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第一條鐵路

  第224章 第一條鐵路

  朱厚烇又和朱厚照聊了一下新軍訓練的事情,他一直在潛移默化的向朱厚照灌輸一些後世的訓練方法,朱厚照也真聽進去了不少,已經在和他討論制定一本步兵操典的事情了。

  朱厚烇沒在新軍軍營呆多久就離開了,他的行程被排的很滿,正德九年快要過去了,蘄州的工人們也北上快一年了。

  朱厚烇要去視察各個工廠的發展情況,同時對優秀的工人進行表彰。

  他到了天津後先是視察了一下紡織廠,然後沿著渤海灣北上。

  在路上碰到了很多地方都在打著大明皇家集團的旗幟,很多工人都在冒著嚴寒熱火朝天的忙碌著,他們正在鋪設鐵路。

  這條鐵路將從唐山連接到天津,設計長度為120公里,這一段鐵路在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華北平原是中國修建鐵路最為容易的地方,所以朱厚烇決定先修建第一條鐵路,也是為了方便把唐山鋼鐵廠生產的鋼鐵給運出去。

  第二條鐵路也已經在勘探當中了,將從天津通往北京,設計長度為130公里。

  天津雖然和北京有運河連接,但運河的運量連官方的運輸需求都滿足不了,更別說民間運輸需求了,可以想像這條鐵路會非常的繁忙。

  鐵道這東西沒想像中有那麼多的科技含量,最初的鐵路都是用生鐵鑄造的,但是生鐵太脆了,運輸重量一上去就很容易斷裂,後來換成了熟鐵,隨著運輸重量的上升才換成了鋼鐵。

  現在大明皇家集團對蒸汽機車的研究雖然一直在進步,但是還沒達到商業化應用的門檻,但是大明皇家集團龐大的運輸需求已經等不了蒸汽機車研發成功了,所以就先用馬列吧,現在馬列的運輸成本比除水運外的運輸方式都要低很多,所以鐵道的軌距是標準軌,標準軌的軌距就是來自於馬拉列車,就是兩匹馬臀部的寬度,標準軌內恰好能容納兩匹馬在裡面進行奔跑。

  因為現階段在鐵道上運行的是馬列,所以對鐵軌的要求並不高,熟鐵鑄造的鐵軌就已經夠用了,而且能用挺久,哪怕等蒸汽機車研究成功,投入運營了,初期的蒸汽機車的馬力也不會太大,拉的貨物也不會太多,熟鐵鐵軌也足夠應付了,所以現階段鋪設鐵路也不用非得是鋼軌。

  正是因為這種運輸重量不高的現實,這條鐵路的鐵軌設計的也並不厚重,按後世的標準的來看是一條輕軌,一米鐵軌的重量只有15公斤,這樣連通唐山——天津——北京,外加一條通往南堡鹽場的20多公里的支線,一共280公里的單線鐵路需要用鋼鐵8400噸左右。

  而此時經過將近一年建設的唐山鋼鐵廠完全能滿足這個需求。

  唐山鋼鐵廠是朱厚烇投入最大的一個廠子,在夏季動用了五萬民夫去進行建設,秋收完又動用了十萬民夫去進行建設,從蘄州北上的鋼鐵工人一共有6000人,經過這段時間的瘋狂擴充已經達到了兩萬多人了,每一個北上的老工人都要帶上三四個徒弟,另外還招募了四萬多人的礦工為鋼廠挖煤挖礦。

  在這樣近乎瘋狂的擴張下,唐山鋼鐵廠和煤礦產業已經成為大明皇家集團最大的產業集群了。

  當初大明皇家銀行給唐山鋼鐵廠的第一批300萬銀幣貸款早早的就花完了,朱厚烇又毫不猶豫的批了第二批300萬銀幣的貸款。

  對唐山的其他方面的支持也是不遺餘力,所以唐山鋼鐵廠的鋼鐵年產量也很快的突破了1萬噸,正在飛速的往兩萬噸去攀升。

  其實這個產量並不算高,在工業革命前夕,1770年的英國全年鋼鐵產量是5萬噸。

  其實朱厚烇現在掌握的資源和能夠調動的人力,一點都不比那時的英國差了,而且他也掌握了更先進的煉鋼技術,運用蒸汽機到生產之中,所以他現在唯一欠缺的就是發展的時間,給他足夠的時間他能讓唐山鋼鐵廠的鋼鐵產量超過18世紀末期的英國。

  雖然超過了也只是後世唐山鋼產量的零頭,但對現在的大明來說已經是個巨大的突破了。

  當然此時的唐山鋼鐵廠出產的鋼只占總產量的4成,還是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讓成鋼率一直上不去,不過就算一爐鋼煉廢了也是不錯的熟鐵,也能用來造鐵軌,所以唐山鋼鐵廠出產的鐵軌是熟鐵軌和鋼軌混合的。

  負責修築的鐵路的是大明皇家集團旗下的鐵道部,為了防止糾紛,在夏秋時節他們就在規劃鐵路沿線的土地,為此動用了不少的手段,也花了不少錢,好在此時大明北方的土地並不太貴,所以耗費的資金還可以接受。

  這些土地在完成秋收之後就沒有再播種,然後鐵道部又開始組織人手平整夯實土地,並鋪上碎石,就是在等待唐山鋼鐵廠能生產出足夠的鐵軌,所以現在到了冬天還在組織工人們趕工。

  鐵道的修築的進度很快,這種先期工作做好的情況下,他們一天能修上個兩三里的鐵道。

  鐵路所用的枕木都來自於金山衛,那裡建立了一個巨大的木材處理廠,專門用於處理從遼東運過來的木材,現在有兩個主營的業務,一個是製造標準鐵道枕木,一個是烘乾木材做船板。

  由於是主要運行的是馬列,在碎石上鋪設了枕木之後,又在碎石上面夯了一層土,一是為了減少碎石對馬蹄的傷害,二是為了讓夯土和枕木平齊,免得枕木絆著馬匹,讓馬匹受傷

  這麼著急修這條鐵路,也是為了明年的鹽業大戰,南堡鹽場出產的食鹽總要有辦法運出來,用傳統的辦法效率還是太低了。

  所以才有了這兩段鐵路的規劃,天津是北運河的樞紐,北京是食鹽的一個巨大消費市場,也地處要衝。

  朱厚烇認真慰問了在東西還在進行作業的鐵道部工人們,讓他比較欣慰的是後勤保障不錯,工人們吃和住的條件還不錯。

  告別鐵道部的工人們,朱厚烇來到了南堡鹽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