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劉表所欲
如果三劉聯盟當真能夠建立起來,以他劉表為盟主,那將地跨荊、揚、徐三州,而且還能朝著豫州、益州、交州擴張。
到那時候,劉表之志,非可輕言也。
劉表覺得這個操作很可行。
三人之中,他的官位最高,不但是唯一被封侯的,還是重號將軍,擁有開府儀同三司的權力,地位也是最為尊崇。
況且現在不論是劉備也好,劉繇也好,都被袁術欺凌,此時自己出手相助,想必定然會贏得對方的感激吧?
到時候順勢提點小要求,應該不過分吧。
「明公,劉正禮昔日可就不是個好說話的人。」
蒯越何等機敏,劉表變幻了幾個神情,他就猜到了對方心裡在想些什麼,直接一盆冷水就澆了過去。
劉表和蒯越相識多年,彼此都很了解對方。
劉表知道蒯越的才能有多卓著,能量有多強,自然不敢放手使用,否則自己還有什麼權力可言,估計都比不過長安城的漢獻帝了。
蒯越也知道劉表的能力和精明,明白對方絕對不會因為自己示弱裝傻就放過自己,反而還會橫生警惕。
倒不如該懟就懟,不但出了心裡的怨氣,還能讓劉表不至於那麼擔心自己。
吃蒯越這麼一懟,劉表也想起來劉繇那臭脾氣,確實有些無奈。
劉繇當年十九歲的時候,他叔父被群賊給綁架了,他就有本事把叔叔給救了出來,然後名揚郡內,並且以此為根基,被舉為孝廉,拜郎中。
隨後被選官,起步就是縣長,當時跟他一起出道的都是哪些人?
之前的陶謙治中,現在的會稽郡太守,未來的曹魏三公王朗,忠肝義膽,於酸棗設壇,升壇盟誓,被袁紹譽為青州功第一的臧洪,以及陶謙別駕,名滿徐州,卻棋差一著,被笮融這個小人暗算身死的趙昱。
只能感嘆漢末英雄豪傑何其多,可惜東漢中樞不得其用。
劉繇的脾氣性格極其剛硬,在擔任下邑縣長的時候,郡太守以貴戚託附劉繇,只要劉繇肯照顧一二,升官發財必定不在話下。
可劉繇先是斷然拒絕,被郡太守強迫之後,直接棄官跑路。
弄的當時郡太守很是難堪。
當然了,劉繇能夠這麼剛強,也是因為劉繇家在青州的勢力很強,就連宦官也不敢輕易和他們為敵。
劉繇和兄長劉岱兩個人,能夠緊挨著被州郡舉為茂才,彈劾了中常侍的侄子,濟南國的國相後,卻有功無過,還成功的使得對方被罷免,這要是換了背景差一點的,早就被械送京師了。
更別說劉岱日後高居兗州刺史,劉繇又被闢為揚州刺史了。
「確實,正禮性格剛強……」
劉表聞言,先是有些尷尬,卻也沒有不悅。
斟酌了好一會兒,劉表詢問道:「若是我意順江南下,與正禮合擊左將軍,正禮會否答應由我來表奏廬江、豫章兩郡太守?」
蒯越面無表情,劉表的胃口和他想的差不多。
廬江緊貼著江夏郡,但這可不意味著這兩者之間交流很方便,整個大別山山體將廬江郡和江夏郡一分為二,陸地可走的交通相當狹小,而且一側靠山,一側靠湖,不利於大軍行進,乃是兵家常說的死地。
後世爆發的東吳立國之戰——石亭之戰,就是在這個狹長通道之中。
因此,廬江和江夏之間,最高效的交通方式就是長江水道。
歷史上,東吳占據了大別山的南部,而曹魏占據了大別山的北部,將廬江郡南北一分為二,分別掌控,到死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就是因為這個關係。
對於劉表來說,卻是截然不同了,如果他能把廬江郡拿到手裡,長江中游通往下游的水陸通道等於同時落入了荊州的手中,而且還極大的增強了荊州對揚州、徐州、豫州的影響力。
如此一來,劉表的軟實力和影響力立刻就能登上一個台階,若是能將這份軟實力轉化為基本盤,甚至足以和袁紹分庭抗禮。
