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喉結動了一下。•
要說古代哪個朝代物資最為匱乏,還得是他大秦。
美食荒漠毫不為過。
在秦朝,宰殺耕牛是大罪。
他作為皇帝得帶頭保護,基本沒吃過牛肉。
肉在大秦,只有煮和烤,調料也只有簡單的鹽。
煮出來的肉總是又腥又柴,難以下口。
秦朝每日也只有兩頓飯。
他日常的早餐就是小米粥配點醃韭菜。
因此他的晚餐就是變著法用各種肉做燒烤。
沒想到後世華夏連肉類都如此豐富。
竟然有這麼多種做法!
天幕上的食物,只有烤羊肉串和烤鴨是大秦可以做出來的。
這烤羊肉串上面紅彤彤一片的粉狀物是什麼?
竟是讓人看得口水分泌。
烤鴨看著也油光發亮的。
怎麼跟平時吃的不太一樣呢?
那大盤雞也看著好生誘人。
「傳令御膳房,中午抓一隻半年小公雞用做膳食。」
雖說他不在意口腹之慾,但看著天幕色香味俱全的食物。
他真的有點想吃啊!
......
李世民給看餓了。
「這羊蠍子火鍋看著不錯。」
「中午和觀音婢就吃這個,她必然歡喜。」
他在心裡默默念叨。
他可不敢說出來,一說魏徵必會噴。
天下大旱百姓尚且食不果腹,陛下竟還想著口腹之慾。
他都能想到魏徵要說什麼。
觀音婢素有氣疾,不喜肉食。
這羊蠍子火鍋讓人看著就食慾大增。
而且羊肉溫補,吃一些也是沒壞處的。
想到這,他理直氣壯的坐直了身體,看向堂下的大臣。
發現大臣都是一副好生羨慕的樣子,其中盧國公程咬金最甚。
程咬金格外喜歡吃牛肉。
唐朝時期也是禁止殺耕牛的。
但是可以吃意外或者病死的牛。
因此,他莊子上的牛經常要麼摔死了,要麼病死了。
他為了吃口牛肉可太難了。
他真的好羨慕啊!
後世華夏一個月能吃四十斤牛肉。
簡直是牛肉自由!
......
做為一個大吃貨,蘇軾一路被貶一路吃。
此時他剛做完一首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感嘆著鴨子好吃,河豚看著也可以。
看著天幕評論中各式各樣的美食,不禁口水分泌。
「沒想到我發明的東坡肉倒是名垂千古了。」
「這後世不知詩才怎麼樣,這燒菜倒是槓槓的!」
看起來不比他的東坡肉差。
......
洪武年間的官員都崇尚節儉,已經太久沒吃過山珍海味。
此刻官員們都在瘋狂的分泌口水,一時間朝堂上咽口水的聲音不絕於耳。
朱元璋在未當皇帝之前,是村婦的一碗珍珠翡翠白玉湯救了他的性命。
當了皇帝之後,他也不忘本。
為了整治官場驕奢淫逸的風氣,在馬皇后的生日宴上,用「四菜一湯」警醒官員。
之後便一直要求官員用四菜一湯作為標準,如有違者嚴懲不貸。
看到堂下大臣一副餓死鬼的樣子,朱元璋重重的咳了一聲。
大臣們方如夢初醒,趕緊站好繼續觀看天幕。
......
「這北京烤鴨看著怎麼這麼像爹愛吃的金陵片皮烤鴨?」
「不枉朕當時遷都將烤鴨技術帶來北平。」
朱棣有些得意的看向堂下。
卻發現朱高熾一副看呆了的樣子。
朱高熾最是好美食,兩三百斤的體重可不是白長的。
「兒啊,快擦擦你的口水。」
朱棣看著朱高熾身上的肥肉就來氣。
【而且真到了極端情況下,我們還有一個殺手鐧。】
【就是袁隆平袁老的雜交水稻。】
【大家都知道,袁老是讓全國人民都吃得飽的大功臣。】
【但你不知道的是,現在基本上吃不到袁老的雜交水稻。】
【因為它追求的是產量,而不是口感。】
【截止到今天,雜交水稻在華夏的種植面積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8.5%。】
【所以它最主要的目的並不是在華夏,而是在非洲和其他一些缺糧的國家。】
【國家強大,並不是你我浪費糧食的藉口和理由。】
【出了華夏你會發現餓殍遍地,水深火熱那是常態。】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在盡力支援各個國家。】
【畢竟哪有什麼歲月靜好,而是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替我們負重前行。】
「華夏不缺糧,但是不代表人民可以浪費。」
「華夏用7%的土地面積,養活22%的人口。這句話真的不是吹!」
「這地球上至少一半人得感謝袁老餵飯吃。」
「大國風範,鐵肩擔重任!」
「當我們華夏變強大之後,造福的就是全人類!」
「只有華夏才是真心幫助世界的!」
「愛和平,有格局,有擔當!這就是華夏!」
「此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華夏人。」
......
秦始皇的內心被深深地震撼。
產量如此高的雜交水稻竟然不是華夏自己吃的,而是用來援助。
一句「大國風範」仿佛一道無形的力量瞬間擊中他的靈魂。
國家強大,百姓信服。
這不就是他畢生所追求的嗎!
淳于越和幾個儒家大臣眼睛一點點的瞪大,聲音略帶一絲顫抖。
「天下大同!」
「這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天下大同!」
秦始皇雖重法抑儒,但是對儒家思想也是有所涉獵。
聽到淳于越的呼喊,他恍然大悟。
人人吃的飽,沒有差異,沒有戰爭。
這可不就是天下大同。
後世華夏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辛亥革命到後世這一百多年,到底發生了何事,得以讓華夏脫胎換骨?
他不禁非常好奇。
......
朱棣表情複雜。
永樂年間大明四夷賓服,萬朝來賀。
已然是世界一流強國。
但是捫心自問,如果有周邊小國前來求助要錢要糧。
他估計是不會同意的。
畢竟人都是自私的。
大明也尚且缺糧,他不會看著大明百姓餓死而拿糧給別的國家。
更何況尚且不知別的國家是否會包藏禍心。
就像那倭國,多次派遣唐使學習大唐文化,轉頭又在清朝侵華。
這就是典型的農夫與蛇的故事。
他不願做那農夫!
他要斬蛇於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