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哲學、詩歌與愛情(2)

  程曉羽先是愕然,然後記起那次與蘇虞兮的哲學對話,他忘記了強大的蘇虞兮是個哲學少女。【,無錯章節閱讀】

  如果說詩歌最大的敵人是什麼?當然不是政治,政治凌駕於詩歌之上。本質上來說哲學才是詩歌最大的敵人。(斯坦里?里森指出:「在《理想國》卷十,蘇格拉底提及長期存在哲學與詩的爭紛問題。」「從政治觀點來看,哲學與詩同為城邦工具的一部分,並不高於詩。」「哲學之所以比詩優越,就在於它可以用智能來解釋所理解的東西。然而,詩在尋常的詩性智能方面確實優於哲學。」斯坦里?羅森著,張輝譯《詩與哲學之爭》。當然詩歌與哲學的爭論這裡我們不在多做論述,這實在是個無比複雜的事情。)

  所以當程曉羽這個本校最傑出的詩人拿著詩歌來回答蘇虞兮這個本校最牛B的哲學家問題的時候,無疑於華夏廚師指著中華料理回答法國大廚,世界上什麼菜是最好吃的一樣。

  更可怕的是哲學家的愛情觀,說出來都是一部血淚史。

  程曉羽記得讀大學時有位老師曾講過這麼一個故事:她有一位大師姐是某大學的哲學教授,人長得非常漂亮,有車有房,家底也比較不錯,可是不結婚。很多人都為她惋惜無比,可她自己卻從來不當一回事。這位老師說真正搞哲學的人有點「癲狂」狀,和常人有明顯區別。有位老鄉是某大學的哲學教授,名氣很大,是當今學界「北李南趙」中的人物之一。他前些年去世了,活了七十四歲,終生未娶。

  我們熟悉的還有叔本華、康德等等也是孤老終身。這類現象在程曉羽看來是可以理解的,早已見怪不怪了。哲學家不結婚孤老終生到底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哲學家到底有沒有愛情?在程曉羽看來這確實是值得探討的問題,甚至可以拿來做論文的命題。

  哲學界的大宗師蘇格拉底找了一個「潑婦」做夫人,用他自己的話講是為了鍛鍊和考驗自己的承受能力極其包容能力。史書記載蘇格拉底『生的很醜死得很美』,此外並沒有更多相關他長相的描述,看來他長得也許比較抽象。對於他的愛情、婚姻也是草草帶過。他本人是述而不作的,全靠他的兩位弟子讓他名流千古。他為什麼會選「潑婦」為妻?真的誠如他所說考驗自己,還是只是藉口?

  蘇格拉底是因為生得太醜只能找潑婦,那麼康德就完全不一樣了。據說康德是長得比較英俊的,德國《世界報》的一篇文章介紹說,科尼斯堡的年輕女士們的眼光一直追逐著穿著雅致、幽默風趣的康德,但康德對女性總是保持著一定的距離。據說康德當年一直暗戀著中年喪偶的凱塞林克伯爵夫人,而這位端莊美麗的貴族夫人對康德也存有愛慕之心。但因等級制度,兩人始終沒走到一起,在伯爵夫人改嫁另一貴族後,康德再也沒有與任何女性有過接觸。這不能不讓人想起金岳霖和林薇英的故事。康德在哲學和思想領域是個傳奇巨人,但在其生活和愛情方面沒有任何傳奇可言,誠如海涅說他「既無生活,也無經歷」。

  哲學家們對智慧的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這種愛勝過了他愛的所有人,甚至可以為知識、為智慧「殉道」。在很多哲學名著的序言裡會看到這樣的句子,『他將他必勝的精力運用於某某領域』,『他將畢生奉獻給了某某學科』。這不是客套,更不是恭維,至少在哲學世界裡是這樣的,有許多這樣的「殉道者」。

  哲學史是一部戰爭史,哲學界永遠是廝殺的戰場,唇槍舌劍,後來人總是踩在前人的累累白骨上:理論體系、學說一次次被推倒又一次次被建立,永無止盡。每一個哲學家都是勇士,又都是烈士。他們是在推翻別人學說的基礎上建立自己學說體系的,一場惡戰總免不了;而他建立的學說體系也無可避免的會遭到別人的攻擊,遲早總是要倒的,於是成了烈士。

  看著蘇虞兮無比認真的臉龐,程曉羽這才知道,這個學校最可怕的中二病患者不是別人,正是他那一點都不可愛的妹妹。

  程曉羽推了推架在鼻樑上的眼鏡,他已經換了一副好看的PRADA黑色方框眼鏡,然而架在他的胖臉上增加不了什麼書卷氣。或許換個人這樣質問程曉羽,他會一笑置之。但是面對這個傲嬌的妹妹他卻不想認輸。

