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始至終,荊哲並沒有動。
或者說,雖然他的身體沒動,但是他的心念動了,他身體周圍的空間也隨著動了。
原來,自從跟路漓第二次為愛鼓掌結束後,荊哲就發現自己的身體變了,這種變化跟之前所有的突破都不相同,而這種變化,具體感覺他還真說不出來。
真要形容的話,他覺得自己變「通透」了。
什麼是通透?
就是他能覺察出外界最細微的變化,他們現在身處後山溫泉,但他若是想的話,就可以聽到前院裡那些女弟子們的說話聲,太神奇了!
而且跟之前外化出真氣或者調動內力才能運功不同的是,他現在只要心念所動,就能改變周圍的氣場,引導氣機的流動變化。
當裴雲汐等人的氣劍快到他面前的時候,他心念一動,身體前方仿佛出現一個無形黑洞,將那些真氣外化出的氣劍全部吸了進來。
這些變化,肉眼並看不出來,但荊哲卻能非常清楚的感受出來,仿佛能看到一樣,而這些氣劍被他吸進來之後,他感覺渾身充盈。
這大圓滿怎麼有點吸星大法的意思?
對面無論怎麼進攻,他都能於無形間把攻勢給吸進來,吸完之後還能化為己用,這大圓滿確實夠圓滿的!
而裴雲汐等人直接呆了。
「這是…怎麼回事?咱們的氣劍怎麼都沒了?」
裴雲汐停下之後,朝旁邊看了看,發現手上沒了氣劍的不只是她自己,其他人同樣沒了。
「好像被什麼東西給吸進去了…」
蘇墨塵眼神發亮的看著荊哲說道。
而路漓捏著下巴,若有所思:「原來,這就是大圓滿境界麼?於無聲處現攻守。」
這時,荊哲睜開眼,笑道:「這下,我確實可以一個人去京州報仇了!」
「……」
……
京州,東城牆上。
太子,準確的說,應該是安國新皇蘇立臣。
盯著城外黑壓壓的銀縷軍,眉頭緊皺。
而他身旁站著的,正是之前曾屢屢想要將他取而代之的襄王,蘇立民。
此時,安帝「駕崩」,太子登基,而作為他唯一皇兄的襄王,也被委以重任,相對於以前安帝在位的時候,兩人的關係更和睦了。
不知黃泉之下的安帝看了,會作何感想。
事情還要追溯到半個月之前,有一次安帝叫太子談話的時候,無意中向太子透露了荊哲擁有化仙丹並且將會給他一顆的事上。
其實安帝的心思也可以理解,畢竟能夠長生不老,還能一直坐在帝位上,這不是每個君主都夢寐以求的事情?
因此他有點意氣風發的驕傲,所以談話間就順嘴說了出來,而且談話對象是自己的兒子,而且還是最忠厚老實的太子,他沒覺得如何。
可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太子雖然忠厚,可那是因為他知道,忠厚會為他贏得安帝的好感,會為他帶來帝位的繼承。
可是當他知道安帝能夠長生,而且很可能當他死了,安帝還會一直坐在帝位上的時候,太子徹底慌了,而且也怒了。
那天晚上回到東宮,他左思右想,輾轉悱惻徹底失眠,第二天早上上朝的時候都變得無精打采,提不起半點精神。
終於在糾結了兩天後,太子下定決心。
在又一次早朝結束之後,等所有人都出了皇宮,太子罕見的叫住了獨行的襄王,並且邀請他去東宮做客。
襄王當時也很詫異,因為他跟太子之間的明爭暗鬥早已持續了很多年,他們兩個在朝堂上,在安帝面前或許還要演戲,說上幾句話,可是只要退了朝,兩人基本不會有任何交流。
而現在太子不僅叫住了他,而且還準備邀請他去東宮做客,這葫蘆里賣的什麼藥,襄王是不知道的。
當然了,他也不好拒絕,所以便去了。
一路上,太子並未跟襄王交流什麼,直至到了東宮之後,太子屏退了所有下人,這讓襄王嚇了一跳,還以為他要對自己有所動作,直到看到連一直跟隨在太子左右的太子賓客馮連儒,也被太子給差遣下去,襄王才放心下來,而且也能確定,太子這是真的有極為私密的事對他說。
等所有下人都退下,太子還覺得有些不太放心,又出去來回檢查兩趟,確定房間周圍一個人都沒有之後,才把化仙丹的事告訴了襄王。
跟太子預料的一樣,襄王聽到化仙丹之後的表情跟他當初差不多。
其實這也可以理解。
之前襄王跟太子交惡,那是因為襄王對於太子的位置有所覬覦,畢竟太子在皇位的繼承順序上屬於第一順位,安帝百年之後,首先繼位的就是太子,襄王根本沒有機會。
襄王爭了這麼多年,就是想跟太子爭這個。
可現在呢?
安帝有了化仙丹,他能活一百歲?二百歲?三百歲?還是更多?
反正襄王可以預見到,哪怕他們都死了,安帝肯定還是要在皇位上坐著的,那他還跟太子爭什麼?就算爭到了又有何用?
襄王的表情也逐漸陰沉,考慮很久之後,才抬頭去詢問太子的想法。
兩人經過一番商量,終於不謀而合,那就是先殺了他們的父皇安帝,拿下帝位,然後再殺了荊哲,拿下化仙丹!
對於太子來說,帝位他想要,而化仙丹他同樣想要,而對襄王來說,不殺安帝,他什麼都得不到,所以無論如何,安帝都要死!
至於以後的帝位之爭…安帝不死,他還爭什麼爭?況且真能得到化仙丹,帝位又算什麼?
不謀而合的兩人很快就商量好了對策,兩個人表面上不動聲色,繼續上朝,並且在朝堂上跟原來一樣,該互懟時互懟,該冷漠時冷漠,私下裡,兩人卻各自聯繫了晉王和南齊,並且跟他們達成了協議。
為了讓南齊出兵,太子承諾,只要南齊出兵京州,他會設計讓安帝出征,南齊軍隊趁機殺了安帝,等太子繼位稱帝之後,會馬上割讓江陵給南齊,隨即南齊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