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5章 保密工藝,以假亂真

  第1795章 保密工藝,以假亂真

  陳文哲作為一名齊魯人,他自然知道,除了這南河仿青銅做的很好之外,在齊魯也有做這一行的,而且做的也十分不錯。

  陳文哲還知道,濰城仿古銅器的鑄造,採用獨特的「豎箱翻砂法」法。

  這種方法需要經過制模、翻砂鑄造、修花整理、焊接、著色等主要工序。

  制模,包括製作泥樣、石膏樣和鉛模三個工藝流程;

  翻砂鑄造,工藝過程複雜,用料講究;

  修花整理,用雕、鏨、銼、磨、出光等方法處理鑄件,使花紋清晰明快,陰陽有序;

  著色,根據原件鏽蝕的程度和色彩,施以相應的腐蝕劑和色彩,形象逼真。

  濰城仿古銅器表面處理有出土鏽、家藏鏽、墨漆古、水銀浸、金銀絲鑲嵌和鎏金等獨具特色的技法。

  其代表作有「長信宮燈」、「毛公鼎」等。

  濰城仿古銅鑄造技藝有兩種,仿製和複製。

  仿製要求相對比較簡單,複製要求更高,原件的特徵、神態,小到一個斑點也要一模一樣。

  複製的銅器多用於博物館展覽,仿製的銅器主要用於收藏、藝術品擺設等。

  濰成仿古青銅器,圖紋凹凸感強,經多道工序完成,一般需要經過五個步驟。

  一、先用泥塑出青銅器模具,做成石膏模、錫模。

  二、用黃流沙土,翻出器件。

  三、用液銅進行澆鑄,製成半成品銅件。

  四、打磨、鏨花紋、焊接。

  五、用中藥水與銅件起反應,生成銅鏽,再進行後期手工加工處理。

  仿古青銅器製作工藝複雜,光鏽色一項就需要用幾種中藥水上多遍。

  經過多道工序後,一件完整的仿古銅器就從歷史的塵埃中被藝人們「呼喚」出來。

  當然,濰城那邊的還不算什麼,畢竟不如南河這邊有名,而且人家真的是已經做大做強。

  陳文哲也想著有一天,他的手藝也能夠做大做強。

  甚至還有他建立的博物館,如果單純依靠他尋找真正的古董,那才能弄到多少?

  最起碼一些十分有名的寶物,他肯定弄不到手,這樣一來,仿製就成為唯一的途徑。

  而仿製手法,自然要好好學習一下,畢竟已經來到陽洛這邊,怎麼可以放棄這裡的仿古技術?

  來到村子裡的博物館,陳文哲發現,這裡還真是特別。

  甚至可以說,陽洛這邊的煙雲澗青銅工藝博物館,非常的特別。

  因為這博物館力展出的所有青銅器,都是工匠自己製作的。

  這些「剛出爐」的青銅器,和出土文物有著極高的相似度。

  某些外地博物館,還到這裡定製複製品,作為文物的替代品進行展示。

  此外,市民在這裡還能實地欣賞煙雲澗青銅器製作這個「非遺」項目。

  對的,這項技術,或者說這項古老的技藝,已成省「非遺」。

  現在世人都知道,煙澗村是一個以製作仿古青銅器聞名全國的古老村落。

  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該村製作青銅器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夏、商、周時期,煙澗村一帶就被王室列為祭祀的寶地,也是青銅器祭器的燒制地。

  附近曾出土夏代的青銅斝(jiǎ)、青銅爵、商代的「子申父己」銅鼎和青銅車等文物。

  20世紀60年代,煙澗村開始研究仿古青銅器製作技術,於20世紀90年代逐漸形成規模。

  如今,仿古青銅器工廠、商店和市場在煙澗村隨處可見。

  該村生產的青銅器工藝品遠銷海內外,使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仿古青銅器第一村」。

  2011年,煙雲澗青銅器製作技藝,成為南河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這裡,陳文哲可以現場觀看青銅器的製作。

  如果是別人觀看,也就是看個熱鬧,但是他看一下,可就能夠學到其精髓了。

  在古代,青銅鑄造工藝主要分合范法和失蠟法兩種。

  煙澗村的仿古青銅器,採用的是傳統的失蠟法。

  整個製作過程均為手工操作,要經過16道工序才能完成。

  這一次陳文哲可是親眼看到別人是怎麼仿製青銅器的,因為他跟著一名導遊,來到一個地下室。

  此時地下室之中,工人們正把融化的蠟油,澆灌到一個青銅鼎的模具里,製作成一個個蠟模。

  這些模具也是工人們,按照一些古代青銅器製作的。

  接下來,在做好的蠟模上覆蓋厚厚的石膏,然後送到土製的高爐中加溫燒烤。

  蠟模融化流出後,再將融化的銅汁澆灌到石膏模具中。

  待其冷卻後,再去掉外面的石膏殼,一個個紋飾精美的青銅器就誕生了。

  由於青銅器的製作周期較長,一般需要半個月到20天,普通人來參觀時也許只能看到其中某一道工序。

  所以,該博物館在2樓展廳,分別展出了青銅器製作的每一道工序,這可以讓所有遊客,都可通過它們了解青銅器的製作。

  這一點對於陳文哲來說,可是太友好了。

  如果這樣看一遍,他還能學不到一些東西,那可真是白活了。

  此時他也在感慨,這裡的人真是專業,因為就算是一些沒有多少名聲的工人,也可以把仿古青銅器,做的足以「以假亂真」。

  剛出爐的青銅器只是毛坯,還得經過打磨、拋光、上蠟、做舊等工序,才能成為成品。

  仿古青銅器好看不好看,關鍵在於做舊。

  而做舊這道工序,是各個青銅器工廠最保密的工藝。

  現在陳文哲看到的館內展出的仿古青銅器,都像極了出土文物。

  而在這些文物旁邊的是什麼?居然是陽洛鏟。

  之前說過這裡的特產有唐三彩、仿古青銅器,其實還有就是陽洛鏟。

  在這裡這種鏟子叫楊林探鏟,解放前陽洛有四家生產探鏟的,以楊林生產的質量為最好,故人們稱「楊林探鏟」。

  解放後,陽洛被定為全國重點建設城市,洛陽又是古城,地下遺址、古墓甚多,楊林鐵業社生產的探鏟,在鑽探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鏟呈半筒形,上裝長木柄,手持下探,深逾20米,鑽探鋒利,帶土量多,出土利,使用方便。

  就是這種探鏟,在洛陽探出古墓千餘座,後推廣至全國,還遠傳到蘇聯、東歐和亞洲各國。

  這什麼東西,都怕做的專業了,而只要專業,就肯定能夠做大做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