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幕杯以明代萬曆年間,浮梁景鎮人吳昊十九所制的杯子最為知名。
再就是薄胎杯,即杯子的瓷胎很薄,幾乎沒有胎骨的薄度。
明代著名的卵幕杯,就幾乎不見胎骨。
明代永樂和成化時期的薄胎杯,工藝成就頗高。
清代也有製作薄胎杯,以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的器物最為經典,工藝最為突出。
除了這三種,還有其中比較出名。
比如酒令杯,酒令杯是古人飲酒時助興用的一種杯子。
早在宋代就已經出現了酒令杯,而後一直有製作,清代酒令杯多為青花、五彩、素三彩等品種。
酒令杯,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用來喝酒的,跟酒脫離不了關係。
最早的酒字寫作「酉」,是酒器的象形。
「象尊形,中有酒也」,說明酒器與酒相伴而生。
最早的飲酒器皿,就是用陶器製作的。
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龍山文化時期,在今南河、齊魯一帶,已出現了用黑陶製作的。
不同用途的酒器,如樽、杯、缶等。
在出土的古代陶瓷中,酒器占了很大的比例。
這些陶質酒器,製作工藝十分精美,現已成為珍貴的藝術品。
比如,在酒城瀘州博物館陳列室里,有一隻當地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先秦陶質飲酒角杯,它是專供飲宴賓客之用。
很顯然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角杯,就是角形杯。
不過,我國的角形杯沒有底部開孔的,是從杯口飲用。
最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陶製的角形杯。
到商代,以牛角(或犀牛角)為原型的酒器演變為禮器,稱為「兕[sì]觥[gōng]」。
這才一次做的不是角杯,所以陳文哲首先做的是一件北宋鈞窯天青釉酒令杯。
此杯直徑 9.5厘米,它器形獨特,構思新穎,為宋人酒具。
杯內立一人形,略似不倒翁狀,瓷罩覆之,中有圓孔,恰能露其頂,注滿酒則人形浮出,無酒則否。
杯中人形象徵著執行酒令的人,斟酒時依據人形面對的方向決定飲酒者。
還有,胡建省博物院也收藏了一件特殊的酒令杯,那是一件明代德化窯八棱形酒令杯。
它融藝術、科技和實用為一體,造型之優美、設計之巧妙不僅是實用的酒具,也是精緻的工藝品。
該杯高3.8厘米,口徑7.8厘米,呈八棱形,杯內底有一直立的瓷塑老翁,雙目微合,敞袍袒腹。
雕塑線條簡練,衣衫袍帶,寥寥幾筆,栩栩如生。
這是一件「公道杯」,這個陳文哲剛做了不少,現在做起來自然熟悉。
它雖然是一件公道杯,但也是一件酒令杯。
清代俞敦培的《酒令眾鈔》記載了貴族士大夫飲宴中的各種酒令,明清二代尤為盛行,輸者罰飲一至數杯,為避免杯中酒多酒少之嫌,平心杯應運而生。
該八棱形酒令杯系傳世品,唯一有從胎釉形制來判斷年代、產地。
明代德化窯的瓷土碾磨極細,漂洗甚淨。
瓷土含氧化矽等較高,燒成後胎體緻密細膩,透光度好,質感如玉,滑而不膩,潤而不淫。
因而德化窯釉色與同時期其他瓷窯迥然不同,色質光潤,於光線下微微泛紅。
這裡就是先前提到過的,效果類似麻倉土的特性。
這種呈色,在史籍中亦有記載。
如《胡建通志》、《閩產錄異》云:「皆白瓷器,順治以前老窯所制佛像,尊瓶盤,皆精緻古雅,其色潔白,體現出粉紅,至今其價翔矣。」
八棱形酒令杯的釉色、形制符合上述特徵,當為明代德化窯精工之作。
從八棱形酒令杯分析,明代德化窯器物製作工藝十分考究。
器物造型厚實豐滿,裝飾部分講究民間藝術的粗獷手法,堆貼、捏塑等部位的接口處過渡流暢。
胎體細膩,胎質堅硬,這是德化窯明代中低溫材料配方所獨有的瓷質特徵。
釉層均勻,釉面瑩厚,玻璃相好,釉色潔白光亮,透光折射猶如油脂,這種滋潤油脂感是釉面所獨有的特徵。
採用各類匣缽燒造器物,普遍運用支燒即正燒方法,器物足底有匣缽砂的痕跡。
到了清代,製作茶壺茶杯的大師,可是除了好幾個。
像是陳鳴遠大師,本名遠,號鶴峰,又號石霞山人,壺隱,清康熙年間宜興紫砂名藝人。
他出生於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
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
他的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
陳氏還擅制花貨,在茶壺形制設計上,力變明末筋紋器形。
他多以自然形體造壺,成為今日「花貨類」的宗師,並使花貨茶壺崛起,成為紫砂茗壺的重要形制。
此外,陳氏還嘗試擴大紫砂造型的範疇與延伸,將青銅器皿和文房雅玩也包括進紫砂來。
諸如筆筒,瓶,洗,鼎,爵等,極大的提高了紫砂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的功勳。
而在酒令杯之中,清早期·陳鳴遠制段泥灑紅桃形酒令杯就是其中的精品。
陳鳴遠這款桃形酒令杯,妙趣天成。
以段泥為胎,桃身外壁於桃尖處點撒紅色泥漿,嬌嫩欲滴,契合自然肌理,意趣天成。
他將果桃的生動之態表現得淋漓盡致,狀如實物。
杯內壁光滑平整,巧塑一壽翁立於中央。
壽翁額頭高凸,鬍鬚飄灑,右手背於身後。
他左手托仙桃,身披仙袍,下擺隨風而動,仙氣卓然,似可馭風而動。
壽翁為福祿壽三星之一,此杯壽翁人物雕塑精妙,將自然半桃之景與壽翁之形巧妙融合為一,寓意吉祥。
酒令杯是在筵席之上提助酒興的器皿,此件陳鳴遠制器在傳統基礎上做了創新,可謂匠心獨具。
我國古代的工藝作品,就是一座龐大的寶庫。
就比如陳文哲的一念堂,他只是製作茶杯,就可以養活無數人。
不要看一隻小小的茶杯,歷代以來,品種實在是太多了。
這樣,可供陳文哲他們工廠挖掘的寶藏,也就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