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4章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

  第1804章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

  王莽所推行的「王田制」,即是把全國的土地國有化,不允許商人之間相互買賣。

  然後就是把土地重新分配給老百姓,使耕者有其田,這不就是土地國有化?

  這條制度是不是感覺十分熟悉?因為近代我們國家就是這麼做的。

  這還只是其中一種變革,他還下令國家統一鑄造錢幣。

  在之前,地方豪強都是可以自行鑄造錢幣的。

  比如西漢司馬相如求娶的卓文君家,身為蜀地豪強,她家就是制鐵製錢發家。

  王莽上位之後就不允許了,鑄造錢幣只能國家統一鑄造。

  還有酒、鐵、鹽等產業,部分收歸為國有,這些制度是不是我們都用過?

  接下來就比較接近我們現代人的事項了,就是仇視匈奴和高句麗人。

  在上位統一天下之後,王莽多次帶兵攻打匈奴,想要將匈奴從北方草原趕跑。

  他將匈奴單于的名字給改成了「降奴服於」,還將「高句麗」改成了「下句麗」。

  他重視生產力,王莽對生產力非常重視,每天工作的無業游民,每年都必須罰一塊布,或者是服勞役。

  無業游民是社會的不安定分子,他這樣做有助於保護社會治安穩定。

  再就是金融相關的政策了,他提出了借貸。

  貸款可以說是一種超前衛的舉動,在那麼早的年代就出現了貸款,這讓許多人都很懷疑他的真實來歷,他很可能呢過是穿越的。

  接下來是調控物價,王莽為了消除貧富之間的差距推行了「五均」政策。

  「五均」的意思,就是朝廷有權利干涉民間物價的上漲。

  這樣一來,各行各業的商人都不能昧著良心發財了。

  商人少賺錢,百姓少花錢,這從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貧富差距。

  而更加接近現代的政策也有,就是廉住租房。

  據說王莽還實行了廉租房的政策,在長安城投資建設了200個廉租房住宅,提供給貧民居住。

  這種行為對當時來說,也是一種超級前衛的做法了。

  最後就是把國號改為「新」朝,在上位之後,王莽就將建立的國家改為「新」朝。

  這讓很多人覺得,他很可能是現代遊戲空,因為在《三國志》遊戲中,很多人都喜歡頂個新王朝的旗幟。

  這些都是政策類,真實的科技,傳說王莽發明了短裙,還有所謂的「飛機」。

  首先在那樣一個封建社會中,對於女子的穿著是有很大約束的。

  女子都會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而王莽卻發明了短裙,讓自己的妃子穿著及膝的短裙。

  所以當時的人們就很費解,完全不理解這樣的做法。

  當然還有發明了「飛機」,類似於現在的折翼飛機。

  當時的王莽還鼓勵發明創造,王莽在位期間,多次獎勵「奇淫巧計」的發明者。

  所以對於王莽的這些為政舉措和制度改革,加上自己的發明,讓我們不免覺得,在那個時代思想是不是太過超前了?

  還有,這些思想是不是太過開放了?

  所以就有很多人認為他是穿越的,這肯定是有原因的。

  陳文哲知道這些知識點,自然對於王莽就很重視。

  所以,如果能夠看到一些莽新時期的古董,他自然是喜聞樂見的。

  眼前這面仿製的西漢鎏金「華夏大寧」銅鏡,直徑18.6cm、厚1.3cm。

  真品是在1952年湖沙五家嶺出土,現在藏在國家博物館。

  這件銅鏡,是典型的漢代六博博局紋鏡式樣。

  六博是當時從宮廷到民間都十分流行的棋類遊戲,棋盤也因此常常被當作鏡子上的裝飾紋樣。

  這面鏡子最珍貴的地方,一是其精湛的鎏金工藝,二是在於鏡緣間鑄的一首詩。

  該詩共計五十二個字:「聖人之作鏡兮,取氣於五行。生於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質清剛。以視玉容兮,辟去不祥。中國大寧,子孫益昌。黃常元吉,有紀剛。」

  詩的內容包含了陰陽五行思想和對國家、子孫的祝福祈願。

  其中「中國大寧」四字,更能在華夏子孫的心中引起深遠的共鳴。

  可惜,眼前這一面是仿製的,而像是這麼有名,又有紀念意義的古青銅鏡,這座青銅鏡博物館之中,還有很多。

  像是漢末三國佛像鏡,真品藏在深市博物館。

  這是首次發現漢末三國早期的佛像鏡,經初步研究,該銅鏡是目前海內外博物館藏之中,唯一採用西王母龍虎座的早期佛像鏡。

  這與兩晉時期雙獅座佛像完全不同,為研究早期佛教藝術傳播與漢民族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

  「鏡與人俱去,鏡歸人未歸;無復姮娥影,空留明月輝。」

  此詩是「破鏡重圓」典故中流傳下的一首五言絕句。

  可見唐《本事詩》一卷,古文故事讀之甚有趣味,可為當今社會人情事故所借鑑。

  青銅鏡貫穿了華夏幾千年的歷史,堪稱時代發展的見證物。

  因為藝術價值頗高,現已成民間收藏追捧的熱點之一。

  在幾年之間,其價值呈魔術般的增長,真品珍品更是一鏡難求。

  古代銅鏡上有的紋飾的寓意與配置,至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謎。

  如戰國山字紋鏡,漢代的規矩紋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

  青銅鏡是我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隨葬品。

  由於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各自特徵,因此成為古代墓葬中斷代的標準器之一。

  銅鏡上的紀年銘和不同時代風格特徵,是判斷出土器物的重要借鑑和依據。

  通過對銅鏡形制、花紋和銘文的研究,可以了解各個時代的鑄造技術、工藝美術、工官制度、商業關係、思想意識以及與國外的文化交往等。

  由於鏡背面積小,紋飾所選用的題材更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為我們認識和研究古代社會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比如在1975年,肅省廣河齊家坪墓葬出土的銅鏡,宣告了齊家文化已有銅鏡。

  換句話說,銅鏡的鑄造與使用至少可追溯至距今四千年前。

  春秋、戰國、秦的銅鏡由於普及化,產生許多不同地方與時期的式樣。

  這一時期很多紋飾,與此時的絲織品,及銅器有很深刻的聯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