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帝王夢的破碎
封建帝制被推翻,中華民族正式進入共和政體。
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讓無數晚清老百姓感到歡呼雀躍,很多人喜極而泣,激動得不能自己。
腐朽的清政府和西方列強簽訂了大量的不平等條約,讓他們老百姓深受其害。
在他們眼中,自己之所以生活悲慘,就是因為列強的霸凌,就是因為清政府的無能。
現在清政府被徹底推翻,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中華民族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這也就意味著他們老百姓徹底解放了,不用再承受那些不平等條約帶給他們的沉重負擔。
儘管中華民國還沒有成立,但他們老百姓眼睛中充滿了期待,時刻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
他們老百姓希望袁世凱帶領著北洋軍趕緊結束這混亂的中華大地,帶領著他們走向共和,迎來全新的生活。
北洋時代的老百姓無不搖頭嘆息,對袁世凱倒行逆施的行為痛罵不已。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對彈幕上大罵袁世凱的行為感到不解,蘇晨很快就為他們解開了答案。
「清朝滅亡後,中國就進入到了北洋時代。」
「北洋總共16年,從1912年算起,到1928年結束,分為4個階段,每個階段正好4年。」
「第一個階段是袁世凱時期,第二個階段是皖系時期。」
「第三個階段是直系時期,第四個階段是奉系時期。」
「1912年2月13日,也就是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凱聲明贊成共和。」
「孫中山按照約定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並邀請袁世凱到南京就任大總統。」
「袁世凱又不傻,到了南方萬一被軟禁了怎麼辦?」
「思來想去,袁世凱決定不去。」
「孫中山見袁世凱不來,表示沒關係,反正中華民國已經定都南京了,你袁世凱啥時候來南京,我啥時候走?」
「你不來,我不走,你有本事就一輩子都別來,看咱倆誰先讓步。」
「袁世凱和孫中山都不退步,就這麼耗著了。」
「僵持了幾天後,袁世凱決定先出招。」
「袁世凱製造輿論說北京是傳統政治中心,首善之區,南京偏安江南,各方面都不如北京。」
「你孫文謀國事者,當規度利弊,顧瞻會勢,豈可以意氣爭也。」
「孫中山見袁世凱造勢,也使出殺手鐧,派蔡元培組成迎接團到北京請袁世凱到南下就職。」
「南方代表都來了,你袁世凱還好意思窩著不動嗎?」
袁世凱:我又不是三歲小孩,怎麼可能放棄大好優勢跑去南京上任呢?
他的勢力範圍在北方,尤其是京城是他的根據地。
唯有在京城就任民國大總統,他才能安心,不用擔心孫中山搞些小動作。
他要是傻乎乎的跑去南京,在孫中山的大本營,他會受到掣肘。
甚至情況再糟糕一些,他很有可能被孫中山發動的政變趕下台。
到了那個時候,他再後悔也晚了。
倒也不是他杞人憂天,而是孫中山此舉就有這種把他趕下台的意思。
要不然孫中山明明知道都城在北京,為什麼還要讓他去南京就任大總統呢!
