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7章 界首彩陶

  第1967章 界首彩陶

  元代以後,界首彩陶吸收了,當地比較盛行的木版年畫和剪紙貼花的裝飾技法和紋飾內容。

  這時出現了刻畫、剔花工藝,初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藝術風格。

  在清晚期至民國時期,界首彩陶在繼承前期制陶技藝的基礎上,又受到當時戲曲藝術的影響,紋飾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除了花鳥魚蟲外,出現了大量以傳統劇目為題材的人物場景畫。

  刻劃、剔花裝飾工藝更為普遍。

  建國初期,界首彩陶得到政府的關心和支持。

  著名窯工盧山義、盧山志,被送往中美院華東分院群眾藝術研究班學習,使得他們的繪畫、制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1954年,盧山義先生組建了陶器生產合作社,1958年改名為界首工藝陶瓷廠。

  1954年,蘇國東方藝術博物館《造型藝術》刊登了盧山義先生製作的三彩「刀馬人」酒罈的照片,在國際上反響很大。

  東歐地區的一些國家,爭相收藏其作品。

  盧山義先生也被我國民間藝術家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民間藝人,與紫砂藝人顧景舟等大師齊名。

  後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文化藝術重獲新生,界首彩陶也迎來了一個藝術的春天。

  界首工藝陶瓷廠在著名工藝美術家韓美林先生的指導下,研製出矽硼系列彩釉。

  如烏金釉、金砂釉、孔雀藍釉、玫瑰紅釉等。

  這些代替了原來的鉛釉,同時把陶器由低溫型轉為高溫型(窯溫達1000℃左右)。

  這些瓷器胎釉結合較前更為緊密,彩釉更加艷美。

  產品遠銷東歐、美、日、香江等國家和地區。

  盧山義先生的「三彩刻花缸」還於1984年獲輕工部,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質產品獎。

  追溯界首彩陶的裝飾手法演變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初始時期。

  嚴格地說,這時的陶器不能稱為彩陶,而只能叫做素燒陶。

  由於缺乏生產工具,先民們只能用聰慧的大腦和勤勞的雙手揉泥作料,盤泥造型,用柴草低溫燒制出沒有釉彩的素燒陶;

  用泥條盤築而成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條紋便成為獨具美感的裝飾紋樣。

  第二時期,即界首彩陶的刻花期。

  此時,先民們已經開始使用陶輪,借用雙腳的外力使陶輪勻速轉動,置泥於輪上,雙手巧妙用力,拉出造型千變萬化的陶胎;

  晾乾後,施白土於胎面,再晾至半干,以鐵簽或竹籤刻畫花鳥魚蟲於胎面,再施鉛土諸釉。

  晾乾並置於窯內,柴火燒至三四天,即得晶瑩三彩彩陶。

  其刻畫內容,多為自然界之花鳥。

  又因其壇罐頸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為主題的二方連續圖案,故稱之為刻花陶;

  陶胎窯燒後呈赭紅色,配飾翠綠和土黃釉色,自然形成三彩釉,二者合一即為三彩刻花陶。

  第三時期,界首彩陶刻畫期。

  從第二時期始經過數百年的實踐,陶器藝人們逐漸豐富了彩陶的刻劃題材。

  除花鳥魚蟲外,諸如《破洪州》、《戰秦瓊》、《鍘美案》等等傳統戲劇場景也「搬」上了陶壇;

  在表現技法上,運用了剔、刻、刮等手法,使畫面色彩更加豐富,刻劃主題更加鮮明。

  這一時期的彩陶裝飾技法,一直沿續。

  其裝飾技法主要在兩點,一是刻劃工具的特殊性。

  以刀、針代筆,剔、刻、刮並舉,使畫面產生黑、白、灰藝術效果;

  這一傳統技藝,在國內製陶界尚無他例。

  二是區域民間藝術的兼容性,界首彩陶的裝飾藝術特色,既有當地木版年畫的線刻表現形式,又吸收了界首剪紙線面結合的特點,藝人們信手刻畫,毫無雕鑿之匠氣。

  界首彩陶秉承唐三彩遺風,又吸收了剪紙、木版年畫的藝術風格,在制陶技藝中自成流派。

  在胎面的製作上,界首彩陶飾以兩層化妝土,在刻畫過程中表現出赭、黃或赭、白兩種基本對比色;

  在刻畫題材上,除以生活中的花、鳥、魚、蟲為創作對象外,還著重吸取了傳統戲曲中的藝術元素。

  以一幕幕場景的形式加以表現,盧山義的「刀馬人「系列是其代表;

  在燒制方面,界首彩陶製作先除潮,然後素燒。

  溫度一般在攝氏700至800度,成品為磚紅色的刻畫陶,素燒後可以釉燒。

  即塗以含鉛、二氧化矽、粉土的釉料後放入陶製的匣缽內。

  逐漸加大溫度,達到攝氏1000至1050度,燒兩天兩夜,成品為紅底白花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體現了農民敦厚樸實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審美意趣,反映了中國民間藝術崇尚自然、追求和諧的審美趨向。

  這樣的藝術品深受國內外市場的歡迎,英輪維多利亞博物館,就珍藏有界首三彩刻畫陶。

  界首彩陶鮮艷奪目,色彩豐富,頗受歐洲人的歡迎。

  建國不久,很多國家領導人喜歡帶著界首彩陶,送給蘇、東歐等一些國家要員。

  界首彩陶造型裝飾方面的獨特藝術,是由諸多要素所構成。

  諸如黃金率的無意識應用、空間的處理、畫面的布局等等。

  其多元素的最佳組合,創造出了界首彩陶獨特的藝術個性。

  但是,界首彩陶是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社會生活中不斷觀察、不斷發現、不斷提煉和不斷創造的結晶;

  從單純的摹擬刻劃到綜合的藝術創造,從偶爾的發現到熟練的掌握,如此反覆實踐,受到啟發,得到規律,才歸納總結出創造美的原理。

  因此,界首彩陶的對稱美、均衡美、裝飾美,是源於生活、根植於本土的美的集合。

  界首彩陶的主要材料,取自於潁河兩岸的膠泥層。

  因此,又具備了本土的、民族的地方特點。

  從而形成了,具有個性的和獨特藝術語言的「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圓形為主,據考證,具有圓形特徵的決定因素有兩點。

  其一,源自於這裡的民間風俗。

  「陶」有「掏」之諧音,「圓」有「團團圓圓」之寓意,二者結合,即為掏個團團圓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