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被蘇聯寄予厚望的蔣介石
郭松齡反奉戰爭雖然最終失敗,但張作霖的損失不可謂不大,直接導致奉系由盛轉衰。
這一點讓張作霖極為難受,莫名其妙的元氣大傷,還差點就此倒台。
原本他和馮玉祥爭奪天下,結果內部突然出現叛徒,讓他大好形勢徹底瓦解。
雖然最後化險為夷,反敗為勝,但他精心打造的精銳所剩無幾,這才是讓他最心疼的地方。
除了內部的叛徒,他最痛恨的就是馮玉祥了。
要不是馮玉祥這個死對頭接二連三的和他作對,他今天何至於落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而且自始至終都是馮玉祥策劃的這場反叛陰謀,他才遭受如此大的損失。
不管是為了統一大業,還是為了報仇雪恨,他都不會放過馮玉祥。
只是有些可惜,要是在全盛時期,他單槍匹馬就可以剿滅馮玉祥。
現在元氣大傷,實力大降,想要對付馮玉祥,怕是要尋找可靠的盟友才行。
「郭松齡反奉,導致奉系元氣大傷。」
「在這個過程中,張作霖與馮玉祥也自然結下了深仇大恨。」
「1926年初,結束了內戰的奉軍再度入關。」
「不久後,張作霖令人繳了李景林和張宗昌的械。」
「張宗昌表示自己對老張家絕無二心,張作霖遂又恢復了他的指揮權。」
「李景林也表示自己絕無二心,但張作霖不信,李景林就此退出軍界。」
「搞定直魯聯軍後,張作霖發現自己被馮玉祥莫名其妙擺了一道。」
「損失巨大,精心打造的七萬精銳所剩無幾,三十萬雜牌也折損十多萬。」
「見僅靠自身實力報不了仇,張作霖開始四處拉攏盟友,聯合吳佩孚和閻錫山,約定三家共同出兵對付馮玉祥。」
「張作霖被馮玉祥擺了一道,他急著找國民軍報仇可以理解,但閻錫山為什麼要湊熱鬧呢?」
「再就是,吳佩孚不是淪為光杆司令了嗎?怎麼這會兒手頭上又有兵了呢?」
「閻錫山湊熱鬧的原因很簡單,國民軍占據著河南,直隸、綏遠,陝西,將山西團團包圍,隨時都可能吃掉閻錫山。」
「為了自保,閻錫山不得不出兵協助張作霖。」
嬴政:哪怕成為了光杆司令,想要東山再起並不困難,畢竟人脈資源都在這裡。
他記得很清楚,在直奉戰爭中,吳佩孚由於馮玉祥的臨陣倒戈而功敗垂成。
而現在張作霖又因為馮玉祥的原因慘勝,導致實力大損。
所以說起來,吳佩孚和張作霖有共同的敵人馮玉祥,也難怪張作霖會尋找吳佩孚聯盟了。
儘管直奉戰爭中張作霖和吳佩孚是敵人,但此時此刻為了消滅共同的敵人馮玉祥,兩人進行合作也不是不可能。
至於原本大敗的吳佩孚為什麼手上又有了兵馬,他絲毫不感到意外。
再怎麼說吳佩孚之前也是直系的老大,人脈範圍之廣可想而知。
哪怕戰敗了,他的人脈部下依舊在,總能找到願意為之效忠的人。
不出意外的話,張作霖想要報仇雪恨的願望怕是要落空。
畢竟北洋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就是奉系時期,這也就註定了張作霖最後的命運不會好。
不過話又說回來,歷史軌跡已經改變,他覺得張作霖未必不能改變原先的命運。
「至於吳佩孚是怎麼東山再起的,過程稍微有點曲折。」
「1924年底,吳佩孚從天津逃至江蘇。」
「自打二次革命後,長江中下游便由直系軍閥控制。」
「所以吳佩孚到了江蘇後,便聯繫各省督軍,準備糾集軍隊報復馮玉祥。」
「但吳佩孚這個人的性格實在不討人喜歡,對各省督軍經常是一副上級訓斥下級的做派。」
「以前他兵強馬壯,大家不得不臣服於他。」
