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工業品的市場

  第165章 工業品的市場

  朱厚烇之所以要開始對大明的鹽政下手,其實是為了能開拓出更大的工業品市場。

  乍一聽把這兩件事聯繫起來很奇怪,但其實兩者有很深的聯繫。

  其實蘄州的工業品在套上皇權的殼之後暫時不用擔心工業品市場的問題了,因為大明所有的封閉的地方市場在面對皇權的時候都對蘄州的工業品開放了一部分,現在大明能消費蘄州工業品的主力其實是地主士紳、市民等有消費能力的人群,大明的人口基數在那擺著呢,這部分人的數量還是不少的,以蘄州的工業產能,想要滿足這部分的需求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再發展幾年的產能。

  但朱厚烇卻不得不提前的未雨綢繆,因為在有足夠市場和資源的情況下,工業的生產能力是呈指數級增長的,特別是朱厚烇還掌握著大明皇家銀行這個金融機構,能把沉積在民間的財富拿來發展工業,那在沒有政策、資源、市場和資金的壓力下,朱厚烇手中的產業的工業產能會增長的更加快速,也就意味著他需要更多的市場。

  市場是什麼呢?

  朱厚烇認為是人民的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

  後世老喊著什麼刺激消費,但消費可不是刺激出來的,是需要切實去增加人民收入的,而人民的收入也不是像專家說的那樣靠出租閒置房屋和開私家車跑滴滴那樣增加的。

  現在絕大部分大明百姓空有消費需求,但是卻沒消費能力,朱厚烇現在無法增加大明百姓的收入,但是他可以減少大明百姓不必要的開支。

  大明百姓現在每年很大一筆支出都花在了食鹽上,鹽是人必須攝入的東西,花錢買鹽是很有必要的,但花那麼多錢去買鹽就沒有必要了。

  大明現在的高鹽價完全是鹽商們壟斷食鹽銷售造成的,大明的食鹽並不稀缺,他們就人為製造稀缺,以維持高鹽價,以更好的去收割大明百姓所創造出來的財富。

  大明百姓們只能一邊忍受著高鹽價,一邊去壓抑著自己的對鹽的需求。

  一個大明百姓每年所創造的財富也就那麼多,被鹽商用高價鹽收割了那麼多,哪裡還有什麼消費能力呢?

  就以一家五口為例,一人一年吃5斤鹽,一斤鹽按現在比較低的價格100文算的話,一年在食鹽上所花的錢為2500文。

  然如果鹽價能被打到20文錢一斤的話,那一家五口一年在食鹽上花500文就可以了,那他們就節省了2000文,也就是2兩銀子,有了這2兩銀子在手中的話他們是不是就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要是他們去拿這2兩銀子去買朱厚烇產業生產出的工業品,那一個工業品的市場是不是就有了。

  這就是朱厚烇要插手食鹽的底層邏輯。

  鹽商們每年收割走大量大明百姓創造的財富,但是他們對工業品的消費能力卻很有限,因為他們加上他們的親戚家人和僕人相比廣大的大明百姓相比人數還是太少了,這麼少的人根本消費不了多少工業品。

  他們浪費了大量的財富在個人享樂上,而絲毫沒有推進社會進步,而以大明現在的消費場景,很多財富他們根本都花不完,就這樣白白沉積在了地窖里,這都是朱厚烇難以忍受的事情。

  而朱厚烇要插手食鹽還不止這一個原因。

  鹽除了吃之外,還是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後世華夏人所消費的食鹽量只占華夏國鹽產量的百分之十幾,剩下的鹽都被當成工業原料給消耗掉了。

  所以保持一個低鹽價對以後相關產業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另外食鹽在古代實質上是一種人頭稅,因為人人都離不開食鹽,是人就得吃鹽,食鹽這東西每個人的攝入量都比較穩定,哪怕是巨富之人每年也比普通百姓多吃不了多少鹽。

  所以掌握了食鹽的產量和銷售數據,就能對大明的人口數量進行一次粗略的摸底,這個數據還能做的更加的細化,細化到每個省,每個府,每個縣.

  這樣的人口數據的重要性是不用多說的,有了這個數據朱厚就知道每個地方大致有多少隱戶了,也對朱厚烇以後經濟政策的制定和產業布局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朱厚烇要去插手鹽政,而且他的胃口也不是一個長蘆鹽場所能滿足的了的。

  哪怕這個數據比較粗略,有著比較多的干擾項,但那也比大明現在行政體系統計出來的人口數量要準確。

  大明行政體系統計出來的人口數量簡直是一個笑話。

  根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人口總數是5987萬,成化十五年(1479年)為7185萬,弘治十七年(1504年)是6015萬,正德元年(1506年)為4680萬,萬曆六年(1578年)是6069萬,萬曆三十年(1602年)是5635萬,天啟六年(1626年)人口總數是5165萬。

  《明實錄》里的人口像坐過山車一樣,時高時低,而且這個數據就是在侮辱人的智商。

  要知道除了大明最後二三十年,大明的人口核心區域可都沒有受到巨大損失的記載啊,整體上生活環境還是比較太平的,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口應該不斷上漲才對,至少也應該是持平。

  而通過食鹽的數據能看出什麼東西呢?

  以宋朝為例,北宋的官方統計的人口數量在6000萬左右,每年鹽的總產量在3億斤左右,每人一年需要食鹽5斤。

  而大明的官方統計的人口數量也是在6000萬左右,每年的光正鹽的產量就有6億斤。

  而明朝的鹽價又遠高於宋朝,也就意味著大明百姓每年需要的食鹽量不可能高於大宋的百姓。

  如果大明的百姓一人每年需要食鹽5斤,那大明現在的人口應該是1.2億人左右,而且這還只算了正鹽,還有算余鹽的產量,如果算上余鹽的產量,大明的人口數量會更多。

  其實古代的百姓食鹽的攝入量還是很低的,現代人每年每人平均要吃掉10斤食鹽。

  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朱厚烇才決定要插手鹽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