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會盟諸侯,共擊秦軍(求追讀)

  第21章 會盟諸侯,共擊秦軍(求追讀)

  邊上的宋義聽到,只是冷笑一聲。

  他是知道當初項氏謀反,項梁說首功當屬項羽,其次便是陳洛。

  但宋義並不認為那些小伎倆能夠用在軍略上。

  因此他下定決心,無論等下陳洛說什麼,自己都要挑刺出來,讓其出醜。

  「哦?江寧說來聽聽。」項梁面露驚喜。

  陳洛出謀劃策的次數雖然不多,但是每次他提出的建議,往往能夠一語中的,直指問題的核心。

  就像之前立楚王這事,如果沒有陳洛來提點的話,項梁覺得自己是肯定想不到還能這麼做。

  而在熊心登上楚王之位後,楚地人心明顯歸附,前來投奔的英豪更是數不勝數,可以說是極大的增加了他們的實力。

  陳洛站起身來,拱手說道:「章邯在此之前名聲不顯,並非王、蒙兩家後輩,亦非當年秦軍統帥,但是此人並不可小覷。」

  在行軍的這些天裡面,陳洛就通過收集到的信息,如章邯之前的行軍路線,戰鬥方式,在不斷研究這個對手。

  對方的戰術思想就突出一個穩字。

  畢竟秦軍的實力,對於剛復國的趙、齊兩國,基本就呈現碾壓之勢。

  在這樣的情況下,章邯根本不用行險招,直接靠著硬實力一路橫掃過去便是。

  事實證明他這套方法很有效,至少滅趙圍齊的戰果便是擺在面前。

  「在我看來,這章邯用兵正,治軍嚴,所以秦軍在他的手底下能夠發揮出全部實力,外加這段時間他屢獲大勝,恐怕秦軍此時士氣正在最高點啊。」陳洛點出章邯用兵的風格。

  按照自己看到的消息來說,章邯練兵和紮營毫不紊亂,穩定軍心非常有一套,不知是否與他之前統管稅收錢糧有關。

  歷史上他能將刑徒和奴隸都練成可戰之師,更別提現在他所率領的本來就是精銳秦軍。

  而且因為有軍功爵制,秦軍連續大勝,人人手裡都握著不小功勞的緣故,對方士氣正盛。

  「所言不錯。」項梁微微頷首,他是看過那些情報的,對於章邯有一定的了解,「江寧繼續往下去說。」

  陳洛繼續道:「現在我們前去對上章邯的話,如果不能一戰將對方直接衝垮,那麼就要在兵勢上壓制住對方。」

  憋了許久的宋義,總算是找到自己能揪出來的漏洞,立刻說:「陳司徒起身說了這麼多,我還以為有什麼高見呢,可現在堂而皇之地說了這麼多,不都是廢話嘛?」

  他繼續不屑道:「我們現在手裡僅僅七萬士卒,據我得知,章邯部下至少是超過十五萬秦軍精銳,怎麼可能有人能在正面衝垮兩倍的秦軍?

  至於在兵勢上壓制對方,那需要我方士氣更甚,或者士卒更多,不知陳司徒覺得我們現在何處更占優勢?」

  宋義最後同樣是站起拱手道:「武安君,我們應當作壁上觀,等待秦軍與齊軍分出一個勝負來,然後我們再前去擊敗疲憊不堪的秦軍,這樣能有微小的損失,換取一場大勝,這才是正確的方式,而非誇誇其談。」

  他這話說出後,營帳內不少人都是暗暗點頭。

  這些天裡,士卒的戰意確實不高,現在過去和秦軍硬碰硬,確實討不到好處。

  而宋義的說法,有實施的可能性,也很符合他們的心意。

  陳洛平靜地反問:「宋將軍,現在我軍出征,不過攜帶月餘糧草,在這裡以逸待勞,耗盡存糧後,那士卒只能忍飢挨餓。

  反倒是那秦軍滅亡齊國後,定然會更加強大,哪會是什麼疲敝之師。

  到時候那秦軍揮師南下,恐怕要被攻破的便是我們楚國了。」

  這是宋義建議中的死穴。

  何況他們試圖以逸待勞,讓齊國消耗秦軍的實力,但齊國和秦軍難道會看不出來嘛?

  到時候齊國看到友軍近在咫尺,卻是按兵不動,心態估計直接崩了。

  看著宋義的臉紅一陣白一陣,卻想不出任何反駁的話語。

  陳洛搖了搖頭,轉過身去,不再搭理。

  他繼續對著項梁述說起自己的想法:「現在大河之北的趙國雖然滅亡,但是聽說那陳餘和張耳在那趙王武臣死後,又尋到昔年趙王后裔趙歇,現在仍是一股不小的勢力。

  而在黃河以南,雖然沒有地跨數郡之國,但大大小小的義軍勢力超過三十股,他們是可以為我們所用的有生力量。

  如果項將軍願意向王上請示,以會盟的名義將他們召集過來,我們合兵於一處,前去迎擊章邯,那士卒的數量便能超過他們,這樣便能在正面戰場形成壓制了。」

  帳內對當前局勢有所了解的將領,都是低頭思索起來。

  在他們看來,這個操作似乎比宋義的建議更加可行。

  通過諸侯會盟,集諸國之兵以抗秦軍可是老傳統了。

  只是陳洛的想法更進一步,不止是召集諸侯,還將各地反秦的義軍邀請過來。

  這樣能集中起來的兵力,再加上項梁手下原有的七萬士卒,肯定是能超過章邯手下的秦軍數量。

  而邊上的宋義早就已經悄悄坐下,他提出的方法是被陳洛有理有據地噴得體無完膚,而陳洛提出的計策更是高過他數層。

  別說再繼續嘲諷陳洛,他連繼續出言說話的臉都沒剩下,得好好緩一陣才行。

  「此法確實可行,江寧先坐下吧。」項梁思索一陣後,下了這樣的結論,「諸位可否還有其他想法?」

  現在議事才開始不到一刻鐘,他們就這麼直接確定最終方案還是太快了些。

  討論又繼續了半個時辰,不過被提出的那些想法,在可實踐性和成功實施的效果上,都遠比不上陳洛所提出的「會盟諸侯,共擊秦軍」。

  於是項梁最後拍板:「既然如此,還是江寧的想法最為可行。我等會便向大王上奏,讓王上召開會盟,邀天下反秦義士共去救齊。」

  散會後不久,一支小隊帶著項梁的信件,騎著快馬朝彭城而去。

  三日後,熊心的一道詔書從彭城發出,曰:「召天下反秦之士,會於琅琊,共擊暴秦之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