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查閱史料

  趙海平懵了,跟著他的副將們也懵了。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秦將軍……這是怎麼了?

  怎麼刺中敵將,自己也墜馬了?

  秦將軍的槍法有問題啊……怎麼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副將們很疑惑,但此時也來不及反應了,因為敵軍已經圍了上來,這些副將和兵卒也只能圍著趙海平勉力撐持。

  趙海平倒是還想再翻身上馬,但亂陣之中,敵軍不斷地向他這個主將發起進攻,即便他有心上馬,也根本找不到合適的機會。

  更何況,他手中的槊太長了,本來就是馬戰兵器,可如果用環首刀,又太短了,敵軍的將領騎在馬上可以隨意向他攻擊。

  最終只能是在重圍之下飲恨倒地。

  又回到最初的。

  趙海平有些懷疑人生,開始復盤之前的戰鬥。

  「為什麼我好端端地用槊去刺敵將,自己也墜馬了?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這沒錯,可這種反作用力未免也太強了一些,我明明雙腿夾著馬腹,也還是被頂下馬了。

  「難道說,在無馬鐙的狀態下,得考慮其他的發力方式?」

  趙海平確定,自己之所以落馬,是因為跟敵將兩馬交錯時,兩匹戰馬的衝擊力直接對撞,強大的力道瞬間傳導過來。

  而趙海平當時的狀態是雙手持槊,即便用雙腿夾著馬腹,卻仍舊因為姿勢不夠正確而落馬。

  畢竟想用雙腿夾馬腹的摩擦力來對抗體重好幾倍的衝擊力,是有點太玄幻了。

  「一隻手繼續抓著馬韁,另一隻手發起攻擊?

  「似乎也可以,但這樣一來,單手作戰的武器就很受限了。相較而言,馬刀更合適,而槊這種長兵器,單手用起來就很麻煩了。

  「因為長兵器往往都比較重,單手難以駕馭。如果一擊不中的話,想要調整起來就難了。

  「而如果雙手用槊,在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就意味著在馬上很容易喪失平衡。

  「前後的力相對還好,至少可以用雙腿夾緊馬腹、用馬鞍來分攤一些;如果遇到側向來的力,基本上可以說是全無受力點,落馬幾乎是必然的,哪怕身體素質過人也不好使。

  「也就是說……

  「這個年代頂尖的武將多半還是雙手持長兵器戰鬥的,因為馬上用長兵器打短兵器,攻擊範圍上的優勢太大了。

  「但只有在與敵將正面交鋒的時候,才能短暫地雙手用長兵器拼殺,而且拼殺過程中,要時刻注意自己姿態和發力方式,還要重點提防自己側面,想方設法地避開。

  「沒馬鐙的情況下,也太難了!

  「等等,反過來想,大家都沒有馬鐙,都很難。所以如果我能從側面攻擊敵人,是不是也能大幅提升他們落馬的機率?

  「沒有馬鐙的情況下,反而更能考驗真正的騎術。」

  趙海平復盤之後,決定再來一次。

  仍舊和之前一樣,帶領著手下的副將和兵卒沖向敵陣,正面交鋒。

  一名敵將再度沖了過來,這次趙海平留了個心眼,沒有再像之前一樣直接雙手持槊硬撞過去,而是稍微慢了一點出手,槊刺了一個夾角。

  果然,這次傳遞過來的力量小了不少,在趙海平已經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沒有直接被反作用力震下馬。

