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密旨
「這位是?」
李恪看了一眼問道。👊♘ ➅➈𝐒ĦỮ𝐱.匚𝕆爪 🐝🎄
「她是王家大小姐,王馨玉。」
「這一次長安城富商捐助就是她發起的。」
「皇上知道了此事後,也是當庭表揚了啊!」
陳靖笑著說道。
「王小姐還真的是女中豪傑。」
「心系受苦受難的老百姓啊。」
李恪眼前一亮,笑著說道。
王馨玉走上前,欠身行禮,然後問道:「不知李錚將軍可在?當日救命之恩,妾身還未向李錚將軍感謝,不知能否一見?」
一聽這話。
再看向王馨玉那雙流露出的渴望。
李恪立刻明白了:「本王就說為何王家這等大商賈會無緣無故籌集資金捐助,原來的因為如此啊,本王這兄弟,還真的艷福不淺。」
緩過神來。
「李錚在北疆征伐平叛,應該數月才會回來。」
「王小姐請寬心,等他徹底平定叛族之後,自會得到父皇召見凱旋迴長安,他日在長安城之中,你可與李錚相見。」
李恪笑著說道。
「如此,妾身明白了。」
王馨玉眼中李恪流露出濃濃的失望之色。
「吳王殿下,請移步。」
「陛下還有一道秘旨轉述。」
這時。
陳靖輕聲對著李恪說道。
「密旨?」
一聽這話,李恪立刻變得嚴肅起來。
然後立刻移步一旁。
陳靖立刻跟了上去,從懷中掏出一封密旨,對著李恪遞了上去:「此乃密旨。」
李恪鄭重的接了過來,打開一看,但看到裡面的內容,頓時愣住了,甚至握著密旨的手都顫抖了一下。
「不可能。」
「大哥還那般年輕,怎會病重?」
「是不是有人下毒?」
合上密旨,李恪的臉色也變得異常沉重。
「許多人也覺得殿下是中毒,皇上也下旨調查了。」
「但是就目前而言,太子殿下之所以重病的確是風寒所致。」
「不過好在李錚將軍出征之前,留下了神藥,太子殿下服用後也保住了性命,只是如今還在昏睡之中。」
「也幸虧李錚將軍啊,否則我大唐真的要進入動亂了。」
陳靖有些感嘆道。
「還真是兄弟連心啊。」
李恪下意識的感嘆道。
一聽這話。
陳靖卻是一愣,看著李恪:「吳王殿下說什麼?」
「沒…沒什麼。」
「大哥是吉人自有天相,李錚也是我大唐的福星。」
李恪臉色一變,立刻回道。
「哦!」
陳靖也沒有追問,自以為自己聽錯了,隨後又難處一封聖旨:「這是皇上再次晉封李錚將軍的聖旨,晉李將軍爵位一級,晉為不世襲公爵,另外其妻秦婉兒也被封為了三品誥命夫人。」
「說起來。」
「本王也是慚愧,之前父皇給李錚加官進爵的聖旨還未交給他,如今又來了。」
李恪有些無奈道。
「這是為何?」
陳靖面帶不解。
「因為李錚他自從攻入北疆後,本王就根本沒有見過他了。」
「這些也只能等著他凱旋歸來後再交給他了。」
李錚無奈說道。
「李錚將軍還當真是驍勇善戰啊!」
陳靖感嘆道。
<center>
</center>
李恪和陳靖正在以李錚為中心交談。
但此刻。
北疆。
鐵勒部落。
此地匯聚了從各處逃難而來的部落百姓。
薛延陀三個部落僅存的鐵勒部首領措摩支也在這個部落里。
「首領。」
「已經十幾日了,可突厥王庭的援軍還未來,他們是不是違背之前的承諾了?」
一個將領看著鐵勒部首領措摩支道,神情充滿了擔憂和慌張。
「不會的。」
「薩布里埃汗不會放棄我們的。」
「我們草原族群可沒有那些中原人馬燕背信棄義。」
措摩支十分肯定說道。
「可是…可是都過去這麼長時間了。」
「從路程上看,應該早就到了。」
又一個將領緊張道。
「如今已進入冬季,大雪迷茫,援軍想要來自然是要比平常慢許多,再等幾天吧。」
「如果幾天後他們還不來,我們就舉族遷移至突厥王庭。」
措摩支想了想說道。
「是。」
眾位將領紛紛聽令。
「如今我們還有多少勇士?」
措摩支忽然問道。
「回首領。」
「將潰散的大軍重整之後,如今我們的兵力只有不到三萬人了。」
一位將領匯報導。
「在起兵反唐之時,我薛延陀三個部落齊聚了勇士二十萬之眾,如今卻只剩下了三萬。」
聽到這個數字,措摩支也是一臉悵然若失。
「屬下聽聞。」
「大唐朝廷這一次是動了真怒了,他們對於我們薛延陀三部落的族人用從未用過的貶奴手段,只要是青壯和婦孺,他們全部貶為奴隸,永世給大唐為奴。」
「至於那些老弱者,他們就直接奪取了全部糧食,讓他們自生自滅。」
一個將領面帶仇恨的說道。
「他們當真如此殘忍?」
措摩支眉頭一皺。
「聽逃難回來的兒郎是如此說的。」
「這一次大唐是下定了決心,要滅我薛延陀三部落了。」
將領說道。
「大唐惡賊,狗屁的仁義,狗屁的李世民。」
「早知道他們如此,當初我們就該將那些該死的中原人全部都殺光了。」
措摩支捏緊了拳頭,無比憤怒的說道。
他麾下的將領們都是表現的無比憤怒,充滿了對大唐的仇恨。
說到底。
他們也是應了華夏族一句古話。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
他們當初在幽州多座城池內殺戮劫掠,殺人放火之時,沒有想過今日,他們背信棄義,背叛大唐時,也沒有想過今日。
根本就沒有想過這一切都是他們自找的。
在原本的歷史之下。
如果不是李錚統兵鎮壓薛延陀三部落叛亂,最終的結果就是三部落叛軍擊潰後,朝廷有給與他們又一次的機會,讓他們臣服,重新接納大唐的掌控。
這也是被朝廷之中,那些所謂的婦人之仁,滿口仁義的大臣所定的。
他們身居廟堂之上,根本就沒有見過真正的民間疾苦,更沒有看到邊境百姓遭受的大難。
沒有看到那些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疾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