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齊王建?對,就是耳朵不好使的

  第267章 齊王建?對,就是耳朵不好使的那個(求打賞月票全訂支持!)

  「他自信,堅持認為未來他會比祖父你和我能夠建立更多的功勳,贏得更多的榮耀。」

  「要我說,樹大招風的道理,若是真的要領悟,可是要付出血的代價。」

  王翦望著樹上的葉子,對王賁道。

  「你說的好啊!可是說得好,又有什麼用呢。你看這葉子,冬天到了就凋零,春天到了就長嫩芽,夏天開花,秋天變黃。伱能阻止的了嗎?」

  王賁和王翦,都不是讀書人。

  忽然聽到父親說這麼深奧玄妙的道理,王賁自然陷入苦思。

  「這葉子生長,固然有它們的規律。可是阿離是我的兒子,我難道能眼睜睜看著他走上不好的道路?投機取巧,結朋伴友,不想著讀兵法、練好武藝去謀取官爵,這樣以後是給自己埋下禍根。」

  「他沉浸在我們建立的功勳之中,十分驕傲自滿,時時目中無人。在咸陽城裡,十分張揚,出門必定要坐豪華的馬車,還要帶很多僕人去隨行。」

  「想想我當初隨著父親入軍,初到咸陽時,也曾桀驁不凡,自以為有本事在身,未來可得到大王的重用,拜將封侯不在話下。可是剛到咸陽第一日,我們家的後院就起火了。」

  「我當時想要去報官,父親阻攔下我,告訴我這是有人有意為之。這件事,我一直記得。不見得,十幾年前有人敢放火,十年後就沒有人敢放火。」

  「阿離就是吃的虧太少。」

  王翦則道,「沒有用。他自己領悟不了,無論你怎麼勸導,怎麼教育,都是沒有用的。你今天阻止他,不讓他和那些人結交,他也只是能做到一時,一旦日後又有機會,他還會犯下相同的錯誤。你打他一頓,他也不會悔改,反而和你對著幹。」

  「日後我不在了,到時候就是你當家。這一大家子,你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帶兵打仗和治家,都是一個道理。你怎麼只會帶兵,不會治家呢。」

  王賁一默。

  「父親這話說的,阿離是我的兒子,難道我還能不管他?」

  「就算你管了,他如果還是走上不歸路,你又能如何呢?」

  王賁心裡害怕,王離畢竟是他最寶貝的兒子。之所以又打又罵,那是因為對他寄予非常高的期望,同時又擔心害怕他日後吃虧。

  可是照父親的意思,他做的事情,終究是徒勞無益。

  王賁忍不住道,「父親,我覺得您現在說話的語氣,越來越像一個人了。」

  「誰啊?」

  「國尉。」

  ——

  秦國一舉殲滅了楚國十萬人馬,還是在根本沒有出城的情況下。

  一時間,扶蘇的大名還有他奇謀,連同將軍李信襲擊楚國如入無人之境的事跡,開始廣泛地在天下傳播。

  很快,這樣大的國際新聞,傳到了齊國。

  可惜扶蘇生得晚了,若是生在戰國,這樣的戰事傳到天下,要使得多少諸侯王聞風喪膽。

  現在,一個楚王已經被嚇得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想著要割地求苟安。

  而齊王,則是聽到這則消息嚇得連續好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

  齊王建,當今天下繼位時間最久,為人最昏庸的諸侯王。

  齊國的人對齊王早就失去了信心,天下的諸侯王也都不把齊王放在眼裡。

  這種不放在眼裡,不是說看不起齊王。

  而是知道齊王根本靠不住,誰也別想著能夠和他合作干成什麼事,乾脆自動忽略了。

  戰爭後期,諸侯國沒有能夠再進行合縱,抵抗秦國。齊王建自身的問題也占據了很大的原因。

  這一提起齊王建這個人來,那是有著數不清的政治污點。

  而被天下人最詬病的一件事,就屬於改變了天下格局的那場被人都說爛了的戰爭——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失敗,豈止是削弱了趙國,那是讓秦國把天下最中心的位置給啃下來了,使得天下諸侯國都暴露在秦國的視野之內。

  這才給了嬴政機會,讓他能夠指揮軍隊想打哪裡打哪裡。

  在過去,歷代秦王倒是很想打燕國、魏國、楚國,韓國,可是諸侯國地勢互相倚靠,時不時還因為利益問題互相聯合,弄得秦國根本無從下手。

  哪怕六個諸侯國都已經爛了,可是爛棉絮縫縫補補,拼拼湊湊,還是能夠抵抗秦國的。

  而在當初秦國和趙國進行長平之戰時,首先是韓國拱火,可是戰爭過程中,諸侯國並不是袖手旁觀,原本趙國還能被保存下來。

  可是,上天降下齊王建這樣的人,在千里之外幫助秦國。

  齊王建剛剛繼位不久,也就是齊王建六年時,秦國派兵攻打趙國,齊國與楚國約定一同援救趙國。

  秦昭襄王知道這件事後就很明確地說:「齊、楚要援救趙國,如果他們能緊密協作我們就退兵,不然我們就攻打趙國。」

  在戰爭過程中,趙國沒有了糧食,於是向齊國借糧,齊王建不同意借糧給趙國。

  齊國一位忠心耿耿,但估計是也是齊國最後一個忠臣的大臣周子勸告齊王建說:「大王不如答應借糧給趙國以使秦國退兵,不借糧秦軍就不會退,這樣秦國的計謀就能實現,而齊、楚的計謀就失敗。」

  「而且趙國對於齊國、楚國來說,猶如屏障,就像嘴唇對於牙齒一樣,嘴唇沒有牙齒就寒冷。」

  「今日趙國滅亡,明日禍患就輪到齊國和楚國。再說救趙的事情,就像捧著漏水的缸去救燒焦的鍋一樣急切。」

  「救援趙國,是高揚道義,打退秦軍,是顯明聲威。以道義解救將亡的國家,以聲威打退強大的秦軍,不致力於此種大事而斤斤計較糧食,這樣為國家作打算可就錯了。」

  周子舉例說明,言辭懇切,陳明利害,貢獻了一個流芳百世的經典成語——唇亡齒寒。

  然而這麼好的建議,這麼中聽的諫言,齊王建卻聽不進去。

  於是秦軍在長平之戰中,大敗趙軍四十多萬,繼而包圍趙國都城邯鄲。

  結果秦軍包圍邯鄲了,這昭襄王又開始耳朵發昏,聽了秦國丞相的建議,下令讓白起回來,隨後還賜殺了白起。

  因為放棄攻打邯鄲,這又連累了在趙國出生的秦王政,害得他在趙國遭受各種磨難。如果當初白起滅了邯鄲,一切事情都會不一樣。

  這就是長平之戰的來龍去脈。

  言歸正傳,就是不給趙國借糧食這件事,讓眾人開始懷疑齊王的耳朵不好使。

  諸侯王聽到齊王的騷操作後,也恨不得打死他。

  可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使得他再度成為天下人的笑柄,拉低了天下諸侯王的下限,也坐實了他耳朵不好使的名聲。

  齊王建的母親,也就是齊國的君王后,當她病危快死時,告誡兒子齊王建說,群臣中某人可以任用。

  齊王建表示沒有聽清,向君王后請求把他們的名字寫下來。君王后同意,於是齊王建取筆和木簡要她寫下遺言。

  君王后卻說她已忘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