  但出手慢帶來的問題是,對方的長槍也擊中了他。

  在兩匹馬交錯的瞬間,兩人互相刺中,又齊刷刷地掉下馬背。

  「靠!」

  趙海平很無奈。

  眼瞅著又要來一番令人尷尬的步戰,趙海平也不費那個勁了,直接抽出環首刀自刎。

  省點時間。

  這次,趙海平沒有再盲目地重新開始試煉,而是先退出遊戲,準備去查一查資料。

  主要是查兩方面的資料:一是在沒有馬鐙的年代,騎兵的主流作戰方式是哪一種;二是確認一下,這到底是秦開雲將軍的哪一場戰鬥,看看史料中有沒有記載著具體的細節。

  暫時退出遊戲之後,趙海平打開電腦,開始查找相關資料。

  自從玩了《暗沙》這款遊戲之後,趙海平發現自己查資料的次數也大幅上升,歷史知識也逐漸增加。

  不得不說這是個好現象。

  很快,趙海平查到了一些相關的記載。

  「嗯……無馬鐙時代的騎兵作戰方式,一直都沒有非常確切的答桉,畢竟距離現在太久遠了,只能依靠一些古代的史料和出土的文物來推斷。

  「在現代人已經習慣了馬鐙的情況下,無馬鐙騎乘已經是一種相當罕見的騎乘技巧。據說某節目組想拍一個成建制無馬鐙騎兵部隊的大場面,結果嘗試了很久都沒能完成,就是因為根本找不到那麼多會騎無鐙馬的演員。

  「也就是說,馬鐙的出現確實極大地降低了騎兵的訓練成本,也讓騎兵在馬上可以做出更多的戰術動作。

  「但要說沒有馬鐙就不能騎馬,那也不至於。因為出土的很多文物和壁畫都說明,沒有馬鐙的年代,騎兵也是可以在馬上作戰的。

  「有一派觀點認為無馬鐙時代,騎兵對戰時要下馬作戰,或者只能在馬上使用投槍、弓弩等遠程攻擊手段,這顯然是錯誤的。

  「那麼接下來看一下無馬鐙時代的主要攻擊姿勢。」

  趙海平又查找了一番,發現這方面國內的記載不多,反倒是西方能找到資料更多一些。

  不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長槍都是騎兵最常用的武器。

  這很正常,畢竟長槍的特性就決定了它不論是步戰還是馬戰,都是最容易使用且最高效的殺人兵器。

  「長槍的持握簡單來說分成三種,正握、反握和夾槍衝鋒。

  「夾槍是後面發展出來的衝擊力最高的技巧,但那多半是有馬鐙的年代才能嘗試的。因為兩個騎兵高速對撞時,如果騎兵不鬆手的話,那麼騎兵和長槍就會成為一個整體來受力,汽車尚且需要安全帶來固定駕駛員的身體,在馬上如果沒有馬鐙承受這種衝擊力的話,光靠雙腿夾住馬腹的摩擦力是肯定不夠的,必然會被帶下馬……

  「而我第一次莫名其妙地墜馬也是因為跟槊一起承受了兩馬對撞的衝擊力,這才和敵將一起落馬了……

  「所以常見的攻擊方式是正握、反握兩種,正握用於刺擊騎兵,而反握用於刺擊步兵,尤其是反握向下刺擊,應該是無馬鐙時代最常見的一種攻擊方式,因為這樣的攻擊最穩定、最不容易出問題。

  「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名將天賦異稟,能夠在無馬鐙的情況下仍舊以耍雜技的方式在馬上維持身體的平衡並雙手持武器做出各種高難度動作,但那絕不是現在的我應該幻想的……」

  趙海平翻了一陣資料之後,自己對著空氣比劃了兩下。

  沒辦法,即便查了資料,具體的作戰方式還是只能靠自己腦補。

  畢竟那個年代又沒有任何的作戰畫面留下來,即便可能有壁畫,但壁畫的內容也有可能是經過美化、加工過的,不完全可信。

  趙海平只能根據自己在步戰的時候用長槍的戰鬥經驗,來自己構想上馬之後作戰的情況。

  考慮許久之後,趙海平決定不再糾結這個問題,因為糾結也沒意義,還是得在實戰中繼續琢磨。

  而後,他又開始查閱這場戰爭的相關史料。

  好消息是秦開雲作為當時的一代名將,史料很容易查到,而壞消息則是,這段歷史趙海平其實聽說過,只是沒能第一時間將史料的內容與自己看到的戰場畫面聯繫起來。

  關於這次的戰鬥,許多二次加工的內容有很多,但都不太可信,最為可信的只有史料原文上的這麼幾句話。

  「毅累世梟勐,生習戰陣,咸雲萬人敵。……開雲引輕兵襲之,未至十餘里,毅驚,來逆戰。開雲望見毅麾蓋,策馬直往刺之於萬軍之中,斬其首還,諸將莫能當者,重圍遂解。」

  這裡的「毅」是指高毅,同樣是當時的一代名將。

  趙海平沉默良久,從牙縫裡擠出來一句話。

  「設計師我謝謝你了,你特麼是真看得起我啊!」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