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大楚與華夏

  第280章 大楚與華夏

  「後皇嘉樹,橘徠服兮。

  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深固難徙,更壹志兮。」

  庭院中,項羽用粗狂晦澀的楚語正在吟詠。

  那從高高雪山的奔涌而下的大江,既孕育了南國無數珍奇生靈,同樣又帶來走蛟之災。

  生活在那樣環境下的楚人,自有他們的性格,霸蠻的「不服周」,神秘的巫蠱趕屍,戰時的悍不畏死……

  他們深深紮根於楚地,如同甘美的柑橘,移至淮北則成苦枳。

  「屈子的頌詩寫得真好啊。」唱完一段,項羽輕聲感慨,「當年叔父要我讀書,無論哪種書我都讀不進去,年歲上來,發現書里先賢說的那些話語,真是頗有道理啊。」

  很多人過了大半輩子,用血淚去踐行出的某項真理,恍然回想起來,自己似乎曾在某個午後,從書卷上漫不經心一掃而過,上面記述的正是此理。

  可他們大概只能默默追悔,覺得當初沒有用心讀書的自己真傻。

  項羽偶爾亦會生起這般感慨。

  他已經不是那個連鯤鵬典故出自《莊子》都不知道的武夫了。

  這些年裡,項羽慢慢看了不少先賢的著作。

  因此他的認知發生了不少改變。

  若是當初的自己將出門晃悠,惹事生非的時間用來閱讀典籍,早早學會謙和、納諫、修身、包容。

  那現在的人生又會如何?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項羽無奈嘆了口氣,時間若流水,不會等待誰,亦不會給自己一次重來的機會。

  不過他現在的處境已經足夠優渥,別說項氏的那些先祖,就是楚國以前的那些王侯,生活同樣比不上自己。

  項羽偶爾產生的這般感慨,只能在江寧面前流露。

  畢竟唯有對方知道他曾經的魯莽與驕橫,和現在沉靜不外顯的自己對比起來,其中存在多大的差別。

  完全判若兩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啊。」陳洛默默附和,用了一句意思差不多的典故。

  兩人相視一笑。

  「時間過得真快啊。」項羽提煉出這段話中的核心意思。

  陳洛應聲說:「的確,從第一次見面到現在,一晃眼快二十年了。」

  「是啊。」項羽點了點頭,「我們認識的這近二十年裡,創下的功績可不少啊。」

  「單憑巨鹿一戰,你我就能進史書,被後人讚嘆了。」陳洛撓撓頭,自己單殺王離,後面的史官怎麼說都要給自己記上去,不會忘了這事吧。

  項羽面色沉靜,悠悠說:「我最大的功績,則是重新光復了大楚啊。」

  春秋戰國那麼些年,各個國家的百姓之間有融合,亦在心理存在區別與差異。

  楚地的習俗和燕地的習俗,完全不同。

  而曾經的韓趙魏燕秦,現在要麼早已不存在,要麼已經發生巨大的改變。

  唯楚如故。

  難道是他們不想復國嗎?

