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2 章 官員考核制度

  「師傅,這些人太無恥了,簡直讓人無法忍受,咱們大秦強國的國策他們也敢更改,這個簡直就讓我受不了,真想讓馮劫他們殺幾個!」

  柴尺盤腿坐在墊子上,看著氣的到處轉圈的扶蘇笑了起來,畢竟還是個孩子,被這些氏族的不作為給氣的不輕,不過這事情也難怪這些人都不去做,大秦的吏治在這裡放著呢

  秦國法制本來就以考核嚴謹、賞罰分明而著稱,這也是秦國行政效率比其他國家高的原因。統一六國後,秦國繼續沿用原有的制度,並將其推行於全國。

  秦朝對官員的考核稱為「考課」。官吏考核最主要的制度是上計制度。所謂上計制度,就是每年年初由地方官郡守、縣令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內容包括荒地的開墾、人口的增長、賦役的徵發、司法治安狀況等方面,並將計劃上報中央。

  年終中央各部門按照官吏的工作計劃對其工作進行考核,評出優劣。考核的結果分為「最」和「殿」。

  「最」者為優,給予獎勵和提拔;「殿」者為劣,實行笞罰。據《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廄苑律》記載,在每年正月的考核和大考查中,對成績優秀者要獎給主管官員以酒肉,對成績低劣者要給予「誶」的處罰。

  《田律》、《倉律》、《效律》、《除吏律》、《牛羊課》等法律中也有相關的規定。秦朝統治者往往把官吏考核、獎懲制度同官吏職務方面的法律規定放在一起,通過加強對官員的考核來達到整頓吏治、維護封建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目的。

  義務教育雖然開始實行了但是暫時還沒有寫進法律中,所以也就沒有納入大秦的官員的考核里,所以這些東西是要國家進行更改的措施。

  其實從秦朝開始吏治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變了,甚至包括官吏的任免和推薦都是有規定的

  秦朝推崇法制,不僅用於管理百姓,也適用於官員。秦朝對官員的管理是相當嚴格的,其管理體系承前啟後,為後世的吏治確立了基本準則。

  秦朝在統一天下前,就已推行郡縣制,地方權力集中於郡縣官員手中,傳統的周王朝宗法血緣分封制於此徹底瓦解,中州歷史上以行政管理天下替代了家天下模式。

  吏治也是秦法中重要的環節,其中包括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都有明確的規定。為官之道,在秦法中就有嚴格規定,具體體現在「五善」「五失」。

  什麼是「五善」呢,一是忠信敬上,二是清廉毋謗,三是舉事審當,四是喜為善行,五是恭做多讓。

  什麼是「五失」呢,一是夸以迣,二是貴以大,三是擅裚割,四是犯上弗智害,五是賤士而貴貨貝。對秦國官員而言,這些是基本的道德,如果做不到,就是不合格的官員。

  秦法對為官之道的闡釋,在於價值觀念,這是最難的環節。當然,秦法的嚴酷也是眾所周知,秦法同樣對身處秦國的所有人有用,比如商鞅變法中,太子犯法,太子的老師便有失察之罪,哪怕這位老師是皇親國戚,也要受刑。所以,嚴刑峻法讓官員們心生敬畏,大秦便在這滾滾巨輪之下,強大起來。

  秦朝對官員的選拔,要求官員必須明悉法律令,這也算作官員的入門考試,與後世的科舉有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後世的科舉大多考驗的是儒家學問。

  而秦朝唯法為尊,依法治國,就要求官員要通曉法律,這是從根子上保障秦法的宗教式的地位,也減輕了朝廷對官員的管理之苦,因為這些官員在嚴酷的秦法制約下,很難有悖逆法律的行為出現。秦法根植人心,任何惡吏即沒有生存的空間。

