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第234章 君主集權達到頂峰的標誌

  各朝古人了解完清朝雍正皇帝的一生,也紛紛明白雍正是一個難得的好皇帝。😲♖ ➅❾ˢ𝕙Ǘ𝐗.cό爪 🎁🔥

  各朝的老百姓對雍正深深渴望的同時,各朝的皇帝則對雍正的一些舉措更為感興趣。

  其中最為感興趣的兩個點,一個是軍機處,另一個是攤丁入畝。

  按照主播所說的,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君主集權的頂峰,這是身為皇帝的他們畢生追求的,把全天下的權力集中到他們一個人手中。

  而另一個攤丁入畝政策,則是號稱古代王朝時期賦稅制度前所未有的革新,同樣也是他們極為感興趣的。

  李世民:主播,可以詳細說一下軍機處和攤丁入畝嗎?

  他有一種強烈的預感,軍機處和攤丁入畝對他的大唐有深遠的重大意義。

  蘇晨見到不僅僅李世民在詢問,其他一些大名鼎鼎的各朝皇帝也在詢問。

  對於這些大佬的請求,蘇晨沒有二話,在平板上找了一張故宮軍機處的圖片給大家看。

  「兩百多年前,當紫禁城還沉睡在一片黑暗之中時,乾清宮門外牆下的這片低矮的平房內,已是燈火通明。」

  「房間內的大臣們或挑燈夜讀,或奮筆疾書。」

  「旁邊還有官吏在來回走動,或分發奏摺,或來回踱步。」

  「一派忙碌的景象之中,卻沒有人敢高聲喧譁,只有在天微微亮時,大臣們才放下手中的筆,前往後宮參見皇帝。」

  「他們被皇帝視為左右手,被同僚們視為權威和榜樣。」

  「而在百姓眼中,他們就是大清王朝的宰相。」

  「這些大臣們日常的工作場所,雖顯簡陋,卻是清朝官僚行政體系的核心,更代表著中國封建君主專制的頂峰。」

  「而這個簡陋的地方,有一個十分特殊的名字,軍機處。」

  「在清朝九品十八級的官制中,原本沒有軍機大臣的位置。」

  「他們都是皇帝從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中選拔的親信重臣,少則二三人,多則八九人。」

  「軍機大臣的任命或者罷免,也並不由吏部掌管,而是直接由皇帝最後圈定。」

  「這樣的選拔辦法使得軍機大臣之間沒有等級差別,僅因各人的資歷、年齡、入值時間,特別是受皇帝寵信程度的不同,名次才有前後之分。」

  「其中,資歷最深者為首席軍機大臣、領班軍機大臣,也被稱為領袖。」

  「從雍正十年開始,領班軍機大臣都由執掌內閣的大學士擔任,各種文件奏章只能由領班軍機大臣先行閱覽。」

  「至於新進者,不僅沒有發言權,每次奏對進出宮殿時,還需趨前捲起門帘,因而被戲稱為挑帘子軍機。」

  「軍機大臣惟用親信,不問出身,他們與皇帝的親近程度從軍機處所處的位置便能夠充分體現。」

  朱元璋:看起來,軍機處有些像咱設立的內閣,但好像比內閣的地位更高。

  雖然他很不想承認,但也不得不讚嘆雍正設立的軍機處制度。

  他為了加強皇權,殺了不少大臣才廢除了宰相,創立了內閣。

  內閣儘管可以讓他的皇權得以集中,但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容易讓內閣首輔的權力過大。

