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8章 銅貝鎏金
精緻金屬幣的價值,特別是紀念幣,更重要的是體現在版別上。
即精製幣和普制都氧化以後,是否還能區分出是兩個不同的版別。
指望用包裝的不同,來區別版別,是缺少錢幣收藏基本知識的。
銅鎳合金精製幣幣邊沒有倒角,這個區別和氧化無關。
該合金本身氧化速度慢,即便氧化了,從幣面也能看到明顯區別。
比如一些精製幣,就算全部都氧化了,呈灰色,但基本不影響價值的。
鋼芯鍍鎳精製幣正常保存,我估計100年內不會出現明顯氧化,所以不用討論氧化問題。
黃銅合金從01年才開始,在普通紀念幣上使用。
由於普制幣的工藝比較好,噴砂和拋光都有,使得精製和普制的幣面區別不太大。
如果氧化了,幣面的區別會更小。
幣邊的區別分兩種情況,一是生肖有字母「J」的區別,二是其他品種都沒有區別,包括奧運紀念幣。
紫銅合金幣的普制幣,都沒有噴砂,和精製幣有明顯的視覺差別。
但氧化以後,區別會變小,幣邊沒有區別。
影響精製幣收藏價值的因素很多,對於收藏者來說,一定要全面、系統收藏,缺少哪個品種都不完整。
「不止是簡單的古代金幣,現代的一些紀念幣居然也有,而且保存的十分專業!」
當看完了一座地窖之中的藏品,陳文哲只能是十分感慨。
那些盜墓分子充分發揮了狡兔三窟的古訓,把他們的財富隱藏在了一座座地窖、古墓當中。
如果沒有作弊手段,單純的審問,還真問不出來,因為這是他們下半輩子的保障。
盜墓再多,也不過判個十年八年,最多二十年,他們總會出來的。
出來之時,如果年紀大了,怎麼生活?還不得靠以前的積累?
現在看來,他們積累的也太多了。
當然,只要陳文哲認真查看,還是能夠看得出來的,之所以有那麼多窩點隱藏財富,完全是因為這些盜墓賊都不齊心。
這些人當中,最多也就兩三個人就是一個小團伙。
也就是在做大案的時候,他們才會湊在一起。
這些人甚至還會互通有無,比如收藏金銀器的,他就可以用青銅器什麼的交換同行的東西。
這也算是串貨吧?除了他們自己收藏,也會根據自己客戶的需要而跟同行串貨。
「賣出去的就算了,這些隱藏的贓物,他們就不用想了,跟國家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放在我的博物館之中展出,大不了在我去世之後,全部捐獻給國家。」
對於這些贓物,陳文哲已經有了想法,那就是他活著只是,放在自己手中美滋滋一段時間。
等他死了,那就全部教給國家,那個時候他就管不了了。
至於兒孫的財富,他們肯定是不會缺少的。
「保存的還不錯,甚至是十分專業!」
看著藏在一處特別修復過的地窖,陳文哲還真有點佩服那些盜墓分子,他們對於古董的保存,真的十分專業。
不要以為黃金製品就不需要好好保存了,因為保存不好,也是會印象價值的。
比如黃金製品,一般儘量不要用手直接接觸表面。
因為手上有汗漬會污染到金幣表面,最好用密封的塑料把金幣密封起來。
這樣觀賞起來也比較方便,也起到不讓空氣中的塵埃污染到金幣的表面。
儘量不要碰撞,因為相互碰撞容易留下痕跡。
如果金幣弄髒了,要放在溫皂水中略微的清洗,然後用清水沖干後用軟布輕輕擦乾它,最後放置在乾燥通風處;
儘量不要用鹼性很強的水沖洗,也不要用刷子刷。
鹼性的溶液,將很容易給金幣表面造成腐蝕。
還有,要在金幣儲藏的地方放置變色矽膠,它主要起到吸取潮氣的作用;
在乾燥時,矽膠為藍色,吸取到潮氣後就會變為紅色。
最好還是放到具有防腐防潮的保險柜里,這些那些盜墓分子可都做的十分到位。
「意外發現了楚國金幣,還有現代紀念幣,那麼有沒有我國的其他時代的金幣,肯定有,總不可能他們只找到了國內千年前的楚國金幣吧?」
既然感覺還有藏匿地點,陳文哲自然不會放過。
所以,他會更加細緻的回溯。
果然,很快他就發現了一系列的金幣,居然戰國時期的金幣都有,這應該是我國最早發現的金幣了吧?
陳文哲很清楚,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使用金幣了!
我國古代使用的金幣是什麼樣子的,還真不一定有人知道,最起碼大部分是不知道的,因為根本就見不到。
大家都知道,我國古代冶煉技術非常發達。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商代,就有使用金子的傳統了。
漢代的金縷玉衣等等,更將金子發揚光大!
那麼,我國古代的金幣都有哪些呢?
首先就是銅貝鎏金,可認真的說,銅貝鎏金不算是金幣。
但是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我國將黃金用於錢幣最早的一種錢幣。
既然有銅貝鎏金,那麼就肯定有銅貝幣。
銅貝幣是繼原始貝幣之後,產生的新幣種。
它沒有脫離原始貝型,延續了對貝殼形制的摹仿。
西周時期銅貝幣的出現,適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作為貨幣,銅貝幣具有更適於流通的耐久性和價值衡定性。
西周時期銅貝幣,為追求對天然貝殼的畢肖仿照,仍以橢圓形為基本造型。
腹面仿貝殼製造出一條弧度凹線,背部隆起,不飾紋飾。
鑄造完畢,再予銅貝外層通體鎏金,增強銅貝作為貨幣的價值屬性。
鎏金銅貝市面少有交易,市場估價在人民幣80元左右。
由於年代久遠,大部鎏金銅貝外層金層已經剝落,保存時更須加留意。
往往這種鎏金的貝幣規格很小,一般直徑只有兩厘米。
貝產於海,殷商時能夠千里迢迢運到中原地區的海貝,數量極其有限。
後來在使用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
隨著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天然海貝漸漸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於是就用仿製品來代替,有了骨貝、蚌貝、玉貝、石貝、陶貝等的出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