「現在他敗光了資本,大家索性也就翻臉不認人了。」
「比如齊燮元就公開唱反調,並私下裡派人與馮玉祥和張作霖搞小動作。」
「見南方各省的直系督軍都不搭理自己,吳佩孚只好去到河南發展。」
「河南是吳佩孚的老巢,經營許久,根基還算穩固。」
「若是給吳佩孚一年半載,興許又能整出十萬大軍。」
「可是馮玉祥也知道河南是吳佩孚的根據地,他肯定不能坐視不理吳佩孚養好了傷後找自己報仇。」
「於是乎,吳佩孚回到河南沒多久,屁股還沒坐熱,馮玉祥就追殺了過來。」
「面對氣勢洶洶的國民軍,吳佩孚剛剛編練的三萬新兵抵擋不住,很快就被打的全軍覆滅。」
「吳佩孚只得再次出逃,這一次他坐火車逃往湖北。」
「當時的湖北督軍叫蕭耀南,這個人是吳佩孚的絕對心腹。」
「吳佩孚本來對蕭耀南很是看重,覺得別人能辜負他的提拔之恩,蕭耀南絕對不會。」
「然而還是那個老問題,吳佩孚性格太差,在外仇敵太多。」
「這時候就連蕭耀南也害怕受到牽連,派兵封鎖了平漢鐵路,不讓吳佩孚進湖北。」
「結果半年前還登上美國時代周刊呼風喚雨的吳佩孚,此時竟然淪落成了一個無處可歸、四處漂泊的流浪漢。」
各朝古人對吳佩孚的遭遇唏噓不已,世態炎涼可見一斑。
不過大家對吳佩孚的這種境遇倒也沒有多少意外,畢竟這種例子再正常不過。
吳佩孚身居高位時,周圍的人自然巴結奉承,一個個老老實實的。
可一旦吳佩孚虎落平陽,那就只有被犬欺的下場。
但大家也非常明白,從高處跌落也並非一定會被人欺,這和個人品性息息相關。
要是吳佩孚身居高位時體恤下屬,令眾多下屬心悅誠服。
此刻吳佩孚落魄了,肯定不會落得不受大家待見的下場,定然會有受其恩惠的下屬的擁戴。
只是有些可惜,吳佩孚此人品性不行,對待下屬苛責嚴厲,令之前的下屬心生怨言,才導致如今落得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吳佩孚的遭遇也讓各朝很多上位者警醒,不可一味地苛責下屬,以免將來某一天遭受反噬。
「吳佩孚在鄂豫邊境待了一段時間後,鄂軍第一師師長寇英傑看不下去了。」
「寇英傑早年受過吳佩孚的恩惠,他的師長職務就是吳佩孚授予的。」
「所以看到吳佩孚狼狽不堪的樣子後,寇英傑就私自打開了省界關口,還為吳佩孚安排了住處。」
「後來,早年同樣受過吳佩孚恩惠的湖南督軍趙恆惕和四川軍閥楊森找蕭耀南說情。」
「說要是沒有吳大帥,你小子能有今天的地位嗎?」
「蕭耀南被說的甚是慚愧,便派人把吳佩孚迎到了武漢。」
「但來歸來,蕭耀南事先和吳佩孚立了君子之約,湖北的事吳佩孚不能插手。」
「就這樣,吳佩孚在武漢做了九個月的寓公。」
「1925年9月,奉系強勢插足長江流域,眼看自己的地盤要落入奉系手中。」
「此前投靠段祺瑞的孫傳芳這才幡然醒悟,決定聯合東南五省的直系督軍反擊奉系。」
「但是,由於大家都是督軍,各不服誰,需要找個有地位有聲望的人出來牽頭。」
「於是孫傳芳等人便給蕭耀南拍去電報,希望請吳佩孚出山主持大局,建立五省反奉同盟。」
「蕭耀南收到電報後,擔心吳佩孚作妖,本來一口回絕了。」
「但吳佩孚閒不住,表示自己要出山,天王老子也攔不住。」
「蕭耀南沒辦法,只好通電響應孫傳芳。」
「1925年10月21日,討賊聯軍總司令部在武漢建立,吳佩孚任總司令。」
蕭耀南:早知道就不應該引狼入室的,直接拒之門外的。
現在一想到當初的心軟,他就後悔莫及,恨不得抽自己幾個耳光。
吳佩孚雖然之前提拔過他,但他擔心收留吳佩孚會引來仇敵,害得他被牽連。
所以吳佩孚前來找他的時候,他就直接回絕了,堅決不讓吳佩孚躲進湖北避難。