  他倒是不擔心自己的皇權被內閣首輔制約,他擔心的是後代子孫壓不住內閣首輔。

  但雍正設立的軍機處卻完美的解決了這一點,讓天下權力被皇帝一個人掌握,這一點讓他頗為欽佩。

  「按照清朝的規定,乾清門前被稱為天街的廣場,是劃分內外兩朝的分界。」

  「天街以南的大殿是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主要場所。」

  「在這片被稱為外朝的區域內,還聚集著內閣、六部等維持朝廷日常運作的主要衙門。」

  「天街以北的內朝便是通常所說的大內,是皇帝與他的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

  「軍機處的位置在天街的西北角,由此向北,便是後宮之中最接近外朝的養心殿。」

  「從雍正皇帝開始,養心殿就成為大多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場所。」

  「從軍機處到養心殿步行的距離不足五十米,這樣的設置顯然是為了方便皇帝,使他能夠隨時召見軍機大臣,傳達諭旨、處理政務。」

  「根據雍正時期軍機大臣張廷玉制定的制度,當天的奏摺必須在當天處理完畢。」

  「這讓軍機大臣們每天都能與皇帝見面,有時甚至不得不多次往返於軍機處和養心殿之間。」

  「職務的便利為軍機大臣們帶來了更多的權力,但在軍機處草創之時,這樣的權力卻十分有限。」

  張廷玉:軍機處的制度流程正是我制定的,如今看來效果很顯著。

  根據他制定的制度,從雍正皇帝以後,遇有軍國大事,皇帝就要召一牆之隔的軍機大臣到養心殿面議。

  更加準確的應該說是有事則召,無事則免。

  而軍機大臣在耳提面命記住以後,回到軍機處再進行起草、擬寫。

  弄好以後,再送到養心殿,交皇帝審閱、御覽、欽定。

  這一套流程下來,極大的方便了皇帝處理政務的效率,也讓軍機大臣的權力大增。

  「雍正四年,為了徹底解決西北地區的叛亂,雍正開始積極謀劃征剿準噶爾部。」

  「為了保密,雍正只同怡親王允祥、大學士張廷玉、戶部尚書蔣廷錫等少數人秘密商議。」

  「在制定出周密的計劃後,開始向西北秘密調集兵馬糧餉。」

  「因事屬機密,辦理了幾年,內外臣民並不知曉國家將有用兵之舉。」

  「直到雍正七年,大軍將發,因不得不動用民力,秘密籌辦之事才浮出水面。」

  「而雍正也正式宣布,在戶部專門設立臨時承辦軍務的辦事機構軍需房。」

  「隨著戰局的變化,前線戰事吃緊,軍需房的辦公地點才被移到現在的位置,機構名稱也改為辦理軍機事務處,簡稱軍機處。」

  「在軍機處初設時,這裡只有幾間比較窄的板屋,附近高大的隆宗門使得這裡的光照嚴重不足,辦公條件很差。」

  「到了乾隆初年,皇帝借著修繕宮殿的機會,下令將原先的板屋改建為瓦屋,軍機處才有了現在的模樣。」

  「儘管辦公條件有所改善,但軍機處作為臨時辦公機構的性質卻並未改變。」

  「在很長時期內,軍機處一直沒有被列入國家的正式機構,也沒有被授予正式的國家最高政務機構的名義。」

  「在雍正和乾隆時期修訂的記載清朝典章制度的官修史書《大清會典》中,甚至沒有軍機處的名字。」

  「因為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創立軍機處實在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和珅:一開始的軍機處異常寒酸,說出去都沒人敢相信這簡陋的地方就是大清的權力中樞。

  軍機處剛剛開始設立的時候,只有幾間簡陋的板屋也就算了,就連衙門的印信都沒有。

  直到雍正十年,根據雍正皇帝的旨意,大學士們進行商議,才確定正式頒發給軍機處一顆大印,印文就是辦理軍機印信。

  當時命令由禮部去鑄造,是銀制的龜鈕。

  一直到了乾隆初年,又重新造了一個軍機處的印信,印文改成辦理軍機事務印記。

  「公元1620年九月,在設立太子的嘗試經歷了兩次失敗之後,後金的創始者努爾哈赤推出了一項重大舉措。」

  「努爾哈赤從自己的兒子、侄子中挑選了八名和碩貝勒,在每五日一次的集會上,討論國策、制定軍政、獎懲官員,甚至可以罷免皇帝。」

  「這種被後世稱為八王議政的舉措,讓努爾哈赤帶領的草原部落日趨強大,並最終成為足以與明朝相抗爭的後金政權。」

  「但它也給後來的皇位繼承者們帶來無窮的煩惱,最先感受到的這種煩惱的是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

