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幸運鑰匙》宣傳的第一站。
這電影是在香港拍的,宣傳團隊就把泛粵語區作為首場路演宣傳的地方。
寧昊在認真跟現場媒體交流,他們很關心《無人區》。
「《無人區》拍完上映不了,你對投資方怎麼交代?對演員怎麼交代?對自己怎麼交代呢?」
「會上的,今天上不了,明天就上了,總會上的。我們在協調檔期,大家也不要把審查制度妖魔化了,沒必要,一切都是自然的存在,沒有必要把事情想像得戲劇化。」
「經歷《無人區》之後,你在創作時會一步步去試探「限制」嗎?
「不會,我又不是做小白鼠專門搞實驗,我對我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看得很重要。在我每個階段對什麼事情感興趣,我會研究這個,把這個做好就行了。」
「說到現在的內地市場,一干青年導演崛起速度很快,你有壓力嗎?」
「我有什麼壓力?誰都可以做導演,就像誰都可以當作家一樣,這不是什麼特別專業,或者有什麼權力壟斷。誰都可以當畫家,但有沒有人看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今內地觀眾年齡層越來越年輕,你會考慮85後、90後的喜好而做出妥協?」
寧昊:「不擔心,人家又不是腦子不夠用,憑什麼看不懂你!說什麼一代不如一代,為什麼這麼說?憑什麼這麼說?肯定是一代比一代強。什麼今不如古,那還活什麼勁兒啊。也沒有什麼妥協不妥協的,因為根本不對立,我是站在現實基礎上討論問題,他們觀眾是生活在現實里的人,沒有對立,不談妥協。」
這是《幸運鑰匙》正式放映前的採訪,電影上映後,問題就變成了:「為什麼電影不是多線敘事?」
「這個劇本不好弄成多線敘事,就沒弄…」
「算是突破嗎?」
「也不叫突破,其實幹這行還幹得不錯的,都是有創新精神的。要不它叫創作呢,不叫工作。它的屬性本身就有創新的成份在裡頭。但也不能簡單的類比說,我拍一個同樣類型的東西就沒有創新成份,形式上的創新其實不解決根本問題,在每一部作品中你能找到新的東西和傳遞新的概念、信息,這是特別重要的。對你自己來說是有進步的,對觀眾來說是新的,做到這種平衡就是最好的。」
「那你覺得這次能有多少票房?」
「其實我一直沒太搞懂票房大賣這個事,我跟夢溪、徐爭、楊青幾個都聊過,他們也不是很懂。我一直關注的還是電影本身。我是一個拍電影的人,聚焦於電影本身,為什麼能賣的好,是一個複雜的原因,不是從製作者的角度能理解的。」
連趕了五個場,總算結束了首日宣傳。
寧昊、黃博都累的不想說話…
相比較黃博,寧昊有點緊張,畢竟《無人區》的兩千萬資金被他搞砸了。
他也想通過《幸運鑰匙》再殺回來。
上一部大賣的《瘋狂的賽車》,已經過去兩年了…
然後,趙勁松的電話撥過來了:「首日,2300萬…」
「口碑呢?」
「口碑很強勁,豆瓣評分1分,時光網評分2分,首日票房加上這麼強勁的口碑,我們宣傳部門覺得至少三億!」
「…」
寧昊總算稍微鬆了口氣…
黃博看到他掛斷電話,趕緊問:「怎麼樣?」
「首日2300萬!」
「…喲,可以啊…」
確實挺可以的,國內電影,即便加上好萊塢大片,首日票房超過《幸運鑰匙》的也不多。
絕對不超過十個數!
……
《幸運鑰匙》之後的票房表現…
完全不是一句『可以』能夠定義的。
別說市場預估了,就直接打破了夢溪公司的預期!
上映之後迅速席席捲了全國。
不是誇張,《幸運鑰匙》憑一己之力拉升了整個檔期的熱度,3月12號,大盤報收3700萬,3月13周日,大盤居然反超了周六,3800萬!
進入工作日,大盤依然有2500萬左右…
沒錯,《幸運鑰匙》占了90%的份額!
首周末票房9050萬,第一個工作日票房2250萬,四天破億;
不止呢!
七天破兩億,上映第十天,票房已經有2億了…
不止如此,單日依然報收1800萬以上。
就這麼誇張,當一部電影,尤其是喜劇類型片掀起觀影狂潮後,能拉動的觀影人群不可想像!
上映第十一天,排片從55%降到了30%,差不多被砍了一半,因為好萊塢大片《洛杉磯之戰》上映了。
……
機場,晴。
一輛黑色的奔馳商務車停在路邊。
車裡坐著沈夢溪,他在等人。
能讓他親自驅車接駕的不多,柳亦非當然除外!
小姐姐從加拿大飛回國內。
為什麼是加拿大?
因為《猩球崛起》實拍場景基本都在加拿大的溫哥華。
二十世紀福克斯之所以選擇溫哥華取景,並不是因為環境優美,就是因為退稅!
溫哥華給好萊塢大製作的退稅高達40%…
製片廠肯定願意到那邊取景,至於導演的意見,不重要,即便是大導演,製片廠多給你兩個星期的周期或者多給你錢,也就同意了!
沈夢溪在看票房,《洛杉磯之戰》首日票房2300萬,擠掉了《幸運鑰匙》,拿下了單日票房冠軍…
《幸運鑰匙》單日票房降到了1400萬…
還不錯,但是沈夢溪挺無語的!
就《洛杉磯之戰》這種美軍主旋律電影憑什麼能在中國5000多塊銀幕上映?
有人給差評,說劇情太單薄,就有一堆人說『這樣一部爽片,你居然還要找內核?』
沒找內核,就只是說電影劇情太單薄!
這都不行嗎?
憑什麼美國大片就有優待?
就《洛杉磯之戰》這種破電影,95年的《獨立日》就尼瑪這種套路,15年過去了,還踏馬這種套路…
結尾,又是一個英雄挽救了地球…
《洛杉磯之戰》不算典型的好萊塢戰爭片,最多算一部無腦爽片!
什麼叫典型的好萊塢戰爭片》——《拆彈部隊》、《孤獨的倖存者》、《前哨》就很典型。
具體分析一下:好萊塢戰爭電影越來越晦澀,導演把重心放在塑造人物的複雜而非戰爭本身上,不缺相互理解的好人和壞人,卻少了鮮明的正邪對立和報應,有意無意間削弱了戰爭的正義性。
為什麼?
因為創作者自己也不知道戰爭的行為是不是正義的!
反應在觀眾的體驗上,就是複雜的敘事讓人厭煩,來自正義戰勝邪惡的代入感和暢快體驗被打斷了。
很正常,國與國的對立加劇,各國站隊在所難免。
這就讓不同國家的觀眾越來越難以接受異國的英雄形象,就像中國的觀眾會越來越不買美國主旋律的帳。
所以,《戰狼2》、《紅海行動》在國內大受歡迎了!
但這些是五年甚至七年之後的事情,現如今好萊塢大片,甭管口碑好不好,一旦在國內上映,排片至少30%起步,首周末就能刷走一個億以上的票房…
因為有觀眾。
觀眾就是願意看這類片子。
院線不可能砍排片,人家上座率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