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黃帝內經》……(求訂閱)
「吳醫生,給你傳個文件。」
幾天之後,陳凡將《傷寒論》以及《金匱要略》傳給了東方醫院的吳含。
看著上面兩本書的名字,吳含召集了整個辦公室所有醫生。
「各位,大家不要激動,一會,我們就要打開陳凡老師給我們傳的《傷寒論》了。」
雖說吳含說是這麼說。
但看著電腦上的文檔,吳含的手都激動的有一些顫抖起來。
他剛才粗略看了一下,雖然沒有看全,但他明白,這絕對是原版的傷寒雜病論。
哪怕就算不是原版,還原度也在90%以上。
如果是這樣的話。
吳含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雙擊。
傷寒論就此出現於眾人眼前。
「春溫和,夏暑熱,秋清涼,冬氣冰列,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其傷於四時之,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也。」
一眾中醫師受限於此前中醫學知識的限制,所以他們的中醫水平也就一般般。
但雖然他們的水平一般般,可他們對於古文卻是非常有研究的。
畢竟要看懂醫書,要是沒有一點古文水平,那怎麼行。
《傷寒論》開頭這一段話,一瞬間就讓他們眼前一亮。
翻譯的話,那就是,春天氣候溫暖,夏天氣候炎熱,秋天候涼爽,冬天候嚴寒,這是四季正常候的變化規律。冬季嚴寒,然界萬種靈深深地潛藏、伏匿,懂得養之道的們,順應然之規律防護固密,所以寒邪不會傷害到他們。倘若不慎感受了寒邪,這就叫傷寒。四時之皆能傷致病,但傷寒這種邪,是最為凜冽、肅殺的邪,所以危害最烈。
這就是傷寒。
這是對於傷寒的統稱。
不過,這還沒有結束,下面這一段,更是讓人受益非淺。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
這句話就更具有指導意義了,他說的是:感邪後立即發病的,名叫傷寒。感邪後不立即發病,寒毒邪氣藏於肌膚之內,到了春季發病的,就成為溫病;到夏季發病的,就成為暑病。所謂暑病,是熱甚而重於溫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勞累的人,春夏季之所以多患溫熱病,並不是感受了時行之氣,而是由於冬季觸犯了寒邪,寒邪伏藏所致。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為一節氣,每一季度有六個節氣,一年共有二十四個節氣。一般說來,氣候應與節氣相應。但是氣候的變化異常複雜,有時節氣已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沒有到;有時節氣未到,而此時的氣候卻提前到來;有時氣候雖應時而至,但表現太過,這些都能成為致病的邪氣……
看著《傷寒論》裡面的指導思想,整個辦公室已經尖叫起來。
「什麼情況?」
科室主任聽到這邊動靜,連忙走過來問道。
「主任,我感覺,我能一個打十個。」
「啥?」
「主任,我感覺,以後我們東方醫院要火了。」
「你在開玩笑?」
「主任,不,不只是我們東方醫院要火,我們中醫一定會崛起的。」
「你們怎麼回事,打雞血了?」
「主任,伱出去,我們還得研究傷寒論呢。」
是的。
在陳凡將傷寒論發給吳含他們之後,他們只感覺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
原來很多不懂的,這會兒卻是一通百通,所有都懂了。
當然。
不只是他。
為了讓中醫崛起。
陳凡也沒有僅僅將《傷寒雜病論》只發給吳含他們。
要想中醫崛起,那就是要讓全中國所有的人都有機會學習中醫。
甚至。
不只是全中國,讓全世界都可以加入進來。
所以。
陳凡也將《傷寒雜病論》直接發到了網上,任何人都可以下載自學。
……
「兄弟們,上線,上線了。」
「啊,凡哥,今天什麼風將您給吹到線上了?」
「怪了,你們平時不是很喜歡我上線直播嘛,怎麼我主動上線直播了,你們倒還問這問那了?」
「那啥,凡哥,您突然之間主動了一次,我們都感覺好像不太像你啊。」
發現陳凡突然主動上線,不少粉絲有些驚訝:「凡哥,您不會想對我們有啥壞心思吧。」
「啥壞心思,你們啊。」
陳凡對於這群逗逼粉絲也是無語了。
不過。
這些傢伙真是陳凡肚子裡的蛔蟲。
陳凡主動上線,還真有他的目的。
這不是之前學了一大堆中醫知識,一時手癢,便想練練手嘛。
最佳的練手,自然是找一眾粉絲了。
不過。
雖說練手,陳凡也不想表現的這麼明顯,於是便說道:「其實呢,上次在百家講壇講了一些有關中醫方面的內容,後來了解一下,大家普遍對於中醫不是特別清楚。所以,今天我就想上線,向大家再講講中醫,也算是為中醫推廣做一翻貢獻吧。」
講什麼呢。
中醫這種東西,要是講得太高深,那別人就聽不懂。
不能像《傷寒論》一樣的,直接就來個理論。
也不能像《雜病論》裡面,搞出一大堆的方子。
哪怕這一些理論,這一些方子在業內人士眼裡多經典,但普通人看不懂也沒用。
現代中醫的沒落,除了不少醫學著作缺少之外,也在於不少人並不是特別了解中醫。
所以。
要想宣傳中醫,那就要先將中醫的治病邏輯推廣出去。