  「1626年,皇太極繼承了努爾哈赤的汗位。」

  「不過,其他幾位和碩貝勒擁有幾乎與他一樣的權力。」

  「為了確立自己君權至上、大權獨攬的統治格局。」

  「皇太極先是通過設立總理一切事務的八大臣,剝奪了諸貝勒直接統兵、理財、斷獄的特權。」

  「而後命令宗室貴族中的王爺和每旗另選出三名議政大臣,共同處理國政,這種新形式被定名為議政王大臣會議。」

  「為了進一步削弱皇室宗親對皇帝權力的影響,1636年三月初六日。」

  「皇太極仿造明朝的制度建立了內三院和六部,分別掌管起草詔書、發布命令和處理日常政務。」

  「但這樣的改革並沒能改變後金政權的民族特徵,熟悉儒家的文臣們不能參加有關國家事務的會議,沒有參與國家治理的權力,同樣也無法阻止議政王大臣們對權力的爭奪。」

  順治:皇爺爺的八王議政制度給父皇帶來了大麻煩,同樣的,父皇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也給朕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議政王大臣會議是他們大清頗具特色的一種制度,議決的內容除了軍國要務外,還有制定法規、處理王公大臣等。

  即便他入關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仍然有很大的權力,嚴重製約了他的皇權。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要比他這個皇帝的權力還要大。

  有時候議政王大臣會議商討出來的決議,即便他這個皇帝再不滿,也無可奈何。

  「1643年八月,皇太極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去世。」

  「在八旗諸王都有資格作為候選人的情況下,在朝中手握重權的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將年僅六歲的順治扶上了大清皇帝的寶座。」

  「在清朝的歷史中,第一次出現了少主重臣的局面。」

  「手握大權的多爾袞和他所掌握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為滿洲八旗成為中原正統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對於年幼的順治皇帝來說,多爾袞卻成為了清廷實際上的最高決策者。」

  「順治四年十二月,在滿漢大臣的請求下,多爾袞被允許不對皇帝行使跪拜大禮。」

  「第二年十一月,順治又晉升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十二月,三十八歲的多爾袞病故於河北灤平。」

  「一位凌駕君主之上的權臣突然去世,卻是年僅十四歲的順治親政的意外機會。」

  「順治把多爾袞的一系列罪狀公之於眾,清除了多爾袞的親信,起用了被多爾袞罷免的大臣。」

  「剛剛親掌皇權的順治皇帝,急需在制度上打破祖制的束縛,減少在決策上對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依賴。」

  「但在已經日趨完善的議政王會議制度面前,年輕的皇帝並沒有太多行之有效的辦法,而已經成熟的明朝專制體制自然成為順治皇帝不得不學習的榜樣。」

  「1658年,順治下令在內三院的基礎上建立內閣,試圖將一個馬背上建立的政權改組為一個穩定的文治政權。」

  「但僅僅三年後,順治就駕崩了。」

  雍正:朕愛說實話,多爾袞雖然大逆不道,但不得不說多爾袞對大清有莫大的功勞。

  他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多爾袞實際上是清朝建立起全國統治的一個真正的締造者。

  因為那時候天下還沒有徹底平定,而順治爺年紀還小,只有幾歲而已,一切都要靠多爾袞。

  那時候是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派兵去打農民起義,然後下江南去消滅那些南明政權。

  所以客觀來說,多爾袞對於清朝的建立,是有非常大的作用的。

  但不管怎麼說,多爾袞挾天子以令諸侯,如此滔天大罪,實屬死有餘辜。

  「隨著年僅八歲的康熙登上皇帝的寶座,順治帝的改革嘗試也宣告終結。」

  「根據順治遺詔,索尼和鰲拜等四位並非宗室親貴的議政大臣被任命為輔政大臣。」

  「四位輔政大臣上台伊始,便立刻下令廢除內閣,將順治皇帝作出的漢化改革一一廢除。」

  「而四大臣中原本排位靠後的鰲拜,也逐漸將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的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

  「1669年,康熙八年五月,在一舉剷除專權跋扈的鰲拜集團之後,被迫中斷的改革在年僅十五歲的康熙手中得以繼續。」

  「第二年八月,康熙下令重啟內閣,並按照明朝內閣的體制將制度細化完善,使得清朝內閣真正成為國家行政體系中的中樞。」

  「來自全國各級官員的奏章,在送呈皇帝批示之前,都要由內閣學士先行審閱,再把他們的批閱建議和處理意見連同原先的奏請文書一起送交皇帝欽定。」

  「這種被稱為票擬制度曾經是明朝內閣最為重要的職責,也是內閣大學士們最核心的權力。」

  「但鑑於明朝內閣首輔權重的教訓,康熙授予大學士的權力極為有限。」

  「在康熙建立的權力格局中,沒有實權的內閣成為名義上的負責處理國家日常事務的最高機關。」

  「但在尊崇滿洲的既定國策下,議政王大臣會議仍然保留了奏軍國重務的特權。」

  「為了進一步加強手中的皇權,康熙開始嘗試從明朝承襲的政治體制中尋求突破。」

  「在乾清宮廣場南側有一排房子,是在紫禁城之中唯一比軍機處更接近大內的場所。」

  「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從翰林院內選擇了博學善書的年輕漢族官員,在這裡組成了一個新的辦事機構南書房。」

