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已可以亂真
陳文哲倒是想要看看,根據古法工藝處理出來的瓷土,會不會具有麻倉土的特性,能不能燒制出元青花的那種特色。
「要做元青花,肯定要挑選比較出名的,就先做鬼谷子下山大罐吧,這個最出名,被人仿製的也最多,可以說仿製工藝已經十分純熟。」
第一次真正製作元青花,陳文哲自然想要做一件比較簡單的。
元青花大罐,肯定不容易做。
但是鬼谷子下山大罐不同,它被人仿製的次數太多,可以說已經被人研究的明明白白。
只要麻倉土合格,陳文哲有自信,能做出合格的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
要做這隻大罐,其實真的不難,因為現在有很多解密資料,甚至有著制假一條龍服務。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的仿製過程,已經透明。
這件元青花圖罐,主體紋飾為「鬼谷子下山圖「。
描述了孫臏的師傅鬼谷子,在齊國使節蘇代的再三請求下,答應下山搭救被燕國陷陣的齊國名將孫臏和獨孤陳的故事。
該器物於2005年7月12日,在倫敦佳士得舉行的「中國陶瓷、工藝精品及外銷工藝品「拍賣會上。
以1400萬英鎊拍出,加佣金後為1568.8萬英鎊,折合人民幣約2.3億,創下了當時華夏藝術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賣紀錄。
此罐大火後,一大批仿品也出來了。
當然,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低劣的仿品,但是,其中也有一些高檔的仿古瓷。
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完整意義上的仿古瓷。
什麼叫完整意義上的仿古瓷?即指以假充真的仿古瓷。
它是由兩個步驟構成的,首先是仿製,然後是做舊,二者缺一不可。
仿製主要包括紋飾的仿製、器形的仿製、釉色的仿製、胎土的仿製和重量的仿製;
做舊則是指,採取各種技術手段,以製造器物的「歲月痕跡」。
上世紀90年代以後,民間興起了元青花收藏熱,許多人都說自己手上有元青花。
但是,只要好好想想就知道不對,之前的700年一直沒有,怎麼700年後,就突然冒出這麼多?
這很令人懷疑,尤其近些年來,元青花作偽相當嚴重,假的太多。
近年來民間陸續發現了大批「元青花」,其中經鑑定為「真品」的也不少,但這並不能成為元青花大量存在的有力佐證。
目前景鎮造假作假盛行,個別專家做出來的元青花,雖然器型達到了標準,但與真元青花「神似」就有天壤之別。
元青花的仿製僅有20年的歷史,在所有的仿製瓷器中是個新軍。
沒有證據表明,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有人仿製過元青花。
儘管國人歷史上的作偽匪夷所思,但確實沒有人染指過元青花。
原因很簡單,漂亮國人波普博士,從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研究元青花。
當他的「至正型」元青花研究成果公諸於世,也僅限於學術上的成就,與商業保持著相當的距離。
元青花真正得到全世界的商業關注,不過20年的光景。
也就是因為那一件元青花鬼谷子大罐,拍賣出了天價,才讓世人真正認識到了它的價值。
只要是之前的藝術品,市場上就肯定有仿品,元青花也不能例外。
趨利是作偽者的唯一目的,在元青花沒有高價值的年代,作偽沒有意義。
加之很長一段時間,元青花並不得寵,研究水平亦低,從社會學角度看,沒有仿製的基礎和必要。
1987年,元青花在香江蘇富比,第一次達到百萬美元大關。
當時拍賣現場的熱烈,只要是看到過的人,會至今記憶猶新。
從那一天起,作偽高手們就開始覬覦元青花的超額利益,開始了一場馬拉松式的仿製過程。
一般人都會想當然地認為,元青花的工藝,與後來的明清青花工藝無大異。
無非是拉坯、利坯、繪製、上釉、燒制幾道基本工藝。
所有早期仿製的元青花,都是想當然的作品。
雖說不上離題萬里,但千里百里的差距,總是有的,明眼人一望便知。
上世紀80年代的景鎮,建國瓷廠批量生產的玉壺春,仿元青花風格,僅售15元。
當時的仿製僅是個意思,追求形似,不求神似。
沒有絲毫欺世的目的,這15元錢的價格里,已包括工廠謀求正當利潤。
在那個時期,也就是仿製元青花的早期,那些仿製的元青花漏洞百出。
在紋飾、造型,大小比例關係、釉色、胎體上顧此失彼。
20年前的仿品,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主觀臆造。
比如常常可以看到,層次多而體形小的「大罐」;
上半部紋樣,與下半部紋樣衝突;
細部紋飾,與整體紋飾矛盾;
造型不顧紋樣,反之是紋樣不顧造型等等,不一而足。
總之,矛盾衝突是早期仿製品的普遍現象。
當時的元青花與明初青花的研究,連一流專家都未吃准,工匠們就更沒工夫深究了。
在第一次浪潮中,景鎮想當然地燒造了一大批贗品,至今還在社會上遊蕩於剛入門的新手之中。
上世紀90年代以後,由於元青花掀起的熱潮不退,學者們的研究成果頻頻面世。
上述顯而易見的錯誤,已被仿製者不斷糾正。
臥薪嘗膽般地研究,使元青花的仿製,踏上高一層台階。
這時的「元青花」已有幾分模樣,以專業眼光看,很多仿製品可以給60分及格,或80分良好。
越來越多的仿製品,像水銀瀉地般地滲透到市場之中,使許多淘寶者如獲至寶。
這時的「元青花」,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警惕。
在這十數年間,有著無數捧著此類贗品津津樂道的。
金錢的動力,使元青花的仿製步伐加快。
世紀之交,元青花的仿製,在少數人手中已可以亂真。
這不是聳人聽聞,因為陳文哲已經見識過。
要不是有這種高超的技術,憑什麼一件明知道是贗品的高仿,就可以隨意賣出五十萬,六十萬,甚至是百萬?
而這種等級的仿作,到底達到什麼程度,最起碼以肉眼就很難以辨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