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5章 民國經典

  第1655章 民國經典

  陳文哲翻著最近李金鯉送來的一些仿古瓷,其中有單色釉瓷器,有仿哥窯瓷器,也有仿龍泉窯的瓷器。

  可惜,這些仿品的技術都太次,陳文哲並看不上眼。

  但是,李金鯉這一次應該沒有少花錢,因為這裡的這些東西數量可不少,而且看著還都不是一眼假。

  這樣品質的仿品,在市場上的價格也應該不低。

  比如接底的幾件瓷器,拼接的就十分到位,但是在陳文哲眼中,還是漏洞百出。

  不過,在這些造假的瓷器當中,他居然還在這裡面看到了一件居仁堂款的洪憲瓷,這可就有意思了。

  如果說民國這一時期還有官窯,那麼就只有「洪憲」瓷與「觶齋」瓷。

  清末,進入民國之後,在袁復辟帝制的緊鑼密鼓聲中,郭世五想效仿明、清歷代皇帝的做法,在景鎮燒制名貴瓷器,供宮廷陳設使用。

  郭世五將這一想法稟報給袁,袁大為讚許,當即委任郭世五為陶務署監督,赴景鎮燒造「洪憲」帝號御用瓷器。

  為此,郭世五成了景鎮御窯廠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督陶官。

  御窯廠在很短的一段時間內,燒出數量極少的一批「洪憲』瓷。

  它多取興旺祥瑞的雍、乾盛行瓷器為標本,精心效仿。

  這批瓷器質地精良,彩料考究,造型美觀大方,是一批極為特殊的產品。

  其實「洪憲」瓷只是一種通稱,郭世五燒制的高級名貴瓷器並沒有用「洪憲」款識。

  郭世五督理景鎮制瓷時,開始先燒「居仁堂制」款瓷,未等「洪憲年制」款御瓷燒制,做了83天皇帝的袁便倒台了。

  「居仁堂」為當時袁在中國海的寓所,正宗的「洪憲」瓷是聞名於世的「居仁堂制」款瓷。

  所以,現在見到的「洪憲年制」或「洪憲御製」款的器物,絕大多數都是二三十年代民窯燒制的,雖製作精細,但確屬贗品。

  郭世五還用自己的別號「觸齋」為款識,燒制了一部分瓷器,與「居仁堂制」款瓷都堪稱名貴。

  「居仁章」、「觶齋」款識的名貴瓷器甚少,有人見了不識貨、不重視,乃至輕易出手。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因為這種款的民國時期的瓷器,真的十分少見。

  所以,鑑定起來也比較困難。

  遇到這種瓷器,鑑別真、偽品時,應特別注意署的不是「居仁堂制」的款,而是其他細節。

  這種器物,其胎釉、器型、繪畫等均有工細的特點。

  並且是小件器物多於大件,而仿品往往是「款」十分相像,其餘的都很粗糙。

  這一時期的青花瓷器胎骨較粗,民窯產品較多。

  與歷代瓷器相比,差距很大。

  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釉面上出現氣泡和脫釉現象。

  一般而言,如發現藍色花紋面,留有爆釉點,且釉色向外爆破的痕跡,其製作年代在近百年內。

  青花瓷顏色暈暗發藍,俗稱洋藍。

  洋藍是光緒末期在我國出現的,這時民窯青花瓷器大部分施用洋藍。

  這個時期的瓷器繪畫精細的漸少,草率的增多,大量青花瓷仿品表現得呆滯。

  有的雖青翠、艷麗、繪畫精細,但漂浮感極強。

  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一種瓷器彩色,此種彩色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玻璃質釉的特徵。

  由於選料精細,瓷器胎骨很薄。

  當時燒制水彩和軟彩瓷器。

  有的落「洪憲年制」或「洪憲御製」藍料或紅料款。

  民國時的五彩瓷,其色彩艷麗。

  大紅大綠的品種多見,很容易與前期的品種區分。

  比較著名的還有,仿琺瑯彩和粉彩器物。

  據文獻記載,1916年,郭葆昌在西江督陶,曾經燒制仿古琺瑯彩瓷百枚左右,題「居仁堂」三字。

  不管哪一種吧,反正洪憲瓷是很少見的,所以,很明顯陳文哲手中這一件也不可能是真的。

  李金鯉收集的這批瓷器,也算用心。

  但是,這裡的幾乎都是仿品,最好的幾件,也不過是民國時期的高仿。

  當然,裡面也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瓷器,像是民國仿的單色釉瓷器,還有像是屬著公司款的瓷器等等。

  光緒末年至宣統時期,景鎮按西方體制設立了陶瓷公司並設立分廠。

  所以,民國時期才會有公司款的瓷器出現。

  不過,這樣的瓷器,品質可不怎好。

  也許就是因為品質不行,才沒有人仿製,這才讓李金鯉買到了少數幾件真品。

  這也是沒辦法,當時這家工廠研究新法,技術上有所提高,質量樣式方面都有改良。

  但終因時局混亂,經費不足,支撐不了而告失敗。

  從技術角度而言,宣統瓷器的工藝水平較高,具有現代陶瓷工藝的特徵。

  宣統二年,西江瓷業公司籌措資金,成立中國陶業學校。

  這家學校內設本科及藝徒二班,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專業陶瓷人才。

  不過,這一時期所留下的產品數量不多,至今仍為稀品。

  李金鯉買到一件,也算運氣。

  當然,這一時期也有好東西。

  民國這一時期十分特殊,也許是因為官窯解散,加上沒有了皇帝,御窯廠自然也就消失。

  所以,流散入品鑑的一些制瓷匠人,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

  再加上一些文化人加入制瓷行業,就讓一些制瓷匠人,多數都兼能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而絕無專工一門者。

  他們往往從圖稿設計、勾畫到渲染皆由一人完成,自由表達畫者的個性。

  因而淺絳瓷畫就顯得「活」,而且比較「放」。

  又往往詩書畫協調統一,署款留名,模式新穎。

  這一時期比較著名的就是珠山八友,他們做的瓷板畫最出名,之前陳文哲還收集到了一些。

  那時瓷板上才逐漸興起署匠師名款、書寫製作年月的風氣。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同一時期,還湧現出一批專畫淺絳彩的名家。

  20世紀20年代後,粉彩逐漸取代淺絳彩成為瓷板畫的主流。

  也就是此時,出現了以王琦為首的「珠山八友」,繪製了一批深受各階層人士喜愛的瓷板畫精品。

  除「八友」外,李明亮、方雲峰、鄧碧珊、王步等名家作品也名噪一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