  程曉羽想了下說道「你的意思是叫我用理性的哲學去思考感性的愛情?像尼采說的那樣告訴你,女人是「多麼危險的、鬼鬼祟祟的、潛行的小小食肉動物」。愛情的基礎是「兩性之間不共戴天的仇恨」、是「一對靈魂的貧乏」;結婚是「終結了短促的瘋狂,代之以漫長的愚蠢」。瞧,做為一個哲學家,我必須擺脫職業、女人、孩子、祖國和信仰而獲得自由?對那些偉大的哲學家來說,愛情就是最好的優生學。因為愛情是大自然的騙術,所以,婚姻就是對愛情的消滅,並必將導致幻滅。只有哲學家才能獲得婚姻上的幸福,可是哲學家從不結婚。」說道最後,程曉羽還朝蘇虞兮露出了「瞧,這就是個冷笑話!」這樣的表情。

  蘇虞兮根本不理程曉羽自以為是的幽默,冷聲道「愛情的實質不是互相愛慕,而是互相占有。性是人的動物本能,後來通過文化的包裹,有了愛的外殼,再後來社會制度化,便有了婚姻。所以,請別把愛情描寫的那麼美好,那麼偉大,那麼可遇而不可求,愛就是欲望,意識中的一般性#欲表現,若不是針對著某一定的異性,那他只是為本身著想而已,離開現象來看,不過是求生的欲望(性#欲的本能)。但若是性#欲的意識,向著某特定的個人,則是」傳宗接代」的生存意志。(後一段話是叔本華的觀點)」

  程曉羽快速的答道「我從來沒有把性與愛剝離開來看,在《性學三論》結尾,弗洛伊德將人類的愛情分為三種層次,簡單地說,第一層次是完全由性衝動產生的對異性的欲望,第二類是基於性吸引,外加相互精神層面欣賞喜愛的異性間一一對應的情感,第三類就是完全脫離性慾,柏拉圖那種精神戀愛的思想情感。當然弗洛伊德提倡的是第二種,基於性吸引前提上的,加之精神世界互相溝通欣賞,並且希望長時間共同生活的異性之間情感。而現代的價值觀讓我們鄙視第一種,嚮往第二種,歌頌第三種。或許美好燦爛的感情不能夠永恆,但那不是你否定它存在的理由。不論愛情緣何而起,愛情是沒有邏輯的,模模糊糊的,有些時候甚至是無理而妙的。你如若用是有邏輯,是清楚的,是有假設的哲學來解釋,是否太過幼稚?再說了,你說我未曾戀愛過,那麼你戀愛過?在你看來醜陋的欲望(性)你經歷過?」

  對於程曉羽的譏諷蘇虞兮則反唇相譏道「我沒有時間體驗那種原始的動物本能,那是你們男人的愛好。你們戀愛的主要目的,不是愛的交流,而是占有一肉體的享樂。所以,縱是卻有純潔的愛,若缺乏肉慾的享樂,前者也無法給予彌補或慰藉。反之,對某一異性懷著強烈喜愛的人,若得不到愛情的交流,也能以占有肉體的享樂而自甘。這可由所有的前置結婚獲得證明,也可以由金錢或物質買來的愛情,甚至是強行發生關係,恭為左證。戀愛當事者的意識中,即使還沒有「產生特定的子女」這回事,但實則它也是全體戀愛的真正目的,達到此目的的方法,不過是陪襯的事情而已。而那些從一而終的愛不過是習慣而已,他們習慣了這個社會灌輸給他們的道德觀,他們習慣了背負這個社會強加給他們的責任,他們只是循規蹈矩而不是因為愛。」

  「你在說你爸媽。」程曉羽沉默了片刻,又輕輕說道「你覺得你不是愛的結晶,而是性的懲罰。」

  蘇虞兮臉色有點蒼白,眼神里的倔強讓人憐惜。聰明的哲學家往往喜歡鑽牛角尖,他們偏執的以聖徒精神自律。然而當他們以自己的精神層次去理解世人的話,會發現這個世界滿是罪惡。

  蘇虞兮指尖捻著裙子的邊緣,白皙的手上有一條條清晰的經絡浮現,她扭頭道「看來愛情並是一個具有探究價值的哲學命題。」接著轉身就走。

  程曉羽看著那孤單的背影不知為何有點心疼,他不清楚他身處的這個表面無比和睦的家庭發生過什麼。對於這樣智商已經完全碾壓普通人的蘇虞兮也無從勸慰。做為一個穿越者,他也有種深切的類似蘇虞兮一樣的孤單感。蘇虞兮的孤獨是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一匹千里馬卻被圈養在羊群。

  見蘇虞兮漸漸走遠,程曉羽大聲的喊道「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這才是我們學習哲學的意義!」

  聽見程曉羽這句話,蘇虞兮稍微停了停,卻沒有回頭。

  冬天的陽光像透明而寒冷的冰棱,刺入漫無邊際的霧靄之中,緩緩的吸允它的軀體。程曉羽看著那美好的背影,蕩漾的馬尾消失在視界的邊際,才撕下那篇《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朝另一個方向走去。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一個哲學家和一個詩人站在一起,卻在討論愛情。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