  「南書房原本是康熙皇帝讀書的場所,而入職南書房的官員們每日的工作,便是陪伴皇帝講今論史。」

  「儘管康熙曾多次告誡,入值南書房的官員們不得干預外朝處理的政務,但是有時也讓他們參與特頒詔旨的草擬書寫工作。」

  雍正對於順治爺和康熙爹的事跡了解得比較多,因此可以深刻明白每一件事背後的用意。

  那時候順治爺突然去世,新立的父皇年紀太小,還沒有處理政務的能力,很現實的就需要一些年老的大臣來輔佐。

  由於順治爺漢化比較嚴重,滿州的王公大臣對這一點很不滿意。

  這些王公大臣會利用父皇即位這樣一個契機,加強和突出王公大族的權力。

  而順治爺給父皇指派的四個輔政大臣都是為大清出過大力的,也特意讓他們四人制約議政王大臣的權力。

  只不過後來鰲拜囂張跋扈,一個人大肆專權,危害皇權。

  所以父皇長大了之後,就把鰲拜滅了。

  父皇為了加強皇權,專門組建了一個南書房。

  入選到南書房的這些人,挑的好多都是一些文學水平很高的漢人。

  一開始就是陪父皇一起討論學問,後來就逐漸發展到了讓他們參與機密。

  所以從父皇中期以後,參加中樞決策的就有議政王大臣會議,有內閣,還有南書房。

  這三者既各有分工,又互相掣肘,最後的權力還是集中在父皇手裡。

  「與皇帝的關係越親近,手中掌握的權力就會越大,這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是亘古不變的法則。」

  「對於皇帝來說,大臣手中權力的增長,就是對帝王皇權的削弱。」

  「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這是雍正皇帝親筆手書的一副對聯,從中便能夠感受到他對集權的渴望。」

  「1722年,當四十五歲的雍正走上皇帝的寶座時,已是清軍入關的第七十八個年頭。」

  「歷經康熙皇帝六十一年治理的大清國,已初步呈現出盛世的局面。」

  「但二十多年實辦政務的歷練,也讓這位正值盛年的皇帝十分清醒。」

  「康熙末年,政務鬆弛、積弊叢生,在兩次廢黜太子之後,爭奪皇位的鬥爭也影響了政局的穩定。」

  「而清朝歷史上曾經兩次上演的少主重臣政治格局,更讓雍正皇帝對內閣或議政王大臣會議心有餘悸。」

  「終於,在西北軍情刻不容緩之時,能夠幫助皇帝總攬軍權的軍機處,成為雍正制度改革的突破口。」

  「在創設了軍機處得以將軍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之後,雍正皇帝找到了一種能夠將更多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的工具,也就是奏摺。」