  從秦國到秦朝歷代君王,在選任中央和地方官吏時,皆有君主或皇帝任免,國家一把手有著人事的絕對控制權,而大秦對天下人才的控制,又有秦法作為輔助。

  任何官吏奔赴任上,就只能遵從於秦法,為大秦君主或皇帝所服務,為大秦的壯大所服務。當然,這種制度有最大的弊端,就是遇上明君,則國勢威猛,遇上庸君,則國勢衰退。

  秦朝的官員,每年都必須向中央述職,對年度工作情況向皇帝進行匯報。其中做的好的,會受到獎賞,做的不好的,就會受到懲罰。

  秦法中,有設置 「失刑」「不直」「縱囚」等專門適用於司法官員瀆職犯罪的罪名,可謂是賞罰分明,但罰刑明顯要重於獎賞的。

  柴尺一邊掰著指頭和扶蘇分析著利弊,一邊開始給扶蘇講起了廉政的建設,這個可是真的沒有辦法,那句話說的太好了,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

  秦國的法度是很嚴格,但是獎勵確實有點少了,你乾的好了,頂多也就是獎賞一些酒肉,有些人根本就不拿這些當回事。

  尤其是那些氏族家中的子弟,他們對於這些根本就不在乎的,所以說有些時候大秦的吏治看起來很嚴格,但是大秦的官吏看輕了獎懲制度和晉升制度,這個就是最大的敗筆。

  對於這個扶蘇也是第一次聽說,不過他可是真心的佩服自己的師傅了,只要是你發現了不足的地方,柴尺總是能很快的給出新的辦法。

  尤其是他的辦法還不是應用在管理上,而是只要在於調動了人們心中的那份熱情,對於指定的工作應用了這些辦法以後會讓這些官員主動地去完成的。

  不過官職並不是當上以後就可以無為而治了,這個雖然是始皇帝給扶蘇的說法,但是扶蘇也是不敢苟同的,畢竟能作為一個帝王都是想讓自己治下來人們過上好日子的。

  無為而治顯然是不符合扶蘇的想法,柴尺的這套獎懲和官員的晉升制度里有一個就是最嚴苛的,哪怕是你在好的官員如果連續五年沒有任何政績的話,那就需要你到吏部說些什麼了。

  要是第一次述職後三年還是沒有任何的政績,那麼你就可以下台了。

  這個雖然看起來有些蠻橫,但是卻是能讓官員有些動力,按照柴尺的說明,五年一次的述職這就是對一個官員最大的考驗。

  不過這個也不是一定的,例如某些比較特殊的地區就不能用這個來考核,例如那些在邊境線上的官員,他們要保證的就是境內的安全,自然考核主要的方向就有些不一樣了。

  至於那些武將的考核,這裡也是有一定的辦法的,當然首先要從官員的本領開始,自己也分為文考和武考,兩樣加起來才能算是最終的評定。

  這些事情自然是不用多說什麼了,對於這些規定應該算是吏治上的改革,對於這些人就是一個督促,其實要做的一個好官並不是很難。

  其實這些下級的官員最想要的就是一個能夠晉升的通道,這個事情在始皇帝在的時候柴尺就已經提出來了,始皇帝對柴尺提出來的這些也都同意。

  不過是準備等這春祭以後開始實行罷了,剛好春祭以後碰到了少昊國來認祖歸宗了,始皇帝一高興就親征去了,這些天忙著遠征的事情把吏治這個事情給撂下了。

  這次既然扶蘇提到了,那就把這個事情再撿起來,辦法的骨架都已經給發了出來,剩下的就是蒙志的事情了,這些天蒙志被閒置的幾乎都找不到存在感了。

  其實蒙志在吏部也是弄得相當不錯的,不過就是對於國家的選才嚴格了一點,倒是從來還沒有聽說過因為個人關係而舞弊的事情。

  蒙志的跟人能力這個自然是不用說了,能從蒙家脫穎而出,絕對是有分量的,不過他的失誤就是在於沒有把吏治和現在的大秦的變法結合在一起。

  不過好在也沒有出什麼岔子,尤其是前一段時間大秦多出了那麼多的地方官,也沒有有讓他有什麼怨言的,雖然有些手忙腳亂的,還總算是把官員的缺口給堵上了。

  根據大秦北方五省的報告上說,這批官員的素質還是很不錯的,最起碼五省的一切都已經開始走入了正規了。

  「其實這些官員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咱們大秦的行動打基礎的,只要是咱們的糧食生產跟的上進度,咱們大秦的每年的目標就都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