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4章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第1534章 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黃色,可不是自古以來就是帝王御用之色。

  比如在秦代,就尚黑。

  真正讓黃色正名,還是在唐朝。

  唐朝時,朝廷首次頒布詔令,禁止平民穿黃服。

  當時下的詔令曰:「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用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

  意思是說,隋朝時天子穿黃袍,於是唐高祖也效仿隋制。

  當時規定黃服,除帝王外其餘人一律不得用。

  因此黃服為百姓禁用,這是從唐代武德年開始的。

  儘管黃色在唐代,成為了帝王服飾的專有之色,但此規定當時也僅停留在服飾方面,對於陶瓷器之色並沒有明文限制。

  因此,帶有黃色的唐三彩不在少數,而黃釉瓷雖然不多見,但也並未斷了香火。

  等到了明朝,特別是成化時期,瓷器迎來百花齊放的好時節。

  這一時期的經典之作也不少,比如有一件黃地青花折枝石榴花果紋盤,就是明成化時期的,現在藏在國家博物館中。

  明代成化朝以瓷器聞名後世,無論是鬥彩雞缸杯,還是青花、甜白瓷,都深深的影響這後世的瓷器審美。

  雖然這一時期的黃釉瓷,不如弘治時期做的好,但是,只要是成化的瓷器,就肯定會有特別之處。

  特別是成化的黃地青花,這種釉色很少人了解。

  明成化黃地青花,不說其他,只是有著黃釉,還能結合青花,自然也不簡單。

  這種瓷器之上凝重艷麗的青花,與色澤淡雅的黃釉地,相互映襯,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黃地青花為青花瓷品種之一,其製作工藝是在青花燒成後,再於白釉上掛黃釉。

  之後復爐850℃~900℃低溫焙烤而成。

  黃地青花瓷明代宣德始燒,成化、弘治、正德時期燒造量較大。

  其造型和紋飾基本相同,器物相近者,掩其銘款難辨其朝代。

  成化盤多邊款砂底,弘治、正德為釉底年款,宣德二者兼有。

  所繪圖案吉祥,寓有子孫昌盛,連綿不斷之意。

  紋飾排列別致,極富裝飾效果,釉彩搭配協調,令人賞心悅目,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就說這件黃地青花折枝花果紋盤,它高5.2厘米,口徑30厘米,足徑20.4厘米。

  這隻盤子撇口,弧壁,廣底,圈足。

  器內、外以黃釉為地繪青花紋飾,內心為折枝石榴花紋。

  內壁為折枝碩桃、柿子、櫻桃、荔枝四種瑞果紋。

  外壁為折枝蓮紋,外口沿青花橫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書款。

  這就是一件最為經典的黃地青花盤,這樣的盤子,於花紋外白釉地上塗滿黃釉,使濃重的青花與油亮的黃釉形成鮮明的對比。

  黃釉、青花互相結合,互相映襯,怎是一個漂亮了得?

  在這要劃重點,黃釉的整個發展史,有幾個高峰,第一個肯定是唐三彩,第二就是明代弘治、成化、宣德。

  最後一個,肯定是清代。

  黃色在清代,可謂是被用到了極致。

  用末皇溥儀的話說:「每當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我腦子裡便浮起一層黃色:琉璃瓦頂是黃的,轎子是黃的,椅墊子是黃的……」。

  是的,哪兒哪兒都是黃色,連皇宮用的餐具也都是黃色的。

  據《國朝宮史·典禮》記載,清宮中對於不同等級使用彩釉瓷器,都有著詳細的規定。

  皇帝、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黃釉器。

  皇貴妃用黃釉白里器,貴妃、妃用黃地綠龍器,嬪用藍地黃龍器……

  由此可見,凡是涉及到皇上用瓷,其里外都必須使用黃色。

  清代的黃釉瓷器,較明代更加豐富多彩,不僅造型方面端莊大氣,而且釉色方面溫潤細膩,帶給人更多的是華貴之感。

  除了燒造素器之外,還有多種高超的技法,用於黃釉瓷器中,如刻劃、彩繪等。

  清代康熙時期,「米黃釉」和」蛋黃釉」均非常出名。

  其中「米黃釉」的色澤如米黃一般,而「蛋黃釉」的色澤如雞蛋黃一般,不僅釉層較厚,而且透明度很強。

  清代雍正時期,「蛋黃釉」的燒造技術不減,而且釉面有一種粉質感,看起來十分養眼。

  此外,「檸檬黃釉(淡黃釉)」,也是雍正時期久負盛名的瓷器珍品。

  如現在傳世的一件雍正檸檬黃釉刻蓮瓣盤,就造型優美大方,新穎獨特。

  最主要的是釉色自然純正,展現了雍正一朝極為嚴格的製作工藝。

  經常說御窯瓷器「明看成化,清看雍正」,那麼雍正的瓷器到底有多好?

  明代黃釉瓷器,產生於明宣德年間。

  到明代成化、弘治時期,達到了最高水平。

  這種黃釉以鉛為溶劑,以鐵為著色劑,低溫下燒而成。

  因黃色嬌嫩欲滴,亦稱「嬌黃」。

  清代康熙時期,內務府琺瑯作,已使用從西洋引進的銻黃作為琺瑯彩。

  雍正時期黃釉顏色,比傳統澆黃釉更為淺淡幽雅,故稱為「檸檬黃釉」。

  黃者,中和美色,黃承天德,最盛淳美,故以尊色為溢也。

  因「黃」與「皇」諧音,成為權力、尊貴的象徵。

  此雍正檸檬黃釉蓮瓣紋盤,造型秀雅端莊,胎質堅緻輕盈,內施白釉,滋潤潔白。

  它外施檸檬黃釉,明快勻淨,與溫潤的釉面相映,更見嬌妍嫵媚。

  此盤盤形規整,徑29.3cm,胎質潔白、細膩,修削精細。

  底足處理略帶圓型,具備典型的「泥鰍背」特徵。

  同時底足的內、外牆基本處於同一平面。

  足內書:青花雙圈「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兩行楷書款。

  清代雍正年間,六字雙行雙圈款時間出現略晚。

  雍正官窯楷款的筆畫有兩種:一種橫細豎粗如宋體;一種橫豎粗細一致,此盤當屬後一種風格。

  細察此款,筆畫橫平豎直,「清」字兩右斜點後上提;

  「雍」字首點為短豎,且向左傾斜;

  「衣」字略去一點;「制」字提筆和短撇相連。

  款識青花發色純正,結構平穩,字體書寫爽利,筆力雄健。

  整個書款字體清秀工整,神韻雅致俱存。

  這樣的瓷器,絕對對得起「明看成化,清看雍正」八個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