所以面對孫中山的陽謀,他唯有主動出擊,要求把中華民國的都城依舊定為北京。
別看孫中山使出了殺手鐧,他同樣有應對之策。
只要孫中山的人來了北京,他布的局也就可以收網了。
總之就是秉持一個原則,他要在北京就任大總統。
「但就在蔡元培與袁世凱會晤的當天晚上,北京爆發了兵變。」
「曹錕指揮的北洋第三鎮士兵炸開朝陽門,在北京城內大肆縱火劫掠。」
「有幾個士兵甚至還闖入了蔡元培等人的下榻之處,舞刀弄槍進行威脅。」
「南方代表都是文化人,哪見過這陣勢,當即嚇得頭冒冷汗,立刻就想走人。」
「而各國大使館的駐軍一看這陣勢也是紛紛戒嚴,表示袁世凱不能去南京,必須要留在北京鎮場子。」
「如若不然,西方各國政府將不承認民國政府的合法性。」
「眼瞅著事情鬧大,袁世凱出面彈壓。」
「然後,兵變就被袁世凱光速解決,北京街面又恢復安寧。」
「待平息事件後,袁世凱表示,不是我不肯南下,只是目前的局面你們也看到了,實在是沒辦法。」
「與此同時,北洋將領也聯名通電全國,表示如果袁世凱走了,他們無法保證北京不會再有類似兵變發生。」
「關於這場兵變是由誰主使的,目前不得而知。」
「按照革命黨人的說法,袁世凱就是幕後主使。」
「但也有革命黨人認為不是,比如徐永昌的回憶錄中就說,這事與袁世凱無關。」
「不管誰主使的,既然洋人反對,社會媒體反對,地方大員反對,甚至就連派出的特使也打了退堂鼓。」
「孫中山就是有一百個不願意,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這次又輸了。」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大總統。」
嬴政:幕後黑手顯而易見,分明就是袁世凱指使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整件事情非常清楚明了,袁世凱和孫中山為了爭奪權力,各自施展手段積極應對。
孫中山派遣使者剛一到北京,袁世凱手下的北洋軍就發動兵變。
幕後黑手的身份清清楚楚,除了袁世凱指使,沒有其他人會這麼做。
清政府滅亡之後,袁世凱的北洋軍和孫中山的革命黨就進入了激烈的權力角逐。
在他看來,儘管袁世凱在第一輪鬥爭中取得了上風,也並不意味著權力鬥爭的結束。
毫無疑問,袁世凱和孫中山都對中華民國的權力虎視眈眈,兩人最後肯定無法避免進一步的衝突。
而且這種鬥爭還異常激烈,要不然北洋時期也不會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袁世凱時期,這就足以說明袁世凱在和孫中山的鬥爭中最後落敗了。
「當然,孫中山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認輸的性格。」
「就在袁世凱宣誓就職的第二天,他拋出了草擬已久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這個臨時約法規定,民國的政體是責任內閣制。」
「所謂內閣制,就是內閣總理有權,大總統無權。」
「其實革命黨一開始的想法是效仿美國搞總統制,但面對眼下的局勢,如果繼續實行總統制,袁世凱必將獨攬大權,於是孫中山也只能出此下策。」
「在孫中山看來,就算袁世凱在北京做大總統也沒關係,只要搞內閣制控制住議會,他也只是個虛位傀儡。」
「面對孫中山的出招,袁世凱並沒有立即回應。」
「袁世凱知道憲法可以改,但權力的關鍵在於兵權。」
「所以袁世凱沒有第一時間與孫中山打嘴炮,爭論朝令夕改是否合理,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了整頓軍隊上。」
「當時北方的軍隊挺多的,但派系複雜,袁世凱搞不清楚哪些人擁護自己。」
「為了理清基本盤,順便敲打異己,袁世凱將原來的北洋第一到第六鎮重新命名為陸軍第一到第六師。」
「除此之外,袁世凱又將明確效忠自己的幾支部隊編為六個師。」
「這十二個師師長大多都是北洋故人或是北洋旁系,反對革命,屬於袁世凱的基本盤。」
「理清了自己的基本盤,袁世凱隨即以臨時大總統的名義將北洋系一眾將領全部高升。」