想了想,陳凡第一個想到了《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是中醫學裡最早的一部中醫學著作,據傳是黃帝寫的。
不過。
真實考察的話,《黃帝內經》應該不是黃帝寫的,他應該是成書於西漢時期,而且還不是一個人寫的。
是多個人寫的。
至於為什麼叫黃帝內經,而是假託黃帝之名所寫,意思是這是一本非常古老的醫書。
這也是想讓更多人信服。
因為他足夠的古老,又因為此書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脈象學,藏象學,經絡學,病因學,病機學,病症,診法,以及養生學,運氣學……等等。
所以,一直以來,《黃帝內經》也被稱之為中醫學的理論總綱。
不過,雖然他是總納,但也有不少部分寫得非常生動,而且通俗易懂。
比如第《黃帝內經》的第一章,素問,上古天真論。
「先跟大家講一個有關黃帝的故事。」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
當然。
在這個世界也是。
所以。
在陳凡說到黃帝之時,一眾粉絲一下子便無比的感興趣。
陳凡說道:「從前有一個叫黃帝的人,他生下來就表現的非常神奇,在很小的時候就很會說話。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問到: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
歧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辦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慾,而使**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岐伯是皇帝的臣子,精通醫術。
因為黃帝內經是通過黃帝與岐伯一問一答這樣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所以後來人們又將醫術稱之為岐黃之術,也就是岐伯與黃帝傳下來的醫術。
當然。
雖然說的是醫術,看起來好像很複雜。
但仔細研究的話,你會發現,這一點也不複雜。
就像這本書一樣,兩人一個問,一個答,所舉的例子也非常接地氣,可以說是通俗易懂。
不但通俗易懂,而且這裡面的理論還與生活聯繫在了一起。
陳凡只是一說,大家便一下子對照自己。
為什麼自己這麼年輕,但卻感覺很累呢?
為什麼自己才20來歲,但卻顯得很老呢?
原來。
這是因為飲食,作息,房事……等等加起來的原因。
當然了。
這在現代西醫也有這樣的解釋。
但在這裡面,卻是將這一些加起來,提出了精氣神的觀點。
於是黃帝又問了:「人年紀老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受自然規律的限定呢?」
歧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了起來,乳齒更換,頭髮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髮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髮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髮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髮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瀉,兩性合在一起,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髮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槁。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髮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髮脫落,形體衰疲。腎主水,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以竭。所以髮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
黃帝接著問道: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
歧伯回道: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
黃帝問: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
歧伯回答: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這個故事讓大家更感興趣了。
因為這已經切身的關係到一眾粉絲的切身利益,生育問題。
上面也給你解釋了,什麼時候能生育,什麼時候不能生育。
生育的關鍵是什麼?
不能生育的關鍵又是什麼?
