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部那邊做事向來都是磨蹭慢悠的。😎🐨 ➅➈s𝓱𝓾𝓧.𝒸O𝓂 ♢🐻
不是他們偷懶,實在是很多事都得注意細節,萬一細節沒做好,說不得到時候就是被問罪九族的事。
所以一來二去的,禮部幹活就是寧肯慢點挨催,也不願意慌裡慌張的粗心大意。
但這次皇上宣布退位,可叫他們磨蹭不了了。
因為催的除了八桿子打不到一塊兒的同僚,還有他們的當事陛下!
隔三差五的,這陛下派來的人就過來催進度,好些時候更是盯著他們幹活兒,真就叫人想偷懶都偷不成,受得夠夠的了!
禮部的人在這樣的催促下,也是頭一回馬不停蹄趕工,全部門上下都在腳不沾地的幹活兒,連恭賀杜大人班師回朝的時間都沒有。
杜興回京述職並沒有帶大軍一道,只是帶了一小波精兵。
畢竟還有殘黨在外流浪,大軍得駐紮北胡,以防那些人殺個回馬槍回來,還得提防著哈莫罕,免得他們有異心。
不過這就純粹是杜興多心了,見識過大魏火器的厲害,眼睜睜瞧著曾經同一地位的王庭破碎消亡,哈莫罕哪兒還敢有異心啊!
杜將軍這是污衊!毀謗!是分明就想給他們哈莫罕安罪名啊!
四王女是真的識趣極了,她都知道自己只要安分,便能成為整個北胡的無冕之王,還能得到大魏日後的幫扶,如何還會幹吃力不討好的事。
這不顯得她蠢嘛。
所以杜興回京後,四王女便一直在處理整個部落的事。
安排好部落,叫部落的人別在她離開後搞么蛾子,因此毀了她的好日子。
如此,四王女才能安心去大魏京都面見太子,共商北胡一事。
-
杜興是在二月回的京,趕在退位前,魏皇最後一次為杜興辦了接風宴。
這次的接風宴,不僅是圓了杜興一直以來的心愿,也是圓了魏皇在位前的最後一個堅持。
兩方心愿已了,便也能安度晚年了。
剩下的,就是後輩們的天下了。
-
三月中旬,哈莫罕四王女帶著人進京了。
她以哈莫罕汗王的身份主動臣服大魏太子,願以屬臣身份歸入大魏,態度畢恭畢敬。
而太子,也在天下人面前再一次彰顯了他儲君的度量。
不僅接納了哈莫罕的臣服,更是在朝廷首次劃北胡以東倫可蘇海,至東北阿蘇訥爾泰山,以西貝爾索湖,至西北烏德蒙山脈為大魏疆域,並命名為北胡自治區時,封哈莫罕汗王烏雲查娜為自治區統帥,並管轄整個北胡自治區!
此消息一出,天下譁然。
不是他們太子知人善用,但善用到這個地步就未免有點過分了吧?!
成為大魏疆域的北胡自治區先不提,就說這個管理那麼大一片草原的自治區人選是不是得好好斟酌一下?
選個原北胡部落的汗王來管,還是個女人,太子難道就不怕這女人最後會反水生異心,叫這好不容易打下來的自治區又拱手讓出去嗎?!
沒打過仗的人不清楚,沒去過北胡的也不了解,文臣會擔憂,百姓表示不解,但上了戰場,也見識到那女汗王在太子面前狗腿養的杜興卻懂——太子這是在為北胡能真正融入大魏而做打算。
北胡人和大魏人的生活習性是很不一樣的,大魏文臣們沒去過北胡,若用管理大魏百姓的方式去管理北胡,那是根本做不到叫北胡人融入大魏,說不得還會引起更多的矛盾衝突。
可若叫北胡人自己去管自己,那就容易多了。
只有自己人才懂他們的生活方式,才能知道如何管轄自己人。
那烏雲查娜雖說是個女人,但論手段才智卻絲毫不遜於兒郎,她做了哈莫罕汗王那麼多年,論識時務不會再有人比她更合適做這個管理北胡的統帥了!
再說就算日後北胡有人叛了,那他們大魏能收服一次,難道就不能收服第二次嗎?!
杜興相信他杜家有的是好兒郎。
即便杜家沒有,這大魏也有千千萬萬的兒郎願捨身報國。
杜興作為收服北胡的主將都不反對,那剩下想要叫杜興勸勸太子的臣子們也就都安生了。
別問為何安生得這麼快,問就是他們不安生難道還去尋死覓活嗎!
太子何人不清楚?
決定的事還能容臣子反駁的?
殿下英明神武,要辦的事從未有錯,所以殿下這麼做肯定有殿下的理由!
他們沒幫到殿下忙,嗶嗶起來腰杆子都挺不直好不好。
至於叫皇上勸?
算了,皇上沒退位前都不管事,如今都要退位了還說個屁啊。
此後,大魏九州並存。
-
北胡的事一定,四月初,禮部諸事辦妥,魏皇正式退位了。
太子登基,改年號為盛元。
盛元一年,風調雨順,萬事順遂。
-
十皇子是在四月中旬跟著五皇子一道回來的。
兩人一回來,就立刻懵逼了。
尤其是五皇子。
他才離開沒幾個月吧?
這怎麼就多出了個北胡自治區不說,且父皇退位,九弟還登基了呢?!!
三件事,哪家論到別處都是值得細細商討的大事,偏偏還趕在了一堆。
兄弟倆一入境,就跟被人敲了一悶棍一樣,聽到這消息好幾天都沒回過神來。
總覺得他們不是離開了幾年/幾個月,而是離開了一個世紀似的。
變化太大,叫人無從適應。
兄弟倆走水路回的京,日程縮短了一半。
然而一入儋州,十皇子突然驚醒了。
他覺得自己此時不應該回京的。
因為啥還要叫人說嗎!
他的新晉皇帝九哥什麼打算他不知道??
自他小就開始琢磨著叫他接手皇位,如今他都大了,都快及冠了,他現在回去難道不是自投羅網嗎?!!!
警報拉到最高,十皇子覺得自己還小,還沒浪夠,接手皇位他還不夠格,於是一入儋州,他就拋下五皇子再度溜了。
其迅速,五皇子是過了兩日才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