「其中趙秉鈞出任內閣總理,這是袁世凱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
「段芝貴任拱衛軍總司令,掌握京城的衛戍部隊。」
「北洋三傑的段祺瑞出任陸軍總長,節制全國陸軍。」
「馮國章出任軍事處處長,執掌禁衛軍。」
「北洋之龍王世珍屬於保皇派,清帝退位後,為了表示忠於清政府,主動辭職回家歇著去了。」
「穩定了後方,袁世凱請梁啓超組建民主黨,負責即將到來的大選。」
孫中山:我拿出責任內閣制,就代表我有十足的把握控制議會。
既然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已經無法避免,那就只能從其他方面尋求突破了。
能夠有效避免袁世凱獨攬大權的,就是施行責任內閣制的政體。
袁世凱一旦當選總統,實行美國的總統制,只會讓袁世凱的權力空前高漲。
所以為了牽制袁世凱的權力,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責任內閣制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
他對此有著十足的把握,相信自己多年的經營可以壓制袁世凱。
不管是參議院的票數,還是眾議院的票數,他自信能夠獲得其他人的支持。
只要他控制了參議院和眾議院,袁世凱這個大總統就無足輕重了。
不過唯一讓他感到擔憂的,就是袁世凱手中掌握著戰力強大的北洋軍。
他擔心袁世凱一旦不滿意投票,就會直接動用武力。
到了那時候,他們革命黨人怕不是袁世凱的對手,只能選擇束手就擒。
「按袁世凱的設想,先來文的,選贏了,便罷了。」
「失敗了也不怕,反正自己手上有兵,到時候武力解決問題。」
「見袁世凱在調整,革命黨也進行調整。」
「1912年8月,宋教仁將一盤散沙的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
「此後,宋教仁親自出面在安徽、上海、江浙等地演說,為大選造勢。」
「1912年12月10日,初選開始。」
「不得不承認,在選舉方面,宋教仁比梁啓超還是技高一籌。」
「1913年1月,各省陸續開票,眾議院的596個席位,國民黨占到269席。」
「參議院的274個席位,國民黨占到123席。」
「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一共占有392席,雖然沒有過半。」
「但袁世凱控制的民主黨、共和黨、統一黨三個黨加起來的席位只有223席,遠低於國民黨。」
「國民黨依然可以憑藉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因此國民黨贏,組閣已成定局。」
「看到這個結果,袁世凱依舊不著急,反正首都在北京,宋教仁要到北京組閣。」
「而北京又是自己地盤,到時候不怕國民黨能翻天。」
「然而,事情就是這麼巧,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動身北上組閣,不料在上海北站遇刺身亡。」
「幾天後,兇手落網,警察從其家中搜出他與趙秉鈞通電的鐵證。」
「國民黨人一下子就沸騰了,說這絕對是袁世凱指使的!」
「見國民黨將矛頭對準自己,袁世凱公開回應。」
「自己不知情,就算是北洋系乾的,也是下面的人自作主張,自己很無辜。」
「其實宋教仁遇刺這事究竟是袁世凱指使的,還是趙秉鈞揣摩上意,自作主張。」
「亦或許是國民黨自己人幹的,意在嫁禍給袁世凱,已不可考證。」
劉徹:不管什麼時候,手上有武力才是最重要的。
他倒是挺疑惑的,沒想到支持袁世凱的人遠不如支持國民黨的。
按理來說,袁世凱最後推翻了清政府,贏得了萬千老百姓的讚賞。
憑藉這麼巨大的政治資產,支持袁世凱的人應該更多才是。
可最終的結果,卻出乎他的預料,讓他大為不解。
這只能說明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更加深入人心,贏得了更多人的支持。
他倒是非常好奇,孫中山的革命黨究竟是怎樣贏得人心的。
除了對孫中山感到好奇,他同樣對責任內閣制這種政體深感興趣。
責任內閣制和他大漢的皇權制度完全不一樣,兩者有著天壤之別。
