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7章 賽官窯

  第1317章 賽官窯

  水下發掘古沉船,現在肯定不能完全依靠人工,一些簡單的工作,可以交給機器來做。

  所以,最初幾天,水下的隊員們,絕大部分時間在打「水炮」。

  打水炮,就是用高壓水槍,沖開覆蓋沉船的堅實海泥。

  此時,隊員們還從容不迫,等待濁水漂去時也好整以暇準確開工。

  但是發掘到第10天以後,情況急轉直下。

  每次使用氣泵抽泥之後,他們都焦慮難耐,因為泥流使得一切都模糊不清。

  水下探索中的氣泵,相當于田野考古中的手鏟,沒有它就難以使工作向下方延伸。

  如今隊員們,卻不得不經常性地放棄掉它。

  在漫長的盲人摸象式的考察過程中,隊員們發現沉船殘長14米,殘寬3米,殘高1米,甲板以上缺失,頭部和尾部缺失。

  除此之外,收穫並不多,畢竟陳文哲不想打撈整艘沉船。

  再說,這條船被破壞的十分嚴重,他只是需要一些特定的部位,用來研究一下。

  特別是駕駛艙、還有就是貨倉的一些關鍵部位。

  當然,要想獲得準確位置的船體,也是不容易的。

  因為這艘沉船原本清晰劃分的艙位,在能見度下降後,也難以重新找到。

  直到發掘到四十天前後,能見度才終於有所恢復,攝影、繪圖等工作得以比較正常地進行。

  這時,機器可以全力啟動,瓷器也就可以大規模打撈。

  當一個水平層面的瓷器出水後,「探方」調查繼續,攝影、攝像、測繪,新一輪的發掘程序再次啟動。

  青花瓷器,始終是這艘沉船的焦點所在。

  流傳在我國考古界的一句俗話是,「一艘船十個墓」。

  船艙容積的無可匹敵,代表著文物數量種類的蔚為大觀。

  沒有人能迴避得了,文物的經濟價值,要知道高啟靜他們在這艘船上的收穫,可是拿提成的。

  雖然提成比例很小,但是架不住收穫大啊!

  到發掘工作階段性結束時,包括剛開始收穫的一些康熙青花大盤,總共又打撈出水了1287件文物。

  隨著瓷器的陸續出水,鑑定工作也依次展開。

  這部分瓷器,大部分瓷器屬青花類,它們色澤優雅,胎質勻實。

  雖然無官窯款識,但陳文哲能確定這些都是康熙年間景鎮民窯精品。

  這一日,適逢一年中最猛烈的天文大潮期間,隊員對沉船周圍各個區域,進行了抽泥和清理,測繪出新的數據。

  發掘工作進入了關鍵階段,他們的計劃是查看沉船的船底形狀,並清理船周圍所有淤泥中的散落文物。

  這一天,在「東六區」,一片埋藏在泥沙深處的木箱,被打了開來。

  裡面裝在的是「克拉克瓷」,而且已經發現,就立即打撈出水。

  只是這一次,就發現了幾摞完好無損、繪有花朵植物圖案的花口青花大瓷盤。

  這些大盤口對口,或底對底緊密擺放,顯然維持著300多年前裝船時的原始姿態。

  由於這塊區域海底泥沙比較堅實,隊員們先清除上面的泥沙和周圍的雜物,然後分步驟慢慢取出了55件青花瓷盤。

  出水後,陳文哲發現,這些瓷盤上所繪圖案,為地中海地區的花卉植物,而非我國瓷器傳統圖案中的本土花卉。

  據此推斷,這是一批跟碗礁一號發現的克拉克瓷相差不大的瓷器,也肯定是由歐洲商人特別定做的瓷器。

  克拉克瓷也就是我國青花瓷器在歐洲的叫法,其實專指這種深得歐洲王公貴族喜愛的外銷瓷。

  除了這批克拉克瓷之外,沉船中還出水了一些筒花觚、高足杯。

  這些瓷器,均按照歐洲習慣,加有蓋子,甚至還有一隻精巧的歐式的餐桌小花瓶。

  在發現大批完好瓷器之後,隨著更大分為的挖掘開始,隊員們又發現了幾個埋在泥沙當中的碩大的青花瓷罐。

  出水後發現,其中一個瓷罐高約60厘米,為康熙年間最為流行的「將軍罐」。

  這隻將軍罐上繪有裝滿鮮花的花籃,並有一個「福」字,按照我國瓷器的寓意命名,為「萬花獻瑞」款式。

  另外兩個瓷罐,一個為青花瓷罐,一個為五彩瓷罐,均為圖案精美的瓷器佳作。

  也許是因為藏在木箱之中,也許是因為又被泥沙掩埋,反正出水的瓷器,大多數瓷器都光潔如新。

  看著一間間瓷器,陳文哲笑了起來。

  這樣的情況,十分少見,但是並不是沒有。

  比如先前說的碗礁一號沉船,其上就打撈上來一大批嶄新的瓷器。

  跟這一次的情況相同,如果流失的部分瓷器,進入了古玩市場。

  你要說是海撈瓷,還是古董,這在市場上,肯定是不被認可的。

  最起碼,一些普通買主,最初可能都不敢相信是康熙年間的東西,因為看上去太新了。

  不過可惜的是,由於一些五彩瓷器的釉彩分布與青花瓷器相反,為釉上彩,即色彩被描繪在釉層外面,經過300多年的海水浸泡,已經永久性地失去了光彩。

  當然,也有好事,經過陳文哲初步統計,他們發現的這一千多件瓷器,數量雖然不算太多,但是器型很多。

  經過初步統計,總共發現有50多種器型,100多種紋飾。

  陳文哲在鑑定後認為,全部瓷器來自景鎮。

  其中50%左右的器物,採用高質量的高嶺土燒制而成,工藝水平並不亞於官窯。

  這絕對不簡單,因為就算是在清代康熙時期,全部使用高質量高嶺土燒制的瓷器也不多。

  更何況,當年的官窯生產任務很重,哪裡有可能生產出瓷器之後,賣給外國人?

  事實上由於生產能力不夠,當時的御窯廠,為了完成宮廷交付的任務,他們也有向一些民窯,定做某些瓷器。

  然後加上官窯的款識,當做官窯器上供。

  這足以說明,部分民窯的生產質量,並不輸給官窯。

  當然,代表官窯的還是其使用的優質高嶺土,這個才是根本。

  這一批次的瓷器,陳文哲認為不輸於官窯,就是因為這一點。

  因為從一些遭受破壞的瓷器上,可以看出其內的胎土很不簡單。

  一件繪著和官窯相似龍紋的瓷器,隱約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說這一批瓷器,不是官窯器,而是民窯出品,那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