至於豫章,雖然地域遼闊,產出豐饒,人口眾多,但不論是以地理位置,還是開發程度,都遠不如廬江郡重要。
不過劉表倒是很想要舉薦自己的心腹故吏諸葛玄接任豫章太守,雖然他此時還尚未歸來,但已修書告知歸期。
只可惜,蒯越的回答相當的無情,只是冷冷的吐出四個字:「絕無可能。」
可劉表依舊不死心,繼續問道:「那若是我以兵馬先占江北,劉正禮能如何反應?」
蒯越這次沒有急著回答,而是陷入沉思之後。
他這次沉思持續很久,劉表卻沒有半點不耐煩,只是安靜的等在一旁。
終於,蒯越重新抬起頭,慎重道:「劉正禮怕是多半會就此忍氣吞聲。」
劉表頓時大喜,他對蒯越的判斷還是很是信任的。
「既如此,可行也。」
劉表面帶喜色,躍躍欲試。
荊州能不能拿到廬江、九江這江北之地,是對揚州有沒有領導權的關鍵。
江北之地如果在劉表手裡,那劉繇只能在俯首稱臣和魚死網破里二選一。
既然蒯越覺得劉繇會讓步,那無疑就是劉表最希望得到的結果了。
「明公打算何時出兵?」
蒯越抬頭看見劉表臉上的喜色,心裡有些不悅,故意毛遂自薦道:「若明公不棄,越願為明公效力,攻打廬江。」
劉表頓時被噎住,他自然是不想讓蒯越去的。
因為他知道蒯越一去,雖然成功的可能大大增加,但也意味著蒯越能有更多的戰功,對軍隊的影響力也將更大。
「不可,州事繁重,我須臾離不開異度,更遑論這一去就要數月。」
劉表裝作看不懂蒯越的意思,否決道:「還是讓德珪去吧。」
相比起蒯越,蔡瑁的野心不大,而且也更好說話一些。更重要的是蔡瑁是自己的小舅子,總要比外人更忠心一些。
蒯越早有所料,可心裡還是微微有一些許的失望,不過他也能理解劉表,畢竟該給蒯家的東西,劉表也沒有小氣。
整個荊州的文官集團,就是以蒯家為首,確實不能再給過重的軍權了。
於是蒯越起身離席,拜謝道:「明公恩重,越感激不盡。」
劉表趕忙將其扶起,擺手道:「異度,你我之間,何須如此,且自寬坐。」
隨後,劉表又接著問道:「既如此,我欲遣使東行,異度可有人選舉薦?」
蒯越沉吟片刻,舉薦道:「零陵劉先,字始宗,博聞強記,識經綸,明典故,性堅毅,可為使者,當不辱使命。」
「劉始宗啊。」
劉表想了想,就欣然同意:「不愧是異度,荊州名士良才,恐盡在汝胸中。劉始宗確是出使的合適人選。」
於是,劉表定下使者人選,派遣劉先劉始宗,出訪揚州和徐州。
此時,淮泗之地風起雲湧,一場大戰即將進入高潮。
袁術軍整兵三日之後,以孫策部為先鋒,吳景為後繼,橋蕤都督中軍,孫賁為後軍,全軍三萬,兵發廣陵。
此時,太史慈沿途騷擾,使得袁術軍集結了騎兵部隊想要兜住太史慈部。
不過太史慈也是十分精明,虛晃一槍,就撤退回了廣陵城。
袁術軍大軍綿延,旗幟招展,先鋒孫策軍抵達廣陵城外,開始紮營的時候,後軍孫賁都還沒離開江都城。
對於袁術軍來說,這一戰也是有相當優勢,後勤線路十分順暢,而且消耗極少。
糧食軍械可以源源不斷的從厲陽順江而下,直接卸載到江都。而江都距離前線大營不過十餘里地,隨時可以轉運,且沒有被劫掠的可能。
袁術軍這次穩紮穩打,沒有輕易攻打城市,而是紮營圍城之後,開始打造工程器械。
袁術軍是做多手準備,如果徐州軍主力南下來援,那就撤退,回去也能交差了。或者袁術同意了孫策的計劃,那麼他們在廣陵城下的忙碌也起到了掩人耳目,欺騙劉繇的效果。
如果最後徐州軍既沒有援軍過來,袁術也沒有改變想法,非要逼著他們進攻廣陵。
那麼這段時間準備的器械也就派上了用場,否則廣陵這種堅固城池,總不能拿人命去填吧?