皇權制度是皇帝一個人說了算,而責任內閣制則完全不同,由少數服從多輸。
不知為什麼,他仿佛天生就對責任內閣制度有牴觸情緒。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是皇權制度,還是責任內閣制度,都必須牢牢控制著兵權。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沒有武力保駕護航,什麼政體制度都不管用。
「但宋教仁之死,卻成了清朝滅亡後,國民黨不滿袁世凱這一年來各種壓制異己行為的一個宣洩點。」
「盛怒之下,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一部分國民黨人表現的極不理智,說這事不能再忍了,這次一定要與袁世凱開戰。」
「當時的國民黨內部也有頭腦清醒的人,比如黃興。」
「黃興勸孫中山,咱們現在手上沒兵,你拿什麼跟北洋軍打?」
「去年談判時,咱們手裡還有幾條槍,那時候你不打。」
「現在沒槍了伱卻要打,這不是送死嗎?還是老老實實坐下來走司法程序吧。」
「孫中山被黃興這麼一勸,也冷靜了下來,決定走司法程序。」
「可是就在這時,袁世凱卻又幹了一件讓國民黨極為憤慨的事,他拿全國關稅、鹽稅向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五國銀行團借了2500萬英鎊。」
「國民黨一看這情況,再次吵得沸沸揚揚。」
「因為按照臨時約法規定,民國政府借款要經國會通過後才能簽字。」
「而國會當時是被國民黨控制的,袁世凱為了借錢繞開了國會,這等於是視臨時約法如草紙。」
「並且袁世凱此時借錢意圖也很明顯,肯定就是想著借到錢後招兵買馬收拾國民黨。」
「如此一來,戰爭已經無可避免,二次革命就此爆發。」
晚清時期的老百姓慢慢回過神來,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好像和他們想像中的不一樣。
原本在他們看來,袁世凱推翻了清政府,實行了共和制度。
可現在看來,好像並不是那麼回事。
說是共和制的中華民國,但更像是袁世凱一個人的獨裁統治。
明明都已經採取了責任內閣制的政體,而且也大張旗鼓的進行了選舉。
按照選舉的結果,國民黨獲得的票數更多,理應控制著國會。
現在袁世凱向西方列強借錢,本該需要國會的通過,但袁世凱卻完全無視了國會的作用,直接繞過國會向列強借錢。
既然這樣的話,那費盡心力的組建內閣還有什麼用?
袁世凱直接無視臨時約法,成為一個獨裁者,這讓他們老百姓對袁世凱的感觀直線下降。
原本他們得知袁世凱推翻清政府,還對袁世凱歌功頌德,毫不吝嗇的稱讚袁世凱為中華兒女做了一件大好事。
可如今看來,他們完全看錯了袁世凱,其虛偽面目令他們噁心。
推翻一個獨裁者,結果自己上台成為獨裁者,這顯然不是他們想要看到的。
「這次戰爭打響前,國內的形勢大致是這樣的。」
「北方大部分地區被北洋軍控制,國民黨控制江西、安徽、廣東、雲貴、廣西、四川這些地方雖然不支持北洋系,但與國民黨的關係也一般。」
「剩下的新疆、青海、甘肅等地地廣人稀,遠離中央,基本上就是打醬油的角色。」
「國民黨倉促之下能拉攏的只有湖南、福建、浙江等省。」
「雙方實力差距如此明顯,國民黨的戰敗自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1913年6月,袁世凱藉口國民黨叛亂,罷免了江西、廣東和安徽三省的國民黨都督,緊接著北洋軍大舉南下。」
「沒招了,國民黨只能硬著頭皮打了。」
「9月,北洋軍攻下南京。」
「二次革命失敗,國民黨主要領導人流亡海外。」
「戰後,北洋系控制的民國政府將國民黨定為叛黨,永久封殺。」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強,乃同黨人心渙散,已不能領導革命繼續前進。」
「於是,孫中山決心從整頓黨務入手,重組新黨,拯救革命。」
「1913年9月27日,孫中山親自擬定入黨誓約。」
「規定入黨者須絕對服從其領導,無論資格多老,皆需重立誓約,加按指印。」
「黃興對此很不滿,他不同意服從黨魁一人。」
