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已經是深夜了,僅僅是把大秦後面的事情交代一下,已經是很長時間了,柴尺說的精彩,嬴政聽的專心,所以根本沒有覺得累。
到了這個時候,君王和臣子坐在一個桌子兩邊開始了這一世最有名的「十日談」,後世猜測不出來這十天究竟說了些什麼。
不過從這一次「十日談」以後,大秦開始了長足的進步,一舉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直到後期在如此強盛的基礎上輕易的就征服了大量的國家和土地。
在大秦征服的鐵蹄中,基本上大大小小的國家都沒有反抗的能力,無論是從軍事上,還是在政治國力上,根本就不是一個高度的。
大秦基本上對他們就是一種碾壓式的降級打擊,等到這些國家被大秦納入了版圖的時候他們才發現,大秦的實力根本就不是他們可以追趕的。
「朕要繼續,我想知道從朕這裡開始,中州到底發展成了什麼樣子!」
始皇帝這個時候的精神格外的亢奮,幾乎和柴尺一樣,一邊喝著酒,一邊吃著食物,人類情緒標準基本上今天始皇帝都體現了出來。
其實這個東西也都是正常的,大喜大悲之後,人類的身體都是比較脆弱的,基本上還是比較脆弱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飢餓的,始皇帝也不例外。
「咱們大秦滅於項羽之手,就是我說的那個勇將,不過倒不是他攻破了咸陽,而是那個背信棄義的劉邦,這個人雖然是個流氓,但是他的身上還是有許多優點的,不過這輩子他不用想了,人頭被我砍了,至於其他跟著他的人,都是人才,微臣已經把他們收歸了麾下,將來幫著陛下擴展我們大秦的疆土吧。」
柴尺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恢復了原來的樣子,自然始皇帝也是恢復了君王的模樣,只是有一點可能兩個人這個時候都沒有感覺到。
那就是兩個人之間的關係,無疑因為這一次談話,多了很多的信任,這個自然就是後話了,這裡也就不再交代了。
劉邦在初期的時候由於過於狂妄,擅自率領了漢軍和匈奴打起了野戰,也因此被匈奴圍困,不得已獻出了金銀珠寶才得以逃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造反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後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繫。後來,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才得脫險。
這個也就成了以後匈奴入侵中原的導火索。
「也是以後不斷的有遊牧民族入侵的開始,大秦和六國的努力在這個時候已經被完全的瓦解了,陛下就明白了為什麼微臣對匈奴冒頓的警惕了吧!正是他開始了以後遊牧民族先統一後再對中原展開入侵的策略。」
始皇帝這個時候真是有點羞愧,不過他慶幸這個時候有了柴尺,對於匈奴的策略既然已經定了下來自然是一定要執行下去。
尤其是聽說了匈奴統一之後居然有了這麼大的禍患後自然也是非常警惕了,至於以後的事情,那絕對會是列為頭等的大事處理。
他的心裡也是很明白的,如果是兄弟內部的分鐘也不過就是換個稱呼而已,可要是讓外族入侵了之後,可能就有滅亡種族的危險。
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柴尺覺得始皇帝是個明君的意思,,畢竟這個皇帝沒有讓自己的土地劃給外族,這一點無論什麼時候都能拿得出手。
漢朝此後也是明白了其中的緣故,先是安穩了內部以後,堅決抵抗匈奴,守住了長城一線,然後不斷的派出尤其騷擾,使得匈奴無法專心的集結。
這個時期也有不少的名將產生,最有名的當然要數飛將軍李廣,始皇帝聽的心曠神怡,這種騷擾的戰術頗為奇特,幾乎可以說是用匈奴過去的手段來對付匈奴。
這個就是漢朝當時的積弱造成的,不得已才只有採取這種有效的拖延戰術,不過這樣也讓匈奴疲於應付不能讓他們大舉進攻過來。
此後經過幾位皇帝的準備,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朝覺得時機成熟,大舉進攻匈奴,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始於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共歷時四十四年之久,其中又可以取得漠北決戰勝利為標誌,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而以第一個階段為主體。在這一時期內,漢軍曾對匈奴展開三次重大反擊作戰(也有人稱之為五大戰役),並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南下騷擾問題。這三次戰略反擊,分別是河南,漠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從根本上摧毀了匈奴賴以發動騷擾戰爭的軍事實力,使匈奴 再也無力對漢王朝構成巨大的軍事威脅。戰爭中,匈奴被殲人數累計高達15萬之多,無力再與漢室相抗衡。
匈奴失去水草豐盛、氣候溫和的河南、陰山和河西兩大基地,遠徙 漠北苦寒之地,人畜銳減,開始走向衰落了。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的勝利,也為漢王朝 加強和鞏固邊防建設,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各國人民的友好往來開闢了道路。漢武帝在反擊匈奴的同時,移民墾邊,加強了北部的邊防。
在對匈奴作戰過程中,漢朝為了爭取與國,曾派遣張騫等人通西域,擴大了中外交流。而對匈奴戰爭的勝利,則幫助解除了東北、西北各少數民族所受匈奴的威脅,送去了漢族先進的農業、手工業技術和文化 成就,促進各族人民的通商和友好往來,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的發展和民族間的融合,也使中國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比較通暢地開展起來。
漢武帝反擊匈奴之戰 的勝利,在軍事領域中也具有積極的意義。它推動了騎兵隊伍的建設,積累了大規模騎 兵作戰的經驗,促進了戰術的革新。
對於古代軍事理論的建設和戰爭實踐的發展均具有 深遠的影響。當然,戰爭也帶來一定的後遺症,如嚴重損耗了軍隊的實力;財力、物力 損失慘重:「海內虛耗,戶口減半」;階級矛盾尖銳,即所謂 「盜賊滋起」等等。但所有這些與這次戰爭的正面意義相比較,無疑是次要的問題。
始皇帝聽的心馳神往,他的一生雖然也是戰爭不斷,可是大部分對付的都是六國,對於天子守國門這樣的對外戰爭卻還從來沒有經歷過。
大漠的滄桑引起了他的神往,他不是一個自私狹隘的人,所以對於大漢軍中湧現的戰神也很是佩服,如衛青,霍去病之流的人物都很是佩服。
直到柴尺說出匈奴的哀嘆「忘我祁連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篇章更是熱血沸騰,這樣的功業正是他期待的,所以對於這樣的將領,自然也是讚嘆的。
「陛下莫要著急,等到微臣為大秦準備好了後勤自然會讓陛下實現願望,駐馬陰山看到大漠的風景,不過這些都要在修通了運河之後。」
嬴政有點遲疑,為什麼柴尺一定要修通水路以後才會大舉進攻呢?難道這個水運真的是能便捷到如此的地步嗎?
「陛下請看,這個就是我為陛下準備的水路運輸圖。」
柴尺把整條水路畫出來以後,始皇帝終於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大運河幾乎已經成為了整個運輸通道中的主流,當然他的運輸力是無法想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