  因為他們的土地上沒有誕生自己啊。

  項羽可以很自信地說,楚國的光復與自己息息相關。

  深吸一口氣,他側過頭道:「江寧,楚有七百載矣,我不想讓它的名號斷絕在項氏的手中啊。」

  楚作為國號,在華夏歷史上是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相當璀璨。

  春秋時,它一直充當著挑戰中原的南方霸主;戰國時,它在虎視眈眈地逐鹿中原,與秦國一爭天下,秦末時,大楚的旗號又由項羽發揚光大。

  赤底黑字的楚字大旗,早已深入天下人的心底。

  原本歷史上,在項羽之後,國號為楚的政權,再未有爭奪天下的機會,甚至割據一方,傳承數代的王國都未出現,仿佛氣運斷絕。

  這是項羽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聽完這段話,陳洛低頭沉思起來。

  項羽這次拜見自己,先問的是家族的延續,現在又開始考慮楚國的存亡,有種在交代後事的感覺。

  不過項羽已經到了不惑之年,在醫學和科技發達的後世,尚且稱得上是中年人,可在平均年齡只有二十多歲的古代,說這個年齡邁入老年階段,沒有誰會提出疑議。

  何況自己與對方的見面,往往相隔三五年,中間不知會發生多少變數。

  項羽大概是想在這次把所有事情問詢清楚,避免意外來臨,什麼準備都沒有做。

  想通這點後,陳洛緩緩抬起頭說:「大楚,大楚。羽兄覺得楚國的核心在於什麼?」

  這把項羽突然問得有些愣住。

  他最可自傲的功績即是光復「大楚」,現在面對「大楚」的核心為何的問題,居然不能第一時間回答上來。

  想了想,他鄭重應聲說:「大楚的概念,乃是由多重雜糅,最終凝聚而成。

  至於大楚之核心,依我看來,在於百姓。

  當年暴秦滅楚,有讖言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是這個道理。

  故而當年我舉兵起事,八千吳中子弟願意千里相隨,縱死無悔。

  只要楚地的百姓還在,那麼大楚的概念便不會消亡。」

  如果換成十年前的項羽,斷然是說不出這樣的話,亦不會思考到楚地百姓的重要性,對於成敗,他只會簡單地歸於天命。

  陳洛眼中閃過讚賞的光芒。

  羽兄這些年也成長了啊。

  他點頭後說:「羽兄說得頗有道理。

  楚地的百姓在楚國滅亡後,因為暴秦苛刻且不平衡的法度,讓他們無比懷念故國。

  可若是始皇帝當年改變政策,慢慢更改將軍功爵制中戰功的比重,並在一統後選擇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那麼楚地的百姓還會那麼懷念已經滅亡的楚國嗎?

  那麼羽兄當年起事,那八千吳中子弟還會雲集景從嗎?」

  屬於先驅的秦朝,完全沒有可供參考的前例,缺乏治理大統一帝國的經驗。

  在統治的過程中,他們犯下了許多錯誤,導致帝國的覆滅。

  如果這是一個二周目的遊戲,那陳洛覺得重新再來的始皇帝,即使達成不了萬世一系,那將秦朝的壽命延續一兩百年,完全沒有問題。

  「這……」這兩句反問,讓項羽有些猶豫。

  因為他是見過秦代的黎民與黔首,知道他們與現在的百姓生活質量存在何等的區別,所以當時有陳勝和陳洛振臂一呼,天下處處皆有響應。

  只是秦代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那麼天下的百姓生活安逸下來,又有誰會願意去跟著「逆賊」造反,干那些掉腦袋的事情呢?

  自己治理下的楚地百姓,會想著舉兵嗎?

  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從陳洛剛剛的反駁可能看出,楚國哪怕滅亡,只要新的統治者善待楚地的百姓,那麼沒有人會想著復國。

  那麼大楚的名號將被無情地丟進垃圾堆中。

  「不是百姓……那麼是什麼?」項羽抬頭望向陳洛,誠摯發問。

  陳洛揉揉下巴說:「楚國的疆域在歷史上不斷發生變更,國都即使皆命名為郢都,但實際的位置已經遷移改變了多次,甚至楚地籠罩的具體範圍,古時與今日,亦有不同。

  那麼楚地之所以稱為楚地,楚人之所以名為楚人,是為何故?

  大楚與中原最大的區別又在哪裡?」

  望著項羽,他採用一貫啟發性地提問。

  讓對方自己思考出正確答案,一來可以使得被提問者記憶效果更好,二來則是這個觀點由受提問者說出,自己此後擺出論據,不會被持續質疑並反駁。

  「嗯……吾想想。」項羽沒有立刻回答,認真地思考了約莫一炷香的時間,方才昂首答道,「楚地與中原的不同,有語言發音的差異,有信仰圖騰的差異,有吟誦詩句的差異。在吾看來,這三點就是從前中原諸國與楚國思想矛盾的根源。」

  一字一句認真敘述的項羽,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這倒不單單是他從書中讀來的道理,更有結合了那些年南征北戰的經歷,看過了各地與種種楚國迥異的傳統。