袁術軍總共也就只有三萬人,城裡徐州軍就有一萬,理論上袁術軍其實是不占優勢的。
也就幸虧徐州軍是新到,不得民心依附。
否則一萬徐州軍,再加上城內那幾千精壯和上萬婦孺老幼,袁術軍就算死絕了,也不可能打得下廣陵城的。
劉封站在城牆上,眺望著袁術的軍營。
對方圍三缺一,只圍了南北西三個城門,留下東城門缺口。
不過劉封怎麼都不可能放棄廣陵。
如此堅城,要是讓給了袁術,那回頭得在城下死多少徐州軍士卒?
「子龍叔叔,老師,你們覺得對方會在何時發動攻擊?」
劉封這確實是不懂,虛心求教。
趙雲和太史慈對視了一眼,互相想要謙讓,最後還是趙雲開口道:「看對方打造攻城武器的速度,料想再有個三五天,就有攻城的底氣了。至於具體什麼時候開始,還得看對方主帥的選擇。」
太史慈也點頭贊同:「少主請看,這些乃是井闌,用於控扼高點,可居高臨下,朝城內射箭,以掩護士卒攀援和衝車靠近城門。對方主要也是在等這些利器。若是雲梯和衝車,不用等這麼許久。」
劉封恍然,眼看著對面二十幾架井闌已經成型,難怪趙雲和太史慈都覺得對方攻城之日,就在這幾天了。
城外忙的熱火朝天,城內也沒閒著。
劉封之前就通過廣陵郡縣的長吏們組織起了年輕精壯,讓他們出門砍伐樹木,搬運石料,加固城防。
劉封這邊在閒聊,袁術軍那邊卻是卻是將帥集合,嚴陣以待。
「主公的命令已經傳來了,讓我等全力嘗試一次。若是可以,當以拿下廣陵為上。若事不可為,正可以此來迷惑劉繇,偷襲江東。」
橋蕤和在場的眾將轉述了袁術的決定。
對於這個決定,孫策等人雖然不是很滿意,但其實也已經遠比心裡底線強太多了。
最少袁術也意識到比起江東的肥肉來,這廣陵城無疑就是個硬骨頭。
於是,眾將欣然應命,決定五日之後,發動總攻,一次性將所有工程器械全部用上。
同時,袁術也同意他們加派人手,繼續偵查丹徒一線的情況,以便於下一階段的激戰。
就目前的情報來看,丹徒僅有兩千不到的守軍,曲阿則有三四千駐軍。
只要袁術軍能拿下丹徒,劉繇軍根本沒有能力再阻撓袁術軍了。
五日後,袁術軍大饗全軍,隨後主力出營,朝著廣陵城圍來。
袁術軍的裝備要比徐州軍好上不少。
孫策的部曲固然是裝備精良,披甲率超過八成,就是橋蕤的部隊,披甲率也在六成以上,還有不少鐵製扎甲。
袁術軍先將井闌推了出來,一步步推到射程覆蓋廣陵城城牆的地方後,才停了下來,然後開始加固,並且修築防禦工事,以抵禦守城防的反擊。
一般而言,守城方是不能容忍井闌持續對著城頭輸出火力的,這樣不但會大大增加防守方的傷亡,更會嚴重打擊防守方的士氣。
同時還會干擾精壯平民對城牆上戰備物資的補給工作,可謂是弊端眾多。
這也是井闌的厲害之處。
因此,守城方會集中精銳部隊,突出城外,奪取並摧毀井闌。
或者在城內依託高樓進行反擊,以弓對弓,射殺井闌上的攻城方射手。
袁術軍分成了三部分,分別圍攻廣陵城的北西南三門。
北邊是六千孫策軍,西門是六千吳景軍,而南門則是八千袁術親軍,孫賁軍則留守大營,策應前方。
