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六月初六吃鄉約

  第89章 六月初六吃鄉約

  很快大家就上桌開始吃飯,村裡的老人男人們坐一桌,老嬸子帶著村裡的一些婦女跟孩子坐一桌。

  張安作為年輕人,主動站起來拎著酒壺給桌上的大家倒酒,大家一邊吃一邊聊著。

  大體的意思張安現在才聽明白過來。

  原來村長這次找大家過來吃飯,是為了過兩天的農曆六月初六,長箐村里雖然是個漢族為主的村子,但是村裡有不少的少數民族。

  這個日子就是從村里那些村民家裡傳下來的,雖然也沒有多隆重,跟某些少數民族村寨那是沒法比的。

  但是好歹大家還是記得這麼一個日子,尊重了長箐村裡的少數民族村民,所以這麼些年能做的一個村子整體的和諧,老村長可是花了不少功夫的。

  由於長箐村也沒有多久的建村歷史,沒有這方面相關的傳承。

  後來就演變成了村里專門把大家召集起來,在一起吃一頓大席,用來給村里人強化鄉規民約和培養村民之間團結意識的一個日子。

  所以今天請人吃飯,就是為了六月初六這個日子做準備的。

  首先要把大家聚集在一塊吃飯,光是吃飯這個的就得解決。

  雖然村里會挨家挨戶的去收份子錢,每個人應該多少錢,收少了吃的差或者不夠吃大家都不高興,收多了對大家也是一個負擔,這都是需要商量的。

  還有每家家裡去幾個,交了錢以後也是需要有人記錄的,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做到透明化,這也是需要安排人去的。

  最後收了錢以後還得找人去買菜吧,買回來還要有人做,得找專門做大席的人來,一般人搞不定,而且做的不好吃的也不行。

  吃飯的時候還要給大家宣讀鄉規民約,這些條條框框的東西,都不是國家頒布的,而是村裡面大家經過平時發生過的事情總結出來,而不是憑空捏造出來的。

  所以今天在坐的要麼是負責買菜跟做飯的人,要麼就是村裡的村民代表跟村老。

  也算是長箐小山村的年中村民集體代表的組織會議。

  有人說為什麼這麼麻煩的事情,做了也沒有什麼好處,大家為什麼還要組織起來做這件事呢。

  沒有在農村待過的朋友可能不理解,但是鄉下人大家經歷過的都知道。

  後世有些村里人在城裡買了房以後,就能感覺的出來,這個張安自己深有體會。

  在村裡的時候,大家沒事相互串門,有什麼事大家都可以出手幫一把,特別是一些比較特殊的時候。

  比如家裡只有一個老人在家,突然出現什麼問題,左鄰右舍都會搭把手。

  後世張安在城裡上班,父母在鄉下居住,張安的父親張建國年輕的時候因為太過勞碌,上了年紀以後,身體特別差,而且還伴隨著高血壓、冠心病還有關節炎等到這些身體的大問題。

  有一次就因為突發性高血壓在門口暈倒了,還好被旁邊的鄰居發現及時,大家幫忙送到醫院去,要是沒人發現的話,等到張安他們家人發現的時候,後果不堪設想。

  這要是放在城裡面,不可能有人會發現的,即便是有人發現了,那個世道誰家裡裝著幾百萬,敢這樣幫助別人。

  所以這村里跟城裡頭的區別就在這裡,缺了一股子人情味。

  那村裡的人與人之間人情味是憑空而來的嗎?

  還不是平時大家互相幫忙,互相熟悉,大家彼此的信任,還有村裡面這樣那樣組織起來的民間活動,加強了大家的交流,人情味兒不就是這麼來的嗎?

  所以能組織做這些事情的人,就是打心裡為村里考慮的人。

  另外鄉規民約的宣傳很重要啊,這是要給大家強化思想意識的。

  今天你家的牛到我家地里吃了我家的莊稼,你家的狗跑到我家院子裡咬死了我家的小雞。🍟♣ ❻❾𝕊𝕙𝓊𝓧.C𝓞м ♝☮

  還有我們家的秧田剛栽了秧,就被你們家的孩子給拔了等等這些村里容易發生的民間糾紛,它為什麼會出現?

