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第258章 發現問題,處理問題

  河南郡,宜陽縣。

  自漢軍進入三河地區以來,先是在河東地分道揚鑣,接著進入河內郡,在陳洛的主持下,給十餘萬戰卒發下獎賞,留足盤纏,讓他們心滿意足地回到家鄉。

  遣散大部分士卒後,陳洛率領餘下的軍隊緩慢南下,最終是停在了河南郡靠西南處的宜陽縣。

  他們停留在這裡是有兩個原因。

  第一,大軍駐紮在此地時,西邊的道路非常順暢,通訊不會受到阻礙,如果長安有新的旨意傳來,他們可以迅速收到。

  第二,從宜陽南下,可以走雒水,再走大江支流,一路可以走水路進入長沙國境,抵達南疆,外加水運調兵能夠減少糧食損耗,屬於是完美的線路。

  這項方案的主體是陳洛自己琢磨出來的,當時它被送去韓信那,讓他幫忙參考,結果他只指出來了五六處細節上的不足,沒有進行大幅度地修改,已經使得陳洛喜出望外。

  要知道陳洛知道他和韓信的差距,中間不說有周勃、曹參那麼遠,至少是隔著夏侯嬰的。

  自己原本都做好了被韓信痛批一頓的打算,畢竟按照之前的經驗,自己每次提出計劃里的那些漏洞,在兵仙眼中不說如昊昊烈陽那樣耀眼灼目,那也會像夜空中明亮的北斗,無法隱藏。

  只不過陳洛在這方面是愈挫愈勇。

  每次經過韓信進行批評過後,自己可以得到不少的收穫,進步是肉眼可見,可以抹除計劃被否定帶來的失落。

  遣散士卒,駐紮宜陽的方案,更是出乎了自己預料,是得到了肯定。

  那五六處細節上的問題,屬於是除了韓信,其他人很難發現,換成二流將領來做,不會比陳洛布置得更好,甚至絕大部分准一流將領都不會發現它們。

  因此陳洛此番布置屬於超常發揮,短暫擁有了一流名將的水準。

  當然,策劃方案是一方面,具體的執行又是另一回事。

  他給韓信的方案經過細節修改後,沒有什麼毛病可以挑了。

  只是陳洛進行實際操作時,發現了一些計劃里沒有涉及到的問題。

  比方自己在河內郡遣散十餘萬士卒,分發路費時,他們的家鄉遠近不同,相較家在三河地以及關中的士卒,需要回齊地或楚地的士卒路上的距離是不一樣的,那所需的盤纏可能存在數倍的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平均主義是不可取的。

  如果你給家住河內郡的士卒發放一貫銅錢,他可能徒步便可以回去,到家後只用了五六枚銅錢,其餘屬於純純的獎勵。

  可回齊地、楚地的士卒,他們過山渡河,一路上可以要變換好幾樣交通工具,只有這一貫銅錢充當路費,回到家中,可能還需要自己搭上兩貫銅錢充當路費。

  面對這樣的情況,難道他們會心理平衡嗎?

  不患寡而患不均,正是這個道理。

  至於說按照地域遠近,來分發他們回家所需的盤纏,從理論上聽起來是沒有問題的,陳洛同樣是打算這麼安排。

  只是當他準備實施下去,第一天就發現自己這麼做是在犯蠢。

  統計十餘萬士卒的家庭住址,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哪怕徵兵的時候有部分的記載,但是更多的士卒沒有記錄,或者他們可以說自己的居住信息發生了變更,他家不在關中,而是在齊地。

  何況因路途遠近不同,給出的盤纏不同,那必然會存在虛報、瞞報的現象。

  畢竟住在關中的士卒,路途需要花費三四十枚的銅錢,按照陳洛的設想,是發放五十枚銅錢給他們,留有一定的冗餘,不讓這些退伍返鄉的老兵路上過得緊巴巴的。

  可這些人若是將自己的住址報成齊地,那將會獲得一貫半甚至兩貫的銅錢。

  他們拿著兩貫銅錢返回關中,哪怕一路上大吃大喝,最後也能留下一貫銅錢,這滿滿的好處。

  在有利可圖且風險不大的情況下,不虛報的老實人可比三河地區存留的大象還稀少。

  於是陳洛發現這個問題後,就立刻著手去進行解決。

  回家盤纏雖然只能算是蚊子腿,現在大漢的財政緊巴巴的,沒富裕到可以忽略這些損失。

  蕭何要是知道自己大手一揮,隨意地多用出去了幾千上萬貫銅錢,那估計提著寶劍就來找自己決鬥了。

  在河內郡思索一日,他方才找到了較為合適的解決辦法。

  他選擇讓五名家庭住址相近的士卒組成一伍,實施共同返鄉的方針。

  通過這樣的安排,原先的問題是基本得到了解決。

  首先就是五人組隊的話,那只需要設立鑑別的官員,那他們虛報家鄉信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畢竟方言以及風俗等方面可以互相印證,詢問起來亦是輕鬆。

