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武時期的這種九龍杯,杯中的龍頭暗藏玄機。
倒酒只能淺平,不可過滿,酒太滿了就會漏光。
正所謂「滿招損,謙受益」,最為公道。
因此,了解情況之後的洪武皇帝,便把「九龍杯」命名為「公道杯」。
孔子曾說過一種「宥坐之器」,瓶子空則傾斜,水位正好則直立。
如果倒滿了就會翻倒,一滴不剩。
明君以訓誡,常常置於坐側。
「宥坐之器」雖不是公道杯,卻釋著同樣的中庸之道。
貪心者水盡,知足者水存。
上勸君王不要沉湎酒色誤國,下告百姓莫要貪心,節制有度。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享用美酒,又怎能少得了上好的酒器?
神州大地酒器琳琅滿目,要旨在一個「雅」字。
不過,做什麼事情,不但要「雅」,還要「節制」。
這就用到了聚集了老祖宗的大智慧產物—公道杯!
既然想要仿製公道杯,自然就不可能只做一件乾隆的青花器。
公道杯的歷史,十分久遠。
唐代《藝文類聚》中記載:「晉孫綽樽銘曰……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這描述的樽,就是晉朝的陽燧樽。
陽燧樽的意思是注酒器,又名滑稽。
《太平御覽》卷七六一引後魏·崔浩《漢記音義》:「滑稽,酒器也,轉注吐酒,終日不已,若今之陽燧樽。」
晉孫綽有《陽燧樽銘》。
傳說,陽燧樽在空樽時,是傾斜的。
往樽中倒酒,樽會自動扶正。
若繼續倒酒到快滿時,樽又會慢慢傾斜。
產生這種奇妙的現象,就是在陽燧樽中藏有虹吸管,所以會「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以此可見陽燧樽,就是晉朝公道杯原理的最早運用。
當然,這種樽可不簡單,爭議也很大。
酒尊是兩漢時期,高等級墓葬中常見隨葬器物之一。
有些墓葬壁畫或畫像石、畫像磚上還可見其用於庖廚、宴飲等活動的使用情景。
即便自名器物中有「溫酒樽」,酒尊卻仍僅被學術界視為盛酒器。
但從傳世文獻看,酒尊的使用功能,不僅局限於盛酒。
史籍記載,「常滿樽」可以邊酌邊注。
出現於畫像石、畫像磚釀酒製備場面中的酒尊,抑或與制酒有關。
北魏學者以「陽燧樽」來註解漢代的流酒器「滑稽」。
但「陽燧樽」的實際形制,及其與流酒器的聯繫,尚不明確。
與尊相關,古人用上尊酒、中尊酒和下尊酒,來表示「澆醇之異」。
先說「滑稽」與「陽燧樽」的辨識。
據史籍記載,至遲在北魏時期,就出現了一種較為特別的「陽燧樽」。
但迄今為止,「陽燧樽」的形制,及其文化意義,尚未引起學界的關注。
《太平御覽》關於「滑稽」的記載,其中的重要信息有兩點。
一是北魏時期存在一種,較為特殊的「陽燧樽」。
至遲為太平真君十一年,即450年崔浩獲刑前;
二是「陽燧樽」如同滑稽,主要功能在於「轉注吐酒」,有別於可以盛酒的普通酒尊。
但崔浩所言「陽燧樽」究竟為何,似乎還不便就此確定。
因為《太平御覽》「樽彝」條下,又引東晉孫綽《陽燧樽銘》:「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閉。吐寫適會,未見其竭。」
這是否表明,「陽燧樽」在東晉時期即已出現?
但有別於北魏「陽燧樽」,仍具盛酒的功能?
顯然,若不釐清崔浩所言與孫綽《陽燧樽銘》的矛盾,就很難確認「陽燧樽」及其使用功能。
崔浩所言「陽燧樽」僅見於《太平御覽》。
但《太平御覽》所引孫綽之言,也見於唐代歐陽詢《藝文類聚》和明代張溥所輯《晉孫廷尉集》。
其中《藝文類聚》「尊」條下云:「晉孫綽樽銘曰:『大匠體物……聊以摽設。詳觀茲器,妙巧奇絕,酌焉則注,受滿則側,吐寫適會,未見其竭……王公擬之,德齊上哲。』」
《晉孫廷尉集·銘》與《藝文類聚》的內容完全相同,僅改「摽」為「標」。
「標」為正字,「標設」即以標設論,聊以外觀論之。
《太平御覽》所引與兩者的相關文辭,僅有「受滿則側」與「受滿則閉」一字之差,當為孫綽的同一篇作品。
但《藝文類聚》和《晉孫廷尉集》僅稱「樽銘」或「銘」,均不謂「陽燧樽銘」。
由此來看,《太平御覽》或有張冠李戴之誤。
不管怎麼樣吧,反正從這些典級的描述之中,這都應該是公道杯。
當然,其他解釋也有,像是溫酒器,還有制酒當中的一件工具漏斗等等。
在這裡,陳文哲就當它是公道杯,畢竟從一些古代墓穴的壁畫當中,也可以看到一些這種樽的形制。
既然有樣子,還有功能描述,那麼他複製出一件也不算難。
其實像有著這種描述的杯子,在古代還有。
傳說唐朝唐文宗時期,有一件器物叫「神通盞」。
宋代的陶毅在《清異錄》中記載了此件物品。
「文宗屬宦豎專橫,動即掣肘,頗以酣飲為娛。嬪御之小戶者厭患之,爭賂內執事,則造黃金盞,以金蓮荷菱芰為玦束盤,其實中空,盞滿則可潛引入盤中。人初不知也,遂有「神通盞」、「了事盤」之號。」
意思是杯中酒倒滿了,則會流到杯底的托盤中。
這與公道杯的原理一模一樣,因此也有很多學者認為,唐代的「神通盞」便是最早的公道杯。
而這就否定了之前的陽燧樽,如果北魏時期的陽燧樽不是公道杯,那麼唐代的神通盞,可不就是最早的公道杯了?
可惜,這個神通盞,到現在也沒有發現過實物。
而到了宋元時期,公道杯終於發現了實物。
江浙臨海博物館就保存著一件,宋末元初的龍泉窯青瓷公道杯。
公道杯寓意「節制」,知足常樂是古人普遍認為的長壽之道,所以杯中佇立著一位壽星。
遺憾的是,只有杯身尚存,杯下的盞托已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