做好察情就可以知己知彼,能及時根據戰爭的變化採取有效的應對策略。
同時,諸葛亮認為一軍主帥應該善於總結軍事教訓,才能為下一次戰爭做好準備。
如幾次北伐都受到糧食供應不足的困擾,為此諸葛亮想出了製作木牛流馬運輸糧食的辦法。
存國家安社稷是諸葛亮很重要的軍事理論思想,他也非常認同這一點。
在諸葛亮看來,軍人的價值與國家民族的生死存亡有著密切聯繫。
軍人必須忠於國家、對人民有利、以興復漢室作為目標,這也是軍人、戰爭是否具有正義的根本標準。
並主張通過正義的戰爭壓制殘暴,護國愛民。
同時注重軍隊,尤其是將領的思想教育。
諸葛亮認為將領主管著人命,是國家的大利器,所以他們必須接受更嚴格的約束和更高的要求。
不僅要有傑出的軍事才能和用人能力,還要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並要求將領體貼士兵、以身作則。
對於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思想策略,他可謂是如數家珍。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歷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備受推崇。」
「八陣圖是諸葛亮從古人戰爭軍法八陣中推演出的,運用步兵、弩兵、戰車和騎兵變成軍事作戰方陣。」
「若干個作戰小團隊圍繞著陣法中間的指揮中樞形成一個大的軍陣,並能依據作戰場景靈活調整作戰規模。」
「由於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成就,唐太宗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歷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
「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改良發明軍事武器,如改良連弩。」
「諸葛亮還發明了木牛流馬,其中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但木牛流馬的製造之法並未流傳下來,據傳南北朝祖沖之複製出了木牛流馬,但其製作方法依舊沒有流傳下來。」
「所以,至今人們仍不知其具體製作方法。」
諸葛亮:沒想到後世人對我的木牛流馬這麼感興趣,既然如此,那我把製作方法記載下來。
說起來,他在軍事武器方面的發明,倒是一直不覺得有什麼大不了的。
記得他在北伐的過程中,遇到了糧食供應不足的困擾。
為了解決糧食運輸的辦法,他這才製作出木牛流馬。
對於後世惦記他的木牛流馬的製作方法,他還是比較驕傲自豪的。
畢竟以後世的繁榮昌盛程度來看,擁有很多比木牛流馬厲害百倍的東西。
可如今後世並沒有還原出木牛流馬,這讓他不得不感到自豪。
「諸葛亮隨劉備到益州之後,開始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措施穩固政權、改善民生。」
「首先是開源,壯大財源基礎。」
「生產上,諸葛亮興修水利、推廣農業技術,保重農業生產,又大力發展桑蠶放牧養魚等副業。」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重視工業發展,提倡百姓織錦致富。」
「諸葛亮積極開拓蜀吳之間的蜀錦貿易,使經濟成為蜀吳同盟的重要支柱。」
「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規範戶籍,組織移民墾荒,增加國家財政收入。」
「諸葛亮還實行鹽鐵國家專營,確保財政收入。」
「除了開源,諸葛亮也重視節流。」
「蜀漢政權建立伊始,便遭遇了大旱。」
「諸葛亮頒布禁酒令,好節約糧食供民眾所需。」
「諸葛亮還壓縮軍隊和政府編制,減少財政開支。」
「另外,諸葛亮還讓部分軍隊去屯田開荒,令軍隊糧食自給,以便減輕財政開支。」
「另外,諸葛亮以身作則,強調官員將士應節儉生活,水平與普通百姓相同即可。」
「同時,諸葛亮還改革奢靡的喪葬風俗,強調薄葬,減輕民眾經濟負擔。」
「諸葛亮協助劉備在全蜀範圍推行直百五銖錢,用面額較大的新錢直百五銖錢替換舊錢漢五銖錢。」
「即差不多大重量購買力卻高出了很多倍,因而實際上是一種對於民眾的財富掠奪。」
「在平定蜀地南部少數民族叛亂之後,諸葛亮採用不留兵、不運糧這一政策,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三國時期之後各個朝代的成都老百姓聽到這裡,對諸葛亮的敬佩之情無以言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諸葛亮擔任丞相期間,安撫百姓,遵守禮制,約束官員,慎用權力,以誠待人,做事公道。
凡是精忠報國、濟世安民的人,即便是諸葛亮的仇人,也會加以賞賜。
觸犯國法、玩忽職守的人,即便是諸葛亮的親信,也會給予處罰。
諸葛亮精通各項事務,善於找到問題的要害與關鍵。
而且,諸葛亮講究名副其實,言行一致,對於那些虛偽狡詐的人絕不錄用。
施行的刑法政令雖然很嚴厲,卻沒有人怨恨他,這是因為他做事公正和勸解告誡明確的緣故。
也正因如此,諸葛亮在整個蜀國贏得了普遍的敬畏,更是贏得了他們成都老百姓的愛戴。
「在三百多字的《隆中對》中,諸葛亮精闢地分析出了三分天下的發展趨勢。」
「並具體提出了自己的戰略主張,興復漢室、建立蜀漢政權,成為了後來蜀漢政權的立國之綱。」
「《出師表》是中國古代散文佳作,情真意切地勸說後主劉禪繼承先祖劉備中興漢室的宏圖大志。」
