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5章 清宮鳥譜

  第1395章 清宮鳥譜

  此前,大海打撈局已經在今年1月,使用該技術完成了海上等比例打撈試驗。

  屆時,將以頂進發射機架驅動22根巨型「弧形梁」,在長江口二號古船底部形成一個長達51米、寬19米、高9米的的弧形沉箱。

  也只有這樣,才能把長江口二號古船,及其附著的厚厚泥沙與海水,全部「滴水不漏」的包裹起來。

  據測算,加上打撈設備的自身重量,沉箱總重量將近1萬噸。

  也是在此時,陳文哲才發現,這看似十分簡單的技術,還真是挺複雜。

  該技術特別結合了核電弧形梁加工工藝、隧道盾構掘進工藝、沉管隧道對接工藝。

  並運用液壓同步提升技術、綜合監控系統等,目前全球最為先進的高新技術。

  同時,這些技術也是首次應用於文物保護和考古領域,真正實現了文物保護與科技創新的融合發展。

  依賴中國的高端製造能力,這樣的高科技方案,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護水下文化遺產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保障文物安全。

  沉箱出水後,為順利護送古船到達黃浦江邊存放地,大海打撈局還為沉箱量身定製一艘「中部開口」的工程船。

  陳文哲的船隊之中,也有這種工程船。

  也只有這種最專業的工程船,才能讓沉箱可以嚴絲合縫嵌入其敞開的中部。

  可以說,陳文哲船隊之中的那艘工程船,就是根據大海市打撈局的那一艘仿製的。

  「看樣子,人家做的更加專業啊!」

  四處掃描,想要發現一艘沉船,可是,卻怎麼也沒有發現。

  沒辦法,陳文哲只能不停的調整策略,改搜索詞唄!

  沒想到,這麼一改,居然也沒有多少收穫。

  他最多改到明代,大海市這邊就變得一片荒蕪。

  這時陳文哲才想起來,大海市存在的時間並不長,明代之前就是一座小漁村。

  這樣他就只能把時間線向近代推,明代、清代沒有發現,那麼民國呢?

  沒想到,把搜索目標改成民國和古董藝術品之後,居然有了大量發現。

  而且集中在了近代解放戰爭後期,這一時期不用想就知道是蔣黨撤退彎彎的時候。

  可惜,這一批一批的古董文物,都被運輸到了彎彎。

  「有沒有留在國內的?」

  不停的縮小搜索範圍,很快,陳文哲還真就有發現了。

  「清宮鳥譜?這東西我好想聽說過?」

  陳文哲意外的,看向岸邊的一排老房子。

  沒想到搜索到最後,他居然意外發現,有人手中拿著一件好東西,走向了不遠處的老房子。

  最主要的是,看向那座老房子,卻發現那人急匆匆的居然把一個包裹,藏在了一座老房子的牆壁之中。

  而且是外牆,不是從裡面藏的,是從外面藏上去的。

  這就比較有意思了,從外面隱藏東西,還能不被人發現?

  可是,那東西好像就是沒有被人發現。

  根據追蹤回溯得到的信息,陳文哲確定,當年藏東西的人,應該很熟悉那棟房子。

  要不然他也不會那麼快的藏好東西,而且道現在還一直不被人發現。

  當年蔣領導敗走彎彎,說是「敗走」,其實也掠奪了相當可觀的黃金,還有不計其數、無法用錢財衡量的寶物。

  這些寶物,大多數現在都收藏在了北台故宮中,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玉白菜。

  許多大陸同胞去彎彎旅遊的時候,看到這些珍藏的寶物,都不免感慨一句:要是這些寶物留在內地該多好啊。

  其實,因為種種原因,確實也有一些寶物並沒有隨蔣去台,而是留在了內地,其中不乏國寶級的文物。

  這些寶物很多是因數量龐大匆忙慌亂,而沒有帶走。

  此時陳文哲想起來,那個時期,好像有一套清宮鳥譜就沒有被帶走。

  幸虧現在有人已經證實,那是一套高級仿品。

  所以,陳文哲現在看到的,應該是正品。

  「停船,我們就在這邊上岸!」陳文哲當機立斷的道。

  「老闆,沒有碼頭啊!」

  高啟靜一直站在陳文哲身邊,聽到命令,只能是一臉無奈的道。

  「那邊不就是嗎?」陳文哲指著一座小型碼頭道。

  「只能停小船!」高啟靜道。

  「就坐小船下去,你跟著船隊。」

  陳文哲早就有所打算,他可不想太過高調。

  這麼一支船隊進港,想要不引起轟動都難!

  打撈船慢慢減速,等陳文哲坐上小船的時候,他已經清楚,當年為什麼會有人,急匆匆的從這邊的小碼頭上岸,而且還能快速的藏好東西。

  人家顯然是早有計劃,所以一切做起來有條不絮。

  可惜,那人應該是被裹挾著去了彎彎。

  當時雙方可是很長時間沒有交流,所以這人肯定是走了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要不然,一件寶貝不可能藏在這裡七十多年。

  這一件寶貝是幸運,被人偷偷藏起來,沒有被帶走。

  可是,陳文哲通過回溯,卻發現那一時期,從這邊江中被帶走的寶物,實在是太多了。

  據統計,蔣領導當時從故宮,運到彎彎的文物,共計五千四百九十六箱,但是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清點完畢。

  數量一多,就必定會出紕漏。

  而當時負責整個文物搬運的總負責人叫杭立武,雖然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還留學讀書過,但他並不是古董研究的專家。

  而他之所以負責這個項目,是因為當年日軍侵華的時候,他曾經作為難民營的負責人,負責過文物南遷的事情。

  所以,這次讓他負責,也只是因為他在遷送方面有過經驗。

  但和當時的文物南遷不同點在於,這次時間更為緊迫,需要運送的文物更為龐大。

  而且這次,不僅要運物,還要運人。

  許多蔣黨軍官家屬,加起來都有幾十萬人。

  人都來不及安排遷移,更何況是物品了。

  在這種一團糟的情況下,杭立武手下那些負責分類的文員也手忙腳亂。

  他們當中不是個個都是古董專家,所以這也造成了統計的時候,會有失誤的情況發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