  還不是因為大家思想沒到位,沒有管理好才會出現,但凡大家平時多注意,管好自家孩子,牲口等等,這些就不會發生了。

  而且這種事情一出現就會演變成吵架,不解決的話,時間久了就積累成怨氣了,老死不相往來。

  所以這個就是村里需要改善的,加強村民之間的意識行為管理,培養村民之間的團結意識,打造一個團結的村寨。

  有困難大家一起幫忙,有機會大家一起發展,當然了,村里這麼多人,肯定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心裡是壞心眼一大堆。

  而鄉規民約上面的懲罰制度就是為了這部分人出台的。

  反正這些出力不討好的事情,這個年代大部分村子裡都會有人來組織,一般都是村長書記或者大家族的族長等等這樣的人來做。

  到了後世,村長書記都是上面指派下來的,雖然說幫助大家發展了,但是這些傳統也丟掉了。

  後世的幾十年後,鄉下的村子裡人與人之間,明顯能感覺到雖然日子是比現在好多了,但人情味已經太過淡薄了,不像以前那樣了。

  所以還是那句話,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才是最合適的。

  張安聽了聽反正沒自己什麼事,所以一邊聽大家說話,一邊吃自己的,偶爾給大人們倒個酒。

  只聽著老叔給桌上的幾個人分配任務,然後又討論起今年要不要在往年定下來的鄉規民約上增加一些條例。

  說到鄉規民約,這個東西在某些偏僻的地方,可能比派出所都要管用。

  就像是在這大山里,有什麼事情,可能單獨一個人大家會怕派出所過來。

  但要是一整個村子的話,派出所來了也拿他們沒什麼辦法,這個時候就得把村裡的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太爺喊出來,保證全部乖乖的跪下,要多聽話有多聽話。