  其次五人為一伍,路途的遠近是差不多的,給一支隊伍分發下來的錢糧,平均到一個人的頭上是差不多足夠,因此他們內部亦會自行監察,舉報虛報者,陳洛是會獎勵三倍的財物,被舉報者則是路費沒了,還會扣罰軍功獎勵,以示懲戒。

  最後,這樣的組隊模式還有另外的好處。

  那就是返鄉士卒們由於軍功獎賞,身上攜帶著不少錢糧,單獨返鄉可能引來賊人覷覦,但組隊人數多起來後,可以在路上相互扶持,省去很多麻煩,哪怕是不小心病了,也有個合適的人來照顧。

  於是在陳洛安排下,十餘萬士卒領取盤纏以及軍功封賞時,是沒有出現什麼岔子,他們皆是安安心心地離開河內郡。

  當然,這只是陳洛遇到的問題之一。

  他在抵達宜陽縣後,又是發現了自己原本預設的某項計劃存在疏漏。

  之所以選擇駐兵宜陽縣,即是看中了它可以走水路,運糧運兵都相當方便,可以說是幫蕭何省下一大筆錢,讓他可以少抓掉兩把頭髮。

  按照自己的思路完美執行的話,到時候回到長安,是有底氣去找蕭何,讓他請幾頓酒,並且順便在他家裡搬走幾箱藏書。

  只不過陳洛正式抵達宜陽縣後,發現了個相當致命的問題,對於自己的計劃可以稱得上是毀滅性的打擊。

  那就是宜陽縣內缺少大船,僅有百十艘簡陋的漁船,以及二十多艘中型船隻。

  漢軍是去趙代之地征討匈奴回來,根本沒有考慮過水運的問題,畢竟那邊的河系是主流寬廣,支流破碎,採用水運比陸運的花費更大,因此軍中僅有二十餘艘大船,五十餘艘中型船隻。

  自己麾下則是有三萬士卒。

  若沒有兩百餘艘大船,那運兵運糧的計劃是無法實行的,現在船隻的運力僅滿足了四分之一。

  這樣一來,駐紮於宜陽的戰略意義基本歸零。

  在這裡駐營是交通順暢,可河南郡其他地方也都不差,這算不上是獨到的優勢,何況走陸路的話,那宜陽縣並非最好的選擇。

  這個問題的確是讓陳洛發愁了一陣。

  不過他堅信自己制定的計劃沒有問題,於是出現困難後,他開始著手準備解決,用雙管齊下的方式。

  宜陽縣缺少大船,不代表附近其他郡縣也缺少大船。

  此地距離洛陽不過八十餘里,而洛陽屬於大城,乃是水運樞紐,城內商賈大戶較多。

  於是陳洛是派人前去借船,那些商賈都是聰明人,知道這是與朝廷交好的方式,借出去十來艘大船,相當於未來得到一塊行商的「通行證」,並不是虧本買賣。

  只是當下的洛陽沒有恢復到最為繁盛的狀態,城內的商賈湊了湊,借出來一百餘艘大船,中型船隻兩百出頭。

  剩下的那小部分缺口,陳洛則是用上「雙管齊下」里的另一個方法。

  自己造船,不求他人。

  他麾下可是有三萬士卒無所事事,讓他們閒著需要耗費糧草,那派出他們去附近的山上採集木材,做工打磨,消耗的糧草也僅會多出一到兩成罷了。

  自己這屬於是充分發揮了閒置勞動力,並非上該「吊上路燈」的資本家行為。

  那些洛陽商賈送來大船,船上則乘坐著洛陽城內的能工巧匠,他們一落地,便開始指揮那些士卒打造船隻。

  而且陳洛只要求打造中型船隻,不需要直接建造大船。

  一來他是清楚麾下的士卒的手藝有限,建造大船的工藝更加繁瑣,如果中間零件構造不到位,在江面上發生解體,可不是好玩的。

  二來則是打造大船需要花費的時間太多,自己不確定長安的旨意何時送來,讓他啟程,如果大船沒有打造完畢,又需要啟程,那就會落入頗為尷尬的境地。

  至於中型船隻,它們的築造工序就簡單得多。

  哪怕是普通士卒,在那些工匠的指揮下,都可以按照順序打造出來。

  外加士卒做工是愈發熟練,可以說每個人都平添了一門吃飯的手藝。

  一艘艘船隻被製造速度堪比母雞下蛋,從原木迅速變成木板,搭成船形,下水啟航,沒有絲毫停頓。

  於是在長安旨意送達前,陳洛將缺乏船隻的問題順利解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