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白馬之盟

  第284章 白馬之盟

  隨著出殿的命令下達,眾人安靜地向外移動,只有步履與石板地面摩擦的聲音,沒有喧鬧和嘈雜。

  除了上首位置的劉邦登上龍輦,率先去到門外,其他站在前面的那些臣子與諸侯,則是變成了隊尾,哪怕之後需要重新換到前排,也要等到走到外面的空地上再進行調整。

  這可以避免集會時出現擁擠和踩踏。

  「陳丞相,這是最新的安排嗎?」原本站在陳洛身後,現在處於他前方的叔孫通回過頭來,眼中流露出疑惑,微微皺起的眉頭顯示出他有幾分不滿。

  當然,他的不滿並非是對陳洛,而是對「意外」的不滿。

  一場朝會的順序和布置,處處都需要耗費心力,為的就是確保它在正式執行時,不會出現任何預料之外的事情。

  每個策劃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活動出現意外,哪怕是驚喜。

  大型活動能夠平穩落地,就是最大的驚喜。

  陳洛輕輕搖了搖頭,眼色平靜,但是眉心同樣微皺,顯然對劉邦這一舉措,未曾有過預料。

  「那……這是陛下自己的決定?」叔孫通又將聲音壓低一分,問出了自己的猜想。

  陳洛仍是輕輕搖頭,沉聲應答說:「現在作再多猜測都沒有用了,哪怕猜中了,又能如何呢?」

  自己只能含糊其辭地回答。

  他們倆正待在人群之中,這都不是隔牆有耳了,簡直稱得上十個監聽器懟在腦門上,還不知道哪頭都有誰。

  在這裡討論事情,不用明天,半個下午傳到長安城南去,自己一點疑惑都不會有。

  哪怕他們在半刻鐘內猜出來了劉邦下一步的計劃。

  那麼陳洛是能阻止劉邦的行動,還是能將明確提出反對,表示這與原來的計劃不符?

  看似隨著人群往殿外走去,不做任何事情,乃是非常擺爛的行為。

  實際上,這是唯一的選擇。

  聽完這段話,叔孫通想明白其中暗示,接著他無奈嘆了口氣,扭過頭去,隨著人群緩慢前行。

  自己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腦海里復盤原本的計劃,然後再想著這個插曲將占用多少時間,如何合理延後原本的環節。

  與叔孫通腦海中的種種瑣事不同,陳洛雙手緊攥,腦海中只有一個想法。

  劉邦他究竟要做什麼?