  張廷玉:奏摺也並非是當今皇上首創的,而是先皇康熙年間才開始有的。

  他對奏摺制度非常了解,清楚地知道康熙皇帝之所以採用奏摺,就是因為奏摺具有快捷和保密的最大特點。

  因為以往,大臣向皇帝奏事進言,所用題本都是層層機構遞轉。

  而中間又經過寫提要、票簽等等環節,所以容易泄密,速度又慢。

  而奏摺是大臣本人親筆書寫,派專人送到皇宮,由太監把奏摺直接送到皇帝的御案上。

  中間沒有任何環節,時間快,而且很保密。

  據他所知,最早的奏摺是內務府包衣出身的李煦在康熙三十二年上奏的。

  在八旗制度之中,內務府包衣屬於皇帝私人的奴才,而奴才與主子之間的通信也可以被視為皇帝的家信。

  事實上,李煦最初十餘年來的密折之中,都是關於雨水、收成、物價等當地的瑣事,並無機密性可言。

  但在密折之上,康熙皇帝還是用硃砂筆作了批語,叮囑李煦奏摺之事不可讓他人知道。

  他明白康熙皇帝之所以大搞奏摺制度,主要是因為對地方官員和朝中漢族大臣還不是很放心。

  如此一來,康熙皇帝可以通過奏摺制度讓一些心腹大臣在地方上監視地方的動向,監視地方上士大夫的活動,監視其他的官員。

  「公元1722年,雍正皇帝即位之後,立刻下令,將有權進呈奏摺的官員品級擴大到五品。」

  「京內外官員,無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幸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可以上奏摺言事。」

  「在故宮之中,軍機處是為數不多的向公眾開放的展館之一,出的藏品中便有雍正皇帝命令宮中的能工巧匠特製的專門放置奏摺的匣子。」

  「為了保證奏摺在傳遞過程中不被泄露,匣子上的小鎖只有兩把鑰匙。」

  「一把分發給得到皇帝特許上摺奏事的官員,另一把則由皇帝自己掌管。」

  「奏摺匣的廣泛推行,使得皇帝的耳目遍及全國各地。」

  「而對各級官員來說,利用奏摺秘密言事更像是一種皇帝賦予的權力。」

  「因為除非經過皇帝的允許,任何人都無法得知奏事者在奏摺中所寫的內容。」

  「如此一來,中央朝廷與地方官員的公私事件和人際關係,事無巨細,皇帝都可以從奏密折中直接了解到。」

  「同時地方與中央之間,除了正常的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之外,又形成了一種相互監督制約的關係。」

  「這樣扁平化的監察體系,在民主體制日益發達的今天,恐怕也不一定能做到。」

  「而在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期的清朝,卻成了懲治吏治腐敗比較有效的工具。」

  「但是,由此也造成一種弊端,即大臣之間可以相互告密,下級官員可以越級舉報。」

  劉徹:滿清雖說是入主中原的蠻夷,但不得不說還是有一些能耐的,這個奏摺制度就很不錯,朕非常喜歡。

  他身為皇帝,一下子就敏銳的發現了奏摺的妙處,讓他不禁大為歡喜。

  奏摺對於他而言,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監視全國各地,加強對全天下的掌控力度。

  他要是把奏摺推行到全國,就相當於在全國各地安插了耳目。

  如此一來,天下各地發生了什麼大小事,他可以快速的知道。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那就是讓各地的官員不敢貪污腐敗,畢竟說不準身邊就有人告密。

  奏摺制度雖然有一些弊端,但優勢也非常明顯,他很難不動心。

  一想到這裡,他在心中暗自琢磨,或許可以把奏摺制度拿來大漢用一用。

  「現在存世的奏摺稿本中,康熙年間的奏摺共有三千餘件。」

  「而只有十三年時間的雍正朝,卻有奏摺四萬一千件。」

  「這樣算來,在執政的四千多個日夜中,雍正每天要批閱十件奏摺。」

  「這些奏摺上,大多有雍正親筆書寫的批語,少則數字,多則近千字,甚至上萬字。」

  「經過學者的統計,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間,批奏的文字大約有一千七百萬字。」

  「而在奏摺之外,雍正時期的題本和奏本還有十九萬餘件,每日平均批閱題本在四十件以上。」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讓雍正基本沒有時間離開自己的書案。」

  「根據《雍正起居注》記載,每天清晨五時,雍正便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白天同臣下接觸,議決和實施政事,晚上批閱奏章,忙碌的工作常常要持續到深夜子時。」

  「即使吃飯和休息的時候,雍正也是不忘處理政事,不敢貪圖輕鬆安逸。」

  「對雍正來說,以一人治天下的代價,便是不巡幸、不遊獵,日理萬機,終年不息。」

  「雍正皇帝的勤政,對他的繼承者來說卻是一種無形的壓力。」

  「乾隆十三年,被正式任命的軍機大臣已多達十三人,而協助皇帝處理奏摺已經成為軍機大臣的主要工作。」

  「在乾隆一朝留存的奏摺中,最為常見的硃批,只有知道了三個字。」

  和珅:皇上硃批的知道了三個字,相對來說重要性差一些,是一個知會上的,表示皇上看過了。

  皇上的硃批一般有好幾種,除了已閱,還有就是有旨意和另有旨。

  有旨意就是另外還有處理意見,就這樣提示大臣還有其他的,具體意見在後邊。

  或者是另外皇上已經處理了,讓大臣關注另外的旨意。

  雍正皇帝當初設立軍機處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提高效率,讓皇上的意志更容易貫徹。