「並且黃興認為黨員在誓約上用中指按上指印,以起矢忠的做法,既原始又落後,不利於革命事業的發展。」
「當時與黃興持相同觀點的人還有不少,比如李烈鈞、胡漢民等。」
「反對者們多次勸說孫中山,孫中山不聽。」
「由此,本就實力大損的國民黨再一次分裂。」
李世民:國民黨的實力原本就比袁世凱弱得多,再加上人心渙散,戰敗也是情理之中了,孫中山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還不算晚。
他倒是非常理解孫中山想要集權,把全國各省的國民黨擰成一股繩。
畢竟戰敗的事實已經說明了,全國各省的國民黨各自為政是不可行的,只會被袁世凱的北洋軍逐個擊破。
要是國民黨能夠勁往一處使,和北洋軍作戰說不定還有勝算,也就不會輸得如此之慘。
不過雖說孫中山想要把國民黨的權力集於一身,但也不是那麼輕鬆就可以做到的。
畢竟孫中山獨攬大權之後,勢必有人的權力被吞噬。
他非常明白,黃興之所以如此激烈反對孫中山集權,就是源於這樣的考慮。
要讓黃興交出手中的權力,自然也就會遭到黃興的反對。
「沒了國民黨的制衡,袁世凱隨即開始總攬大權。」
「袁世凱先是宣布修改《臨時約法》,把政體由內閣制改回總統制。」
「接著又頒布新《約法》,兩次修改總統任期。」
「第一次把總統任期改為十年,第二次直接取消總統任期限制,宣布自己為終生總統。」
「並且,他還強化了總統權力,將原本需要國會批准才能生效的宣戰權、簽約權等實權一併收入囊中。」
「經過這一系列操作,袁世凱與皇帝已經沒啥區別了。」
「不過雖說袁世凱此時的地位和皇帝差不多了,但總統畢竟不是皇帝。」
「袁世凱作為從舊時代過來的人,他心裡對做皇帝多少還是有點想法的。」
「並且,袁世凱擔任總統期間,他幹的也不順心。」
「一方面,日本為了獨霸中國,逼迫他簽署二十一條。」
「另一方面,南方的雲貴兩廣依舊掌握在地方軍閥手中。」
「這些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不服從中央政府。」
「為了強化中央權力,真正統一全國。」
「袁世凱想了很多辦法,然而收效甚微。」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做出了一個無比愚蠢的決定,稱帝。」
「想著通過搞君主立憲,借皇帝名號壓制地方的實力派。」
孫中山:枉你袁世凱英明一世,沒想到臨了干出如此愚蠢之事,註定會落得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自從袁世凱把他們國民黨打敗後,他就時刻想著尋找機會反攻袁世凱。
千算萬算,沒算到袁世凱自己作死,親手奉上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在清政府被西方列強按在地上摩擦的時候,全國老百姓的人心就已經慢慢不在清政府這邊。
隨著局勢的慢慢演變,全天下的老百姓已經完全摒棄了帝制,人人心裡想著共和制度。
封建皇權的帝制已經不合時宜,大家期盼著共和制的到來。
可袁世凱自己作死,居然妄想著恢復帝制,自己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
原本天下老百姓還對袁世凱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抱有一絲好感,現在可倒好,倒行逆施已經徹底惹惱了天下老百姓。
如此絕好時機,他自然要好好把握,堅定果斷的舉起反袁的大旗。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復辟帝制,改民國為中華帝國,並下令廢除民國紀元,將1916年定為洪憲元年。」
「稱帝之前,由於中日二十一條事件,袁世凱飽受詬病。」
「老百姓普遍認為,這都民國了,怎麼還簽不平等條約呢?看來民國與大清也沒什麼區別。」
「如此輿情之下,要是再開歷史倒車,明顯不合時宜,必然要遭到千夫所指。」
「當時段祺瑞為袁世凱著想,曾五次登門勸誡,要求袁世凱可千萬別做傻事!」
「為了表明態度,段祺瑞甚至還卸去職務。」
「不過,估計是人老了容易犯糊塗的緣故,袁世凱被自己的兒子袁克定和北洋元老楊度、嚴復、張勳這些人一通忽悠,竟然真的以為輿情支持他稱帝。」