  突如其來地讓眾人出殿,大家沒有意外,是因為他們並不知曉原本的朝慶流程。

  但是自己知道。

  如果劉邦有什麼需要的話,完全可以向自己說,讓自己將其安排進朝慶的流程,可他卻選擇自己硬來。

  陳洛感覺自己的太陽穴有些發脹。

  接下來的事情,劉邦瞞住了自己,瞞住了叔孫通,甚至瞞住了所有人。

  這完完全全是他的獨角戲,從幕後到台前,唯有他一人主導。

  「真是難以捉摸的『驚喜』啊。」陳洛嘟囔一句,完全沒有想到近些年來身子越發衰弱的劉邦,在這需要無數精力策劃的朝慶上,送出一份「神秘禮物」。

  約莫一刻鐘後。

  長樂宮中最後一名負責引導的侍從踏過了那高高的門檻,迎著刺眼但不灼熱的陽光走到外面。

  見到殿外場景,陳洛臉上的驚訝不比其他人少。

  「陛下真是別出心裁啊。」身前的叔孫通語氣無奈,不知是褒是貶。

  陳洛淡淡說:「不過我有預感,陛下為此刻準備了很久。」

  此時

  殿前的空地,或者說小廣場上,突兀地搭起了一座青石高台,劉邦正獨自一人站在上面,在他下面數層的台階上,站著名「呼者」。

  聲音洪亮的呼者是為了避免劉邦的聲音在開闊空間內過小,那麼就由他來大聲傳遞旨意。

  待到隊形重新擺列完畢,那名呼者就開始轉達劉邦的話語。

  不過站在前列的陳洛,勉強能聽見劉邦原本的微弱聲音。

  高台上,劉邦聲音嘶啞道:「諸位,你們乃是我大漢最優秀的臣子,是我大漢的棟樑,沒有諸位的扶持,那這天下不會日益安寧,田地里結出的糧食不會越來越多。

  這些,朕都看得見,朕都記在心裡。

  這座高台,是仿照當年長安城郊的那座高台,原封不動地複製建造出來的。

  朕今日要如同當年宣布大漢建立那般,再與諸位議事。」

  聽他這麼說,台下的不少人臉上露出了恍然的神色。

  他們就說怎麼看著這座高台分外眼熟,原來自己以前真是見過。

  陳洛倒沒有意外。

  他早就通過自己在大漢立國之典上打卡的那張照片,進行對比,發現這座高台和照片上幾乎沒有差異,就意識到了這點。

  因此這也是他為何會對叔孫通說,劉邦為此準備了很久。

  說完一大段話,劉邦緩了口氣才繼續道:「那日,朕許下過『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愛及苗裔』的諾言,不知諸位是否還有印象?」

  台下有些冷場,眾人不知在這樣的場合下,應該參差不齊地回答說是,還是要由誰來領頭回答。

  不少人的目光集中在陳洛身上,想著這場朝慶是丞相安排的,那麼此時他必然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吧。

  感受到那些目光,陳洛巍然不動。

  無論如何,自己在未有準備的情況下,都不適合當這個「出頭鳥」。

  靜了片刻,陳洛身側有了動靜。

  陳平上前一步,躬身拜道:「稟陛下,臣蒙受聖眷,家族興旺,遠勝當初,全憑陛下。

  萬謝陛下,大漢永寧!」

  話語慷慨激昂,言辭真摯有力。

  陳洛覺得自己是沒有辦法在兩息之間想出來這段話的。

  眾人亦是明白這點。

  於是他們齊聲附和道:「萬謝陛下,大漢永寧!」

  數百人的呼喊,蓋過了天地間其他一切聲音,連宮城樹梢與屋檐上停留的鳥群,都被驚飛。

  看到眾人表態的劉邦,眼底流露一絲笑意。

  待到天地重歸安靜,他們的目光聚在高台之上。

  正事是不可能忘記的。

  趁著這次朝慶,除了臥病在床的那些徹侯,其餘的人基本到齊,劉邦又將他們聚在這裡,說要事情商議,那麼這難道會是一件小事嗎?

  高台上的劉邦再度說:「諸位大漢徹侯,與國同休,朕是明白你們的忠心,朕對你們非常放心。

  只是朕今日回想起一些事情,非常痛心啊。

  諸位可還記得逆賊姬余?他享受父輩餘蔭,卻背叛了朕,甚至派出丞相刺殺朕不成後,還起兵反叛。

  諸位可還記得前燕王盧綰,朕給了他那麼多的信任,卻在匈奴人面前一退再退,喪地失民。

  韓王信在六年前亦有洪災時,賑災不力,導致國內百姓逃難至關中之事。

  反觀齊王、梁王、荊王,辦事處處小心謹慎,不會因為他們是天潢貴胄而感到自滿,兢兢業業地治理他們的土地。

  這是讓朕非常欣慰的事情啊。」

  高台上受到陽光直射,體感溫度要比殿內更高,外加劉邦身上穿著厚厚的禮服,現在他額角和後背已經冒出了一層細汗,腦袋亦有幾分暈暈沉沉的感覺。

  若在寢宮內,他肯定會選擇躺倒在床榻上,閉眼小眯一會,舒緩身體的不適感。

  可現在他站在臣子面前。

  那麼自己是天子,是皇帝,不可以表現出任何虛弱的狀態,那會降低他之後每一句話的說服力。

  哪怕斷斷續續,沒有邏輯,劉邦亦要撐著將他準備好的內容講完。

  「……因此朕思考過一個問題,這其中的差距到底出在何處呢?莫非是盧綰、姬信的能力有問題,還是姬余的忠誠有問題?」

  頓了頓,他掃視一圈,接著篤定道:「沒錯!朕發現就是這個問題。

  他們並非像諸位一般,與大漢同休,那麼自然不會盡心盡力。

  那麼朕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朕今日想在這裡與諸位做出一個約定。」

  說到這裡,劉邦的語氣加快,呼吸有些急促。

  韓王信、前燕王盧綰,他們正待在台下,但是劉邦沒有辦法,自己必須要舉出實際例子來進行佐證。

  哪怕有些勉強,但是總比空口無憑地提出一項重大的決議要更加靠譜。

  何況自己之所以拿他們倆舉例,也是因為他們確實沒有什麼威脅,韓國在天下太平十餘年的情況下,一直是恢復得最慢的幾個區域之一,甚至比遭受兵災的代地更慢,而盧綰當下僅是徹侯,自己只能委屈這位發小一下。