可偏偏那麼多人前來勸說,尤其是寇英傑等人,動輒就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他,迫使他一時心軟收留了吳佩孚。
為了擔心吳佩孚在湖北搞事情,他還特意和吳佩孚約法三章,不讓對方插手湖北的事情。
原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可萬萬沒想到他最終還是著了道。
他接到孫傳芳的電報,想要吳佩孚出山住持大局,擔任反奉聯盟的總司令。
他擔心吳佩孚趁機搞事,本想直接拒絕的。
但實在是拗不過吳佩孚的軟磨硬泡,無奈之下只得同意了。
可就是這次心軟,害得他被寇英傑架空權力,轉投吳佩孚的懷抱。
現在回想起當初引狼入室的愚蠢決定,他就不禁暗自懊惱,深深的後悔。
「司令部成立後,浙奉戰爭正式開打。」
「孫傳芳完勝,張作霖大敗之餘,還遭到郭松齡和馮玉祥背刺折損一半家當。」
「戰後張作霖惱怒不已,便聯繫吳佩孚。」
「咱們都與馮玉祥有仇,不如摒棄前嫌,報仇雪恥。」
「收到張作霖電報,吳佩孚心裡壓抑了一年的怒火徹底爆發。」
「隨即便策劃了一個討馮方案,希望直系眾將領能隨他一起討賊。」
「但方案公布後,吳佩孚又尷尬了,因為沒人響應。」
「由於孫傳芳和馮玉祥沒矛盾,而且孫傳芳剛得罪了張作霖,不想再得罪馮玉祥。」
「因而,東南五省督軍便在孫傳芳的勸說下,拒絕與馮玉祥開戰。」
「見孫傳芳反對出兵,蕭耀南也隨即附和,力主吳佩孚不要四面結仇。」
「從事後的發展來看,孫傳芳和蕭耀南的主張是正確的,可此時的吳佩孚已經被憤怒沖昏頭腦聽不下去。」
「而蕭耀南手下的幾個師長,如寇英傑因為支持吳佩孚,反倒架空了蕭耀南。」
「於是吳佩孚就接管了蕭耀南的兵權,又在湖北東山再起。」
「1926年初,吳佩孚揮師北上,接連拿下河南、直隸南部。」
「吳佩孚為了籠絡人心,任命寇英傑為河南督軍,齊謝元為直隸督軍。」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吳佩孚的性格不怎麼樣,但他在恩賞這方面也是真不含糊,從來不虧待小弟。」
「就在吳佩孚從南面殺過來,張作霖和閻錫山也厲兵秣馬的同時,日本決定插手中國內政。」
劉徹:有什麼樣的主帥就有什麼樣的將領,不管是吳佩孚還是蕭耀南,都不怎麼聰明的樣子。
他是不能理解吳佩孚的大局觀,剛剛和張作霖打完仗,轉頭就要和張作霖一起去對付馮玉祥。
哪怕再怎麼和馮玉祥有恩怨,也不能不顧及大局,四面出擊消耗實力。
剛剛經歷了一番大戰,最要緊的便是休養生息,而不是立馬開啟下一場戰爭,這沒人能受得了。
和不理智的吳佩孚相比,他對吳佩孚原先的部下蕭耀南感到可笑。
收留原先的主帥在他看來,實在是極其愚蠢的決定。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收留了吳佩孚,他蕭耀南又該如何自處。
令他更加無語的是,還給吳佩孚機會,讓其擔任聯盟軍的最高統帥。
雖然是名義上的,但也是個人聲望的一種象徵。
一連串愚蠢的決定,以至於最後被屬下架空兵權,落得一無所有的下場。
「1926年3月,日本海軍掩護奉軍艦隊進攻大沽口。」
「馮玉祥一看這架勢,起先還打算死磕到底。」
「為此,馮玉祥派人在天津海域布設水雷,並一度與日本軍艦炮戰,這便是大沽口事件。」
「但是很快,馮玉祥發現自己打不過中外勢力聯合上陣,這誰受得了。」
「為了避敵鋒芒,馮玉祥主動下野,跑去蘇聯求援助去了。」
