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67 章 科學戰略

  「這個是真的不知道了,傳到楚國的楚墨只有這些東西傳了下來,傳到趙國的趙墨也是星雲流散了,就連一點痕跡都沒有了,現在還有點痕跡的就只有傳到起過的齊墨了。」

  贏英有些可惜的搖了搖頭,從夫君的口中得知墨家的一些情況後,公主對這個事情還是比較上心的,她的調查方式和柴尺的有些不同,柴尺派人去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地方尋找也不是不對,可是他似乎有點找錯方向了。

  畢竟墨家不是一個靠著手工業來發家的學說,而是靠著他們的思想來遊歷的,所以面對這樣的人,必然要從他們的學說來找起。

  大秦現在正在辦義務教育當然這裡肯定會有墨家人的身影,無論怎麼樣這些人還是丟不下他們的思想的。

  果然在各地的地方志和學館裡,最終被公主發現了墨家的蹤跡,不過對於大秦官員的邀請,墨家的人顯得很是冷淡,這個倒是很出柴尺的預料。

  不過後來他想了一想也就明白了,墨家追求的其實很大一部分就是公平、自由,他們在高居廟堂尋歡作樂的儒士,嚴刑峻法役使天下的君王胥吏,飄然物外遊戲人間的道士身後,總有一群身著簡樸衣裳的墨者,為了天下安寧,萬民福祉,冒著諸侯國的通緝和大軍的兵鋒,勞作、奔走在中華大地之上。

  墨家思想是中州古文完整版的辨證唯物主義及辨證唯物論。中州文化的特質是一種人倫文化,熱愛自然科學、關心物質運動的人被劃入「勞力者」階層。

  這種近乎本能地看輕自然科學的意識是中華文化的主要弊端。所以,中州歷史上,自然科學家很少有崇高的地位。

  墨子懂得太多的自然的道理,有那麼多發明創造,這不能不說是中州古代史上的一個奇蹟。無論是循規蹈矩的儒生,還是浪漫超然的道者,都不過是求得一己的安寧和自我形象的完善。

  惟墨子能夠真正擺脫各種社會勢力的糾纏和引誘,從力學、光學、幾何學、邏輯學等廣泛的知識領域去把握生命本來的含義,認知世界的真相,從而形成尋求真知、注重實踐、自勵自強的可貴的品格。

  春秋時,有個叫尸佼的人這樣定義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今來曰宙。」幾百年後,墨子這位雄心勃勃的科學啟蒙者,企圖用更系統更嚴密的語言來描述他所觀察的宇宙,於是一部奇異的著作《墨經》流傳於世。

  《墨經》分《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四篇。《經上》大都是原理、定義、界說;《經下》則建立論題並論證;《經說》則是對《經》的解釋與闡述。

  希臘人芝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悖論: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阿基里斯是《荷馬史詩》中的善跑英雄。奔跑中的阿基里斯永遠也無法超過在他前面慢慢爬行的烏龜。

  因為他必須首先到達烏龜的出發點,而當他到達那一點時,烏龜又向前爬了一段。中國先秦也有類似的悖論,如莊子為了證明他的虛無主義,提出:「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墨子化解了這一千古疑難。他設想有一條線ab,從a端向b端前進,進到全長一半c,則斫去,剩餘cb是全長的一半。再如前法取cb一半,剩為全長四分之一。

  如此取至無窮多次,最後必將到達線的最前端b。這正是數學上的極限逼近原理。直到1655年英國的瓦里斯出版《無窮算術》,才有「極限」概念的正確解釋。

  眾所周知,墨子首先是位機械師,因而在他的著作中,包含大量力學與機械設計原理。他在《經上》中明確提出,力是物體加速運動的原因,即「力,刑之所以奮也」。

  更進一步,他在《經上說》中指出,力與重力等效,即「力,重之謂」。糾正了流傳已久的謬誤:把重力與重量混淆。他這種論斷與近兩千年後伽俐略、牛頓的理論極為接近。

  在《墨經》中,空間是一個與時間密不可分的概念,墨子認為「宇」即「域徙」,即物體運動的區域。兩千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這一直覺的樸素時空觀添上了完美的註腳。