  村裡的人有時候伱跟他說派出所來了,他不一定怕,但是你要說開族老會,那玩笑可就開大了。

  長箐村里基本上沒有什麼比較大的姓氏,最大的就是張姓,但是烽火年間走來,也沒有把家族祠堂保留下來。

  所以村里沒有不讓進祠堂這一說法。

  但是族譜可是保存下來了的,可能打一頓沒人會覺得有什麼,但是一說把你從族譜上劃掉,嘿嘿,急了。

  你別看張安他們這一代雖然叫張安,不帶字輩,但是在戶口本上、在族譜上、在族老的碑銘上,那都是帶著字輩的。

  你家要是不守規矩,到時候不給你上族譜,家裡老人的碑銘上不刻你的名字,以後你家裡的娃娃族譜都上不了。

  即便是你已經了,還能給你下了。

  這個可不是開玩笑的,要是家裡的老人老去以後,墓碑上沒有刻這一家這一脈誰的名字,那這個人在村里在整個家族裡就抬不起頭來。

  所以這就是每一年村里都要借六月六這個日子,跟大家重申一次,年年往復,那是因為有那麼一部分人總是記不住,只有年年說,他們才會記住才會想著約束自己。

  農曆六月初六是個很適合的日子,天氣不冷,也不算太熱。

  莊稼剛剛種下去沒多久,正好是農閒時節,這樣的時間最為合適。

  「張安啊,明天這幾天你應該沒什麼事吧,沒事的話跟你平哥兩人一起,到村里各家各戶去登記一下名單,收一下錢。」

  本來埋頭吃飯的張安,沒想到自己被點名了。

  抬頭一看,發現大家都在看著自己。

  「我沒什麼什麼事的,老叔,到時候讓我平哥叫我就行,我都在家裡。」

  張安想了想,最近自己好像是沒什麼事,基本都在家裡待著,所以就應了下來這個差事。🐚🐠  ☞🐧

  「對了,我看你們家新房已經蓋的差不多了,最近好像是在收尾了,有什麼具體的打算沒有啊。」

  張建文想起來前段時間在張安家裡,董敬之說的那些話。

  當時董敬之說的很符合長箐村的情況,自己是想帶著村里人朝著好的地方一起努力,但是大家自己條件都在這裡。

  所以董敬之說的以點帶面的說法張建文很贊同,他也很關注張安這個點。

  在張建文心裡,他比任何人都希望張安能做好,因為這樣才能給這個小山村裡帶來一些好的改變,也能刺激著村裡的人做出轉變。

  「工程隊的速度還是蠻快的,這才快一個月的時間,第二層就已經蓋好了,但是房子蓋完了還得裝修跟打家具,還需要不少時間。」

  張安想了想,跟老叔說道。

  「好,反正你看著打算,到時候需要村里幫忙就儘管來找老叔。」

  一頓飯吃下來吃了幾個小時,另外一桌的婦女跟孩子早都吃完了,這一桌還在喝酒呢。

  第二天,張安被老村長徵兆去幫忙到村民家裡收錢。

  他跟張平兩個,一個手拿紙筆,一個背著軍綠色的挎包,挨家挨戶的收錢記錄名冊。

  張安怕麻煩,所以收錢的事情就交給了張平,他只負責記錄。

  每個人交的不多,就四塊錢,家裡去一個人就給四塊,兩個就是八塊。

  在鎮上吃頓飯都不止五塊錢了,算下來還是比較便宜的,而且這些錢都會全部用來買菜,一點都不會留下來。

  長箐村里人家戶不是很多,但是即便是這樣,也收了兩天才收完。

  有的人家只去了一個人,有的人家是去了好幾個,都有自己的考量。

  69🅂🄷🅄🅇.🄲🄾🄼

  最後兩人把錢款清點了一遍,沒什麼問題,才交給老村長。

  兩天下來,張安才發現這個差事還真不是那麼容易乾的。

  因為上門登記收錢的時候,有的人家裡只有老人在家,說的又是土話,發的音跟要寫的字完全就不搭噶。

  還得登記的人自己辨別,有時候張安跟張平還分辨不出來,還得找尋求旁邊的鄰居幫忙。

  或者讓他去找個戶口本來看看,有的人找了半天也沒找到的也有。

  長箐有很多苗族跟布依族的村民,年輕的人說話還好一些,因為同化程度高了,所以還會說漢話。

  但是那些六七十歲的老爺爺老太太,基本上一輩子說的自己的族語,很少說漢話,最後給張安跟張平倆人給干懵了。

  反正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要尋求旁邊的人幫助了,不然沒辦法。

  其中張安就遇到一家村里最困難的人家,他們家兒子以前在煤窯上下井出意外死了,家裡就剩下一個小孫子跟兩個老人,日子過的很苦。

  煤礦上也沒有賠多少錢,就給了點喪葬費,後面年輕的兒媳婦也改嫁了。

  張安看著有些心酸,就想著替他們把這個錢出了。

  結果這家老爺子說這種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怎麼能讓張安替他們拿呢,這個錢他們自己會拿。

  張安也勸老爺子,家裡條件不好,這樣的事就可以省省就好了。

  結果老爺子還教訓張安,這個是大家集體的事情,你要是不參加就是不把自己當成大集體的一份子。

  臨走的時候,張安還想留點錢給兩位老人家,但是老人家拍著張安說。

  「娃子,我們的條件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至少能吃飽飯,你不用刻意的幫我們,比我們可憐的人還有,你幫得了多少呢。」

  老爺子一番話把張安說愣了,要是換一家人,可能還希望自己多給一些吧。

  後面張安笑了笑,把手上的錢收回去,老爺爺跟老奶奶才放開他。

  但是他的心裡,是打心底敬佩這兩個老人家。

  長箐村里八九十戶人家,張安不可能全部都認識,而且張安家還是屬於長箐大河上寨的,下寨基本不常去。

  但是張安一直對他們苗族跟布依族的族語還挺好奇的,因為在長箐村里,他們沒有文字記載,從老到小都是經過口口相傳遺留下來。

  外面其他村子的少數民族語音有沒有文字記載,張安就不知道了,反正長箐村裡的這部分是沒有的。

  像張安這一代的人基本都聽不懂他們的話,只有張建文那一代的人,因為一起生活的時間久了,聽是能聽得懂,就是不會說。

  最後整整兩天,才完成了這個任務。

  最後一天的時候,正好遇到下鄉來的李宏斌,聽說長箐村要吃鄉約,他倒是很喜歡湊這個熱鬧,當下也說自己也想加入。

  老村長自然願意,對於李宏斌這樣的人他是非常歡迎的,說不得以後村裡有需要找到他幫忙一些事情。

  最後李宏斌自己出了五十塊錢,說就當自己給長箐村里出出力。

  老村長也沒拒絕,給李宏斌記了個名字。

  這樣的事情村里也有,很多覺得自家過的還可以的人,都會多給一些錢,大概就十塊或者二十塊的樣子,算是為村里出一份力。

  而村里也有辦法,直接在村辦公室大門旁邊張貼紅紙,上面會寫到參加的人員名單和金額。

  而這些多給錢的人,就會排在名單的最前面,用比較大的字寫上他們的名字和金額,專門公示出來。

  每年都會寫,每年大家都會去看。

  這筆錢的具體花在哪裡,村里也會出個帳單張貼,讓大家清清楚楚,透明見光。

  因為這錢是給大家買吃的,基本上每年都會花完,以免出現剩餘不方便退還。

  而這一頓鄉約吃的伙食好不好就要看村里湊了多少錢,所以大家對這些多出錢的人還是會很客氣的。

  不像後世,人前當著你的面誇你,人後背著你說你冤大頭,現在大家可是真心誠意的尊重。

  但是基本上每年湊的錢出來,都夠大家好好的吃上一頓,比大部分人家過年吃的都好,這才是大部分人家為什麼每一年都願意湊錢參加的原因。

  張安家裡今年一家人都參加了,他個人也多給了五十塊錢。

  最後名單一貼出來,他跟李宏斌兩人掛在最前面。

  李宏斌是真真的享受到一次萬眾矚目的感覺。

  張安倒是不在意,只是自己有條件了,村里這樣的活動他樂意支持。

  五十塊錢,不多不少屬於正好。

  既讓大家看到了你的大方,也沒人說你家裡摳摳搜搜。

  家裡條件好了,一分不出是你的本分,但是私下會被人用來跟別的人比。

  都讓你一個人把這錢出了也不行,畢竟升米恩斗米仇,今年你給了,明年呢?

