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7章 正十二律

  第1467章 正十二律

  這套十六枚的金編鐘,造型雍容華貴,顯示出宮廷樂器兼禮器的非凡氣派。

  能用黃金鑄造,並能打擊出不同的音色,因而這一套金編鐘成為精美的樂器,為世間罕有。

  它們的工藝和文物價值,遠遠超過黃金本身的重量。

  比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由金編鐘奏出的。

  現在首都那十六隻編鐘,放在兩個大玻璃櫃裡,在故宮博物院珍寶館陳列著。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中外人士,來觀賞它。

  編鐘是編排組合的鐘,各時代形制大小不一,北湖隨州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舉世矚目。

  那樣的國寶,肯定只有一套,陳文哲也肯定得不到。

  他還真沒想到,今天能夠得到一套清宮金編鐘。

  而且還是完整的一套,總共大大小小根據音律不同,鑄成了16枚。

  現在看工藝,一點問題都沒有,那麼接下來就要看內涵了,也就是音律、音節。

  古代編鐘、編磬用體量大小區分音律;

  金編鐘則造型劃一,用厚薄不同來分出音階,這一點尤為難得。

  有著景雲鐘的鑄造經驗,對於古代音樂,陳文哲也懂一些。

  當然,清代的音樂,已經跟現代的音樂十分接近。

  而對於鍾、編鐘之上的音節,陳文哲更是十分精通。

  編鐘是我國古代大型打擊樂器,多用於皇家重大典儀場合。

  這一套十六枚金編鐘,鐘頂部都為兩條蟠龍狀紐紋。

  中部雕刻有雲龍紋,下部有6個凸起的圓唇,敲擊圓唇可發出聲音。

  不同編鐘的音程大小,通過調整鐘體厚度實現。

  鐘體越薄,則發音越低。

  需要說明的是,各編鐘側面均刻有各自的律名。

  這與清代樂律中的四倍律,也就是低音,及正十二律對應。

  這些音律分別是:倍夷則、倍南呂、倍無射、倍應鐘、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其中,清代的正十二律源於《呂氏春秋》的十二律。

  而後者音律名的確定,及生成方法,則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古代科學內涵。

  在聲學領域中,音調和頻率的關係為:頻率越大,音調越高;頻率越小,音調越低。

  而在物理學中,頻率與振動體的長度有著密切關係。

  以律管為例,律管發出的聲音,由其固有頻率確定。

  頻率與聲波波長成反比,而聲波波長與律管長度成正比。

  因而律管的頻率,與管長成反比。

  當律管管徑不變時,律管越短,其頻率越高,發出的音調越高。

  相應的,當律管長度減小一半時,其音調相應提高一個八度。

  所謂「八度」,即相同唱名的兩音之間的音程。

  如1(中音)、2、3、4、5、6、7、1(高音)即為一個八度。

  周公旦撰《周禮》,其中「春官宗伯第三·典同」載「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度」。

  即樂器的發聲,以十二律來確定度數。

  「十二律」為古人定出的聲律準則。

  即以黃鐘律為標準音,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

  呂不韋等撰《呂氏春秋》,其中的「仲夏季第五·古樂」記載了十二律的起源。

  黃帝令樂官伶倫創作樂律,伶倫從山谷中取來竹子,截取三寸九分的一段而吹之。

  他將其發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的宮音,並以此為基準,製作了十二根竹管,對各管發音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調整。

  黃鐘作為十二律的基準,與古人對度量衡的認識密切相關。

  據《漢書》卷二十一(上)記載:衡量長短的「度」起源於黃鐘律管之長,衡量容積的「量」起源於黃鐘律管之容量,衡量輕重的「權」起源於黃鐘律管之重量。

  黃鐘音律一旦確定,就不隨人改變。

  相應的,黃鐘律是起始音律,其他音律基於黃鐘律而生成。

  有現代學者認為:以黃鐘律管作為度量衡基準,就相當於以聲波波長定義基準長度。

  另先秦古籍《管子》「地員第五十八」載有「先主一而三之,四開以合九九,以是生黃鐘小素之首」。

  根據這段話的描述,黃鐘音律的律數取值為:1×34=81。

  《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音律」載有:「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蔟,太蔟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鐘,應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鍾,夾鍾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

  這段話說明了十二律的生成方法:將基準音律度數三等分,再增加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上生出新律;

  如減少其中的一等分,即可向下生出新律;

  在這裡,「上生」即振動體的長度增加1/3,「下生」即振動體的長度減小1/3。

  根據書中記載,黃鐘、太蔟、姑洗、蕤賓、大呂、夾鍾、仲呂、等音律屬於「上生」。

  林鐘、南呂、應鐘、夷則、無射等音律屬於「下生」。

  「上生」「下生」音律合稱為「十二律」。

  由於此法通過增減1/3的振動體長度來確定音律,因而被稱為「三分損益法」。

  當然,很多人不是音樂家,也不學習音律,不用懂的太多。

  現在我們只要知道,在這裡,「清黃鐘」為黃鐘的高八度音。

  各音律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中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清黃鐘。

  其中,黃鐘、太簇、姑洗、蕤賓、夷則、無射等6個奇數音律為陽律,又稱「六律」;

  大呂、夾鍾、中呂、林鐘、南呂、應鐘等6個偶數音律為陰律,又稱「六呂」。

  基於三分損益法生成的十二律,易於表現出旋律的美感。

  三分損益法,可以說是我國較早的運用數學知識求音律的方法。

  而十二律的確定,則是我國古代數學、物理學、光學、測量學等知識在音律領域的綜合運用。

  清代金編鐘採用的,是修改後的「正十二律」。

  但是其修改的基礎,即為「十二律」。

  因而可體現豐富的古代音律科學,亦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反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