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這太難了

  第78章 這太難了

  一說到大明朝禁海的事情,後世很多人都喜歡把鍋甩給太祖朱元璋「寸板不許下海」的聖旨上。

  固然這其中有朱元璋的問題,但朱元璋時期禁海之舉也是迫於無奈。

  大明肇造之初,人心不附,海外的敵對勢力時常利用在大海之上的來去無蹤的廣闊優勢,騷擾大明邊海,給大明的沿海地區的治安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老朱同志又擔心江浙一帶的百姓,以及當時居住在泉州一帶的外國商團繼續支持張士誠、方國珍等人的殘餘舊部死灰復燃,與之爭奪天下。這也使得老朱同學對海上的力量產生了恐懼,故而也就三令五申的重申禁海之策。

  出身農民的老朱同志經歷過元末明初的慘烈動亂,也見識過為富不仁的大商賈是如何欺壓良善之輩。

  所以老朱同學在骨子裡就恨透了那些喜歡「投機倒把」在海上從事走私貿易的商人。

  再加上唐、宋、元以來由朝廷實行控制經管的朝貢貿易政策,因為走私猖獗的緣故,使得朝貢貿易導致不斷賠本,以致「庫藏為虛」,而要打擊這些走私行為,對於剛剛初建的大明王朝而言也是一筆沉重的財政負擔。

  最後老朱同學根據自己多年的實踐認知,認為大明朝的根基在於農業,而農業所生產的一切又足以養活大明朝,所以禁海這事在老朱當政的三十多年裡,就一條任何人都不能觸碰的禁忌。

  而且為了強化這個禁忌,加強對內陸沿海百姓的控制,朱元璋又利用胡惟庸案炮製了一出「胡惟庸通倭叛國」的政治大案,使得對於開海有想法之人皆都噤若寒蟬,不敢再言一句。

  到了永樂時期國力大漲,朝廷也造的出來可以遠洋萬里的巨艦戰船,也開展了一些列轟轟烈烈的下西洋壯舉,但隨著永樂大帝本人的駕崩,以及執行下西洋任務的鄭和去世。

  這一場由皇帝意志開展的偉大壯舉也就此斷絕。

  後來的皇帝要麼魄力不足,要麼因為自幼生於深宮養於深宮,接受的又是傳統的儒家教育,使得「士農工商」的階級思想刻入骨髓,對於外面的世界又缺乏足夠的認識,所以即便是想在開海。

  但在已經占據了海上走私之利的南方士族的一再恐嚇和所謂祖制的壓迫下,有心開海的皇帝也收起了再次開海下西洋的心思,從思想上徹底的把擁有數千裏海岸線的大明朝變成了一個極端保守的內陸國。

  其中最著名的兩個例子就是英宗時期,剛剛登基的堡宗還只是一個八歲的孩子,還啥都不懂的時候,就被糊弄著下了「一切造作悉皆停罷」的詔書,將永樂時期開始的「下西洋」活動給禁了。

  當然這一波被禁,除了因為皇帝年幼無知之外,最大原因就是之前的下西洋活動之中,獲利的僅有皇帝和少數權貴,而下西洋的成本卻要朝廷承擔。

  這樣不健康的財政模式,負責管理文官集團要是願意繼續那才是活見鬼了。

  畢竟他們幫助皇帝治理天下也是要花很多銀子和心力的,結果下西洋的好處全讓皇帝拿了,他們分不帶一分便罷,還要幫皇帝出下西洋的成本,這樣的模式能持續下去才邪門。

  所以,英宗朝的禁禁海的是一點都不冤,要怪就怪皇帝吃獨食吃的太過分了,所以這幫文官們也就抓住了皇帝年幼的機會,以及太祖皇帝曾經頒布的多道禁海詔書為理由,直接罷了下西洋活動。

  斷了皇帝繼續吃著朝廷的補貼為自己小金庫賺錢的念想。

  而另一個例子就是嘉靖二年發生的「爭貢之役」,因此此事的發生,不僅導致了寧波百姓遭受了無妄之災,還把勸架的備倭都指揮劉錦、千戶張鏜也坑在裡面戰死了,使得當時的浙中大震!

  事後,當時還是七品芝麻官的給事中夏言就上疏奏言倭禍起於市舶,請求朝廷裁撤僅剩的市舶司,最後在經過一系列的利益博弈之後,朝廷裁撤了福建,浙江市舶司,獨留廣東一處。

  至此大明朝數千里的海岸線也就只剩下了廣東一處官方認真的進出海口,至於其他的地方自然也因為朝廷力量的缺失,變成了走私者的後花園。

  但是走私之人只圖眼前之利,並不能像朝廷那樣建立起制度以及維護制度的暴力執法隊伍,所以漸漸的浙閩地區除了走私不斷之外,就是數不盡的海盜,以及殺不絕的倭寇。

  現在東南漸漸因為朝廷海事的荒廢,以福建商人李光頭與徽州商人許棟四兄弟開始掌握雙嶼港一帶開始走私貿易,並建立秩序,使得雙嶼港逐漸成為東亞最大的走私貿易港,盛極一時。

  不過這些信息還不是高拱現在能知道的,他給朱載坖講的海上故事,也就是從太祖實行禁海,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以及英宗時期罷下西洋事,和嘉靖二年發生的「爭貢之役」。

  但是聽了這些故事之後,朱載坖對大明禁海的歷史也算是有了一個大致的脈絡。

  朱載坖嘆息道:「我大明沿海數千里,如今只剩下廣東一處市舶司,豈能管理好這數千里的海岸線?說不定現在的海上已經群盜密集,相爭其利。朝廷若是不能好好的重新審視海政之策,弄不好在不久的將來在東南的海上就會出現一個南面稱孤的大盜!」

  「而且如果不能好好的安撫處理這個大海盜,說不定也就導致群盜肆虐,侵害我東南沿海之百姓呀。」

  朱載坖的這聲嘆息聽在高拱的耳中,也像是一道驚雷,他萬萬沒想到生在深宮之中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大明親王,竟然還有如此見底。難道這就是天賜神慧嗎?

  高拱輕聲道:「王爺為何會這般認為?」

  朱載坖無所謂道:「這世間的道理不就是這樣嗎?當你的力量退出了某個地方的時候,這個地方自然也就會有新的力量入侵。如果這個新的力量不夠安穩的話,那它就會變成最壞的隱患。到時候大明東南可能就沒有安定日子可過咯。」

  「朝廷不僅要面對北邊俺達的侵擾,還要收拾東南的亂局。想想都讓人頭疼。不過這事也不是先生和我能夠操心的,陛下和內閣的閣老們,他們應該自有對策吧。」

  朱載坖的話讓高拱的心情頓時也沉重了起來,皇帝沉迷於修玄問道,內閣皆是尸位素餐的自私自利之徒,又豈可會看到這樣淺顯的道理?

  想到這裡高拱也不由羞愧起來,若不是朱載坖這番話,他到現在也不可能會看透這些問題。

  所以在這一刻,高拱是多麼希望皇帝能放下「二龍不相見」的心結,和裕王爺好好的聊聊朝廷的事情,說不定這一切的危局,也就有了破局的方法。

  可惜這太難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