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0章 燦如晚霞,變幻莫測

  就是因為有著種種獨特的美感,所以後人對鈞瓷十分推崇,特別是釉色。

  其中又以紫色,評價最高。

  近人劉子芬,在《竹園陶說》中有說。

  「鈞窯器一枚,價值萬金┅┅宋時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濃麗無比,紫定、紫鈞,其器皆純色。」

  鈞瓷除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之外,其他特徵也需要注意。

  比如蚯蚓走泥紋,這是什麼呢?

  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遊走。

  產生的原因,是由於鈞窯瓷胎,在上釉前先經素燒。

  加之上釉又特別厚,釉層在乾燥時,或燒成初期發生乾裂。

  後來在高溫階段,又被粘度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剛開始出現,這種特徵肯定是缺陷,而流傳到現在,卻成為了獨特的特徵。

  像是這樣的特徵,在鈞瓷之中廣泛存在。

  宋代鈞瓷多以器皿類造型出現,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奩、尊、碗、盆、盤、壺、爐等。

  一般這些瓷器,都存在鈞瓷的各種特徵。

  而在這裡,也可以看出,鈞瓷的中品也十分繁多。

  其中以養花用的花盆類居多,其次是文房用品類的洗、盆等。

  再次是審美的、寓意權貴的、祭祖用的瓶、尊、爐、鼎等。

  這三類作品,已經從簡單的日用品類上升到精神需要。

  標明鈞瓷的功能,是致力於審美需要的,突出一種「雅」的品位。

  這些如果都研究透徹了,那麼再想複製鈞窯,就會變得容易。

  而想要復燒鈞窯,一定要知道,鈞窯的興起。

  因為一個名窯的興起,往往帶動著眾多窯口,都變得極其繁榮。

  鈞窯的興起,這個先前已經提到過。

  鈞窯的興起,是和唐代魯山花瓷的燒製成功與發展密切相關。

  花釉瓷是在黑釉、黃釉、天藍釉或茶葉末釉上,飾以天藍或月白色斑點。

  斑點有的排列規整,有的隨意點畫。

  由於大多裝飾在深色釉上,淺色的彩斑更顯得清新典雅。

  這類花釉器的器型有罐、雙系壺、花口瓶、葫蘆式瓶、三足盤、腰鼓等。

  而以壺、罐為常見。

  罐類又多雙系,一般造型豐滿,配以大塊彩斑。

  所以氣勢莊重大方,具有典型的唐代風韻。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現,為鈞瓷的興起,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經過晚唐和五代十國的發展,陶瓷工藝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特別是到了北宋,隨著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農業技術的不斷改進,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

  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

  國家的統一與生產的發展,使鈞瓷手工業有了迅速的發展。

  當時官窯興起,民窯林立,各地窯口,競相爭輝。

  所以,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官窯、鈞窯,皆在南河境內。

  其中鈞瓷以窯變美妙的藝術,不僅受到民間的喜愛,更受官廷的偏愛。

  當時的官家,可是把鈞窯壟斷為官窯。

  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鈞瓷的故鄉--禹州城北門裡的鈞台附近設窯,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品。

  宮廷向來以豪華奢侈為尚,選料嚴格,不計成本為標準。

  所以工藝要求更高,這樣生產出來的瓷器,自然全都是精品。

  而這時,鈞窯也由生產民間的碗、盤日用生活器皿,變為主要燒各式花盆和盆奩兒,以及尊、瓶、爐之類的藝術陳設品。

  改變之後,所燒鈞瓷禁止在民間流傳。

  當時,開窯都由官府派職官把關監選,合格者當選,其餘一律砸碎就地深埋。

  從此大家只好望窯生嘆,然鈞瓷的聲望更高。

  各種溢美之詞,也充斥民間。

  造型端莊,技藝嫻熟。

  窯變美妙,琳琅滿目。

  變化之多,難以勝數。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

  千鈞萬變,意境無窮。

  這些都是鈞瓷的標誌,也算是特點。

  鈞瓷當中,尤以紅、紫為基礎。

  這兩種釉色,熔融交輝,形如流雲,燦如晚霞,變幻莫測。

  特別是鈞窯紫,更是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在爭芳鬥豔的花園裡獨樹一幟。

  根據對鈞台窯的考古鑽探,與發掘獲得的資料證明,鈞瓷的興盛之日,大約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即1101~1125年),亦即鈞瓷的黃金時代。

  鈞瓷從唐代興起,到了北宋初年已蓓蕾初放,贏得了信譽,倍受廣大用戶所喜愛。

  尤其鈞瓷銅紅釉的燒製成功,及其複雜的窯變機理,形成鈞窯絢麗多彩,艷美絕倫,窯變奇特,紅紫相映,更為其它窯口所不及。

  到了北宋末年,曾一度被宮廷龔斷為官窯。

  一方面從民間集中能工巧匠,按照宮廷設計的式樣進行生產。

  同時又採用種種措施,限制民間生產鈞瓷。

  就連鈞台窯為宮廷燒制的御用品中,除成品經挑選之後,其不合格的殘次品一律砸碎深埋,禁止在民間流傳。

  這種高標準、嚴要求,對鈞瓷技術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然控制越嚴,偷襲越甚,傳播更廣。

  所以從宋以來,仿鈞之風波及全國。

  尤其到了金元時期,更風靡一時,近而達到復甦的程度。

  在鈞瓷的故鄉禹州神垕鎮一帶,從趙家門的唐代花釉興起,直至劉家門窯從北宋初年已獲成功。

  到北宋晚期官辦的鈞窯,又設在禹州城北門裡的古鈞台。

  由於鈞瓷盛名於世,各地競相仿製,並以禹州為中心,形成了一龐大的鈞窯系。

  據考古調查,在我國北方地區發現燒制鈞瓷的窯口,已有四省二十七縣、市。

  南河除禹州外,有汝州、郟縣、許昌、新密(原密縣)、登封、寶豐、魯山、內鄉、宜陽、新安、焦作、輝縣、淇縣、濬縣、鶴壁、安陽、林州(原林縣);

  北河省有著名的磁縣;

  西山有渾源縣,再就是內蒙等地。

  南河各地窯口的產品,以神垕劉家門窯為北宋早期的代表作。

  以鈞台窯的產品,最為精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