  雖然他很欽佩先皇雍正皇帝的勤政,但也知道繼任者當今皇上肯定是不會效仿的。

  畢竟先皇就是因為太過勤政,每天勤勤懇懇,才導致積勞成疾而亡的。

  「在交通和通信並不發達的古代,驛站最主要的功能便是為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提供食宿、更換馬匹。」

  「朝廷的命令就是通過設立在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驛站,被直接送達到地方官員手中的。」

  「儘管看上去形式落後,但皇帝與他的龐大帝國之間卻保持著有效而緊密的聯繫。」

  「經由驛站傳遞的大多是根據皇帝的命令,不經內閣之手,由軍機大臣迅速秘密辦理的政務。」

  「但無論用何種發布命令的手段,軍機處都成為了清朝政治體制中名副其實的中央樞紐。」

  「在這樣的權力格局中,內閣演變為一個日常的行政部門,議政王大臣會議則徹底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在此形勢下,已經將所有權力都集中在自己手中的乾隆皇帝,於乾隆五十八年下令取消了議政王大臣的職務名稱,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隨之消失。」

  「對於皇帝來說,軍機大臣成了他管理國家政務不可或缺的工具。」

  「在這樣緊密的聯繫之中,軍機大臣的作用已經不僅僅是起草旨意那樣簡單。」

  「他們需要隨時聽候皇帝召見,以備諮詢,參與高級和重要官員的選拔,與有關部門官員商議大政,甚至是審理重要案件。」

  「他們既為行政首長,又有機會參與機密,同時還兼管部務,可謂位高權重、聲名顯赫。」

  「但除了地位與名聲之外,他們手中已沒有了任何屬於自己的權力。」

  「這些經歷層層選拔和多年磨練,最終得以進入權力核心的大清王朝的精英們,只能作為秘書和智囊,協助皇帝管理國家了。」

  李世民:通過軍機處來發布命令,把所有權力都集中到皇帝一個人手中,這個辦法妙啊!

  他雖然是大唐的皇帝,有著絕對的威嚴,但有時候也會受制於宰相。

  但凡是皇帝,就沒有不想集中皇權的,不受任何人的制約發號施令。

  他也是一直這麼做的,可收效甚微,遇到的阻力太大,但現在雍正設立的軍機處給了他啟發。

  要是他也能在大唐設立軍機處類似的朝廷機構,讓軍機大臣協助他管理大唐,再也不受掣肘的行使皇權,光是想一想就讓他興奮。

  「乾隆四十年,皇帝在檢閱侍衛時發現了儀表堂堂的和珅。」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二十七歲的和珅便被皇帝提拔為戶部右侍郎、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

  「儘管乾隆皇帝規定,非奉特旨,軍機大臣既不能看奏摺,也無權議論國家大政。」

  「但在得到最高統治者的寵信後,官員們便能夠掌握更多的權力。」

  「公元1795年,做了六十年皇帝的乾隆將皇位禪讓給兒子嘉慶,自己做起了仍然掌管國家大事的太上皇。」

  「而和珅手中的權力也達到頂峰,在擔任內閣首席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的同時。」

  「和珅還兼管著吏部、戶部、刑部、理藩院,取得了皇帝之下獨一無二的最高權力和最高威望。」

  「頗有挾太上皇以號令皇帝之勢的和珅,讓沒有實權的嘉慶皇帝也不得不小心謹慎。」

  「在私下見面時,嘉慶甚至允許和珅不行三跪九叩的大禮,以至於許多人私下裡稱和珅為二皇帝。」

  「嘉慶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駕崩。」

  「僅十天之後,嘉慶皇帝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條大罪,下旨抄家。」

  「為了防止再次出現軍機大臣專權,嘉靖皇帝開始了對軍機處的大力整頓。」

  「嚴禁內外官員將所奏之事通知軍機處,嚴禁朝臣阿諛逢迎軍機大臣,親王不得入值軍機處,軍機大臣與御前大臣不得相兼。」

  「為防軍機處泄密,嘉慶皇帝還特地命都察院派監察御史一人,在內務府值房輪流值班監視。」

  「經過這一系列的建章立制,軍機處大為改觀。」

  「在嘉慶二十三年修訂的《嘉慶會典》中,正式出現了辦理軍機處名目,軍機處至此才成為一個名正言順的中央權力機構。」

  「其後,道光皇帝又於道光三十年頒布軍機處章程九條,軍機處的規章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軍機大臣的權限更受到了嚴格控制。」