  深吸一口氣,劉邦緩緩出聲:「故而,朕提議從今以後,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已為王者可免矣。」

  呼者的話音停下後,台上台下都陷入了一片寂靜。

  大家臉上皆是震驚!

  劉邦在眾人面前宣布了這條決定,那麼這必將成為一直延續下的傳統,除非大漢滅亡,那麼「非劉氏不王」的約定,就不會被打破。

  台下的那些徹侯絕大部分都知道自己的斤兩,沒有奢望過成為諸侯王。

  只是這樣的情況變成明面上的規定,很多人仍覺得過於苛刻。

  唯一的例外是「已為王者可免」,僅有韓王姬信、楚王項羽、長沙王吳芮三人,最多算上藩屬的南越王趙佗。

  不過他們三人此時臉上的表情,並非欣喜。

  畢竟以後「非劉氏而不王」的天下里,自己變成異類,顯然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現在並非朝會,而是朝慶。

  朝會可以讓眾人議事,上書提出反對意見,甚至失控的情況下,演變成吵架、互毆都有可能,朝慶沒有反饋的渠道,每個人的定位都是「讚美機器」,想要提出異議,隨時可能被按上一個失儀的名頭。

  陳洛默默嘆了口氣。

  為了在眾人面前宣布這個決定,恐怕劉邦暗地裡已經有了無數次的謀劃,最後才能達成今日的效果吧。

  自己剛才側過頭去,觀察到陳平眼中同樣是閃過震驚,看來他可能只知道前面的那部分內容,對於後面的「約定」,一無所知。

  劉邦瞞住了所有人。

  見沒有人說話,劉邦默認是無人反對。

  他在侍從的攙扶下站起,接著說道:「約定既成,則需銘記,以白馬而祭上天,違此約者,天下共厭之、棄之、擊之!」

  劉邦接過一把青銅長劍,掙脫了身側的侍從,一步一步地走下高台。

  那兒擺放著一張祭台,上面有匹被牢牢捆住的白馬,毛髮柔順澄亮。

  如果是在平時,劉邦會笑著上前撫摸它,並誇讚它真是一匹良駒。

  現在,他將利刃送進它的心臟。

  看著汨汨流出的鮮血,劉邦用手指摁住,接著抹在唇上,再次強調:「有違誓者,天下擊之!」

  接著他讓侍從搬來一大缸的美酒,自己接了小杯馬血,倒入其中。

  劉邦緩聲道:「諸位,請共飲此酒,以示約成!」

  隨著侍從們的動作,一杯又一杯的美酒被端到眾人面前。

  看著他們舉杯飲下,劉邦即使感覺自己腦袋越來越暈,心底卻暢快無比。

  自己那幾個兒子也大了,接下來可以封為諸侯。

  今後大漢江山穩固,將一直為劉氏天下,為我劉邦後人之天下!

  ————

  在劉邦刑白馬盟誓之時,皇帝、功臣、諸侯王形成了三大政治集團來共享漢初的政治利益,功臣和諸侯王既臣服於皇權又對皇權加以制約,從而與皇帝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分權共治關係。

  劉邦試圖通過「白馬之盟」將這種關係予以延續。

  因此「白馬之盟」既是對既成均勢格局的肯定,也是對未來繼續維繫此格局的保障。

  劉邦雖不情願但又不得不承認既成的均勢格局,同時他又順應時勢,通過「白馬之盟」,讓三大政治集團中的「諸侯王」里,「劉姓諸侯王」擁有更多話語權。

  旨在為其百年之後,搭建一種相互制約、相互牽制的政治框架,並通過這種「共天下」的分權設置,換取功臣、諸侯王對劉氏天子統治的忠誠與認同,確保漢祚延續。

  只是劉邦定下的「盟約」是否真的起到了相應的效果,答案眾所周知,留在下一章節細細述說。——《漢王朝興衰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