攻城武器也被分為了三份,北門和西門各自分到了三成,剩下的四成集中在了南門。
這個方案是眾將商量之後,一起認可的。
此時的袁術軍還是相當融洽的,孫策、孫賁、吳景是一家人,彼此之間關係很是融洽。橋蕤從內心崇拜仰慕孫策,對他言聽計從。
有了這樣的氛圍和基礎,計劃自然相當好擬了。
孫策其實也是特別照顧了橋蕤,讓舅舅繞行最遠,也是最危險的北門,自己則負責西門,照應兩方,把地形最為開闊,又離大營最近的南門讓給了橋蕤。
橋蕤也不是傻子,對孫策很是感激。
當然,之所以只出動了兩萬人,孫賁八千精銳卻呆在大營里觀戰接應,不是因為袁術軍愚蠢自大,輕視廣陵徐州軍,而是戰場就這麼大,只能擺開這些人了。
孫賁八千精銳如果加入戰場,很可能會使得戰場過於擁擠,調配不靈,反而影響了戰事,增加己方的傷亡。
除非孫賁這八千人放到城東,可就算如此,孫賁也最多只能帶上兩三千人,因為城東有大片灘涂,無法列陣。
因此,袁術軍索性依舊維持圍三缺一的策略,把孫賁的部曲放在大營里,保證營地的安全了。
袁術軍士氣不錯,想要先聲奪人,卻沒想到徐州軍這邊卻是求戰心切,士氣高昂。
面對袁術軍的全面攻勢,徐州軍這一方自然毫不畏懼,竟然選擇了直接出城迎戰。
隨著嘹亮的號角聲,徐州南門開啟,徐州軍以潘璋部為先導,緩緩出城。
最先出城的是太史慈所帶領的一百騎,這是搜颳了整個廣陵城內的戰馬才湊出來的騎兵部隊,也幸虧太史慈麾下擅長騎術,參加過騎兵演練的士卒並不少,只是缺乏馬匹。
現在有了馬匹,倒是直接增加了即戰力。
太史慈所部出城之後自然不可能單獨發動攻擊,而是轉到一旁邊壓陣。
他們後面緊跟著徐盛的一千六百名長槍兵,這些長槍兵的裝備又更豪華了一些,每個人的左手上套著一面圓盾。
這面圓盾中有內外兩長一短三根綁帶,兩根長的綁帶分別從上部和下部繞過肩膀,在另外一邊的腋下捆綁束縛,而短的那一根,則是勒住手腕,固定盾牌的同時,也不影響雙手持槍。
這樣一來,長槍兵們左手就都多出了一面木盾,可以用來阻擋箭矢。
這一千六百名長槍兵,分列成四排,每一排都有四百人,同時,又分為四個小陣,每個陣型中間都留有一道兩三人寬的縫隙。
所有的長槍兵都豎舉著長槍,在最先出城的太史慈帶著騎兵壓陣之後,他們成了先鋒,一往無前的朝前走去。
在他們之後,出城的是趙雲的部曲,四千人分成兩撥,掩護中間長槍兵的側翼,保護他們脆弱的側翼。
再然後,就是潘璋和周泰兩個人所帶領的重甲步兵。
在戰前,周泰特地向劉封請戰,於是劉封索性將他塞給了潘璋,暫充潘璋的副手,分領一百五十名重甲步兵,作為開路先鋒。
周泰此時已經幫助徐州軍草建水軍,編制為兩千人,其中一千還只是水手,但劉備大手一揮,擢升周泰為水軍司馬,蔣欽為曲軍候。
這些重甲士們也不用走路,而是坐在牛車上,由輔兵幫忙照顧,等到需要他們破陣的時候,才會著甲上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