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機器搶走人們的飯碗?(3)

  1812年2月到1813年1月,盧德運動在約克郡迅速的擴散開來,他們紛紛衝進機場,砸壞奪走他們工作的機器,使資產階級的利益嚴重受損。

  而嚶國鎮府也展開迅速的回應,頒布了《保障治安法案》通過暴力機關對盧德分子進行鎮壓。

  起初,由於盧德分子內部嚴密的紀律性,軍警的鎮壓和搜查收效甚微。

  盧德分子往往在夜裡集結,有時會蒙面,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往往是機器或者是工廠的產品,同時不會掠奪工廠主的任何其他私有財產,一旦完成任務,小隊的領導者會進行點名(通常是叫代號)。

  他們人數眾多但極為分散,常常十幾號人就能完成對一個工廠的摧毀,使得資本家和嚶國鎮府極為頭疼。

  蘭開郡的盧德分子提出了一些政治需求,如對下議院進行改革,吸納一些工人階級的個人充當議員等等,這些倡議之後成為了嚶國憲章運動主張的一部分。

  盧德運動的一個領袖喬治·梅勒曾經表示,這樣的行動「直到那些工人能夠依靠自己的雙手和手藝來養活自己的孩子」為止,同時表示「我們摧毀這些機器,毀壞這些財產看起來是一種敵對的行為,但這卻是一次次有力的行動,是一種號召!」

  經過這些運動之後,工廠主漸漸妥協,許多呢絨商關門息業或者開始收起自己的機器,但仍然有一些特別頑固的大型工廠仍在「抵抗」,而這就是盧德分子接下來的目標,運動進入了第二階段。

  但這時候他們遭遇了挫折,如喬治·梅勒曾率領數十名工人在夜間攻打羅福爾茲工廠,他們被擋在大鐵門前無可奈何,攜帶的鐵錘只能砸出一個小小的窟窿。

  他們暴露在衛兵的視野內,被射殺數人,最終只能在官軍到來之前倉皇撤退。

  兩個受重傷的盧德分子被丟棄在工廠前,被鎮府嚴刑拷打,也未曾透露半分情報。

  在下葬的時候,數千民眾聚集過來為死去的盧德分子哀悼,讓「鎮府十分危難」。

  於是乎,盧德分子的士氣大跌,身份也被暴露。

  找不到出路的工人們只能通過最後的不理智手段:暗殺。

  1812年4月28日,梅勒通過暗殺,刺殺了一名富有聲望的工廠主霍斯法,一下讓盧德運動陷入「道義不正」的險地當中。

  當地的百姓紛紛認為盧德分子是殘忍的,不法分子也拿著盧德分子的旗號進行搶掠,盧德分子也就此分崩離析。

  1813年1月12日舉行了一場對盧德分子的集中審判(眾多零星審判中的最大一場),66人中包括喬治·梅勒的17人被判處死刑,6人被判處7年流放,1人被判處終身流放,16人被保釋,其他人無罪釋放。

  持續將近一年的盧德運動就此平息。

  而嚶國鎮府為了本國的長久發展,毅然決然推行強硬的產業政策,保護新發明和新創造,勢必要讓先進的機器生產全然代替掉落後的人工生產,從而率先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儘管如此,盧德運動的「繼承者」們仍然活躍在嚶國社會,他們有時候和工廠主爆發零星的衝突,有時候以工會的名義提出新的政治訴求。

  到了19世紀三四十年代後,嚶國的憲章運動如火如荼的開展了起來,工人階級通過和平遊行、請願書、甚至暴力衝突等方式,為自己爭奪到了選舉權和各種社會保障權利。

  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盧德運動的解釋都是工人階級反抗資產階級壓迫而形成的起義,但後來人們逐漸意識到,盧德運動中的工人並非將矛頭指向工廠僱主,而是指向能夠取代他們工作的機器。

  這場運動,實際上是工人們誓死捍衛「手工生產」的一種運動,儘管機器生產效率更高,但眼前的生計難以為繼,對於工人來說,哪兒還顧得上未來?

  其實在紡織業發達的不少歐洲地區,人們對於機器的抵制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在意志帝國地區,因為工人行會的實力太過強大,工人能通過「民主表決」的方式選擇將機器的發明家扔到水裡淹死,從而保住了他們的「飯碗」,但其後果也是致命的。

  對於機器的態度直接影響了嚶國和意志帝國地區的紡織業發展水平,嚶國一系列的專利法、發明法等強硬的產業保護政策讓第一次工業革命率先在嚶國地區發展和完成,成為了盛極一時的「日不落帝國」。

  但這中間是無數工人、殖民地百姓、奴隸的血與淚。

  這樣的重商主義策略側面證明了,自由市場和自由競爭是無法催生工業革命的,先勿論壟斷公司對本國市場的衝擊,假如全然放開,做「小鎮府」,那就連國內各種利益集團的矛盾都難以調和,連時代發展方向都難以掌握。

  到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隨著工人階級的活躍,歐美國家陸續出台了許多失業工人的保障法案,包括8小時工作時、辭退補貼、失業補貼、轉業技能培訓等等的公共服務,幫助那些在新技術的衝擊之下失業的工人重新找到工作,使得盧德運動這樣的非理智、暴力運動在歷史上慢慢銷聲匿跡。

  但如今,仍然有許多人以「新盧德分子「自詡。他們擔憂在人工智慧和新的網際網路技術出現之後,社會上會出現集中性的大規模失業,以及擴大化的貧富差距,從而導致社會動盪,因此他們堅決反對科學技術的發展。

  在這其中就包括美國天才科學家卡辛斯基,他智商167,16歲就考入了哈佛大學數學系,本碩畢業後用數個月的時間就拿到了博士學位。

  他為抵抗新技術的發展斷然隱居,連續18年的時間給美國著名的科學家郵寄炸彈,造成3人死亡和20人受傷。

  他向美國報社郵寄了一封信件,稱假如能公開自己的學術論文自己就會停止恐怖襲擊,而那篇之後在《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發表的論文名叫《工業社會及其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