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7章 筆 墨 色 刀為一體

  第1657章 筆 墨 色 刀為一體

  這隻汝窯三足筆洗觀其釉色,猶如「雨過天青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之美妙!

  再加上土質細潤似玉,坯體如侗體其釉厚而聲馨,明亮如玉而不刺目。

  甚至器底上的五枚細小的芝麻釘痕,也十分純粹。

  這件刻了字的三足洗,通體看釉色淡雅,柔美細膩,蘊潤似玉,高貴大氣。

  這樣的瓷器,就算是現代仿品,也極具收藏價值。

  陳文哲還真沒想到,除了他之外,竟然還有人能夠把汝窯瓷器仿到這種程度。

  特別是其上的一圈御題詩,仿的也十分到位。

  這盤子下面刻有乾隆甲午年(1774)春御題一首。

  淡青冰裂細紋披,秘器猶存修內遺,

  古丙科為今甲第,人才嘆爾或如斯。

  所以說,說到刻瓷,就要提到清代的乾隆皇帝。

  他一生作詩無數,喜歡命人刻在瓷器上。

  就是由於皇室喜歡,所以發展到了晚清以後,以鋼鑽或者石為工具,在燒好的白瓷上刻畫山水人物的瓷器,更是別具風采,這就讓它發展成為新的陶瓷裝飾技法。

  民國時期,袁大頭就曾經命人為英倫國王喬治刻相。

  由於形態逼真、惟妙惟肖,頗受好評。

  後來刻瓷得到了發展,逐漸成為了一種專業。

  而刻瓷這種工藝作品,就形成了一種集繪畫、書法、刻鏤於一身,集筆、墨、色、刀為一體的傳統藝術。

  用特製刀具在瓷器、瓷板表面刻劃、鑿鐫各種形象和圖案,自然不簡單。

  而這種工藝,通常也指在瓷器、瓷板上刻鑿成的雕塑工藝品。

  刻瓷也被稱為瓷器上的「刺繡」,一鑿一刻間盡顯功夫。

  現存最早的刻瓷,是清代道光年間的。

  同治至光緒年間,神都的書畫家鄧石如、華法在瓷器上自寫自畫自刻,促進了刻瓷的發展。

  華法的刻瓷以工筆山水畫為主,以刀代筆,運用自如,並傳授給BJ朱友麟、陳智光等人。

  光緒二十八年(1902),清廷農工商部工藝局學堂設有鐫瓷科。

  朱友麟為第一屆畢業生,後留校任教。

  他的傳世作品,有「一品紅」等。

  刻瓷所用的特製刀具,用高碳鋼和金剛鑽石製成。

  頂端呈錐狀,便於在堅硬的瓷器表面刻、鑿。

  刻瓷主要有以下幾道工序,首先是在白瓷器上用墨書寫或繪畫。

  其次是依據瓷器上的墨稿用鑽刀刻劃、鑿鐫。

  傳統技法有鑽刀法、雙勾法和刮刀法。

  鑽刀法是用小木錘均勻地敲打高碳鋼鑽刀,使之在瓷器表面形成大小、疏密、深淺不同的點的排列,構成所需要的畫面或字體。

  雙勾法是用銳利的金剛鑽石刀,沿字體或畫面的外輪廓刻劃,用雙線表現字體和畫面。

  刮刀法是先用雙勾法刻出字畫輪廓,然後再將雙線間的瓷釉刮去,以便填色。

  刻瓷最後一道工序是填色,一般填著黑色。

  刻瓷的品種有文具、茶具、瓶、盤、瓷板等。

  刻瓷風格素雅,講究刻鑿,這技術也很不簡單。

  陳文哲感覺這一次自己又學到了,這種刻瓷技術,他原來還真沒接觸過。

  不過,他做過刻瓷,但是並不意味著他一點基礎都沒有。

  畢竟大師級以上的雕刻技術,也不是白搭的。

  所以,他只是看看手中這個現代刻瓷作品,就能學到很多。

  特別是手工刻瓷工序,他能看的十分詳細。

  手工刻瓷工序主要分為選料、拓樣、刻制、著色和晾乾等工藝流程。

  現在他知道,不管哪一道工序,其實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尖鑿。

  尖鑿刻制,鑿點成面,以深淺層次表現出不失繪畫韻味的刻瓷技法,製成書畫作品。

  它表現的題材主要為人物肖像,塊面感強的物體、立體佛像,石雕等。

  其中使用的扁刀,分為大中小三種,是刻瓷的主要工具。

  技法是以刀代筆,利用刀鋒不同的變化雕刻成線、塊、面、虛實結合的效果。

  它能夠表現人物、書法、山水、花鳥等多體裁藝術形式。

  而線刻,最好使用天然鑽石刻刀,用於淺釉面線條刻畫。

  結合衝線可刻制工筆人物、翎毛等特殊線質畫面。

  再就是混合雕刻,綜合運用尖鑿、扁刀、鑽石刀,可雕刻多種複雜藝術風格的作品。

  特別是中小件器皿的刻制,更見風韻。

  最後是填色設色,古人前輩均以墨色為主,採用單色。

  時至今日的刻瓷作品,已由專用油彩著色改用丙烯顏料、瓷釉粉彩顏料等多種設色技術,使之完全達到美術作品的色彩基調。

  目前主要的設色方法,有工筆繪畫潤染法,多層次繪染、積染等設色技法,使之達到「色墨永固」永不變色的效果。

  刻瓷刻好後上墨,近現代為了刻瓷藝術更好看,都採用水墨加彩。

  刻瓷風格素雅,講究刻鑿,既能體現傳統書畫藝術風格,又能保持瓷器表面的晶瑩光潔,形成獨特的效果。

  陳文哲發現,他現在隨便看看就能學到新技術啊!

  所以,不管是什麼時候,都不能閉門造車。

  這一次由於在國外出的風頭太大,所以他才會躲在工廠這麼長時間。

  現在風頭應該過去了吧?陳文哲拿著一隻霽紅釉大盤,一臉的若有所思!

  在看到這隻大盤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城隍廟古玩市場,這東西也就只能是出自那裡了。

  紅色本來就很刺眼,更何況這隻盤子,看著實在是太新了。

  新,卻不一定就是現代仿品。

  而這隻盤子,應該就是一隻清代真品,而且是清早期的,很可能是清代康熙的作品。

  翻過來,看盤子的底部,果然,這件康熙霽紅釉單色盤子的底上,有著「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

  可惜,這么正規的底款,也應該沒有人相信它是真的。

  就算是陳文哲,剛開始看到的時候,也認為是一眼假。

  沒辦法,它看著實在是太新了。

  如果不是接連發現了有意思的刻瓷,還有精仿的汝窯三足洗,陳文哲絕對不會特別注意這隻盤子。

  現在他卻是發現,他好像小看了李金鯉的眼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