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的事,這回魏鈺預估錯了齊惕守在朝會上的反應。¸,ø¤º°`°º¤ø,¸ ➅9𝕊HUⓍ.C๏ᗰ ¸,ø¤º°`°º¤ø,¸
齊大人居然沒有反對!
他不止沒反應,還伙帶著跟他一個黨派的同僚都支持修路!
魏鈺在朝堂上看齊大人舌戰群儒,堅持修路是一件多么正確重要的事時,表情都是迷瞪的。
不可思議,太魔幻了!
一分錢都要掰成兩半花,提到出海都像是在掏他命根子一樣的摳門齊大人,他居然——同、意、修、路!
本來魏鈺還以為今朝他得出面的,為了早朝,他昨晚連睡覺都提前了兩個時辰,但如今有了齊惕守擋在前面,魏鈺就只管看戲了。
齊惕守戰鬥力爆表,但凡有人站出來反對,他嘴叭叭幾句就把人給撅回去了。
魏鈺看到好幾個人都被他氣得臉紅脖子粗。
不得不說坐在前排觀戰就是舒爽啊。
而被魏鈺特意從研究院薅出來的三皇子,整個朝會期間,他也是全程只站出來一次,闡述了水泥作用一事。
至於修路一事誰來說?
有齊大人足矣。
對於齊惕守今日的異常,魏鈺下朝後找了他三哥問。
「三哥,你說齊大人今日怎的如此古怪?他居然能同意修路的事!」
太和門前的石階上,魏鈺同三皇子兩人並肩而戰,共同俯視著散了朝正往宮外走的諸位大臣。
聽完魏鈺的話,三皇子很平靜地回道:「修路所費銀錢又不用國庫出,路修好有益於商盟,更有益於大魏,這種穩賺不賠的事,齊惕守為何不同意?」
這話聽著不對勁,魏鈺想了下,轉頭問他,「你們是不是事先商議過了?」
三皇子:「嗯,昨日午後父皇召見,一同在養心殿商論的。」
魏鈺:……
這事他居然都不知道!
魏鈺心酸,果然他不是他爹心中的軍大衣了,這有事居然都不通知他一聲,好歹修路也是他提的不是,商量怎麼可以不找他呢……
「九殿下!」
突然響起一聲呼喚,魏鈺抬眼看了過去。
長階之下,本該走遠了的齊惕守正朝著他迎面而來。
齊大人帶著滿面笑容,腆著他的小肚腩朝魏鈺招手,呼喚聲中滿是深情,「哎喲,原來二位殿下都在這兒啊,這可真是巧了,臣正好有事同二位殿下商議呢。」
這殷勤的態度,魏鈺只瞅一眼就想到了「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索幸今日無事,他問對方,「齊大人有何事?」
修路的事反正是敲定了,只待後勤工作準備妥當就可以開工了的,依照魏鈺對齊惕守的了解,他覺得齊大人應該是要問商盟賺錢的事……
果然,魏鈺話剛問完,齊惕守就笑眯眯回了句。
「臣這不聽陛下說修路的銀子都由商盟來出嗎,這修路花的銀子可不少,加上商盟又是九殿下您的,商盟好不好,臣當然要與殿下多多商議,免得日後出了岔子,於殿下您的聲望不利啊。」
魏鈺意味深長地看著他,「哦——這樣啊,那齊大人放寬心,這個銀錢方面,商盟日後肯定是不會在修路一事上短了的。」
→
啊這,他不是這個意思啊!
他是想知道商盟如何能賺那麼多錢的啊!
齊惕守張張嘴,「九殿下,臣這……」
「好了好了齊大人,其實商盟的事你與其問我,不如去問我四哥更好,我四哥在經商一道多有天賦的人啊,你瞅瞅如今京都的繁華,我四哥那是功不可沒。」
一把攬過齊惕守的肩膀,魏鈺摟著對方下台階,笑眯眯道:「說來之前我與大人提到過出海,這都過了這麼些日子了,如今大人心中可有想法啊?」
「啊?出海啊……」
「是啊,是不是覺得……」
望著勾肩搭背走下去的二人,聽著他們討論出海的三皇子站在原地沉默了幾秒,最後也默默抬腳跟了上去。
關於出海,齊惕守這些日子是真的有好好想過。
出海好嗎?
當然好了。
齊惕守當然清楚出海好處多,但關鍵問題還是那麼一個啊!
沒錢。
出海所需的銀錢是巨大的,不提出海途中耗費的物資,光是造一批規格等同於海軍的船艦就要花費巨額銀錢。
這筆銀錢從哪兒出?
在提到修路的錢由商盟出之前,齊惕守每天都是捧著算盤在抓心撓肝,頭髮都快被他抓掉完了也想不出來啊!
但,峰迴路轉,商盟有錢。
知道商盟居然能有錢到主動捐錢修路的時候,齊惕守立刻就把主意打到了這上面。
雖說這商盟是九殿下的產業不假,貿然插手進去顯得臉大又找死,但齊惕守又不是真這麼沒心眼,會真不要臉的去插手一個成熟的金磚產業,他要的其實不過是學習商盟的運作模式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他要是學會了商盟的運作模式,然後在其他地方多建立幾個商盟,那到時候國庫還不得豐收啊?
魏鈺覺得齊惕守這打算有些熟悉。
他仔細想了想,想起來了。
貌似,之前就有誰提過,宜州那邊的小世族也想建立起商盟來著?
百花齊放,達成未來的經濟繁榮,挺好的。
魏鈺鼓勵齊惕守,「齊大人,你這個在其他地方建商盟的想法挺好的,我支持你,要不咱們現在就去見我四哥,讓他好好同你說道說道……」
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他幸福美滿的小日子,只能對他四哥深感抱歉了。
齊惕守喜不自勝,「多謝九殿下,九殿下實在大氣,臣深感佩服,」
「誒,此乃小事,都是自己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
魏鈺一臉謙虛地擺擺手,突然又問道:「對了齊大人,咱們這個農科所的事,戶部那邊辦到哪兒了啊?」
齊惕守一頓。
他瞅了眼魏鈺,望著他那張笑眯眯的臉,直覺事兒又來了。
齊惕守斟酌著回道:「回九殿下,這農科所,臣早已安排事涉農桑的人去辦了。張世林飽讀農學一道,家中藏書頗多,有他在,臣相信回給朝廷一個滿意答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