  「不僅難以與過去的相權相比,甚至連雍正、乾隆時期的情形也無法企及。」

  「一個完整的高度中央集權的政府框架已日趨完善,天下政務總歸一人處理,使得封建皇權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頂峰。」

  「在清朝權力分配的版圖中,再沒有一個職位能夠威脅至高無上的皇權。」

  嘉慶:雖然太上皇在彌留之際告誡朕不要殺和珅,但朕認為除掉和珅是非常必要的。

  父皇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花費相當驚人的,個人開銷也相當大。

  而和珅在這方面恰恰滿足了父皇的這種需求,這也是和珅討得父皇特別寵信的一個重要原因。

  有過大臣彈劾奏參和珅的,事情都被父皇壓下了。

  可以說父皇很看重和珅,很信任和珅,也有些離不開和珅,所以才庇護著和珅。

  哪怕是在父皇臨終之際,給他留下遺言切勿殺和珅。

  但他對父皇的遺言並沒有聽從,最終還是選擇除掉了和珅,這是他在政治上考量的結果。

  和珅在乾隆年間仗著父皇的寵幸,貪得無厭,專橫弄權。

  甚至還暗中培植自己的權力網,試圖將他這個新皇架空。

  而且和珅曾在他面前展現出極端的傲慢和不敬,完全沒有將他放在眼裡。

  甚至還越過他奏請父皇來為自己謀取爵位,他對和珅的仇恨早已根深蒂固。

  再一個就是他正式掌權後,國庫已經變得空虛,急需充實財政收入。

  而和珅貪污嚴重已是人盡皆知,他希望通過抄家和珅的家產來填補國庫的空缺。

  他除掉和珅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維護皇權。

  他作為新皇帝,需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展示決斷力和皇帝的威嚴。

  而打擊權臣和珅可以讓他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從而穩固政權。

  所以他除掉和珅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是他深思熟慮之後決定的。

  「在沒有對手的政治格局裡,最容易滋生的便是統治者的盲目自信和固步自封。」

  「但在統治者的視野之外,變革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主題。」

  「在嘉慶、道光和咸豐皇帝執掌清王朝命脈的六十年裡,工業革命的成功,使英國一躍成為占有世界陸地總面積四分之一的龐大帝國。」

  「通過一系列戰爭、購買、兼併等手段,新成立的美國的領土也從大西洋西岸擴展到了太平洋東岸。」

  「已經將世界瓜分殆盡的歐洲強國,開始將目光移向亞洲東部最後一片完整的大陸。」

  「即將面臨前所未有挑戰的清統治者們,卻沒有他們祖輩的眼光與魄力。」

  「在需要通過改革的方式隨時調整國家政策的時候,遵循祖製成為清朝當政者應對變革的最基本態度。」

  「而在東西方文明的直接衝突中,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又不得不進行名為新政卻不觸動封建統治根基的政革。」

  「這種封閉保守的態度,最終將代表皇權專制的軍機處推向覆滅的邊緣。」

  「1911年四月,隨著責任內閣的建立,軍機處徹底被廢除退出歷史舞台。」

  大清王朝最後的幾位帝王,聽到主播所說的,一個個羞愧的低下了頭。

  面對外部的威脅,他們只能幹著急,卻又無能為力改變這一切。

  他們也想實施新政讓大清浴火重生,但反對派的阻撓不是他們可以對抗的。

  他們雖說是大清皇帝,但一旦新政觸動統治根基,也必然會遭到瘋狂的對抗。

  要是他們強制推行新政,別說拯救大清王朝了,只會加快大清王朝的崩潰。

  面對國內外的嚴峻形勢,大清王朝的滅亡已成定局,遠不是他們可以挽救的。

  雍正很是感慨,自己一手創立的軍機處,最後隨著清王朝的消亡而退出歷史舞台。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