  在光學方面,墨子還詳盡地說明了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線照入小孔同箭的射入一樣,即光是直線傳播的,從物體高處射入的光線到達壁的下方,從物體低處射入的光線到達壁的上方。人足在下,蔽著下光,故足的影成於壁的上方,人首在上,蔽著上光,故首的影成於壁的下方。

  《墨經》雖其涵蓋的幾何內容不那麼豐富,但成書的年代比古希臘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還要早。

  作為機械製造大師的墨子,第一個提出機械設計三大定律,以規範機械師的設計標準。這三大定律在《墨子》中稱「三表」,說的就是,一要根據歷史的經驗,二要考察人們的反應,三要考察實際效果是否有利於國家人民。

  在墨子的著作中,對槓桿、斜面、滑車等於民有利的機械原理大書特書。比如他完整無誤地闡述了槓桿原理,短臂叫本,長臂叫標,指出槓桿省力的原因乃「本短標長」。

  他提倡用滑輪(挈)與斜面(滑車)來幫助提升重物。他設計的滑輪系統與英國的「阿特伍德機」極其相似。

  以「墨守」聞名的墨子,在軍事器械的設計上自然不遺餘力。通過他的著作,我們不難窺見先秦戰場上華麗的機械化作戰場面。

  「贛車」乃攻城戰車,覆蓋有生牛皮,裡面可以裝載十人,推動它直抵城牆,可以挖掘破壞牆體,堪稱古代坦克。

  「連弩車」,結構極其複雜,一發數十箭,反力甚大。故製造連弩車的木材兩端須一尺見方,長度視城牆厚度而定。需十人操作。

  「籍車」,全車由純鐵打造,一部分埋在地下,由多人操縱,能夠投擲炭火、石塊等。籍車就是古代的大炮—投石機。

  此外,在《墨子》中還記載了「雲梯」、「懸門」、「橐」、「軒車」和「軺車」等攻守器備。這些攻城器械最有名的一次風頭自然是和公輸家的鬥爭了。

  當年公輸班(魯班)為楚國造了雲梯,將要攻打宋國。墨子晝夜不停趕到楚國,力圖阻止戰爭。於是,墨子與公輸班這兩位奇才,在楚國宮廷里進行了一次模擬演習。

  公輸班攻,墨子守,以魯國民間不成文的工匠隱語作為規則,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次挫敗了他的進攻。公輸班技窮智竭,投械認負。

  面對墨子的高超智慧,以及數百墨家弟子在宋國嚴陣以待的現實,楚王不得不哀嘆:「無攻宋矣。」二人攻守戰的詳細情形,言辭精約的《墨子》中沒有記載,但是,從墨子與其大弟子禽滑厘的問答中,我們可以窺見一隅。

  禽滑厘問墨子:「當今世上進攻的方法不外乎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軒車,請問老師,如何防守這十二種進攻?」

  針對以上各種攻城方法,墨子分別提出破解良方,內容極為詳盡。墨子特別強調「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禦的指導思想。他認為,守城防禦「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而「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託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防禦,層層阻擊,消耗敵人。

  此外,墨子還對戰鬥中的各種技巧、防禦裝備的製作方法作了說明。比如戰鬥中旗幟的運用,可按五色代表不同的軍令內容。向弓箭手隊伍發出的號令也分多種。他還對城內防禦工程的建設、武器裝備的準備及使用細節、崗位設置規律等做了詳細講解。

  「不行,無論如何我也要找出墨家的人,我覺得墨家除非是死絕了,否則他們的這些東西一定會傳下來的,他們不來做官那是因為他們的祖訓,這個我自有辦法。」

  贏英的眼眶有點紅了,自己的這個夫君沒日沒夜的為大秦操勞著,用他的話說出了教育、生產、科學可以興盛一個國家外,其他的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