「希望後主劉禪勵精圖治選用賢能,讓蜀漢政權北定中原,一統天下。」
「《為後帝伐魏詔》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以皇帝劉禪名義書寫的詔書。」
「表明北伐之戰是正義之戰,希望曹魏君臣順應天道,棄暗投明,投降正義之軍。」
「目的就是鼓舞蜀漢軍民北伐士氣,讓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共擊外敵。」
「《誡子書》是勸說兒子立志學習、淡泊明志,切勿怠慢浮躁。」
「《誡子書》還被納入中國人教版七年級語文課,是廣大中小學生必學古文。」
「除此之外,還有《臨終遺表》《南征表》《彈李嚴表》《街亭自貶疏》《與孫權書》《稱董厥》《司馬季主墓碑銘》等百來篇作品。」
「文風自然、娓娓道來,感情真摯,語言精簡明淨。」
「諸葛亮留下了大量的優秀文書作品,顯示出三國時期蜀漢獨有的文學成就。」
諸葛亮:《誡子書》成了後世學子的必學文章,沒想到我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能成為後世學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誡子書》是他準備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一封家書,卻不想流芳百世,多少讓他有些受寵若驚了。
他通過這些智慧理性、簡練謹嚴的文字,對兒子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盡在言中,將普天下為人父者的愛子之情深切的表達其中。
「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在執政初期與樊建商討討伐孫吳政權時,曾表達出自己對於諸葛亮賞罰之信的欣賞。」
「並說如果能得到諸葛亮的輔助,自己治國也不會這麼勞累了。」
「同時,司馬炎還命人編纂《諸葛亮集》並將其作為國家政典之書。」
「唐太宗李世民也深受諸葛亮的影響,將諸葛亮當作為臣的標杆,讓群臣效仿。」
「從中可以看到,後世一些帝王治國多少都受到諸葛亮的影響。」
「後世大臣在協助帝王治理國家的時候,也常效仿諸葛亮。」
「例如十六國中前秦苻堅重用的大臣王猛為宰相時,當時的人都說王猛是諸葛亮那樣的人物。」
「北宋大臣龐籍也推崇諸葛亮,並向宋仁宗諫言,治國應採用諸葛亮威之以法的治國理念。」
「另外,在治國實踐中,諸葛亮所創建或改造的官職中,有一些成為了後世的定製。」
「比如,其創建的靈活性較強的軍師將軍等官職被晉朝所沿用。」
「另外,丞相府長史職權在諸葛亮時期開始擴大,並開始兼職其它職位。」
「魏晉南北朝長史沿襲蜀漢時期職權,並進一步擴大,甚至出現了長史兼職地方太守的現象。」
「諸葛亮推行廉政,對中國後世政治影響深遠,勉勵了一代又一代的賢臣廉臣。」
朱棣:諸葛亮是一個精通治國之道的良才,堪和管仲、蕭何這類傑出的政治家相匹敵。
其實不僅是他,其他歷代帝王也同樣推崇諸葛亮。
之所以如此,除了諸葛亮善於治國、善於治兵、勤勉理政、為官清廉。
諸葛亮最讓他們這些帝王看重的一點,就是諸葛亮的忠君思想。
他推崇諸葛亮,是為了把諸葛亮樹立為天下人學習的楷模,意在告訴天下讀書人。
無論皇帝是英主還是庸主,是明君還是昏君,臣子們都要像諸葛亮那樣無條件的忠君。
「諸葛亮平定蜀地南部後,對該地實行溫和的安撫政策,使其深受當地少數民族喜愛。」
「東晉時期,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開始神化諸葛亮,並在唐朝達到了頂峰,此時許多少數地方武侯祠陸續建立起來。」
「明清時間,中國西南各縣、鄉鎮幾乎都各有一座武侯祠,西南各地方志皆有諸葛亮相關事跡的記載。」
「西南少數民族也流傳著各種關於諸葛亮的傳說,比如佤族流傳著諸葛亮教他們築房、種植水稻的故事。」
「可見,諸葛亮已經深入西南歷史文化之中,成為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
「1934年,英國侵入雲南昭通、臨滄時,班洪老佤王組織武裝力量抵抗,並共同盟誓說堅決抵抗侵略,效忠阿祖諸葛亮。」
「在諸葛亮的影響下,中國西南與中國內地逐漸形成了互相依存的中華民族共同體。」
諸葛亮治理蜀國的能力固然讓人敬佩,但蘇晨認為,諸葛亮的品格更為寶貴。
諸葛亮的品格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集中體現。
一是忠貞,這個忠是忠於理想、忠於事業。
加以升華,就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
二是智慧,這種智慧是大智慧。
這種智慧還包括軍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忠誠、敬業、自強、公正、廉明、勤政、淡泊,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和賢臣的所有美德集於諸葛亮一身。
成就了諸葛亮的偉大人格和精神魅力,成為所有時代衡量為官者賢愚忠奸的標尺。
雖然諸葛亮的肉體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
諸葛亮的名字,已經變成一個文化符號,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深深地影響著今天、乃至明天的中國社會。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