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月楠老山,華夏練兵場

  【第七次國運之戰,是教訓鄰國,樹立威信。】

  【1979年,華夏和漂亮國正式建交。】

  【漂亮國為了跟我們建交,承認華夏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而跟漂亮國建交,則讓我們在跟毛熊國對峙之時,有了更多的底氣。】

  【但是華夏和漂亮國建交,毛熊國卻不甘心。】

  【於是,毛熊國就極力扶持月楠,想對華夏形成南北夾擊之勢。】

  【而月楠也是不知死活,仗著有毛熊國的支持,野心膨脹,竟然想稱霸中南半島。】

  【月楠不僅出兵柬鋪寨,還頻繁在華夏和月楠的邊境地區製造事端。】

  ......

  各朝古人看到這裡,都忍不住笑了。

  上一個挑釁華夏的天竺的下場,月楠是不知道嗎?!

  天竺被打服了,老實了幾十年。

  既然如此,月楠要打,那就奉陪到底!

  華夏,可不是什麼軟柿子!

  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拿捏的!

  ......

  【為了懲罰月楠,解放軍決定發起自衛反擊戰。】

  【隨後,解放軍很快就拿下諒山,威脅河內。】

  【但是解放軍卻是虛晃一槍,迅速撤軍。】

  【因為我們懲戒月楠、恢復邊境安寧的目的已經達到,絕不會陷入戰爭泥潭。】

  【此後,華夏和月楠在老山又打了10年,幾乎拖垮了月楠的經濟。】

  【而我們卻把老山變成了一個練兵場,各大軍區輪番練兵。】

  【此戰不僅使月楠元氣大傷,還把毛熊國帶到了溝里。】

  ......

  李世民仿佛看到了之前對天竺自衛反擊戰的結果。

  華夏同樣是不拖泥帶水,迅速撤軍。

  只是這次不同的是,華夏和月楠又多打了十年之久。

  李世民深知。

  打十年,如此久的原因,肯定不是因為華夏菜,而是華夏士兵沒有用盡全力。

  因為華夏正處於和平發展的年代,戰鬥力下滑,士兵缺乏實戰經驗。

  所以華夏選擇將新兵派上戰場進行實戰,來提高他們的戰鬥力。

  而且,在戰爭中,還能暴露出華夏軍隊存在的問題,便於後續華夏更好的管理軍隊。

  而在戰爭期間,華夏同樣也面臨著複雜又嚴峻的國際形勢。

  漂亮國和毛熊國冷戰,華夏和毛熊國的關係也十分緊張。

  雖然華夏和漂亮國建交,但誰又保證,在哪一天兩國關係不會突然破裂呢。

  華夏要時刻保持警惕,為可能的軍事衝突做好準備。

  不過,事不過三。

  自新華夏成立以來,華夏總共經歷了三次戰爭。

  對抗漂亮國支援半島國之戰,對天竺自衛反擊戰,再加上此次的對月楠自衛反擊戰。

  李世民相信,此戰勝利之後,華夏將更加堅不可摧。

  未來必定不會有不長眼的國家,再來挑釁華夏!

  ......

  【第八次國運之戰,是韜光養晦、和平崛起。】

  【上世紀80年代,漂亮國和毛熊國大搞軍備競賽,而我們卻悶頭髮財,專注於自身的經濟建設與國防實力的穩步提升,全然不管兩個陣營的爭鬥。】

  【這一時期的中央高層,深刻洞察到世界格局的微妙變化。】

  【明確指出儘管國際局勢暗流涌動,隨時都有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風險,但和平與發展才是時代的主流。】

  【特別是毛熊國勒緊腰帶搞軍備的時候,我們卻提出了對軍隊進行精簡的百萬裁軍計劃。】

  【我們把節省下來的資金,投入到軍隊現代化建設以及經濟建設。】

  【回望那段歷史,我們不得不感慨,當時的決策是何等的英明與前瞻。】

  ......

  北宋的皇帝,此刻都格外震驚。

  在隨時可能都會有戰爭的年代,華夏卻要進行百萬裁軍?!

  若戰事驟起,沒有足夠的士兵,那華夏豈不是危險了?!

  華夏這是用裁軍,在賭未來的發展嗎?

  賭對了,節約軍費,發展經濟。

  賭錯了,兵力空虛,陷入絕境。

  雖然他們已經猜測到,華夏在此之後是沒有發生戰爭的。

  但是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

  正如他們北宋。

  北宋失去了燕雲十六州,就失去了防禦線和養馬區。

  最終,北宋只能用大量的步兵來對抗騎兵。

  而北宋周邊又有太多政權,遼國、西夏、吐蕃、大理等等。

  迫使北宋在邊境線上駐紮重兵。

  此刻,這些皇帝都在感慨。

  還好他們北宋有錢吶,能支撐起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

  若是沒有大量的軍隊,北宋就更危險了。

  所以,他們還是覺得華夏此舉,似乎有點任性吶。

  眾所周知,宋朝的士兵數量最多,但是最慫。

  所以,他們真的不太理解華夏後世的百萬裁軍計劃。

  ......

  永樂年間。

  朱棣對於後世華夏的裁軍舉措深表贊同。

  畢竟士兵的數量絕非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唯一標準。

  若是軍隊的數量一味增加,而質量卻沒有得到相應提高,只會讓國家財政不堪重負,難以持續。

  一支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精兵,其戰鬥力遠勝於數量龐大卻缺乏紀律與技能的軍隊。

  就如同北宋,士兵數量確實是多,可是冗兵。

  士兵素質參差不齊,戰鬥力低下。

  而華夏既然已經覺察到時代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自然會果斷調整戰略,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經濟建設中。

  這就是時代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