「馮玉祥走後,他的心腹大將鹿鍾麟接過臨時指揮權。」
「鹿鍾麟這個人很滑頭,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他首先釋放了軟禁中的曹錕。」
「聲言願意重新立其麾下,想通過曹錕與吳佩孚冰釋前嫌。」
「但吳佩孚與張作霖已經有密約了,所以鹿鍾麟的示好吳佩孚拒不接受。」
「1926年3月,反馮玉祥聯軍與國民軍在直隸地區爆發多場戰鬥。」
「見戰爭已經無法避免,鹿鍾麟便將段祺瑞驅逐下台,然後收攏兵力撤至南口。」
「1926年4月,大戰爆發,奉系、直系、晉系同時出兵夾擊國民軍。」
「這一戰,從4月打到8月。」
「開戰之前,馮玉祥不在國內,去蘇聯考察了,直到9月才回國。」
「而馮玉祥這個人,一向不扶持部下某一個人的威望。」
「馮玉祥本人不在,國民軍群龍無首,誰也不聽誰的,各有各的打算。」
「結果等到開戰後,國民軍兵敗如山倒,陷入崩潰邊緣。」
「就在馮玉祥又又又一次陷入絕境的時候,局勢又又又轉變了,因為北伐戰爭要開始了。」
馮玉祥:不是我臨陣脫逃,而是聯軍鋒芒太盛,只能跑去求援了。
原本他戰前還信心滿滿的,不覺得聯盟軍能把他怎麼樣。
卻不曾想,戰爭才剛剛開始,小日本就插手戰場了。
經過一番試探後,他無奈的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自己打不過聯盟軍。
可即便是打不過,那也不能輕易認輸。
也正因為如此,他才選擇把指揮權交給自己的心腹大將,而自己則跑去蘇聯求援。
只要心腹大將可以撐到他帶著援兵回來,那戰爭就還有勝利的希望。
但結果很可惜,他並沒有能夠帶著蘇聯的援軍回來。
倒也不是蘇聯不願意救援他,而是需要打通東北的通道才行,這樣蘇聯才好派兵從東北入境。
但東北是張作霖的地盤,他哪裡有能力打通東北通道,求援一事也就只能作罷。
沒有蘇聯的援兵,他也知道國民軍肯定打不過聯盟軍。
不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他馮玉祥的運氣一向很好。
快要陷入絕境的時候,局勢又轉變了,讓他得以逃過一劫。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按理說國民黨的接班人應該是代理大元帥胡漢民。」
「但汪精衛不服氣,汪精衛認為自己的資歷與胡漢民差不多。」
「況且,先總理北上的時候是他跟著,先總理生病是他在身邊陪伴,就連先總理的遺囑也是由他起草。」
「胡漢民何德何能,根本沒資格跟自己比。」
「由於汪精衛、胡漢民相互不服對方,一時沒人能站出來主持大局,國民黨立馬就亂了套。」
「內部不團結的同時,外部又有強敵虎視耽耽。」
「1925年3月19日,雲南王唐繼堯在昆明發表通電,宣布就任廣東大元帥府大元帥一職。」
「起因是護法運動時期,國民非常會議選舉孫中山為大元帥,唐繼堯、陸榮廷為元帥。」
「雖然唐繼堯不願屈居孫中山之下,並未擔任過元帥,且一直拒絕與革命勢力合作。」
「但他認為,既然非常國會選舉自己做革命政府的元帥。」
「現在大元帥去世了,他這個二把手就應該遞補大元帥缺位,行大元帥職權,遙領廣東國民政府。」
「革命危急的時候看不著人,現在卻又跳出來摘桃子,如此厚顏無恥之舉,國民黨自然不買帳。」
「很快,胡漢民在廣州發表通電譴責唐繼堯,說他早就背了先總理遺命,現在根本不配以中山先生衣缽傳人自居。」
孫中山:簡直是胡鬧,也不看看外界都是什麼形勢,這時候內部怎麼能生亂呢?