  九州實在太大了。

  陳洛略帶驚詫地點了點頭,認可道:「文明立足於文化,大楚亦如是也。

  構成楚國文化的基礎,正是屈子的《離騷》,宋玉的《九辯》,山野樵夫的對唱,漁夫江上的晚歌,浣紗女溪邊的清哼。

  我們進行極端的設想。

  若將楚地生活的這些百姓的記憶全部清空,他們忘記了屈子,忘記了鄉音,甚至忘記了曾經的生活習慣,但百姓依舊是這批人。

  那麼楚國還能稱之為楚國嗎?」

  這個問題有些像「忒修斯之船」的存在,但是沒有那麼繞。

  因此陳洛很確定項羽會給自己什麼答案。

  「江寧說得沒錯啊。」沒有過多猶豫,項羽是認可了他的觀點,不過他疑問道,「楚地文化延續,方才代表楚國延續,我認為這是正確的道理,但是對於解決我的困惑,又有什麼幫助呢?」

  見項羽的思維已經扭轉過來,陳洛笑了笑。

  他輕聲說:「楚地文化是否與中原文化在一直交融呢?楚地食物是否又受到過中原影響呢?楚地的百姓是否也會去聽聽中原的雅樂與國風呢?」

  沒想到答案會從這個角度展開,項羽先是一愣,接著點了點頭說:「楚地民歌中亦有描繪長安繁華的詞句;牛羊肉若非太過昂貴,只有貴族吃得起,但那普通百姓若說不愛,那我是不信的;國風與雅樂,雖然與楚歌不同,但各有各的悅耳之處。」

  「既然如此,那是否說明楚文化正在慢慢融入漢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並且是無可逆轉的呢?」陳洛又輕聲道,說完又補充一句,「畢竟楚國在大漢之中,而非海外孤島。」

  「這是說明楚文化在慢慢死去?」項羽眉頭微微皺起,想到了最壞的結果。

  按照陳洛剛剛的說法,文化為文明的基石,楚國失去自己的獨有文化,那和楚國滅亡有什麼區別嗎?

  「非也。」陳洛搖了搖頭,「固步自封的文化才會死去,與外界交流融合的文化,才會內部革新,更加璀璨。」

  見項羽有些迷惑,他震聲解釋:「楚文化與漢文化融為一體,不分你我,豈是壞事?

  楚地的百姓和漢地的百姓,樣貌難道存在差異?羽兄乃是楚人,桓楚乃是秦人,誰能一眼分辨出你們二人的籍貫嗎?

  等到大漢的文化與楚地的文化融合後。

  大楚即是大漢,大漢亦是大楚,二者皆為華夏。

  大漢興,則大楚興;華夏興,則大楚興。

  羽兄覺得我說得對嗎?」

  這樣嶄新的觀點讓項羽震撼地說不出話來。

  陳洛站在後世的角度,楚人、燕人、趙人乃至南越人,都可以肆無顧忌地坐在火鍋邊上喝著小酒吃著燉肉,宴會散後還可以去打幾圈麻將,根本沒有隔閡,更不會見面就打生打死。

  在這個時代,楚人和秦人共處一室,可真會起口角並掐架的。

  「江寧那你的意思是?」

  陳洛答道:「千百年後,趙地士人同樣會感慨屈子的遭遇,吟詠著『哀民生之多艱』而落淚,楚地百姓亦會使用中原的器皿,覺得方便了生活。

  楚地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分彼此,那麼何為大漢,何為大楚呢?

  那麼羽兄自然不必糾結楚國的存續,它在那時早已成為九州的一部分。」

  沉默許久,項羽緩緩吐出一口氣,輕聲說:「希望如此,那再好不過了。」

  ————

  華夏民族文化共同的文化基礎和文化象徵符號的重建,增加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重迭內容,甚至使這兩種認同完全一致,形成統一的華夏民族。

  首先構建涵蓋華夏內民族文化內容的多元一體的文化概念和符號系統,實施「文化包容」策略,強調華夏文化的多樣性形式和多重性內涵,把這片土地上存有的文化更多地納入到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系統之中。

  文化象徵符號系統則涉及到歷史記憶與民族認同感的培養,這包括文化符號、典禮儀式、傳統節日等等,讓各民族存在更加廣泛的共同文化。

  歷史上,思想家陳洛在漢初率先提出類似的觀點,即「秦漢楚燕,皆華夏也」,以此說明當時的百姓之間實際並未存在嚴重隔閡,這也代表著華夏開始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從歷史看民族文化認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