「我靠,凡哥,您今天跟我們講的實在是太有用了。」
「哈哈哈,是不是想生娃了?」
「是的,是的,但最近一直懷不上,檢查又說沒問題,我頭痛死了。今天聽了您的說法,我感覺就算不去看醫生,我也能懷。」
「加油。」
這時,又有一位粉絲問道:「凡哥,難道您說的這個就是中醫?」
「是的。」
陳凡點頭:「其實中醫就是這樣,他是一種順應自然的一門學科。如果我們按著中醫裡面的理論而生活,那我們的身體將會非常的健康,壽命也會比之普通人更高。」
當然。
中醫不能光有理論,他還得有具體的診斷方式。
所以。
接下來,陳凡又講了一個故事。
「下面,我跟大家再講一個扁鵲的故事。」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一位神醫,他原來的名字不叫扁鵲,他姓姬,秦氏,名越人,所以也叫秦越人。扁鵲曾居住在中丘蓬鵲山的九仙洞,從師於長桑君,盡傳其醫術禁方,修得高超醫術。曾經,他醫治好趙簡子五日不醒之症,趙簡子賜四萬畝於扁鵲,恰好這個時候有翩翩欲飛天然石鵲和靜觀天下神奇石人形象,於是後人又尊稱其為扁鵲。」
「因為扁鵲醫術非常高,所以他便週遊各國,行醫為生。這時,他來到齊國。蔡桓公派人招待他,扁鵲望著桓侯的氣血顏色便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
意思是是說,扁鵲認為蔡桓公的病在皮膚的紋里。
但桓侯卻說:「寡人無疾。」
扁鵲然後就出去了,桓侯就對別人說:「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意思說的是,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療,然後治好了,當成是他的功勞。
這顯示是蔡桓公在鄙視扁鵲。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這裡的肌膚不是肌膚的意思,這說的是肌肉的意思。
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
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
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陳凡所講的故事,就是著名的《扁鵲見蔡桓公》。
這是前世韓非子寫的。
他的本意是告誡為政者要面對現實,傾聽百姓的意見,而不是逃避。
但是。
這放在中醫這一塊,這學問可就大了。
這不。
陳凡講完這個故事,有粉絲就問了:「凡哥,扁鵲是怎麼知道蔡桓公生病的,他又沒有進行把脈。」
對於此。
陳凡便說道:「其實中醫裡面,切脈是最下乘的作法。在中醫裡面,如果在診斷病人的時候,他一般會遵循四個方法,即望聞問切。」
「什麼是望聞問切?」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這是《難經》裡面關於望聞問切的解釋。
「簡單來說,望就是望診,是對病人的神、色、形、態、舌象等進行有目的的觀察,以測知內臟病變,中醫通過大量的醫療實踐,逐漸認識到機體外部,特別是面部、舌質,舌苔與臟腑的關係非常密切。如果臟腑陰陽氣血有了變化,就必然反映到體表。
具體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異常,舌頭是否過紅,舌苔是否過厚,舌苔顏色是白還是黃,口腔是否有炎症,顏色是否過紅或過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還是稠,顏色黃色還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狀,主要看耳輪耳輪肉厚的腎先天就比較好,然後有沒有耳鳴或者耳炎……」
「我去,一個望字竟然有這麼多的學問。有趣,有趣,凡哥,那聞呢?」
「聞的話,就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個方面。主要是聽患者語言氣息的高低、強弱、清濁、緩急……等變化,以分辨病情的虛實寒熱。」
「那麼問呢?」
「如果望與聞還沒有把握,那就進行問了,這與西醫裡面的問差不多。問你哪裡不舒服,之前有什麼病,飲食情況,多少歲,大小便情況……等等。問完這一切,最後才是把脈。」
說到這裡,陳凡便說道:「有經驗的中醫生,有的時候根本就不需要把脈。因為通過望聞問這三步,他就已經知道了你的病情。既然知道,那為什麼要把脈呢?至於為什麼要把脈,那就是實在是沒有把握的情況之下,才會進行把脈,更為真實的了解到你的病情。」
「望聞問切」是中醫的基礎,其實應該很多人都知道的。
但可惜。
這個世界中醫發展成這樣了,大家只知道中醫看病只會把脈。
當然。
不說這個世界了。
就是前世,所有人也只認為,只有會把脈的中醫師,才是真正的中醫師。
造成這種原因,那就是大家對於中醫的不了解。
……
「我了個去,凡哥,您怎麼知道的這麼具體?」
「別激動,基本操作而已。」
「神你個基本操作,凡哥,您這樣說顯得我們很廢物啊。」
這一節課,不只讓大家知道了中醫,而且也讓一眾粉絲大開眼界。
與之同時,他們對於中醫也變得有了無比的好感。
如果真按陳凡這樣講的,先不管中醫怎麼樣,從理論上來說是很先進的。
「那啥,凡哥,我在想,您不會也會中醫吧。」
「這個……」
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陳凡還是說道:「會那麼一點點。」
「那個,那個,能不能幫我看看?」
「可以是可以,但……」
「別但了,找別人我也不好意思,凡哥,您幫我看看唄,反正看不好也不怪你。」
「那行。」
都被別人拉著了,陳凡能怎麼辦。
隨即,有一位粉絲便與陳凡連了麥。
陳凡一看:「你這氣色看起來不錯啊,應該沒有太大的毛病。」
「凡哥,其他方面我是沒有太大的毛病,就是那啥,晚上比較多尿。」
「夜尿多啊,那簡單,直接吃六味地黃丸啊。」
「啥是六味地黃丸?」
「呃……這樣,我給你配一幅藥,你先吃著看看。」
這個世界自然沒有六味地黃丸。
但六味地黃丸也是中藥制的,陳凡很快就給這位粉絲開了一幅六味地黃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