他早就擬定好了接班人,也就是他一直看好的胡漢民。
至於汪精衛,他從未想過讓其領導國民黨。
主要是他對汪精衛的品性不放心,不認為能帶領好國民黨取得最後的勝利。
現在看來,他果然沒有看錯汪精衛。
他明明留下遺囑,讓胡漢民擔任大元帥帶領國民黨,但汪精衛為了一己私利破壞內部團結。
天下形勢一片大亂,他們國民黨實力並不強,外部有強敵虎視眈眈。
在這種危難時刻,汪精衛執意引發內部動亂,這是置革命偉大事業於不顧。
思索片刻,他下定決心在臨走前解決汪精衛這個麻煩,以免國民黨內部亂了套。
「見國民黨不搭理自己,唐繼堯怒了,準備以武力吞併廣東。」
「不過,雲南與廣東並不接壤,滇軍要想討伐廣東就得經過廣西,而那是桂系的地盤。」
「所以唐繼堯在出兵之前,便先派人到廣西通氣。」
「我家唐大帥即日將去廣東上任,到時候會和西南各省軍政長官商討北伐大計,麻煩你們借個道,如若不然,我們將踏平廣西。」
「當時廣西的舊桂系已經覆滅,取而代之的是以李宗仁、白崇禧為首的新桂系。」
「而新桂系向來支持革命,看不慣唐繼堯之流。」
「因而當唐繼堯的特使來到廣西後,新桂系斷然拒絕借道要求,並氣憤的表示。」
「姓唐的如果敢來送死,保准讓他有來無回。」
「唐繼堯得知新桂系不借道,勃然大怒,派出三路大軍七萬人馬,氣勢洶洶的殺向百色。」
「按唐繼堯的設想,李宗仁、白崇禧也就兩萬來人,自己握有三倍兵力優勢,吐口唾沫也能淹死新桂系,根本沒有輸的可能。」
「然而唐繼堯點背,他碰上了如日中天的白崇禧。」
「7月,桂軍在白崇禧的指揮下,採取放進來打各個擊破的戰術,以少勝多,大敗滇軍。」
「經此一役,由名將蔡鄂一手訓練,裝備精良的滇軍元氣大傷,不負往日榮光。」
「而新桂系則一戰成名,吸引了廣東國民政府的注意。」
「既然氣氛已經烘托到位了,兩廣統一問題,便提上了日程。」
白崇禧:口氣倒是挺大,我還以為有多厲害,結果不堪一擊。
他早就對唐繼堯此人感到厭惡,自然不可能答應對方的借道要求。
舊桂系因為不支持革命,已經被他徹底推翻了。
而唐繼堯雖然是國民非常會議選舉的元帥,地位僅在大元帥孫中山之下。
但唐繼堯一直拒絕和孫中山合作,不願意和革命勢力走近,也從來沒有擔任過選舉出來的元帥。
對於唐繼堯的陽奉陰違,他一向都是看不起的。
現在孫中山去世了,唐繼堯跳出來摘桃子,想要擔任廣東國民政府的大元帥。
如此厚顏無恥之舉,他唯有對唐繼堯深深的鄙視,自然不會慣著此人。
「1926年1月,白崇禧前往廣州傳達了李宗仁的意思。」
「吾省將軍隊依照廣東編制,政治能接受中央策略,財政交中央支配,則一切問題當能與中央合轍,由中央統同籌劃,互相調劑。」
「3月上旬,經過雙方討論和妥協,廣西在政治上接受國民政府領導,財政受國民政府監督,黨務方面自理。」
「桂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七軍,李宗仁任軍長,白崇禧任參謀長,全軍三萬餘人。」
「國民政府公布兩廣統一方案五天後,廣州發生中山艦事件。」
「受事件影響,汪精衛被迫辭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一職,出走法國。」
「而與汪精衛平起平坐的胡漢民,早在半年前就因為廖仲愷遇刺案也被派去蘇聯考察了。」
「隨著兩位大佬紛紛靠邊站,原本只是一介武夫的蔣介石在蘇聯的支持下,成為了國民革命軍的領導者。」
「蘇聯之所以要支持蔣介石,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是當時的國民黨將領中,蔣介石的思想算是比較先進的,至少他不如國民黨右派那樣反對聯共聯蘇。」
「二是蘇聯早先寄予厚望的兩個北方盟友郭松齡和馮玉祥,這時候一個完犢子了,另一個的日子也不好過。」
「蘇聯的原計劃是南北對進,讓國民黨打南方的直系軍閥,馮玉祥、郭松齡對付北方的奉系。」
「但現在南北同步的計謀已經沒有可能成功了,蘇聯只好退而求其次,全力支持國民政府北伐。」
「而北伐的首選軍事負責人必然就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同時還是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
「於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北伐戰爭也即將展開。」
時局發展之快,讓各時代很多人深感詫異。
剛才孫中山去世後,大家還在爭論胡漢民和汪精衛誰會鬥爭勝利。
結果轉眼之間,胡漢民因為廖仲愷遇刺案被派去蘇聯,汪精衛因為中山艦事件出走法國。
國民革命軍的兩個大佬相繼離開,最終卻是名不見經傳的蔣介石成為了最大的贏家。
這讓很多人感慨不已,不到最後永遠不知道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很多人隱隱有一種感覺,覺得這個蔣介石將會結束北洋時代。
大家清清楚楚的記得主播所說的,北洋時代的奉系階段過後,就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而中華大地現階段的局勢則是南方有直系軍閥,北方有奉系軍閥。
現在蘇聯支持蔣介石的廣東國民政府北伐,那就說明北伐戰爭最終肯定是取得了勝利,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