「結果他是一步踏入深淵,徹底玩脫,葬送了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聲望。」
「聽說袁世凱稱帝遭到了全國抨擊,南方軍閥和國民黨頓時來了精神。」
「被北洋系壓制了五年,這回總算是可以新帳舊帳一起算了。」
「1915年12月,孫中山發表《討袁宣言》。」
「同一個月,蔡鄂、唐繼堯等人通電各省,宣告雲南獨立,聲討袁世凱,護國戰爭開始。」
朱棣:雖說皇帝的誘惑確實很大,但也要看是什麼時候吧!只能說袁世凱已經被權力的欲望沖昏了頭腦。
成為皇帝執掌天下確實很誘人,袁世凱忍不住心動也能理解,但被權力蒙蔽了雙眼就是袁世凱的愚蠢了。
在全天下老百姓想要共和制的強烈期盼下,這時候再搞帝制明顯就不合時宜。
當皇帝也要看當時全天下的形勢,需要有帝制的土壤才行。
而且更加離譜的是,老年的袁世凱太過昏聵,接二連三的走錯路。
他記得很清楚,中日甲午戰爭過去還沒有多久,中華兒女還深深記得所遭受的恥辱。
而袁世凱和日本簽訂不平等的二十一條,只會讓老百姓對袁世凱不滿。
在天下輿論不好的情況下,不想著如何修補,反而犯下更大的錯誤,倒行逆施的選擇稱帝,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原本外部環境就不安定,現在又干蠢事,這完全就是給對手遞刀子。
「其實以北洋系與地方軍閥和國民黨的實力差距,哪怕稱帝不得人心,袁世凱也未必會輸掉戰爭。」
「然而要命的是,袁世凱這時候沒錢了,之前找五國銀行團借的外債早就花得七七八八。」
「而現如今歐洲又在打世界大戰,地主家也缺錢。」
「正所謂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沒銀子還打什麼仗?」
「一時間,北洋系內部人心渙散,除了曹錕少數幾人還宣誓效忠袁世凱外,其餘大佬如馮國章全部跳出來唱反調。」
「馮國章甚至還與護國軍達成私下協議,表示自己嚴守中立,絕不與護國軍開戰。」
「見北洋系有分裂的苗頭,原本支持袁世凱的日本政府開始兩頭下注。」
「表面上日本依舊在支持袁世凱,但私下裡卻資助護國軍和國民黨。」
「外面鬧,家裡也不太平,袁世凱的幾個兒子因為誰做太子,天天在家裡爭風吃醋,搞宮斗那套把戲。」
「內憂外患之下,袁世凱一病不起,只好宣布取消帝制,重新做回了大總統。」
「然而,護國軍和北洋系中的倒袁派已經與袁世凱翻臉了,又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呢?」
「他們堅持要袁世凱讓位,連大總統也不要做了。」
「最終,袁世凱在一片罵聲中,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時年57歲。」
各朝古人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唏噓不已,一世英名落得一個晚年不保,這又是何苦來哉。
要是袁世凱最後不稱帝的話,憑藉著他推翻清政府,帶領全國人民走向共和,這一份功績足以讓他流芳百世。
可偏偏袁世凱到了晚年昏聵愚蠢,行此倒行逆施之舉,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個遺臭萬年的罵名。
要說心情最複雜的,還得是袁世凱本人。
他之所以選擇稱帝,也是為了加強中央權力,好憑藉皇帝的名號壓制地方的軍閥。
而且他還仔細詢問過身邊的人,確認全國的輿論支持他,他這才選擇稱帝的。
可他哪裡能想到,一世英名的他也有被忽悠的時候。
一想到自己愚蠢的決定,他就不禁萬分懊惱,後悔當初鬼迷心竅做下錯誤的決定。
可是事情已經發生,現在再抱怨這些也是無濟於事。
現在的局勢越發嚴峻,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
可他卻無力阻止這一切的發生,只能眼睜睜看著事情朝不可控的方向發展。
他內心深嘆一口氣,一步錯,步步錯,以至於晚年不保,一世英名毀於一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