  明年你不給,有些人覺得正常,有些人就會在背後說你小話。

  六月初六這一天下午,太陽落山以後,報了名的人都帶著自己的碗筷來到曬場上集合。

  大家各自找關係好的人或者親戚湊成一桌。

  張安一家跟李宏斌帶著張安兩個叔叔家裡,正好湊了一桌。

  在上菜之前,大家自己坐在自己從家裡抬過去的板凳上。

  而老村長則是拿著話筒,要先給大家把一整頁好幾十條的鄉規民約念一遍。

  曬場上坐的人不少,光光用嘴巴說的話,後面的人一點都聽不到。

  這不,老叔直接啟用村裡面的鎮村神器,大喇叭。

  這東西一響起來,別說在曬場上的人了,就連在附近的幾個村子都可以聽到。

  長長的一大頁鄉規民約,因為村裡有不少老年人,所以念的比較慢,用了足足二十分鐘才全部念完。

  村里還沒有印表機,鎮上的複印店太貴了,要花很多錢,現在還沒有條件給複印成幾百份出來,一戶人家給一張。

  有這錢還不如多給大家弄些好吃的實在。

  給大家列印了一份,很多人都不識字的,完全就是浪費錢。

  到了後世的話,村里也開班夜校掃盲班,讓大家都能正常認字。

  那時候每家給列印一份,才算是有意義,他們拿回去還能貼在大門上。

  現在嘛,都是到鎮上去弄成一張很大的通告紙,像大字報一樣貼在村辦公室門口。

  這些鄉規民約里,說的都是管好自家牲口,不要放去吃別人的莊稼,不亂踩亂踏別人的田地。

  平時注意手腳乾淨,不拿別人家的一顆一粒等等。

  原本大家以為,村長終於念完了,馬上就能上菜開飯了。

  因為往年都是這樣的,大多數人已經把這些鄉規民約都記清楚了,甚至還能背出來。

  但是還是有些人管不住自家人或者是自家的牲口,所以才一年又一年的重複。

  可今年不一樣,剛念完鄉規民約的老村長,沒有放下話筒的意思,接著說起來。

  原來是村長老叔要開始帶領大家整治長箐的村容村貌了。

  趁著大家農閒,有時間,就把村里好好拾弄一下。

  「還有,就是咱們村口的這半截山路,雖然我已經多次找了鎮上幫忙,但是現在鎮上也說大家都困難,實在沒有多餘的資金幫咱們修這條路。」

  「最後我仔細的考慮了一番,也跟眾位村民代表商量過,沒錢有沒錢的修法,有錢有有錢的修法,我們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從石板坡拉一些石頭回來,咱們把這一段泥巴路給鋪了,這要下雨的時候也沒有那麼多大水坑和爛泥。」

  「尤其是咱們村的這些讀書的娃娃們太艱辛了,特別是下雨天,他們還要踩著爛泥巴,趟著大水坑去學校讀書,走到學校的時候,鞋子都是濕的全是爛泥,雖然咱們條件差買不起摩托車送孩子們上學,那麼也該讓他們走上一條乾淨一點、好一些的路去讀書吧。」

  村里許多孩子都在鎮上上中學,天晴也好,下雨也罷,每天早晚都要走這一條路,哪有大人不心疼孩子的。

  村口這條路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但是一遇到下雨的時間,地面的泥巴被水打濕以後,就變得泥濘不堪。

  在下雨天想要走出村真的很不方便,很多地方都是大水塘子。

  所以村長老叔在多次尋求鎮上的幫助無果之後,只能想其他的辦法。

  最後幾個代表坐在一起商量,路是不能不修了,沒有錢就修差一點,不然下雨天都沒法走。

  自從老村長聽了董敬之的一番話以後,他整個人都鋪在這上面,想要把村子往好的方向發展,想要讓大家過上好一些的生活,單單只靠種地是沒法改變這樣的日子。

  而村口的這條路,就相當於整個長箐村的臉面,人家來了看到這個環境,連走都不想走進來就掉頭回去了。

  看到有支持本書的朋友說上架更的少了,讓我爆更一下,平時上班的時候可能沒多少時間,周末的話我儘量多更一些,謝謝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