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第169章

  他們回想著曹參身上那密密麻麻的傷痕,心底直犯嘀咕。

  平陽侯走到今日,是實力、運氣、膽識,缺一不可。

  可按陛下的意思,漢軍之中還有四個能超過曹參的狠人?

  他們推敲起來,覺得漢軍當中僅韓信配有這個資格,可以在戰功上壓住曹參。

  不過宴上眾人是醉了,但不是傻子。

  沒有人大呼小叫著,去喊出「不服氣」「不可能,絕不可能」這類的言論。

  他們注視著劉邦,靜靜地等待位次被排列出來。

  劉邦端起酒杯,略帶感慨道:「依我來看,平陽侯排在第五是沒有問題的。

  平陽侯披堅執銳,攻城略地,野戰退敵,身多遭創,實為我大漢流血付出無數啊。

  不過我大漢功臣中排列第四之人,今日卻無緣在此。」

  此話一出,殿內不少人是神色懵懂。

  陛下在說誰?

  莫不是說的那位送錢送糧送人頭的運輸大隊長熊心?

  不過這些迷茫之人,大部分屬於新加入的漢軍,或者異姓諸侯王的部下。

  元老級的徹侯們,都是默默將自己面前的酒杯倒滿。

  「成固文侯,范老,他早在朕身邊不過千餘士卒時,便是毅然追隨。那時候朕尚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他便預料朕有帝王之姿,並加以輔佐,惜殞命漢中,不見今日之長安。」劉邦話音落下,自顧自地將案牘上的酒杯端起,一口灌下。

  那些早有準備的徹侯,是反應迅速,端杯陪飲。

  對於這第四位功臣的排序,殿內的眾人都沒有意見。

  人死為大,給范增按上這個名譽,顯然是紀念意義更重。

  外加對方又不會與自己爭切實的利益,即使要是自己跳出來反對成功了,那能證明什麼?

  是證明自己的情商實在太低,還是證明曹參前進一位,自己就可以排進前五?

  何況對方從劉邦起於微末,再到封於漢中的過程中,始終是主帳內的第一謀臣,貢獻過無數策略,這乃是無可否認的地位。

  劉邦頓了頓,又不緊不慢地緩緩道:「我大漢功臣第三位,乃留侯張子房,出關中,平臨江,入楚地,天下局勢,胸有溝壑,運籌帷幄,策無遺算也。」

  其實在漢軍當中提到謀士排名,比起范增來說,張良更讓眾人信服。

  畢竟范增是在劉邦打天下的初期出謀劃策,很多計策已經過時。

  張良則是在中後期總覽全局,甚至還可以軍略方面提出獨到見解,直到現在,他們仍是受到影響。

  而且劉邦對張良頗為信任,每有大事決議完畢,兩人會留在帳內繼續密談。

  這說明漢軍在離開關中後,總體方針是由劉邦和張良兩個人設計出來的。

  不少人瞥向曹參,發現他面色平靜。

  畢竟所處的層次越高,越能知曉張良能力的可怕。

  點評當中的那句「策無遺算」,絕非虛言。

  劉邦繼續說道:「至於我大漢功臣排列第二的,自然是我的韓大將軍。韓將軍率領我大漢百萬士卒,劍鋒所指之處,無不攻克;長車駕臨之地,無不占據。朕這大漢基業,是多虧有韓將軍在啊。」

  韓信排在這個位置,是沒有任何人敢提出質疑的。

  你要是說曹參不該排在韓信後面,那第一個來揍你的絕對就是曹參。

  除非說樊噲靠得離你更近。

  如果說劉邦和張良是總體方針的設計者,那韓信就是最為完美的執行人。

  哪怕面對的敵人再狡猾、再強悍,韓信一直能按照自己的節奏,一步一步將對方逼入絕境。

  在計劃的時間內,他會按部就班地將敵人蕩平,不讓他們掀起絲毫波瀾。

  在戰場上,伱永遠可以相信韓信!

  只是這樣一來,眾人心底反倒有了疑惑。

  如果韓信排在第二,誰敢當第一?

  或者說,誰配當第一?

  感受到殿內視線聚焦在身,劉邦眯了眯眼,笑著出聲:「依朕來看,酇侯蕭何是當之無愧的大漢第一功臣。」

  眾人驚愕,就連蕭何自己同樣是露出一副難以置信的神情。

  當即是有人不滿地低語道:「蕭丞相不過在後方舞文弄墨,從來沒有親自上過戰場,這功勞排在我的上面,尚且可以接受,但是排在平陽侯,以及韓大將軍上面,難道是正確的排序嘛?」

  劉邦並不在乎他人眼光,接著往下說:「從沛縣起事,至天下歸一,朕並非連戰連捷,經常會喪失軍隊士卒,遭遇大敗後,甚至只能帶著數百殘兵逃亡。

  可酇侯一直會招募來士兵,補充前線的缺額。在攻打臨江國的時候,我們快速行軍,酇侯卻依舊可以從關中漕運來糧食,供給軍隊使用,從來不曾缺少過一粟。

  這才是我大漢的根基啊。

  只要酇侯在後方,在關中,哪怕我們的軍隊攻城略地慢一些,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況且諸位只是一人追隨於朕,多的也只不過是兩三人罷了。可酇侯的整個宗族中有數十人從沛縣便開始追隨於我,難道朕能忘記這份恩情嗎?

  因此朕覺得酇侯在大漢功臣中,當居功至首!」

  話音落下,群臣是面面相覷,不敢再多說什麼。

  畢竟劉邦點評其他人,最多是說三五句話,可將蕭何排在第一,是給出了大段大段的理由。

  這就很能證明一件事情。

  他們若是公開地出言反駁,那就駁斥了陛下的面子,順便還給丞相得罪了。

  屬於「一舉兩得」的大憨憨。

  因此哪怕心中覺得功臣之首並非蕭何,但現在閉口不言,才是最為正確的選擇。

  劉邦見狀,眯了眯眼,又笑著補充道:「殿內的諸位皆是我大漢基石,朕能有今日,是多虧了諸位相助啊。

  不過朕覺得漢臣之外,有一人的功績不比蕭何、韓信以及子房更小。

  若是沒有他的話,朕今日真不一定有機會坐在這殿內,與諸位肆意飲酒,暢快地談笑風生。」

  對於這一高度評價,殿內的群臣卻沒有像猜測位次那樣,心中有各種由排序而產生的疑問。

  眾人的目光在大殿內搜尋一番後,紛紛聚集了某個不算起眼的角落。

  (本章完)